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生产企业冷链物流模式及建议

时间:2022-12-29 09:00:16

疫苗生产企业冷链物流模式及建议

【摘要】中国疫苗生产企业研发和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纳入免疫规划的疫苗都已实现国产化,但由于冷链环节的监管缺失,公众对疫苗的质量和安全也引起了高度关注。本文分析了国内疫苗生产企业冷链物流管理现状模式及流通环节,总结疫苗冷链物流配送问题的关注点,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建议疫苗生产企业冷链物流配送运作模式、质量管理、追溯信息化建设和药品冷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确保疫苗安全流通。

【关键词】疫苗冷链物流运营模式

疫苗在国内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适龄公民提供,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自1978年实施免疫规划以来,我国疫苗生产企业研发和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国产疫苗占据全国实际疫苗接种量的95%以上。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疫苗生产国,共有45家疫苗生产企业,可生产63种疫苗,年产能达10亿剂次。我国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依靠自身能力解决全部计划免疫疫苗供给的国家之一。2016年3月山东疫苗事件发生后,疫苗流通和存储安全一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同年6月和2017年8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印发《关于贯彻实施新修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疫苗流通监管促进疫苗供应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疫苗销售和采购行为,严格过渡期疫苗流通监管要求、疫苗配送管理和冷链要求,解决配送不及时和零散采购问题;严格疫苗有效期管理,要求疫苗生产企业建立疫苗追溯体系,落实各级药监部门在疫苗流通监管中的责任。

一、疫苗冷链物流现状

(一)运营模式。国内各生产企业冷链物流大多采用自营、委托第三方和自营+委托第三方等几种模式。生产企业规模较大,产品丰富,拥有较多专业冷链车,一般都采用自营模式,独立配送疫苗。生产企业规模中等,产品不多,拥有一定数量专业冷链车,一般都采用自营+委托第三方模式配送疫苗。生产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单一,专业冷链车很少,一般采用委托第三方配送疫苗。2016年下半年以后,由于受疫苗事件的影响以及疫苗流通条例新政的出台(流通渠道发生变化),生产第二类疫苗的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要求自行配送至地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全国有2800多个地县),由于无能力满足市场配送要求,都采用了自营+委托第三方配送的模式。(二)冷链环节。1.企业生产入库存储疫苗对存储温度要求很高,大部分产品都在2~8℃保存,个别产品在-15~-20℃保存。如果存储温度持续偏离温控点将导致产品质量效价降低,影响疗效。所以按照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各生产企业都建有与其生产能力相适应的2~8℃冷库和-15~-20℃低温冷库。疫苗生产、包装下线后,由生产管理部门及时交入物流管理部门的冷库。这些冷库都有双电路供电、备用发电机组,现场自动记录温湿度和中控监控记录温湿度,数据自动存储并备份,生成24小时内的温湿度数据记录和曲线图。冷库现场和远程值班室都安装有同步声光报警,只要温湿度超限,现场报警器报警,中央监控器屏幕报警,维修人员手机短信也会同时收到报警。除此之外,每年定期还要对冷库进行温度验证,确保冷库温度分布均匀,制冷系统运行正常。这些措施,有效保证了疫苗在入库待批签发和批签发合格阶段的存储质量安全。2.疫苗出库配送(1)航空运输委托配送对于小批量疫苗和急救药品,多采取航空运输方式配送。各生产企业都会选用高质量的冷链保温箱,匹配相变点温度适宜的冰袋及冰排,根据温控要求和时效(保温48小时或72小时)订制。出运配送前,对冷链保温箱及冰排在固定预冷区进行预制冷,达到温度要求后,疫苗装入冷链保温箱并放置温度记录器,封箱出运,委托第三方航空物流公司配送。接收方(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货时,会及时读取温度记录器的全程温度记录(含最高、最低和平均温度),作为疫苗验收入库的硬指标。冷链保温箱每年定期还要进行温度验证,确保运输疫苗能符合存储温度要求。(2)冷链车公路运输配送冷链车作为大批量运输疫苗的承载工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各生产企业或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冷链运输车辆,车辆都安装有温度监控系统和GPS定位系统。到达配送目的地后,现场打印全程冷链温度记录或导出电子版全程冷链温度记录,提供给收货方(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作为验收入库的硬指标。冷链车每年定期还要进行温度验证,确保运输疫苗能符合存储温度要求。第一类疫苗由于都是省、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集中招标采购,数量较大,各生产企业一般都采取自有冷链车或委托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进行干线运输,直接配送到省、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冷库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委托的有资质的第三方冷库,由省、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管理和再流通。对生产企业来说,此环节门对门的冷链物流配送相对容易,质量控制风险较小。第二类疫苗自2016年下半年国家出台疫苗流通条例新政策后,由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在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集中采购,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生产企业采购后供应给本行政区域的接种单位,生产企业自行负责配送到各地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冷库。全国有2800多个地县,使用量少且分散,空运和公路运输成本激增,时效性较差,各生产企业很难应对。曾有A企业用两辆7.2米的冷藏车,分两条线路,向四川省60多个地县配送3万多只二类疫苗(空载严重),每辆车耗时15天左右才完成配送,车辆制冷机组不间断工作,对冷链车和司机的考验风险极大。也曾有B企业接到某地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5支二类疫苗的订单,很无奈无法配送,承诺使用单位自行来取,免费赠送。后来就出现了由于各生产企业自有冷链配送能力有限,造成了一、二类疫苗供货不及时,甚至断货的情况时有发生。鉴于以上情况的出现,国家也及时修订了管理制度,允许二类疫苗生产企业开展区域委托存储配送业务,但生产企业必需要在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登记备案,受委托的第三方存储配送企业也要在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登记备案。3.委托存储和配送目前国内疫苗生产企业大多采用区域存储+配送的模式。生产企业经过考察和现场质量审计,在各省份选取1—2家已通过GSP认证的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进行区域存储配送合作。生产企业将一定数量的产品(批签发合格的疫苗)存放在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仓库里,当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接到生产企业出库指令后,将指定名称、批号、数量的疫苗装运,快速配送到本省区域指定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仓库。这种冷链物流接力配送模式,大大减轻了生产企业的配送压力,又充分调动了冷链物流社会资源,是一种双赢模式。但是由于增加了冷链物流管理节点,给质量管理和监管增加了难度和风险。4.逆向物流疫苗的售后跟踪、退换货、过期回收等过程如果管理不力,会给社会和环境造成很大的麻烦。做好疫苗逆向物流管理,不仅仅是生产企业的责任,也是各流通环节主体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责任。经生产企业许可,从流通市场返回生产企业的疫苗,由生产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判定是否采取冷链措施。(三)疫苗追溯体系(追溯条形码)。国内疫苗生产企业大多使用“码上放心”药品追溯平台(阿里健康),通过扫描疫苗包装盒上以数字8打头的20位数字身份证编码(追溯条形码),就会显示包含疫苗名称、厂家、生产日期、批号、有效期等关键信息,可实现对每支疫苗进行追溯管理。生产企业从包装生产线开始对每支疫苗进行赋码,交库扫码复核,出库扫码上传至药品追溯平台,确保每支疫苗的流向清晰可查。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存储和委托配送成本较高。由于疫苗属于生物制品,对存储环境温度有较高的要求,对运输、储存等设施设备要求也很高,而且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这些设施设备进行专业的操作和维护,每年还要对这些设施设备进行验证,确保设施设备正常工作,减少故障率。所以维护保养、验证、专业人员的维系成本较高。此外,自营冷链运输配送、委托第三方冷链配送由于质量控制要求很高,线路较长,能耗也大,所以比普通物流的吨公里计费要贵很多倍。同时运用网络、大数据、服务器对疫苗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和传输,所需的费用也是比较高的,对于一般的中小型疫苗生产企业而言,物流成本负担往往过重。(二)委托存储配送增加了质量管控风险。疫苗生产企业通过委托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进行区域存储和配送,缓解了生产企业配送能力不足的问题,但是由于增加了“冷链接力”的环节点,从而增加了质量管控风险。疫苗从生产企业出库,到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入库存储,再从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出库,配送到地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冷库。如果这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冷链温度超限,将对配送的疫苗造成很大的质量风险,甚至报废,给生产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这就需要疫苗生产企业和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按照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对整个配送环节严格把关,做到冷链无缝对接,温度交接记录详实可靠,配送数量准确无误,疫苗流向与电子监管码相匹配。(三)冷链“断链”的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疫苗冷链物流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保证不能在流通环节出现“断链”,否则威胁到疫苗质量和接种者的用药安全。如果一旦出现潜在的冷链环节设施设备问题,在故障还没有直接影响到疫苗存储温度控制的边界(没有超限),应当如何应急处置?当冷链车在途配送时出现机械故障,如何联系后方,采取何种应急方案(如备用冷链车救援、零时接泊冷库等)?生产企业要加强冷链物流应急预案的制定和管理,避免引起冷链环节温度结果变化,减少疫苗冷链事故的发生和损失。最大限度保护疫苗质量、降低企业额外成本、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四)冷链物流信息技术滞后,缺乏专业人才。虽然有个别企业已经将最新的技术应用到疫苗冷链物流配送中去,但是受到成本等因素影响,这些技术并没有得到普及。当前冷链信息系统在各企业中没有得到完善和升级,温度监控难以实现全程化,信息共享无从谈起,由于信息无法有效及时对接,使得整个冷链系统难以高效运行。疫苗冷链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安全且专业的管理疫苗冷链物流系统,涉及到多行业、多门学科知识等。但是,冷链物流管理部门在各生产企业都是非核心管理部门,岗位工资待遇普遍不高,流动到冷链物流管理部门的专业人才也是非常少,这对于疫苗冷链物流的高效安全运行是非常不利的。

三、发展建议

(一)生产企业依托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实施配送业务外包疫苗生产企业的重心是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质量管理领域,所以鼓励企业将冷链物流配送业务交给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从而从整体上降低了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是医药物流社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通过业务流和商流的有效分离,信息流引领物流和资金流,实现医药流通供应链的优化。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是现代服务业,通过提供专业化的医药物流服务,实现流程信息化、配送及时化、行业集中化。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都是通过GSP认证的,可以接受疫苗生产企业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委托,采用现代化物流管理手段,为其提供符合GSP要求的验收、存储、养护、配送等管理服务,提供更加优质的专业服务和质量保证。(二)建设功能强大的信息系统。疫苗产品的冷链物流信息管理体系,涉及到生产企业、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基层接种点等多个环节,只有实现全程冷链物流无缝化和一体化,才是一个完整的冷链物流供应链体系。为了提高我国疫苗冷链物流管理水平,生产企业应联合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和省市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内容涉及出库产品名称、批号、批签发合格证、在库存储温度、配送全程温度、电子监管码等要素的信息管理大数据云平台,面向社会开放(可查询)疫苗的价格、用量、质量、流通监管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三)统一温度偏差处理验收标准。行业内人士都了解,疫苗在短时间内超出存储温度不会影响产品效价和质量。生产企业对各自的产品都做过稳定性试验(高温35℃、低温0-2℃),7天、14天甚至更长时间的试验,来证明疫苗出现温度偏差后的质量稳定性。曾经有C企业用自有冷链车配送一批疫苗到某S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入库验收时显示有一个温度探头超出标准0.1℃且时长没有超过10分钟,便遭到拒收。经C企业反复沟通,提供了长达40页的偏差处理报告,并提供质量保证承诺书,才放行入库。建议生产企业、各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出台统一温度验收标准,对冷链物流沿途出现温度短暂超限,在生产企业提供产品稳定性试验报告的前提下,是否可以让步放行,这在欧美国家药品冷链运输法规中都有规定和描述。(四)培养专业医药冷链物流人才近年来中国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迅速,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医药物流人才的缺口很大。疫苗产品具有高时效、高价值的特性,这就要求员工具有较强的物流专业水平,既要懂物流又要懂医药,目前大多专业院校并没有设置医药物流专业,企业招聘的物流或医药人才大多需要企业后续培养,否则很难胜任生产企业所交给的岗位任务。医药冷链管理领域除了物流、质量人才短缺外,监管、验证、信息等复合型人才缺口也较为严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及梯队建设是目前医药冷链物流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疫苗生产实施最严谨的质量标准,疫苗质量标准体系由中国药典标准和药品注册标准两部分构成,均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近年来,我国已上市疫苗的质量均达到WHO对疫苗产品的要求,部分品种的关键指标甚至高于欧美要求。所以有高质量的国产疫苗,有专业的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对实现疫苗安全流通,尤其是农村、边远地区等的有效覆盖有着积极作用,对我国的疾病预防事业发展也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乔博.GSP背景下我国航空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8(25).

[2]熊永婧,于丽英.基于新版GSP标准的医药冷链物流配送优化[J].上海大学学报,2017(05).

[3]陈宁.国外现代医药冷链物流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物流技术,2014(11).

[4]冯薇荧.论我国医药冷链物流人才稀缺问题[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02).

[5]苗璐.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供应商服务能力评价的研究[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7(S2).

[6]张晓欢.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5(08).

[7]张签名.医药冷链物流第三方物流亟待解决[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7(20).

[8]江澜,黄先军.疫苗冷链物流配送中的问题与对策合作[J].经济与科技,2018(11).

[9]吴凤媛,尹昕,卢小傲.疫苗冷链物流运营优化策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7(02).

[10]王敬仁,黄昀,王瑶瑶.疫苗冷链物流风险管理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J].中国药事,2018(01).

作者:章泓 单位: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