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贫困生资助状况调查

时间:2022-02-21 11:00:56

“精准扶贫”贫困生资助状况调查

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政府、高校、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包括政府、高校、银行、社会、学生个人等在内的多主体、多形式的贫困生资助政策与体系,资金来源已成多渠道的发展趋势,资助金额、资助力度不断提升,但由于需要受资助的对象人数较多,贫困生资助金额相对有限。因此,在“精准扶贫”的视域下探究苏北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苏北高校贫困生受资助现状

本研究以苏北(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地区高校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对贫困生资助政策的了解程度及对资助效果的态度。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采用自编问卷《高校贫困生资助状况调查问卷》,包括资助认定、资助需求、资助路径、资助成效四个维度。本研究实际发放问卷204份,回收204份,其中有效问卷204份,有效回收率达100%。调查研究表明,94.02%的贫困生来自农村和乡镇区,家庭所在地经济欠发达的贫困生达到了70.10%,有6.86%的大学生家庭特别贫困。而大学生在校平均月生活费并不低,83.82%的贫困生生活费来自于父母的供应,这加重了贫困生家庭的负担,表明了当前苏北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的必要性。1.1贫困生资助的认定。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贫困生资助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精准扶贫有着重要意义。调查结果显示,有58.33%的人认为学校贫困生认定是合理的,41.67%的人认为贫困生认定不够合理。可见,资助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精准识别贫困生是实现高校精准帮扶的基础,这需要高校对贫困生深入核查。但是在发放补助前经过深入调查的高校只占20.1%,经过简单调查的高校占61.27%,还有18.63%的高校发放补助前未进行调查。这些信息都表明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不能精确到每一位贫困生,使得资助不公平的概率大大增加,不利于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1.2贫困生资助的需求。根据调查显示,贫困生生活费主要用于饮食、社交娱乐、学习资料、衣着和医疗五个方面,其中饮食和学习资料最为主要,分别占94.12%和69.12%。虽然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基本上满足了部分贫困生基础的生活需求,但是不能满足大部分贫困生真正的需求。贫困生在学习上面临的压力、需求都要比非贫困生大得多。因为他们需要购买学习资料、支付培训费用,所以他们经常参加勤工俭学,导致学习时间不够。其中,影响学业的贫困生占71.57%。1.3贫困生受助的路径。对于贫困生资助,高校学生了解的渠道有媒体宣传、学校宣传、辅导员和同学告知以及学生手册四种,其中通过辅导员和同学了解资助的贫困生占49.51%,学校宣传占24.51%,学生手册占17.1%,媒体宣传占3.92%。此外,对贫困生帮助最大的主要是国家各类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分别占36.27%和32.84%。在高校提供的资助方式中,只知道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和勤工助学这五种资助方式的人数过半,分别呈会推广的不到位所致,贫困生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得资助信息,容易错失资助机会,从而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产生影响。1.4贫困生资助的成效。在被调查的人群中,接受过资助的贫困生占被调查人数的65.2%,他们都接受过不同形式的资助。然而即使有了资助金的帮助,仍有14%的贫困生认为资助金不足以解决他们的困难,有67%的贫困生认为资助金基本上可以解决他们在校的经济困难,只有19%的贫困生认为资助金可以解决他们在学校的经济困难。由此可见,资助金虽然可以基本上解决大部分贫困生的困难,但仍有小部分的贫困生不能通过资助金解决困难。

2苏北高校贫困生资助中存在的问题

2.1认定工作精准性欠缺。苏北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流程,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填写贫困申请,并自行提供证明;二是学校对于申请材料进行核实。但是部分高校没有深入调查贫困证明是否真实可信,不能严格、准确地核实大学生有关贫困的相关信息,包括生源地、户口类型、父母职业、家庭成员等,更没有结合贫困生在校生活情况、消费情况来深入了解贫困生是否真的贫困。有的学生诚信意识缺失,为了得到资助金,虚报材料,开假证明,侥幸获得资助。2.2政策宣传力度不够。虽然当前苏北高校资助政策宣传渠道很多,包括媒体的宣传、学校的宣传、学生手册以及辅导员、同学的宣传等。但是大部分学生是通过班主任、同学的告知了解资助这一政策,这就说明媒体的宣传、学校的宣传力度还不到位。另外,通过对一些大学生进行访谈,发现有些受资助的贫困生只是按照文件指示上交相应的材料,将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符不符合“贫困生”这一身份,对于资助政策的具体内容不是很了解,甚至还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还不知道申请贫困生资助渠道。由此可见,资助政策的宣传效果不佳。2.3资助过程监督机制缺失。部分苏北高校在贫困生获得资助后,并没有有效监督资助金的使用情况,或者流于形式。有的贫困生没有将资助金用到刀刃上,进行奢侈消费,穿着名牌,用着高档手机,铺张浪费,大笔挥霍资助金,而真正贫困生却没有获得相应的资助,生活和学习状况均受到影响,导致资助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违背了资助设立的初衷,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2.4贫困生受助形式较为单一。当前苏北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方式主要是以经济资助为主,其目的是解决贫困生在校的基本生活消费问题,但是根据调查以及访谈发现,贫困生往往要比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自卑、敏感、焦虑等,这类大学生明明家庭经济困难,但是他们羞于接受经济上的资助,担心别的同学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因而在贫困生认定时放弃申请名额,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要承受着经济上的压力,还要承受着同龄人感受不到的心理压力,造成人际关系困难以及学习困难,更有甚者产生偏激行为。这也充分说明贫困生除了需要经济上的帮助,他们还需要精神上的救助。

3推进“精准资助”工作的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分析和结果,针对目前苏北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对苏北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提出以下建议:3.1引导受助观念,增强诚信意识。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受助观念,一方面无需自卑,接受资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戒除“等、靠、要”的消极心态,心怀感恩,努力上进,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杜绝不劳而获的思想。此外,少数大学生通过虚假贫困证明的方式进行申请,导致贫困对象的认定不准确,对资助政策的执行造成了阻碍,这都是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造成的。因此,大学生应该增强自我诚信意识,提升个人的内在修养,这不仅有利于个人将来的发展,也利于提高苏北高校贫困生资助对象的精准性,从而促进苏北高校资助工作的顺利展开。3.2优化认定标准,增强监管力度。高校需要建立贫困生档案,准确掌握贫困生候选人的生源地、户口类型、父母职业、家庭成员情况,将贫困生的基本信息进行系统录入与管理,做到信息不遗漏,信息准确而真实,从而为贫困生认定标准定量化做准备。在推进高校贫困生资助认定工作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贫困生的后续监管,使得认定程序更加合理。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反馈渠道的方式来监督已经受资助的贫困生,其他学生通过意见箱、邮箱、电话等途径举报少数弄虚作假和铺张浪费的贫困生,基于这种情况,高校要核实后立即取消其受助资格,必要的情况下要追回资助资金,并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严格控制不合理现象,做到相应的约束,以保证资助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3.3扩大宣传力度,合理分配名额。高校需要在学校官网、贴吧、公众号等校媒体上有关贫困生资助政策的信息,来宣传贫困生资助政策,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这一政策。另外,高校各个学院的辅导员可以在讲解学生手册的时候,对贫困生资助政策这一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理解资助政策的内容、形式等,让更多真正的贫困生得到资助。高校在分配资助名额时,不要根据各学院、班级人数比例来分配资助名额,而是根据对贫困生分布的整体情况的调查统计,按照贫困生比例高低分配资助名额,打破笼统的平均主义做法,将助学金送到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手里。只有这样合理分配资助名额,资助才能实现最大程度化的公平。3.4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法规。政府作为苏北高校贫困生资助中资金投入的主导力量,应当加大对苏北高校的资金投入力度,来弥补苏北高校自身资金提取的不足,为苏北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目前,我国对资助各方的权利义务规定不明确,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和约束,明确资助政策执行各主体的责任以及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贫困生进行制裁,这是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工作法制化的必然要求。只有将苏北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工作与法律保障相结合,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资助政策的科学性。

作者:王敏 庄妍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