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7-13 11:04:39

经济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引言

高校是我国教育系统重要的人才培养机构,人才的培养源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1]。独立学院的建立是扩大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满足了社会对本科以上人才日益增加的需求,从1999年第一所独立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开始,到目前全国独立学院已达266所,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公办的本科院校存在差异,这即源于国家对独立学院的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又源于自身生源现实———介于专科和本科之间。因此独立学院无法照搬母体大学的模式,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改革,找到符合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高校中已开设经济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已达323所。独立学院的经济学人才的培养要强调“应用型”特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操动手能力。但现在独立学院经济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母体大学的基本雷同,重讲授重理论,轻实践轻应用,无法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以下简称新华学院)的经济学专业从2009年开始设立招生,最初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但通过学院的认真反思和改革,在经济学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创新,勇于实践,通过一些积极的改革举措,很好的实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获得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肯定。

二、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界定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大致可以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理解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念下达到教育目标的总过程,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制度、教学管理等[2];广义的理解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包括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成长环境,人才成长环境包括师资队伍、教学硬件和校园文化氛围。1998年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同志认为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要客观的理解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需要理解什么是“模式”?模式是一种范式、一种标准,可供其他主体参考和模仿。讨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找到一种可以为广大同类型高校认同、接受和模仿的人才培养标准[3],并可以通过严格的贯彻执行达到符合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下对独立学院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依照狭义概念的理解。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构成要素:(一)人才的培养目标。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人才的培养强调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根据理论进行实操。人才培养目标对其他要素有指导意义,决定着其他要素的内容。(二)专业课程设置。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所设置的课程类型和课程种类、各门课程在各个年级的分布,以及各课程学习达标的标准等规定。有效的课程设置要求有科学的课程内容和合理的课程开设次序,保证学生的学习可以顺利进行并获得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对于独立学院来说,课程设置需要体现“应用型”的特点,加大实习、实操课程的比例。(三)教学制度体系。保证学生有效学习的制度设计,其核心内容有学分制、学位制、导师制、实习制、分流制度、日常教学管理制度等。目前,独立学院的教学制度体系和一般公立院校并无区别。(四)教学组织形式。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安排方式。我国高校传统上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课堂上的讲授书本知识,但是这种方式单调低效,在目前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下,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应用日益普及并进入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以上几个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中,独立学院经济学本科专业需要迫切改革的环节主要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形式上,即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和母体大学相关专业相似,无法体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在教学组织上强调理论的掌握,不重视实操课程,使得学生动手能力较弱,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独立学院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上基本沿用了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时占比较多,与实践联系少,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新华学院经济学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总学分要求147个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101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55学分和专业必修课46学分;选修课学分46学分,包括专业限选课24学分,专业任选课14学分,公共选修课8学分。核心必修专业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原理、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财政学、货币金融学、会计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当代中国经济、国际金融。从学分设置上看,必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68.7%,占比较高,而且必修课中理论课时较多,使得学生无法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在实际中,经常出现学生为了参加社团活动或考证而请假的情况,也表明学生对理论课程兴趣较弱。而实践课课时较少,还主要以毕业论文、毕业实习这样的形式进行,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弱,理论与实践不能结合,经济学理论理解不深更难以实际应用,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肯定。从具体课程内容上看,专业必修课数量较多,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和当代中国经济这些课程其实可以作为选修课。而在选修课中,由于师资的原因,专业任选课和公共选修课的开出率低,学生可选面窄。这都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角,降低了学生在未来就业中的适应能力。(二)教学人才和设备缺乏、教学组织形式单一。[4]新华学院经济学专业有专任教师18名,其中两名副教授,一名讲师,其余为助教。教师都无企业任职经历。这导致两个后果,一是教师在理论课程讲授时,只能重经济学理论的讲授,使得学生对知识无法深入灵活理解。二是教师不了解企业的需求,不能把课本知识和实践结合,学生体会不到知识的实用性,因而感觉无用,产生厌学心理。另外,独立学院从诞生到现在只有短短十几年时间,很多学校都处于发展初期,教学设备缺乏,特别是用于学生实践的实验室、实训室等还没有建立,这也制约了学生实践课的开设。而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践也因为教学安排不便、实践基地缺乏、成本较高、存在安全问题等原因无法推进。由于人才和设备的缺乏,导致新华学院的经济学专业的教学组织形式单一,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为了增加学生上课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主要采用开展“分组展示案例”或者“分组模拟财经主播”等活动来活跃课堂,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但是教学还是以学校课堂为主,学生不能亲自动手操作或亲身感知,阻碍了经济学理论的深入理解。(三)以上问题形成的原因。以上问题其实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共同问题,但是对于经济学这样的“软”应用型学科尤其如此,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独立学院建立时间短,学校正处于发展阶段,学校教学管理人员较少,管理跟不上。过去十年是独立学院黄金发展期,生源稳定,独立学院在校生迅速增加,新华学院截止2016年6月在校生已达18760人。在这一阶段,独立学院规模迅速扩大,学生人数增加。教学质量和教学条件处于逐步完善阶段。经济学学科实践课程的比例较低,教师任然以课堂讲授为主。其次教育经费投入不够。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只对独立学院的校园占地面积、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图书及师资做了最低要求,并没有对独立学院每年的教育经费投入设置标准。由于政府不投入任何财政资金,独立学院的建设经费一般由学校的投资方通过自有资金投入或通过各种融资手段获得,而学费收取是办学经费和投资回收的最主要来源。所以中国民办高校95%以上的经费源自学费[5],这些学费要承担学校日常运作费用、教师工资、工程建设等,剩下用来投入教学的费用就很少了。经济学实践课程的开出需要建设实验室,购买软件设备,需要较多的预算支出。在资金投入的限制下,最大限度地缩减实践课的种类和课时就成为独立学院发展初期的最优选择。学院2012年预算收入1.54亿,全部来自学费、住宿费、利息收入和出租收益,2012年预算支出中教学业务费用的支出为670.76万元,只占预算支出的4.49%。

四、独立学院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

鉴于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独立学院要提高经济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就必须对专业课程进行调整优化,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完善创新,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一)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课程结构。独立学院经济学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地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本地区经济发展特色为依托改革课程结构,构建“基础+特色”的课程结构。“基础”包括公共课基础和专业课基础,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英语、计算机等现代工作必备的知识课程,专业课基础包括经济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统计学、货币金融学等核心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加强学生专业课功底。此外,独立学院还应该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特色设立“特色”专业,主要是操作性比较强的如会计学、财务管理、证券投资分析等,新华学院根据广州、东莞的会展经济开设了会展经济学,建立了会展实验室。其次,独立学院经济学专业还应该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在夯实专业课基础的前提下,适当扩大选修课的比例,适应学生个性要求,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学校加强教师人才建设。最后,在课程设置上还要增加实践环节,一是要加强学科实验室建设,开始符合企业需求的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能亲自感受实际工作的环境和状态[6]。(二)运行现代科技手段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传统的课题讲授模式单调枯燥,无法深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来增加学生和教师的互动,除了已经普及的多媒体教学,通过PPT展示、视频播放来向学生展示理论知识的应用效果。现在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将智能终端引入教学[7],例如利用问卷星的问卷模式开展随堂测试;利用超星的学习通开展在线学习、课堂小组讨论的数据收集等。智能终端的引入解决了令教师头疼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玩手机等问题,加强了师生互动,为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动态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三)新华学院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效果。新华学院经贸系从2013年开始对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对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各学科的教育经费投入,努力丰富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广泛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活动提供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有以下措施:首先,加大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与投入。新华学院经贸系2013年建成经济学“会展实验室”、“国际贸易单证实验室”和“期货证券外汇实验室”,并与财会系和管理系共享“会计与财务实验室”,东莞校区“经管课程实训实验室”也已经建设完成。截至2016年6月又陆续建成了“经济学沙盘综合实验室”“税收学专业实验室”“国际贸易仿真实验室”“统计与计量经济学实验室”“金融工程专业实验室”,总预算达300多万,可容纳经贸系500位学生同时进行各专业实验课的模拟实践教学,未来课堂实践教学平台将不断完善。其次,采购了一批应用型教学软件以满足实践人才培养。包括南京世格外贸教学软件和钱龙金融教学软件。部分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和《证券投资实务》,通过“模拟实验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对整个外贸流程和证券投资有更深切的模拟实操经验;2016年“国际贸易仿真实验室”和“金融工程专业实验室”建成后还购买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的实验软件,国际结算实验软件等,以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这样也为经济学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再次,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各种实践项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自2010年-2014年,鼓励学生申报学生实践基金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共有15个学生实践项目获得了学院的立项,其中大创项目全部获得省级项目的立项,并有2个项目获得部级大创项目立项。学生通过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进行调研实践,全部项目将以学术报告或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形式完成研究,充分展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理念。最后,注重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目前,新华学院经贸系已与六家校外企事业单位签订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如广州晟汇投资有限公司、中国民生银行广州分行、以及深圳市天健国众联资产评估土地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是未来独立学院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目前属于初期阶段,企业只是提供有限的实习岗位,未来校企更深的合作是开设实用性课程和研发专业教材,实现订单式培养。五、总结以经济学课程结构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作为突破口,进行全面的经济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独立学院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学生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又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号文件)[Z].1998

[2]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3-03:30-36

[3]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3):6-11.

[4]张堂云.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11:79-81.

[5]金敏.公立高校独立学院资金筹集与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6]曹军,张拥华,刘绍勤.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05:57-58.

[7]郑庆柱.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结合浙江省温州市所属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教育研究,2008-07:103-106.

作者:蔡永刚 黄高余 单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