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物流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时间:2022-02-28 04:54:06

区域物流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以物流发展基础支撑、物流发展成效和物流竞争力潜力为区域物流竞争力指标,区域经济规模和居民生活水平为区域经济指标,选取安徽省2007—2016年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2007—2013年区域物流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基本一致;2012年后皖北的物流竞争力增速最快,2015年超过皖中和皖南,同时期皖北的经济水平赶超皖南,三大区域的物流竞争力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联动关系。同时提出提高区域物流能力与物流效能、加强皖南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区域物流需求等建议,以期为安徽省物流能力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物流竞争力;区域经济发展;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

sionanalysis区域物流是地区间商品流通和物资流动的实现方式,区域物流竞争力是各区域通过良性竞争,争夺物流要素、占据物流市场、整合物流资源,形成有互补性和整合性的能力体系[1]。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物流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李全喜等[2]利用相关分析法对31个省市的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二者之间高度相关;徐茜等[3]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浙江物流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支撑,浙江经济为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何萍等[4]运用协整检验方法研究了江苏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提出了推动江苏省物流发展的6个经济因素;李忠民等[5]通过空间面板数据法,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10个省份的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异质性进行了研究;张广胜[6]应用主成分分析和最小二乘法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区域物流竞争力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物流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刘莉等[7]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四川物流发展规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大于物流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梁雯等[8]构建了皖江城市带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耦合模型,表明在2015年二者已达到高度协调阶段。安徽省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不断整合与创新物流业,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将安徽省16个地级市划分为皖北、皖中、皖南三大区域,其中淮河以北为皖北,包括宿州、淮北、蚌埠、阜阳、淮南、亳州;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为皖中,包括合肥、滁州、六安、安庆;长江以南为皖南,包括黄山、芜湖、马鞍山、铜陵、宣城、池州。在借鉴以往研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通过统计2007—2016年相关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物流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对比和回归分析安徽省皖北、皖中、皖东区域物流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安徽省物流能力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1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数据来源于2007—2016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取皖北、皖中、皖南各市指标的平均值作为本文的研究数据。在遵循代表性、科学性、合理性、可量化性和连贯性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安徽省物流和经济发展特点,从物流发展基础支撑、物流发展成效和物流发展潜力3个维度12个指标测量物流竞争力;从区域经济规模和居民生活水平2个维度7个指标测量区域经济发展程度。(1)物流竞争力物流发展基础支撑:交通运输财政支出(X1)对物流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物流的主要方式是公路物流,公路里程(X2)可以反映出公路运输对物流的供给能力;物流发展与物流信息技术密切联系[9],故增加指标互联网用户数(X3)和移动电话年末用户(X4)来衡量物流发展基础支撑。物流发展成效:邮电业务总量(X5)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邮政规模与水平;货运总量(X6)包含铁路货运量、公路货运量、水运货运量和民用航空货邮运量;安徽水网密布,地跨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水系,与公路密度均居全国前列,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得知,2007—2016年间货运量以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为主,因此选取指标民用载货汽车拥有量(X7)和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X8),可以体现出物流的作业能力和公路运输与水路运输的供给水平。物流发展潜力: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运输需求日益增大,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提出了高要求,交通仓储邮电业在业人口(X9)可反映一个城市的物流从业人员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建设项目投资(X10),有助于提升城市物流的供给能力;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X11),与将来的高级物流人才就业数相关,是物流行业未来的战略性资源;物流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X12)也可以间接反映出物流业的发达程度。(2)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规模:从物流产业发展的角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Y1)的增长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保障和主要动力;GDP(Y2)能够反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产值;进出口贸易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进出口商品(Y3)总额可以体现区域的对外贸易活力和经济竞争力;地方财政收入(Y4)可以体现区域经济规模水平,因此选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GDP和进出口总额、地方财政收入来衡量区域经济规模。居民生活水平:由于人均收入越高,居民消费社会产品的能力就越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越高,对物流的作业能力要求也会更高,二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因此,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Y5)、人均GDP(Y6)和家庭总收入(Y7)作为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标。

2区域物流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测度

2.1数据处理。运用SPSS22.0将物流竞争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全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皖北、皖中、皖南未旋转的主成分分析KMO值均大于0.75,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内部信度Cronbachα系数均大于0.84。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使用极大方差法旋转,选取特征值大于1.0以上的主成分,结果见表1,旋转后的成分2.2指标权重的确定与测度。将表2成分载荷矩阵中皖北、皖中、皖南的数据除以指标数据主成分分析表对应的特征值的平方根,可得到每个主成分指标的系数,F1、F2为物流竞争力,F3为经济发展水平,则皖北(wb)、皖中(wz)、皖南(wn)物流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计算公式如下:F1wb=0.314X1+0.333X2+0.301X3+0.272X4+0.328X5+0.286X6+0.293X7+0.270X8-0.027X9+0.323X10+0.252X11+0.330X12,F2wb=0.209X1+0.016X2+0.230X3+0.350X4+0.162X5+0.295X6+0.306X7+0.313X8-0.532X9-0.113X10+0.383X11+0.179X12,F3wb=0.351Y1+0.387Y2+0.369Y3+0.387Y4+0.383Y5+0.380Y6+0.387Y7,F1wz=0.332X1+0.308X2+0.338X3+0.285X4+0.334X5+0.318X6+0.253X7+0.068X8-0.030X9+0.336X10+0.305X11+0.334X12,F2wz=0.138X1+0.193X2+0.117X3+0.337X4+0.102X5+0.236X6+0.407X7+0.521X8-0.455X9+0.015X10+0.282X11+0.163X12,F3wz=0.365Y1+0.383Y2+0.367Y3+0.384Y4+0.382Y5+0.383Y6+0.382Y7,F1wn=0.332X1+0.346X2+0.343X3+0.296X4+0.346X5+0.150X6+0.202X7+0.257X8+0.007X9+0.353X10+0.259X11+0.351X12,F2wn=0.188X1+0.165X2+0.190X3+0.320X4+0.151X5+0.351X6+0.414X7+0.308X8-0.469X9+0.081X10+0.375X11+0.139X12,F3wn=0.360Y1+0.389Y2+0.362Y3+0.388Y4+0.383Y5+0.374Y6+0.389Y7。将物流竞争力两个主成分对应的系数与其对应的贡献率相乘后再求和,然后再除以两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可以得出每个物流竞争力基础指标的权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只提取一个主成分,因此基础指标的权重与其系数相同,具体如表3所示。从物流竞争力指标来看,皖北、皖中、皖南交通运输财政支出、互联网用户数、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第三产业产值的权重较高,均大于0.28,具有一定的共性。说明交通运输财政支出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对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和投资环境的营造提供了保障,物流发展与网络信息技术密不可分,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在物流业中的广泛运用和高度渗透上,尤其是移动电话的使用,权重均在0.29以上,同时高级物流人才是未来物流行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助力推动物流业的发展。皖南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公路里程权重高于皖北和皖中,由于皖北和皖中地区多平原,而皖南地区主要是丘陵和山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公路等交通基础建设的投入,对该区域的物流竞争力影响较大;邮电业务总量差异不大,说明皖北、皖中和皖南的邮电业务比较均衡;皖中和皖北货运量、民用载货汽车拥有量的权重明显高于皖南地区,皖中的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又明显低于皖北和皖南,这是因为皖南地势主要以山地丘陵和沿江平原组成,皖南和皖北地区水运比皖中发达,水运货运量相对较大,而皖中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截至2016年公路里程皖北为66483km,皖中为75000km,而皖南为50387km,在货物运送方面,皖南地区公路货运量相对较小。三区域的交通仓储邮电业在业人口的权重为负,说明安徽省的物流人才不足,制约了物流的发展,这也与物流竞争力潜力指标中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的高权重相一致。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来看,皖北、皖中、皖南的所有指标权重均在0.35以上,相差不大,说明三地区在区域经济规模和居民生活水平各方面发展均衡。

3区域物流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3.1综合得分与评价。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代入以上公式分别计算F1、F2、F3的得分,利用加权平均法将表3提取的2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按照公式:Fwb=(68.162%×F1+24.782%×F2)/92.944%,Fwz=(68.963%×F1+22.328%×F2)/91.291%,Fwn=(61.481%×F1+27.024%×F2)/88.505%,计算皖北、皖中、皖南的物流竞争力综合得分,同理得出皖北、皖中、皖南的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如图1和图2所示。从图1、图2可以看出,2008—2016年皖中的物流竞争力只有2008年高于皖北、皖南,2011年高于皖北,其余时间都低于皖北和皖南,2010—2014年皖中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皖北相差不大,但不及皖南,虽然皖中合肥拥有全省最强的物流综合能力和发展潜力,是全国物流园区一级布点城市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在安徽省物流业地位显著,但皖中只有合肥、滁州、六安、安庆4个城市,且滁州、六安、安庆的物流能力较弱,与合肥差距较大,使得皖中总体物流竞争力不强。同理虽然合肥是安徽省政治、经济、金融中心、重要的科教基地,但皖中的城市面积和人口都要比皖南少,且滁州、六安、安庆的经济发展与合肥相差甚远,使得皖中的总体经济水平低于皖南。2016年皖中的经济水平最高,主要与合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GDP、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商品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省遥遥领先有关。2010—2013年皖南的物流竞争力排在第一位,芜湖和马鞍山濒临长江,位置优越,成为主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工业和商贸物流增长势头强劲,物流基础设施发展较快,物流供给能力较强,这与其经济发展是一致的,这期间皖南经济发展最好,高于皖北和皖中,主要是由于芜湖和马鞍山是安徽省沿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物流需求大。2007—2013年皖北的物流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总体来看较低。这段时期皖北经济核心城市不突出,阜阳又是安徽人口第一大城市,人均经济效益较低,从图1可以看出,2012年后皖北的物流竞争力比皖中、皖南增长速度快,2014年开始超过了皖中和皖南,排在首位,这可能主要与阜阳的快速发展有关,阜阳有丰厚的劳动力,交通优越,有规模较大的商贸和农业物流,是全国物流园区二级布点城市和安徽西北部重要交通枢纽,而且皖北的中心城市蚌埠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交通区域优势也得天独厚。尤其是2015年皖北的经济水平超过了皖中和皖南,这与物流竞争力水平是一致的,说明皖北地区重视以物流能效推动经济发展,物流企业、物流产业园区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力增长点。3.2回归分析。从表4可知,三区域样本的R方均大于0.9,P值均为0.000,模型拟合程度高,显著有效。回归方程显示,皖北、皖中、皖南的物流竞争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互相正相关,回归模型若以物流竞争力为自变量,经济发展水平为因变量,则三区域的系数分别为0.782、1.063、0.901,说明物流竞争力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促进皖北、皖中、皖南经济发展分别增长0.782、1.063、0.901个单位,其中皖中地区的物流竞争力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最为显著,表明皖中地区的物流产业积极地促进了经济发展。若以经济发展水平为自变量,物流竞争力为因变量,则三区域的系数分别为1.184、0.929、1.099,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每提高一个单位,将促进皖北、皖中、皖南的物流竞争力分别提高1.184、0.929、1.099个单位,其中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对物流竞争力的促进最为明显,表明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积极推动了物流发展。总体来看,三区域的物流竞争力显著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有效地提升了物流竞争力,物流竞争力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联动的关系。

4安徽省区域物流发展建议

从上述验证结果可知,区域物流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在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背景下,发挥皖北、皖中和皖南物流竞争力优势,提升物流的综合效率,均衡三区域物流发展差异,使经济始终处于良性发展态势。物流竞争力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物流业发展重点应集中在加大物流业固定资产投入,加强公路建设,扩大物流需求规模和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上。(1)提高区域物流能力与物流效能。从图1和图2得知,2014年后皖北的物流效能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因此可利用其丰厚的劳动力资源,完善物流业的空间布局,协同阜阳的物流规模、毫州的医药特色物流、蚌埠的环境优势,和其他地级市不断扩大的物流需求和交通网络,逐步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的物流体系;皖中在稳步增长的物流竞争力的基础上,发挥合肥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滁州、六安、安庆的合作,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和物流资源的整合,促进地区间企业合作,科学规划合肥区域物流中心与滁州、六安、安庆物流节点城市的互通互惠物流体系;皖南依托芜湖和马鞍山港口优势,可在已有物流企业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物流信息技术,组建强竞争力的大规模第三方物流企业,建设有区域特点和优势的物流园区,同时政府可通过合作并以优惠的方式吸引外资,使社会资金多形式地投入物流园区。(2)加强皖南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从基础指标权重表分析得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公路等交通基础建设的投入,对该区域的物流竞争力影响较大,皖南水运发达而公路运输较为薄弱,因此发展皖南公路建设,可使皖南物流供给能力更大,并适度偏移农村公路建设政策,完善农村物流网络,加强与皖北、皖中的区域联系。(3)扩大区域物流需求。通过回归分析可知,区域物流竞争力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联动机制,因此发展区域经济可以释放更多的物流需求,推动物流产业发展,皖南可利用其强劲的商贸物流和铁路、公路、水路综合交通网络,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投资;皖北、皖中可整合物流资源,发挥区域优势与特色,优化配置人力、仓储、运输、信息资源,使各物流区域互相借鉴,产生聚集效应,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和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

作者:许静艳 单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