高质量发展政治经济学实现路径

时间:2022-08-24 11:29:20

高质量发展政治经济学实现路径

摘要:新时代,中国经济不再只单纯地关注GDP,而是将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看,高质量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促进;也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面对产业结构、产业创新以及产能过剩等高质量发展困境,应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增强竞争力,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政治经济学;产业

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由数量型经济向质量型经济过渡,质量提升成为重中之重,这就需要我们寻找新的理论加以补充。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民性”是相契合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1研究现状

1.1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微观层面看,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经济体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进而提升产品或服务质量(张鸿等,2019;袁晓玲等,2019);从中观层面看,高质量发展主要是指产业和区域发展的质量(袁晓玲等,2019);从宏观层面看,高质量发展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张鸿等,2019),意味着供需平衡、供需结构的匹配以及供给侧适应需求侧变化的能力[1-2](袁晓玲等,2019)。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看,高质量的发展实质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统一[3-4](周文、李思思,2019;张俊山,2019)。

1.2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5](任保平、何苗,2020)。在国内,经济结构不合理、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资源环境约束等问题日益突出;在国际上,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我国对外贸易技术赶超空间收窄[6](钞小静、薛志欣,2020),各种问题彼此交织、互相强化,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质量(张俊山,2019)。当前,中国将经济发展的关注点从规模和速度转移到质量和效益上,高质量发展对于经济健康运行来说已经必不可少[7](高培勇,2018)。

1.3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要树立“大质量”观[2](袁晓玲等,2019),宏观层面上,改进技术效率、提升技术进步与改善配置效率;中观层面上,实现各个产业间的供给平衡,重塑产业价值链;微观层面上,强化管理效率、完善服务效率与提升生产效率[6](钞小静、薛志欣,2020)。高培勇(2018)认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一套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等,使之成为主导经济工作的基准尺度[7]。通过文献梳理,学者们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实现路径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但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解读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从政治经济学角度阐释高质量发展问题,以期丰富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体系,并对其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2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内涵

高质量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西方经济学的一切研究都基于“经济人”的理论假设,侧重于采用数量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和预测经济生活的运行,其一切经济行为都是为了自身利益,但是片面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无视普通劳动者的感受,不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这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在一定程度上是相悖的。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可以看出执政党一直很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共产党更加注重人民在新时代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要。高质量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促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正是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才推动了社会进步。生产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要适当调整生产关系,使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以免阻碍生产力发展。当一国的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有效满足人民各方面的需求,能够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就说明经济得到了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质量”一词是由“质”和“量”组成。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开始,它为质变做准备,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实现质变,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现在中国经济的数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正在转变发展方式,为质变做准备,以期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

产业结构有待升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第一产业产值增加77754.1亿元,GDP贡献率为9.5%;第二产业产值增加384255.3亿元,GDP贡献率为43.3%;第三产业产值增加553976.8亿元,GDP贡献率为47.3%。而对于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而言,它们第一产业贡献率约为1%,第二产业低于30%,第三产业则要高于70%。这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问题,经济发展对第一产业的依赖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较小。产业创新水平有待提升。早先由于中国的科技水平较为落后,企业主要通过对外国技术与产品的模仿与学习,凭借低投资、低风险的优势获得较快发展。但随着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的缩小,企业技术引进的空间越来越狭窄,先进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也越发明显。对于某些高新技术产业,一旦国外对我国企业进行“卡脖子”,那么其发展将会遭受重创。另外,国内制造业面临的低端路径依赖也会对我国产业创新造成一定阻碍。过剩产能有待出清。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产能增加并超过需求增长幅度,造成了产能过剩局面;再加上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期,面临的国际形势复杂严峻,需求进一步萎缩,使得产能出清更为困难。如果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一直不能有效解决就可能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因为当整个行业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就会使产品价格下降,即使是效益好的企业长此以往也将难以为继。此外,产能过剩行业占据大量社会资源会挤占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甚至有可能产生信用风险,波及其他更多领域。

4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中国经济虽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其生产的大部分是低附加值产品,在高新技术方面缺少一定话语权。因此实现产业结构现代化,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已成为必然选择。一是增加第三产业占比,实现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提质增效,形成经济发展新格局。二是推动产能过剩行业出清,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大高新产业培育力度。三是要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产业结构现代化,在质量提升过程中增强国际话语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当前的国际竞争重点在于高科技产品竞争,只有掌握先进技术才能占据优势,推动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一是政府应该增加科研投入费用,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创新,对于有重大创新的公司和个体实施奖励。二是加深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凭借院校科研优势,深化产学研融合,校企协同创新。三是实行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人才创新团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增强竞争力。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打击,经济形势严峻,为了尽快恢复经济,我国要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同时牢牢把握国际市场,扩大在世界市场的发展优势,形成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强调打通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就是要发挥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更好地对接和推动国内国际市场,使其互通有无。这一战略有利于我国更快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鸿,刘中,王舒萱.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9(23):183-186.

[2]袁晓玲,李彩娟,李朝鹏.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现状、困惑与展望[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6):30-38.

[3]周文,李思思.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经济学阐释[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10(4):43-60.

[4]张俊山.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析[J].经济纵横,2019(1):36-44.

[5]任保平,何苗.我国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及其路径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0(1):40-48.

[6]钞小静,薛志欣.以新经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0(1):49-56.

[7]高培勇.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2018(9):26-36

作者:李晴晴 单位:聊城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