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扩大内需下经济发展的选择

时间:2022-05-17 11:24:16

论扩大内需下经济发展的选择

就当前而言,影响我国内需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首先,普通居民收入偏低,收入增长缓慢,低收入人群比重较大,CPI持续走高,生活成本偏高,导致消费不足。其次,居民贫富差距过大。据联合国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达0.55,远远超过0.4的警戒线,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使社会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高收入阶层手中。而高收入阶层平均消费倾向低,致使全国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使消费需求不旺[2]。再次,居民收入预期不好,当期消费减少。根据弗里德曼提出的“持久收入假说”理论,居民当前的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也就是说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直接影响当前的消费支出。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居民职业稳定性下降,返乡农民工增多,失业率不断升高。再加上住房、教育、医疗等价格普遍上涨,使居民预防性需求增加,支出预期加大,使即期消费减少[2],需求难以扩大。(二)消费观念中国传统的消费观是“勤俭节约”、“量力而行”,“无债一身轻”,这与西方流行的“及时行乐”、“借钱消费”(消费信贷)的消费观是冲突的。中国目前的高储蓄率就是这种主流消费观的反映。它的转变需要较长的过程。目前我国的社会劳动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险范围还不大,居民的养老、医疗、失业、住房、教育等未来支出预期的增加和不确定性,使即期消费严重滞后,形成“有钱不敢花”的心理状态。极大影响到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是导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率偏低而储蓄率偏高的重要原因。(四)消费环境当前,我国消费环境和市场秩序不断恶化。现阶段,行业垄断、无序竞争、假冒伪劣等现象广泛存在,毒奶粉、毒馒头、地沟油等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频出,以及社会投机炒作风潮日盛,人为哄抬物价,使居民有钱不放心花。良莠不齐的消费环境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并且成为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率持续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五)消费信心消费信心是影响经济复苏、扩大需求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精神支柱。有了信心,需求就旺盛,有钱就敢花、愿花;缺乏信心,有钱也不敢花。往往促使危机深化和恶性循环的根源是信心问题。三我国扩大内需的对策就当前而言,扩大内需最根本的是刺激消费问题,其实质就是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引导消费需求。(一)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内需首先要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是消费增长的基础,没有稳定、长久的收入增长,扩大消费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当前,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从根本上讲,也就是保就业、保收入、保民生。在当前形势下,要特别提高中低居民的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因为,中低收入人群改善生活、增加消费的欲望强烈,如果增加他们的收入,可以迅速地把潜在需求转换为有效需求,增强消费者的购买力。其次,要把缩小贫富差距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推手,使广大的城乡居民能够公平地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因为,高收入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弱,而低收入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强。过大的收入差距会导致两极分化,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这些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很弱,而占人口比重很大一部分的低收入者有强烈的购买欲望和需求,这样就会造成总需求萎缩。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是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2]。(二)改变消费观念树立现代消费观念,倡导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鼓励信贷消费,形成符合时代国家发展的消费风尚。使居民“有钱舍得花”、“有钱更敢花”。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受小农经济和小商品经济思想意识的影响,自给性消费习惯,平均主义消费心理,克勤克俭的消费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消费发展。而另一方面,中国人在消费上又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和爱面子消费心理。为此,可以利用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消费示范性,通过宣传,树立现代的消费观念,倡导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来刺激消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我国传统的消费观念正在被新的观念所取代,花钱买享受、买时尚、买轻松、买健康已成为城镇居民消费的新趋势,现代消费观念正在逐步形成。如:无病早防治“未病”的健康观;节假日外出“游山玩水”的休闲观;家务劳动社会化的享受观;健身、美容、K歌的娱乐观,还有节能环保的现代观,等等。这些观念的形成,必将推动城镇居民消费服务的升级,对刺激消费需求[3]。

完善和规范社会保障体系,降低人们的消费风险,以促使居民放心消费,提高居民即期消费,使居民消费无后顾之忧。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中国最需要启动的是广大农村的内需,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尤为重要。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制和完善的福利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既体现社会的公正公平又让农村地区被极度压抑的消费能得到很大的释放[4]。(四)优化消费环境消费环境对居民消费影响巨大。优化消费环境,可以保障老百姓消费安全,能让消费者放心花钱。应继续加快流通领域法律法规的建设,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等行为,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重塑商业伦理道德和商业诚信。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扼制虚拟经济膨胀,保障我国经济安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防止消费者权益受损害[1]。1.发展现有消费热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目前我国的三大消费热点是:住房、家用轿车、旅游。还有手机、电脑、娱乐、教育等消费热点。要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一是加快商业企业业态与营销手段的创新,以刺激形成新的消费热潮和热点。二是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也能培养产生新的消费热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消费的发展趋势是从手机消费时代→汽车消费时代→体验消费时代不断推进。因此,继续实施房控政策,发展3G手机,促进汽车业大发展,大力发展健康娱乐业、体育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都是非常必要的。2.加快发展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国优化产业结构、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5]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3.大力发展假日经济要解决我国内需不足的问题,在大力引导农村居民消费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我国城镇居民中也隐藏着巨大的没有释放出来的消费潜力。每天在单位埋头苦干、没有足够的休闲时间,不得不说是制约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笔者认为适当延长或者增加节假日也是扩大内需的措施之一。在目前,我国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在采取措施扩大内需、以助经济增长之时,恢复五一黄金周不失为扩大内需的有益举措。尤其是当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一部分高收入群体是需要增加其休闲时间来扩大消费的。节假日,无论是聚会、出游、探亲访友还是逛街购物,都是在增加消费,四五月份我国大多地方正是春光明媚的好时光,非常适合人们出行[2],恢复五一长假利大于弊。增加闲暇时间、发展假日经济对当前扩大内需有着积极的作用。第一,它可以变消费者的潜在消费为现实消费。第二,闲暇消费培植出了更多的消费热点,从而增加了消费需求,并由此带动更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假日里人们除了在家休息之外,更多的时间用于探亲访友、上街购物、旅游、从事娱乐、体育、文艺、文化等活动,这必然增加居民在旅游、娱乐、精神文化、饮食及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从而带动我国的旅游业、商业、饮食业、娱乐业、教育、精神文化市场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它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及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很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应很可观。据统计,我国旅游部门每收入1元,社会综合效益可达6~7元;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可为社会增加5个就业机会。发展旅游业大有前途。就我国而言,国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加之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产出大、吸收劳动力多,因此是一个最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产业,对当前扩大内需具有巨大的作用。今年十一、中秋长假高速公路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导致自驾游成井喷式发展,旅游需求强劲释放,假日旅游市场出现空前火爆态势。国家应借助这项政策引发出的居民消费热情形成大消费发展战略,让其成为中国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基点。高速免费对于那些具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但不是特别宽裕的30~40岁的中青年最具吸引力。这个群体有相当高的消费欲望,如果政策引导得好,将激发出巨大的消费潜力。但今年准备工作不充分,出现大量拥堵现象,效果不好,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节假日旅游的积极性。为缓解集中出游和交通压力,全国假日办建议加快推进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也可学习发达国家经验,实行以全民休闲为基础、以弹性带薪休假为主体的休假体系,以此分流和缓解“集中式”休假带来的压力。此外,还要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注意旅游投诉,整治“导游”变成“导购”,景点购物骗局等损害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和长远利益的不良行为。要不当总结经验教训,细心维护旅游业的健康发展[3]。4.实现消费服务社会化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消费规模经济效益,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就业的增加。消费服务业的发展和提升,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促进消费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扩大内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由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出面动员兴办或企业开展的各种服务活动,诸如:家电维修上门,报刊投递到户。房屋维修、厨卫疏通、家教服务、看护老幼、病残、小孩借托、送货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显而易见,这些消费者的不断兴起,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也为城市下岗再就业提供了广阔的渠道。其次,是对传统消费服务业的升级改造。通过引进先进生产服务技术,学习先进的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进一步提升消费服务层次,并和国际接轨,推动我国消费服务化的进程。各级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挖掘地方消费文化特色,打造消费知名品牌,实现消费服务的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

1.产业政策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有效供给不足。其中一部分过剩是由于大量的无效供给导致的供需结构性矛盾而致使“市场过剩”。调整和完善产业政策是创造有效供给,开拓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A5。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在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以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呈现大幅度上升的趋势,并将最终超过第二产业的比重,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1]。我国2011年人均GDP达5414美元,第三产业大发展时机已经成熟。现在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都在70%左右。我国2011年三产比重分别是:第一产业10.12%、第二产业46.78%、第三产业43.1%。自2008年以来,这个第三产业比重一直在上下波动、徘徊不前。可见,近几年来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并无多大起色。有必须改变这种现状,促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比重逐步提高。2.财政政策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可以直接拉动内需。最近政府采取了“十项举措”来扩大内需保经济稳定增长。这些措施主要是采用财政再分配的办法,加大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救济;采取财政和金融措施,资助群众买房等;给予困难和低保家庭发放价格补贴等。要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防止物价进一步大幅上涨,把CPI控制在3%以内。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3.利率手段利率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降低存贷款利率,特别是降低用于消费的贷款的利率,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国内需求。如何刺激潜在需求变为有效需求?那就是消费贷款,用低利率和宽松的贷款条件来增加消费贷款,鼓励消费,提前消费,“今天花明天的钱”。降息可以直接帮助企业减少投资成本,有助于鼓励企业增加信贷,扩大投资,使更多项目得到融资。同时降低了存款收益和居民储蓄倾向,有助于刺激个人消费,遏制存款定期化趋势[4]。我国应根据市场变化,逐步实行市场化的利率政策,有效利用利率手段调节经济,促进消费。4.国债手段适当发展国债政策国债是保证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支出并扩大内需的基础,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可以更加直接、有效的提升需求水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增加国债发行也可以调动剩余储蓄,促进储蓄与投资均衡机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此外,根据《国家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6]。结语总之,扩大内需是一个长期、艰巨任务,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促进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并采取各种手段,刺激需求、拉动消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朱吉玉工作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