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人文情怀教育方法探索

时间:2022-09-29 08:15:54

市场经济人文情怀教育方法探索

摘要:市场竞争环境下容易导致利益冲突,从而产生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等不道德行为。制定市场法律法规虽是重要手段,但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才是根本办法。加强大学生人文情怀的教育培养,是创新新时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改革和有益探索。课程教育、行为培养、社会体验等是大学生人文情怀教育培养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市场经济;大学生;人文情怀;大学德育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与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伴随着的却是人心浮躁、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风气盛行,并深深影响学校教育。改革创新德育教育,引领精神文明建设,是大学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大学人文课程教育属于大学素质教育,由于文理分科,理科人文课程甚少,多在一个学期就结束了,因而人文情怀教育基本处于稀缺状态。文科虽然不同于此,由于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社会体验与实践,很难使学生根植于心而用之于行,往往是书面学习、行动遗忘、在校学习、离校就忘。以往历届大学生不少人步入社会不久,即被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同化,继而随波逐流,很难坚守所学所想。党的之后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学德育教育应当与时俱进,要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特点,重点培养对人的尊重与关爱的人文情怀,这既有利于培养人的正确价值观,在经济活动中正确处理利益关系,更有利于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扭转社会风气。人文情怀的核心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关切。依据这条主线寻求与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具体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课堂教育,加强教学效果

1.重视首课堂与尾课堂教育效果,加强三观教育。所谓首课堂即大学生入学教育的第一堂课,尾课堂即毕业前的最后一堂课。充分利用这两堂课的影响力,贯穿始终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人文情怀,提高社会公德意识。首课堂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成长影响巨大,新生入校后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印象深刻久远,首堂课最为关键,效果最好。尾课堂是大学学习的最后一堂课,步入社会开启人生之旅的第一堂课,也很关键。这两堂课对创新德育教育很重要。在首堂课程里面,要把课程的核心部分全部交代清楚,内容精简扼要,后续课堂要有充分讨论,尾课堂应当有总结,首尾照应,有始有终。总之,要把这两堂课上成精品课,这样才有助于加深印象,强化教学效果。2.丰富人文课程内容,加强人文情怀感染力。人文课程内容除有中外古典文学、诗词歌赋之外,还应包括传统文化习俗、道德伦理甚至传统礼仪等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大多来自社会生活,历史久远且内涵丰富,贴近人民大众,包含着更加丰富的人文情感与家国情怀。从传统文化当中汲取营养,对传承祖国传统文化,培养人文情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感染力及教育效果在我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因此,开设人文课程应当把传统文化习俗、道德伦理、甚至传统礼仪等内容纳入到里面,丰富人文课程内容,扩大学习面,增强人文情怀感染力。3.采用模拟课堂,课堂讨论,增加体验教育。模拟课堂宜以社会交往或商业活动为背景,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可帮助学生确定主题,设计活动内容和过程,并根据实际情况指导活动过程。活动设计要真实,符合社会实际情况,要有实际教育效果,让学生体验利益冲突中的感受,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道德理念努力正确处理矛盾。课堂讨论宜以人文关怀的经典案例为主题,讨论课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引导讨论走向,通过讨论学生认识道德良心的正能量,产生自觉尊重、维护、珍惜和关爱他人的情怀。学生通过模拟课堂,案例讨论等活动增加社会体验。4.增加人文课程学习期,产生持续教育效果。这主要针对理科学生。理科生由于人文课程学习内容有限,时间不多,难以产生深刻印象与好的学习效果,故可一方面适当增加人文课程的学习内容,扩大学习面,同时也可将一个学期的课程安排到几个学期进行,在每个学期安排适当的课时,不至于中断人文精神培养的教育,实现持续教育的效果。

二、补充课外教育,丰富教育形式

1.做好显性教育,加强隐性教育。所谓显性教育即课堂教育,隐性教育即课堂外教育。课堂教育是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要通过丰富课程内容,扩大课程学习面,延长学习周期,采用模拟课堂、课堂讨论学习等方法,追求课堂教育效果。隐性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是无声的教育,它对人的品格培养塑造力量很大。可在校园广泛布置大量的人文情怀教育宣传材料,或文字、或图画、或广播影视等现代化的宣传工具,形成浸润式教育。隐性教育不受时空限制,更不受课程设置和师资配置的影响,是一种简单易行、经济实惠、效果持久的教育培养方式。2.加强行为教育与社会体验。在遇到重大灾难事件时学校可组织一些大型慈善公益活动,一方面给予社会必要的帮助,另一方面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与感受人文关怀,效果是双重的。也可在校内经常组织对困难学生的帮扶活动,比如从生活和学习上帮助身体残疾的学生,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勤工俭学,也可定期组织学生帮扶社会上的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看望孤儿孤寡老人,慰问医院病患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充分表达善意、爱心与同情。这些活动不一定要花费金钱,因为学生是没有收入的群体,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比如利用节假日做义工、参加志愿者公益活动,或用所学知识提供帮助,甚至给病患写一封慰问信或送上一句温暖贴心的祝福话语等,培养学生善良为人,关爱他人的道德品质。以上活动宜持之以恒,不宜搞风暴式运动,所谓和风细雨,润物无声。3.运用实践报告方式。实践报告是社会实践的延续形式,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这在国外大学教育当中是一种常见的学习方式。一般每个学期学生都要写几份这样的实践报告,其中包括向导师汇报自己实践的感悟和心得,整理或归纳自己的心路历程,并在导师的指导下,逐渐形成自己比较完整的价值观。这种学习方法也是学校综合评价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经历的一条重要途径。4.利用仪式感,增强影响力。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或其他一些重大典礼仪式,也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良好时机。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宣誓、作承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他们的道德良知,丰富他们的人文情怀。即将毕业的学生犹如出征前的战士,大多踌躇满志。因此,充分利用各种典礼仪式以及其他重大庄严的时机场合,帮助学生将社会道德、人文情怀根植于心。5.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扩大人文情怀教育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人文情怀教育,扩大大学生创业途径,把人文情怀融于产品创新理念,是人文情怀教育的新途径。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占比达到六分之一多,实际人口已经超过二亿四千多万。面对这样庞大的老龄化人口,充满人文关怀的老年人服务与老年人用品,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和市场。应当教育培养大学生对老年人的人文情怀,培养他们敏锐的思维能力,创造为老年人服务的新行业,设计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新产品。总之,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人文情怀教育,既可以增加人文情怀教育内容,也可以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大学生人文情怀教育纳入大学德育内容,是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特点,创新大学德育教育的探索。虽然学校在一直加强德育教育,但社会上人心浮躁、物欲横流、重利轻义、道德观念淡薄等负能量无孔不入,其负面影响力度之大超乎想象。高校不是世外桃源,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照样吹进校园,污染学校环境,腐蚀人的思想道德,加大了德育教育的难度。如何创新思维,提高德育教育效果,是当前大学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情怀教育培养,创新德育教育显得愈加迫切和重要。

参考文献:

[1]韩奇生,卿中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135-136.

[2]薛传妹.卫婷婷.鲜欣.工科大学生人文情怀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J].山东青年,2014(6):24-25,27.

[3]杨文清.高等教育视角下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路径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4(2):57-58.

[4]王石径.志愿服务视角下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路径——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学习月刊,2015(2):56-58.

作者:陶莉 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