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差异化分析论文

时间:2022-12-17 11:29:00

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差异化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文章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十五”期间县域经济的差异及产业结构在五年内的变化进行研究,探索县域经济及产业结构在空间上的差异,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角度将江苏省县域分为5大类,分析了每一类的产业特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产业发展策略,以期对政府决策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区域差异

问题提出

江苏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实力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然而,该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南北差异,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文章利用空间分析的方法,对江苏省县域经济存在的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基于前人认为“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结论,从产业结构的视角来研究江苏省各县域在产业结构上的空间差异,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产业发展策略,以期对江苏省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意义。

文章以江苏省“十五”规划的起始年份2001和2005两个年份的截面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9.0软件,对其县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进行空间分析,将经济发展水平分为“极高”、“较高”、“一般”、“较低”和“极低”5个等级(见表1),并输出地图(见图1、图2)。

江苏省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

由图1、图2可以看出:“十五”计划的起始年份,江苏省县域经济均明显地表现为苏南、苏中、苏北的地区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南重北轻”格局明显。江苏省县域之间的等级扩散效用明显,苏中的多个县域逐渐从“极低”等级上升为“较低”等级。这验证了郭金海等(2009)关于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作用的结论。多数县域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其等级没有变化;只有宝应县、洪泽县、兴化市、如皋市、沛县由“极低”等级上升为“较低”等级,而赣榆、盱眙二县则相反。在等级内部,除去少数县域在经济水平排名上没有变化,多数县域的经济排名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动。这说明,江苏省各经济发展等级之间差距明显,但等级内部差距较微弱。

江苏省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江苏地域依次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为研究三大区域产业结构,计算“十五”计划起始年份的各产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口比例(见表2、表3)。由表2、表3可以看出:无论从产业增加值,还是从业人员比重来看,苏南地区的产业结构要优于苏中和苏北,苏北的产业结构最不理想。经过5年的时间,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均呈逐渐优化的趋势。即使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最高的苏南地区,2005年其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例仅为36.05%;而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1.10%,占据主导地位。据钱纳里的六阶段划分标准来判断,苏南地区仍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但仍未占主导地位。由表2可见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第一产业的比重均有较大程度的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增长明显;苏南和苏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降低,而苏北略有增长。

江苏省县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策

处在上述“极高”、“较高”等级的县域,其产业的优化首先,注重产业的融合。服务业应加速向工业的生产前期研究、中期设计和后期信息反馈过程展开渗透,电子网络技术向传统的商业、运输业渗透;第一产业内部应通过生物链将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融合形成新型生态农业。其次,注重技术创新和制度革新。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促使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教育、科学、技术和产品之间形成良性转化机制。第三,注重产业的关联效应,在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重视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关系。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时应综合考虑服务业的规模、层次和结构,当前除要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更应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最后,注重“溢出效应”。就这类发达县域而言,其经济的发展需要外部资源支持,也可以产生溢出效应。特别是将相关产业向毗邻的县域进行渗透,有助于拓展市场空间,舒缓资源压力。公务员之家

处于“一般”和“较低”等级的县域多位于苏中地区,苏北少数地级市辖区及附近县域也处在该等级。这些县域工业经济起步较早,纺织、机电、医药、汽车、建筑等传统产业具有明显优势,土地、耕地面积数量充足,丰富的后备土地资源潜力巨大,对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苏中地区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和矿产资源,对资源短缺的江苏和华东地区具有重要的开采价值。农副产品较为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基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能够提供一个低生产成本和低交易成本的发展条件。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特色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已逐步形成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制造、电工电器、服装加工等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0%。由上文可知等级之间的扩散效应明显,因此,处于“一般”和“较低”等级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应发挥与高等级县域毗邻的区位优势,吸引相关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的渗透。处于“极低”等级的县域多位于苏北地区,这类县域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禀赋,发展自身的特色产业。

参考文献:

1.姚丽虹,赵阳.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关系协整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9(20)

2.张辉,王晓霞.北京市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9(4)

3.[美]霍利斯•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郭金海,韩雪等.省域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及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