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路径选择与机制建设

时间:2022-09-05 02:42:35

脱贫攻坚路径选择与机制建设

摘要:农业产业开发、生态环境治理是黄土高原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解决区域整体贫困,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主要路径。以科技支撑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开发;以科技引领组织农业生产力要素;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实质性的转变。研究开发、推广服务、应用实施相互连接组合的农业科技进步,建立和完善政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机制,是推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开发的发展取向。

关键词:科技支撑引领;农业产业开发;政产学研一体化

吕梁山区、太行山区是黄土高原集中连片的两大特困地区,是我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深度贫困集中分布的片区。吕梁山区、太行山区经过多年的治山治水,特别是我国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扶贫开发以来,农业经济、农村经济产生了重大变化:农业产业化开发,已经成为脱贫攻坚,区域解决整体贫困、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主要实施路径。相应的生产方式、发展方式产生了新的转变:农业科技进步已成为支撑引领贫困地区生产发展、产业开发的生产力要素。

一、科技引领组织生产要素、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

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发展进程,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实践经验与发展规律的认知:从重点实施改造农业生产条件,以土地资源组织农业生产要素的扶贫开发建设,正在转向重点实施农业产业化开发,以农业科技进步支撑农业产业开发、以科学技术引领组织农业生产要素,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路径。吕梁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国地区,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区域。吕梁山黄土丘陵沟壑地区,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段;太行山土石山区,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极其困难的地区。改造农业生产条件,一直是吕梁山区、太行山区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扶贫开发有组织的实施,继续抓紧基本农田的建设。山西“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围绕解决温饱问题的主攻方向,是实施三大温饱工程。即:吕梁山以机修梯田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土石山区以经济林、石坎梯田建设为主的太行山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晋北高寒冷凉地区以地膜覆盖为主的高产粮田建设工程。三大温饱工程的实施,使50个贫困县人均基本农田和经济林分别达到1.9亩和1.4亩。在基本农田建设的牵动下,以水资源保护利用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水土保持、梁峁沟坡综合治理的户包治理小流域建设的扶贫开发工程,同时得到推进。在基本农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流域治理建设的基础上。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启动了贫困地区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开发利用的结构性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扶贫开发在推进解决温饱问题生产条件的基础上,拓开了发展具有区域性优势的种植业、养殖业、果林业的生产基地建设工程,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进入农业产业开发的发展阶段。扶贫开发建设的进展,从生产力发展方面分析:一是扶贫开发在基本农田建设牵动基础设施建设、流域治理建设的进程中,以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的资源利用,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正在转向以科技进步提升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提升生物资源的禀赋质量、生产能力,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施调整资源利用结构,生产要素组合创新,发挥区域生产优势的开发建设阶段。二是贫困地区区域生产基地的扩展,特色农业产业开发的推进,使贫困地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实质性的进步和改造。农业产业开发,使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首先是物化到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农业科技,提高了资源的禀赋质量和生产能力。其次是在农业产业开发的实施进程中,劳动力逐步积累了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践经验和实施能力。农民在科学技术物化到实体性生产要素的推广应用中;在科技培训学习,实践操作的人力资源开发进程中;生产经营素质得到提升,生产技能得到更新。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力,产生着重大的转变。再次是农业产业开发,新的生产设施、新的科技成果、新的生产管理模式,注入到贫困地区的产业开发项目中。有力地推进着贫困地区科技支撑引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方式发生着转折性的变化。转变的主要趋向是:传统农业开始转向现代农业的建设路径。农业产业开发把贫困地区的生态治理建设、农村经济建设、乡村振兴建设推向现代农业建设生产力要素组织方式的轨道: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化开发的生产力系统中,起着支撑引领的作用。以科学技术组织、配置、运筹生产力要素,在脱贫攻坚农业产业开发进程中,不断提升资源禀赋质量、生态服务功能、生产发展效率。

二、科技进步支撑脱贫攻坚实施路径的选择

吕梁山区、太行山区,从改变农业生产条件的治理开发到目前脱贫攻坚的农业产业开发,一直持续生态治理建设,创造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一直持续探索生态治理与传统农业改造相结合相适应的开发建设途径。脱贫攻坚,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解决区域整体贫困,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要在2020年如期完成。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的规划要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黄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同时要在2020年基本完成主体功能区布局,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主要目标。脱贫攻坚,要同时实施两个攻坚战。全国“三十五”生态环境保持规划指出,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点是: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推进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重点加强水土流失防治、保护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生态环境治理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适应。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治理建设承担着生态屏障建设、区域绿色发展基础构建的双重使命。吕梁山区、太行山区脱贫攻坚开发与治理建设的同步实施,集中于扎实推进特色产业扶贫,提升贫困乡村产业竞争力;扎实推进绿色发展基础构建,提升生态环境承载服务功能两个方面。贫困山区的特色产业开发,是依托当地农业资源的组合优势,培育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建立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的联结机制。贫困地区产业开发、产业扶贫的简要概括。即是“一村一品一主体”。《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实施意见》,围绕贫困地区的产业布局和区域特点,省级组织实施13项重点产业开发项目。种植业方面主要有:优质杂粮全产业链开发项目;优质特色蔬菜(食用菌)产业开发工程;优质马铃薯生产示范基地项目;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项目。养殖业方面有:粮改饲草牧业发展工程;生猪、驴产业项目。经济林方面有: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项目;退耕还水果项目;沙棘种植加工项目;油用牡丹种植加工项目。以及体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大宗农特产品电商促销项目。各市县同时要谋化实施相应的产业项目,确保贫困村产业扶贫项目全覆盖。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的显著特点是:产业开发项目全覆盖贫困村和贫困户。产业开发项目对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实现全覆盖,提高新品种、新技术的覆盖率。产业开发项目组织贫困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联接,带动产业开发项目产业链的延伸与贫困农户的参与和新技能的掌握应用。农业产业开发项目全覆盖贫困村和贫困户,两个指向十分明确:一是以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覆盖率提高;劳动力科技培训的全覆盖;支撑贫困乡村农业产业开发的实施。二是以具有现代农业特征的农业产业开发项目、生产要素引领贫困乡村产业开发项目产业链的延伸和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吕梁山区、太行山区生态环境治理,已从注重改变农业生产条件转向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建设时期。治理建设与产业开发的结合,集中反映在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提高资源禀赋质量利用效率方面;集中反映在产业发展要遵循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要求方面;集中反映在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方面。《山西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就坚持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相结合,统筹贫困地区治山治水,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作出部署:推进林业产业扶贫、推进草原生态扶贫、推进生态旅游建设、实施生态补偿脱贫工程。针对丘陵沟壑地区集中分布的深度贫困县,省委、省政府提出具体实施意见:推进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互促双赢,联动实施退耕还林、荒山绿化、森林管护、经济林提质增效和特色林产业五大项目。生态治理建设,在指导思想方面,着力于全方位、全地域、全方位,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部署治理建设项目;在项目联动方面,坚持脱贫攻坚与生态治理的结合,围绕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禀赋质量的提高,构建与农业产业开发相适应的生态服务和生态承载功能提升的生态环境;在实施环节方面,突出林、草、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突出经济林提质增效的技术推广;突出林下经济的开发;突出农林牧循环经济模式的示范普及;突出林果产业链的延伸。从按照系统工程部署生态治理项目到实施环节的具体内容,科学技术贯穿于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生态环境治理的各类项目工程建设之中。

三、政产学研一体化农业产业开发的机制建设

脱贫攻坚,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开发与生态治理的新进展与贫困地区科技进步的新进展,给科技推广服务、实施运行机制提出新需求。农业科技进步,从农业资源、生产要素的基础研究到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从农业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到生产实践的推广应用;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的相互联接相互作用的运行过程。构成农业科技进步的系统结构。这一结构的主体是:研究开发层次、推广服务层次、应用实施层次。研究开发,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的运行中,创造创新新产品、新技术,是科技成果的供给方。主要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应用性成果的开发以及管理决策取向等方面的内容。研究开发的承载者,主要是农业科学研究院所、农业院校和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的骨干企业。推广服务,把农业科技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是农业科技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农业科技研究到生产实践应用的关键环节。推广服务一是要使农业科技成果得到应用、得到结合实际的创新、得到生产经营的成效;二是要使农户与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得到提高,得到扩散与普及。推广服务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环节,也是科技支撑引领农业产业开发的关键环节。各级政府的农、林、牧、水、机部门是推广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农业生产经营企业的技术力量、农业科技示范户、社会科技组织同样是推广服务的直接力量。应用实施的主体是贫困地区的广大农户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应用实施主体,一方面关注推广应用科技的预期收效;另一方面需求补缺对新技术学习、选择、使用、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的短板。农业科技进步的目标是实现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普及,实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这涉及农业产业开发的全过程,涉及生态治理的全过程。也联接着研究开发层次、推广服务层次的科技成果产出供给、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路径选择与传递机制的创新。围绕贫困地区特色农业产业项目的协同攻关,科技推广服务力量的组织整合,加强应用实施主体的人力资源开发,加强示范园区示范项目的建设,在当前的脱贫攻坚中更具有现实作用和迫切性。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从组织领导到推动实施,各级政府是扶贫脱贫工作的主导者和责任人。各级政府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作用,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体制机制。贫困地区以科学技术组织生产力要素,实施农业产业开发,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推广服务、应用实施,要融入推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体制机制之中。各级政府在实施方略、宏观调控、责任落实方面的主导作用,是推进贫困地区科技进步的保障。要构建和完善科技支撑引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开发,政产学研一体化推进的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人民出版社,2016

[4]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人民出版社,2015

[5]潘鸿.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6]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2007

作者:李永清 张福生 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