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经济发展状况与策略研讨

时间:2022-05-21 03:28:00

贵州经济发展状况与策略研讨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1]。对于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县域经济在扩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统筹城乡建设、有效化解“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环境保护、巩固基层政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一、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经济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县域经济也不断壮大,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目前贵州省县域共计78个县(市),县域面积达16.31万Km2占贵州总面积17.61Km2的92.6%,县域人口3552万人,占全省人口的89%[2]。根据贵州省统计局统计资料,2009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18亿元,增长13%,占全省生产总值3912.68亿元的69.5%,其中突破100亿的县(市)有4个;县级财力进一步增强,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1亿元,增长26.18%,占全省总量416.48亿元的41.05%,其中突破5亿元的县(市)有4个;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891亿元,增长15.8%,高出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2.1个百分点;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贵州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稳步上升,根据贵州省统计局统计资料,2009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6.4:42.3:41.3,与1999年的29.4:38.3:32.3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4个和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增长是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为一、二产业提供更多有效的服务,对促进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根据贵州省统计局统计资料,2009年贵州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入达到1141.45亿元,增长21.18%,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入的54.5%。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省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突破4400亿元。2009年,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42562Km,公路里程密度达80.91Km/100Km2,是1999年的4.2倍,实现县县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高速公路由2000年的258Km增加到1189Km;铁路由1340Km增加到2117Km;通航里程达到3322Km;通讯、网络覆盖全省县域;建设了一大批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全省电网总装机规模达到2637万千瓦,是2000年的3.04倍。全省县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二、贵州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由于西部大开发、扶贫力度加大,贵州县域经济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县域经济总体仍然弱小。

贵州县域经济总量虽有所增强,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比较差距太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2009年全国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26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贵州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10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1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62元,统计数据表明,贵州县域经济规模还不足全国县域平均经济规模的一半,与百强县的平均经济规模的差距更大,整体来看,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平均经济规模的10%左右。据中国县域经济网公布数据,在连续十届县域研究所所组织的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排序中,贵州省榜上无名。

(二)县域财政困难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县域财力不足一直是困扰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障碍。

根据贵州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9年全省78个县域财政平均支出9.1亿元,财政收入为2.1亿元,收支相抵财政赤字7亿元;其中25个县财政收入在1亿元以下。绝大多数县(市)要依靠中央、省财政转移支付才能维持正常运转。

(三)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

2010年贵州城镇化率33.81%低于全国49.68%平均水平15.87%,城镇化率增幅(贵州9.85%、全国13.46%)也明显低于全国。一是贵州城市数量少,规模等级低,城镇化容纳空间小,二是工业基础薄弱,缺乏为进城农民提供大量工作岗位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小,不利于城镇化发展。三是贵州是一个传统农业省份,城镇化率低有其历史原因。贵州人口约70%分布在农村,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6人,分别比世界、全国高165人和74人[3]。(四)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贵州78个县(市)资源禀赋各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县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根据贵州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9年全省经济总量居前l0位县域经济单位的生产总值总和为1024.79亿元,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37.7%,是经济总量居最后的l0位县(特区)总和的10.5倍;地方财政收入居前10位县的合计为70.7亿元,占全省县域地方财政收入的41.34%,是地方财政收入居最后10位县总和的14.6倍。其中,县域内经济总量最大的是盘县,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175.6亿元和15.5亿元,相当于经济总量居末位的万山特区的27.4倍和43倍,其经济总量也相当于县域经济内居最后16个县(市)的总和。从以上数据也可以看出,贵州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

三、贵州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利条件分析

(一)政策支持。

中央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扶贫开发,加大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将为贵州发展提供难得契机,为贵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同时,中央企业转型发展和向西部扩张加快,东部产业加快转移贵州具有产业发展的资源和物质条件,再加上全省交通跨越式发展,交通区位优势日趋突出,“更好、更快”发展的优势日趋明显,使贵州更好地寻求区域合作、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并为推动贵州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加快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

贵州是国内自然资源丰富的省之一,有着极为突出的资源优势。一是能源资源优势明显。全省能源资源以水能和煤为主,具有水煤结合、水火互济的特点。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十分有利于水电的开发,水资源总量为1141亿立方米。二是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全省已发现矿产128种,其中76种探明储量,磷矿储量居全国前列,是国内铝土矿三大产区之一。三是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迩,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风情,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4]。

(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贵州有近4000万人口,其中有70%居住在农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业技术和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农村有大量的劳动力有待转移,将为县域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提供大量的劳动力。

四、贵州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建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贵州县域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思想观念陈旧,体制和机制落后,严重制约了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变观念就是要使其逐步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要我富”向“我要富”转变,由“等靠要”向“思进取”转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可以焕发出摆脱贫困的巨大动力。为此,政府要深入调查县域地区阻碍体制和机制创新的主客观因素,大胆创新,按国家政策的要求,在用人制度上、激励措施上、财经制度上、考评标准上进行全面创新,彻底打破旧框框、老套套,让政府的工作职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增加财政投入,努力改善县域基础设施。

中央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扶贫开发,加大对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要把握机遇、正确理解、深入吃透,积极主动地作好相关的前期工作。贵州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信息闭塞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受资金短缺的制约,需要国家对贵州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资金上增加投入,每年集中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当地的交通、能源、水电、通讯以及教育、科技、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在实施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设项目中,应当结合实际,减少或免除项目配套资金。当地政府应研究、论证、储备和争取实施一批发展项目,并努力争取上级的支持,力争在几年内使全省县域的基础设施有一个大的改观,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夯实基础。

(三)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县域经济结构的转变过程,最根本的是工业化过程。工业化伴随着县域农业人口城市化、经济货币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可以说,工业化是推动县域从经济不发达到发达过程最重要的动力。因此,贵州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工业的支持。一要推动县域工业向园区集中。树立大园区支撑大产业、大产业支撑大工业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园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吸引和承接东部及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着力推进县域工业发展的集群化和基地化。二要依托县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县域特色经济品牌。由于在一定时期内,县域经济中的各种资源特别是资金资源相对是有限的,只有把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在最有前景或最有优势的产业上,才能获取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要避免县域经济发展趋同化现象,确立差异化发展战略,努力挖掘特色、创造特色、放大特色。如县域矿产资源丰富的,应当突出以矿产开采、加工为主的矿业经济特色,县域水能资源储备量丰富的应当突出以水电为主的能源产业特色。三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实施开放先导战略的重中之重,通过招商促进开放、引进、发展,把县域经济发展落实到项目上。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特别要强化产业链招商、产业集群招商,从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各个环节入手,找点补链,“强筋壮骨”,延伸和壮大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四)加快发展县域服务业。

把提升传统服务业与发展新兴服务业相结合,把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质量,着力提高服务业在县域经济所占比重。突出发展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生产性服务集聚区,加快培育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互动发展。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信息咨询、旅游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县域服务业转型升级。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服务领域。

(五)加快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

要充分认识到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心由之路,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问题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要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一要坚持整体化布局。要坚持用统筹的思路和办法,按照县城为龙头,乡镇为重要载体,农村社区为基础节点“三个层级”,科学确定主体功能分区,合理安排城镇建设、旧村改造、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空间布局,以转型升级促城镇发展,以就业创业促农民增收,以生态宜居促社区建设,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发展,走城乡一体化路子。二要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对具备条件和基础的地方,可根据其主导产业优势,依托产业,倾斜政策,扬长展优,重点发展,优先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经济实力强,具有一定规模的“重点镇”,带动农村产业,辐射农村市场,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城镇化发展。三要切实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建设。要把公共服务建设与县域总体规划相结合、与乡镇功能定位相结合,使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公共安全、社会福利等服务向各乡镇、农村社区延伸,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使广大农民享受到更高品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