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制度实践市场经济论文

时间:2022-02-28 11:18:54

理念制度实践市场经济论文

一、法治理念———法治市场经济的精神基础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健全的法治理念是现代市场经济趋于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标志。法治理念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精神基础,旨在营造一种全社会学法、懂法、信法、服法、护法的习惯和氛围,为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撑。“法治理念是反映法治的性质、宗旨、结构、功能和价值取向的一些达到理性具体的观念和信念,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法制体系的精髓和灵魂。”作为意识形态形式的法治理念具有承继性、时代性、包容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等基本特征。法治理念的形成在于历史的沉淀和沿革,古代中国社会有“法制”而无“法治”、有“以法治国”而无“依法治国”,封建社会的“人治”传统塑造了人们“法律工具论”的思维定势,因言立法、因言代法、因言废法等统治行为时有发生,法治只是形式化的管理要件和统治工具,而没有成为实质性的价值诉求和社会生活方式。西方社会的法治理念导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期,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认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思: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良法、法的权威以及对法的认同和服从奠定了西方传统的法治理念的根基。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中国开放型经济格局的形成,催生了中西异质性法治理念的交叉、对话和融合,完成经济现代化转型的任务和与世界经济接轨的现实要求培育一种既具有开放性特征又凸显中国特色的包容性法治理念。这种新型的法治理念“是由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完整的统一的有机整体。

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政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依法治国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成为指导经济运行的自觉意识,成为内植于经济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超越一切权力的神圣性和权威性。执政为民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映射出社会主义对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执着追求,执政为民保证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保护和增进人民的福祉和幸福。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不仅包含收入分配方面的经济公平,而且涵盖政治、文化、司法等方面的环境公平和制度公平,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征,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能够规制市场经济自发倾向引起的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悖结的情况,引导市场经济在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正确轨道上运行。在现代化法治理念的基础上,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将法治和依法治国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实和扩展了法治理念,使法治理念更加具有明确性和主动性。首先,就法治体系而言,形成包括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和法治保障体系等完整贯通的法治机构和内容体系。将法治理念贯彻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全部环节和过程之中,“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次,就法治观念而言,形成包括合法性、权威性、公平性、公开性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法治规则和法治过程,使法治理念成为行为、职权、程序的合法性前提和依据,营造立法规范、执法严格、司法公正、人人守法的法治氛围。再次,就法治任务而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加强法治队伍建设,建设法治政府、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最后,就法治的价值目标而言,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人民主权的原则,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执法为民的精神,维护和提升人民的利益、幸福和尊严。

二、法治制度———法治市场经济的物质支撑

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不仅需要法治理念的正确指导,还需要保证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物质基础。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作为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在制度和市场经济之间建立了关联性函数,科学的理论论证和实证研究证实,好的法治制度与市场经济效果之间存在强的正相关关系,法治制度的缺失或者不健全会导致陷入坏的市场经济陷阱,限制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健全的法治制度是市场经济中连接法治理念和法治实践的粘合剂,通过法治制度的物质中介作用,能够将意识形式的法治理念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具体而言,依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现实,创建科学合理的法律预警机制,对经济发展未来可能出现的状况作出合理的预测和有效的防范,减少经济发展过程的风险性,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同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新要求,完善和创新法律制度机制,有效化解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引导和规范市场经济。在此基础上,建立动态灵活的法律执行机制和严格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确保市场经济朝着法治化的方向发展。可见,法治制度是法治市场经济坚定的物质基础。法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治制度包括民主制度与宪政制度两个组成部分。民主制度指经济民主,“就是实现经济自由,包括经营自由、就业自由、投资自由和竞争自由。”在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企业遵循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根据价格机制所反映的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场的供求情况,在法律所规定的经营范围内,自由决定配置资源的手段和方式、自主选择生产商品的种类和数量、自觉调整生产过程的积累和消费,从而达到企业预定的经济目标。

企业员工在综合比较企业现有生产环境和未来发展晋升空间的前提下,自由决定是否与该企业签订法定用工合同,合同期满后,企业获得重新招聘的机会,员工也可以再次进行自主择业,双方还可以在平等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进行续约。除此之外,企业还拥有进入或退出某一投资领域的自由,根据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综合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经济民主遵循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对于“私权”而言,法不禁即入,也就是说,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充分调动市场经济中一切积极参与和管理的力量,实现市场主体在最大范围内和最高程度上的活动自由,实现市场经济的效率最优化。同时,为了防止权力的集中、滥用和资源的垄断,对于“公权”而言,法不允即禁,即政府等代表公共意志和利益的公共权力机构的权力效能和作用条件只限于法律所规定和允许的范围之内,超出限定的范围即为违法。通过经济民主制度的设立,在平等的竞争机制作用之下,实现市场多元利益主体的平衡与表达。宪政制度是以宪法和普通法律为核心和基础的社会大众广泛参与的分权制度,宪法作为宪政制度的根本和基础,必须在坚持透明、明确、稳定的前提下,体现主权在民、权力制约、民主集中等原则。主权在民强调权力的人民性———人民赋予权力、人民行使权力、人民监督权力,是民主制度发展的现代形式,是宪法的最基本和首要的原则。以宪法为核心形成的分权结构既包括不同阶层层级之间的权力分配,还包括同一阶层层级内部的权力差异,正是权力分立与协调,才能规范和调节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畅通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实现经济个体之间、经济个体与经济群体之间利益的平衡性和协调性,才能保证经济决策的制定、经济过程的执行、经济目标的实现以及经济成果的验证的连续性和科学性,才能确保“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重沟通渠道的相互作用,避免权力的集中和腐败,使权力和经济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利于法治市场经济的创建。

三、法治实践———法治市场经济的现实保障

法治理念和法治制度支持法治市场经济的实践,法治实践丰富和发展法治理念和法治制度,三者之间互利共生,协调发展。法治实践的核心和关键是要处理好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党、政府、社会、企业、经济之间的关系。对于党和政府的关系而言,党政分开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法治市场经济建立的题中之义,“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党政分开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问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前提。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政不分必然损害法律的权威和规范,阻碍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进程。党政分开,就是要彰显法律的权威,明晰党的职能和政府的职责界限和范围,打破党包揽一切、以党代法、以党代政的扭曲局面,使党和政府各就其位、各司其职。面对经济开放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党要牢固树立法治市场经济的观念和理念,努力普及基本经济常识和知识,准确掌握市场经济状况,敏锐洞察市场经济变化,及时捕捉市场经济信息,果断作出市场经济决策,提高党统筹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促进法治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于政府与经济的关系而言,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和政府经济职能的强化是法治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要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和保驾护航,在法治化的轨道上严格履行宏观调控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以及市场监管的职能,提高自身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能力。改革政府职能,使政府从全知全能的经济掌控者变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经济维护者,“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规范行政自由裁量、确定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责任追究倒查机制,将政府权力放在笼子里,置于阳光下,为法治市场经济的发展开辟崭新的道路,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的发挥创造自由、平等、公平的崭新环境。对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而言,政企分开是法治市场经济建设的核心内容。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企业从属于行政机构,接受行政组织的指挥和领导,政府通过行政命令过度干扰企业内部的微观运营,扭曲商品的价格机制,忽视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企业内部的预算软约束和经济运行的无效益,形成短缺经济和普遍贫穷的恶性循环。政府履职超越法治限定和约束,民主法治原则得不到彰显。市场经济的建立尤其是现代化的法治市场经济呼唤以所有制创新和产权体系改革为基础的新型政企关系,而政企分开是创建新型政企关系的基础和关键。依法划分政府的权力和职能范围,依法规定企业的职责和活动领域,解除企业对政府“父爱主义”般的依附关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的“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政府从细枝末节的路径依赖中解脱出来,进行创新性和适应性改革,具体而言,“政府以公共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其管理表现为法定性和有限性,即以充分尊重企业法人和自然人的地位为前提,在企业外部进行适度干预。而且,它不代替企业的经营决策,而只纠正其违法行为;它不代替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而只为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条件,使市场失灵的地方灵起来,以实现竞争的公正性”。矫正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的现象,还原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营条件,培养社会主义企业家,学习企业家精神,尊重企业家才能,激励企业家创新,使企业家成为管理和经营企业的主体,促进企业在良好的法治生态环境中发展。对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培育公民社会,构筑市场、政府、企业之外的第四种力量是法治市场经济建设新的突破口。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基础作用阶段,造成“大政府、小社会”的总体格局,公民社会的活动空间被极度挤压,“政府办社会”、“企业办社会”的情况导致政府遭遇财权与事权倒挂的尴尬和企业承受财政与社会的多重负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市场经济,要通过法治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公正,构建多元参与的公民社会。借助公民社会的自组织能力和自我协调功能形成高效政府、自由企业、法治市场和活力社会,促进法治市场经济和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的形成。

四、结语

总之,法治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构筑法治市场经济对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法治理念的培育和形成是法治市场经济建设的精神基础,法治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是法治市场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法治实践作为物化法治理念和贯彻法治制度的关节是法治市场经济建设的现实保障。正是在法治理念的指导和法治制度的保障条件下,通过法治市场经济的实践,构成法治市场经济的完整链条和递进结构,最终推动法治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姜英华王维平单位: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