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9:52:05

贵州范文篇1

由冯小刚执导的2010年贺岁大片《非诚勿扰2》在上映一个多月以后,票房突破5亿元大关。在收获票房的同时,影片也让海南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名气骤增,影片中主人公下榻的鸟巢度假屋的价格激增,大部分旅行社的海南《非2》之旅产品更是销售一空。作为一种文化旅游概念,影视作品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通过个案、传闻、轶事在国外早已被注意到了。影视旅游,西方又称为“电影引致旅游(Mov—ieInducedTourism)”,体现了影视与旅游的密切关系口]。影视旅游是影视创作与特色旅游的结合,它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文化概念l2j。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市场竞争也日益加剧,为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全国各省先后就打造知名的旅游品牌、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实施多样化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等展开铺天盖地的宣传,为此耗费的人力、财力不计其数,但收效甚微。与此同时我们却看到云南丽江、浙江横店等地借助影视的放大作用,使得近十年的旅游收入翻倍的增加。在国家积极倡导发展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今天,影视旅游正逐渐成为旅游业中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点,是带动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的一个热键。贵州较之云南、四川等少数民族大省在引进影视剧组进驻、发展专题旅游等方面有着相近的资源,再加上近年来贵州旅游业和影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使贵州发展影视旅游的条件进一步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影视旅游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2贵州省影视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2.1自然条件

贵州省自然资源丰富(表1),分布广、种类多,无论是发展旅游还是发展影视文化产业都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千姿百态的山光水色,众多的文物古迹、革命胜地、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民族建筑,恰恰凸显了贵州旅游资源类型的多样;加之17个世居少数民族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神奇珍稀的古迹遗存,人文景观异彩纷呈。而这无疑为贵州影视文化产业乃至由此引致的影视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自然资源的条件。

2.2社会条件

贵州有48个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拥有著名的夜郎文化、屯堡文化、阳明文明、酒文化、宗教文化等是最具典型的贵州文化体系,有着突出的比较优势。全省有49个民族成分,其中苗、布依、侗、回、彝、水、瑶等民族在语言、信仰、节日、习俗以及饮食、婚俗、祭祀、歌舞等方面争奇斗艳,异彩纷呈,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的大干世界,一座独特的山地生态博物馆。与此同时贵州拥有~大批优秀的影视人才,无论是制作还是表演都有黔籍的一大批影视人才活跃在国内的影视圈。黔籍的著名演员以聂远、宁静为代表,还有中国著名的影视节目主持人涂经纬,编剧则以著名军旅作家欧阳黔森等为代表,此外贵州省文化部门等机构积极参与到影视的制作、发行等,这对贵州影视旅游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

2.3影视作品资源条件

影视作品资源主要是指在贵州拍摄的影视作品(表2),这是开展影视旅游的先决条件。虽然相比国内其他的文化大省,贵州的影视旅游才刚刚起步,但是贵州影视游的前景不容小觑。近年来,随着反映贵州多彩文化和少数民族风情特色的影视剧的热播,前来贵州旅游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影视文化从某种程度上向外推介了贵州的文化、风景以及风土人情,正逐渐成为贵州旅游新的助推器l6。

3贵州影视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影视佳作

缺乏足够的影视旅游资源,影视佳作、大作不足,致使旅游吸引力不够。成功的影视作品是影视旅游的先决条件,如果影视作品质量差,旅游促进作用就不强,而眼下影视剧的制作难以保证质量,缺乏深刻的文化内涵,很难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因此很难促使旅游者产生前往其外景地参观游览的兴趣。另外贵州影视产业的整体滞后致使影视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优秀作品少见,缺乏营销的亮点,导致影视旅游产品可开发类型单一,缺少创新。在贵J,i、I拍摄的电影、电视剧主要以红色题材和少数民族文化题材为主,类型单一,很难创新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3.2宣传力度不够

以国内第六代著名导演陆川在贵阳青岩拍摄的电影《寻枪》为例,尽管电影刚刚拍摄完成后,作为影片主要拍摄地的青岩古镇短时问内就出现了人满为患的情况,因为太多人冲着《寻枪》来看青岩,但是对这些游客具体分析,发现游客大多为附近地区居民,以贵阳的游客为主,外地游客甚少。主要是由于游客缺乏相应的信息来源,旅游相关部门没有及时在外展开宣传。

3.3缺乏后续开发

针对已经开始做影视旅游的产品缺乏足够的、完整的、持续的开发。在贵州黄果树瀑布景区取景拍摄的1982版《西游记》在整个中国的影视史上,不管是技术上还是艺术上都算是一个里程碑,如今每到春节,《西游记》依然是各大电视台的必播剧之一,可以说这部电视剧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从这个层面讲《西游记》的知名度不可谓不高,影响力不可谓不远。而作为该剧的主要拍摄地的贵州针对如此的先天优势却并相应的开发产品,浪费了这一资源。

4贵州影视旅游开发策略探讨

4.1旅游宣传与影视营销相结合

影视作品宣传了贵州的形象,而要发展影视旅游就必须要加强对影视作品与拍摄地之间的宣传。要把握好在黔拍摄的影视作品的热播时机,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其拍摄地,让游客知道有哪些影视作品(特别是那些投资巨大、明星众多的影视作品)正在或曾经在黔拍摄。可以定期在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上信息,让明星和影视作品成为旅游招牌。对于在黔拍摄且有一定知名度的影视作品的拍摄地要加大宣传,并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可以出版影视旅游地图、宣传图册之类的资料。在国外早就已经有了这样正式单独出版的电影地图,英国旅游局为迎接踏访影视之旅的游客,每年都推出一张“英国电影地图”,详细介绍67部经典影视作品中的110个旅游胜地。旅游者可沿着这些路线,游览影视剧作中主人公旅程的沿途风景,身处此境,重温影视剧作中演绎的情调。同时,还可以欣赏新的影视作品,谋划下一次新的旅行。而中国这这个方面才刚刚起步,省一级的影视旅游地图尚未见市。

4.2旅行社等旅游部门要及时跟进

旅行社也可借影视剧的推动强势,利用拍摄地设计新的旅游线路,推出以体验影视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活动。随着《大长今》的风靡,近年来韩国旅游逐渐成为国人外出旅游的新宠,很多旅行社及时推出“长今游”,利用影视剧的辐射作用吸引游客,反映热烈,取得非常好的收益。外景地和旅行社实现了双赢。旅行社和外景地的合作,对双方而言,都是一个值得充分开展与利用的机遇l8。

4.3加强与摄制组的联系和协调

开展影视旅游,征得摄制组的同意和配合是必不可少的,并不是所有的摄制组都同意开展旅游活动,有的是出于保密,有的怕影响进程等。所以必须加强旅游部门与摄制组的联系和协调,在不打扰拍摄进程的情况下,满足游客的影视旅游需求。拍摄《乔家大院》内景的镇北堡影视城为吸引摄制组,表示“影视组过来不收取任何费用,但我们会要求他们把已经用不着的道具、服装留下来,供游客玩耍,这样会很有真实感。”这种做法非常受摄制组欢迎,而不少收费又贵,服务又差的影视基地就只落得门庭冷落]。贵州可以充分借鉴这一模式,抓住机会,大力发展自己的影视文化产业。

4.4塑造影视旅游的文化氛围

影视旅游必然同影视作品有很密切的联系,但许多外景地的文化内涵不足,没有达到游客的内在需求,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足。贵州的许多红色旅游景点以前就因为缺乏必要的文化氛围,而流于简单的历史恢复与陈设,所以缺少应有的活力。发展影视旅游,就该更新理念,通过影视作品的启示,恢复和营造人文、历史或有纪念意义的文化氛围。事实也证明,能长期吸引游客的外景地,都是有着自己独特文化和风俗的,像少林寺、大理、丽江、乔家大院、乌镇、安徽徽州等。而反观前些年,各地的“影视城热”由于缺乏文化内涵的原因,很多已经被人们所遗忘。

4.5正确处理可能引致的潜在问题

影视旅游带来的文化对峙、安全管理等社会问题也值得高度关注。随着影视作品的迅速走红,使得原本名气不大或本身不是旅游地的地方得到了游客的广泛关注,在管理部门和当地居民尚没有足够准备的情况下,就迎来了如潮的游客,不同文化之间容易产生冲突。另外突如其来的游客潮,还会引起其他问题,如安全及管理问题,甚至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游客因对影视作品的狂热,在游览过程中发生偷道具纪念品的盗窃行为。1993年上映的《亡命天涯》(《Thefugitive》)中的火车事故地点,景区管理人士不得不将可移动的纪念品与火车焊接在一起,避免游客的偷窃行为。对此,应事前采取相应措施应对。

贵州范文篇2

2007年贵州省的产业格局是“二、三、一”型,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为16.8%、42.3%和40.9%。①另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1995—2006)》显示,2006年贵州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73.07%、7.6%、19.33%。由此可见,第一产业的效益明显偏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小,从业人员比重远远大于产值的比重。第二产业比第三产业高2个百分点,其中,全省37个工业行业中,实现增长的有34个,特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卷烟制造业,电力等行业对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较强。第三产业的效益明显,特别是旅游业在2007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12亿元。

从上述数字分析,贵州更多的将第二产业中的原煤、卷烟、发电量、水泥、矿石等主要工业产品作为经济支柱产业,其中矿产品的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是毁灭性的破坏,如地质塌陷、一座座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的秃山、水资源及空气污染严重。而矿产品又是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行交易,附加值太低,导致企业利润过低,创新动力不足,企业只能徘徊在求生存的阶段。而第一产业的运作方式还是以传统农业方式为主,对贵州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过低,但又承载着贵州2/3的人口,这将很难提高贵州人均GDP。

二、视野狭窄,观念落后

首先,从发展旅游业的投入—产出关系的变动来看,在经济落后地区发展旅游业,第一阶段属于富民不富政。在此阶段,由于地方政府直接从旅游业获取的收入、利益比较少,导致对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科学管理功能缺失。其结果是一个个的“童话世界”、“世外桃园”、“人间仙境”变成了没有文化内涵的人工雕琢的庸俗景点,杂乱不堪的农贸集市,生态破坏严重。

其次,地方政府对科学管理旅游景区视野太窄,对旅游的发展更多的是认为就是农民“离土不离乡”地就业转移,拓宽增收门路的一条路子;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不重视,认为旅游就是卖门票,做小吃。没有意识到科学管理旅游景区是一个涉及很多职能部门及行业的一个系统工程,导致景区的市场定位不清晰,规划、建设、服务没有特色,每条旅游线路在整体设计上局部与主题没有关系,沿途的广告与时代的脉搏不能紧密切入,线路与线路之间相关的服务、品牌宣传没有明显的区隔,除了大自然赋予的雨热同季外,到了冬季就几乎没有旅游特色宣传的主题。

三、旅游产品在营销中缺乏文化内涵

一个产品如果就产品买产品是不会引起消费者的关注的,在市场运作中是不会取得成功的。贵州旅游景点在营销运作中,没有自己的营销支点,大自然赋予的自然旅游资源与周边省份的自然旅游资源在特色上不能有效的区隔,历史文明、民族文化、佛教文化、酒文化及红色旅游产品等与周边省份相比,文化主线不突出。

譬如,在民族文化游项目的营销策划中,在模仿《云南映象》的基础上打造了一个高于生活的舞美色彩浓郁的《多彩贵州风》,使消费者不停的在与《云南映象》作比较。其结果,一是广传了《云南映象》;二是使未来过贵州的旅游者对真实的多元的贵州民族文化习俗产生了困惑。

贵州很多旅游景点本身就具有唯一的文化内涵,这就是贵州旅游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如,人文旅游资源,清朝的郝家湾(思南县)民居使中国延续几千年的风水,在此得以绝妙的应用,而且至今完好存在。安顺的屯堡就像一颗棋子,被600年前的朱元璋钉在贵州高原。600年后,任凭时光的打磨,他们仍然顽强地保留着祖先的生活传统、服饰及语言腔调。大方县城郊的奢香夫人墓,奢香是明代贵州著名的彝族女土司,洪武初年代夫袭贵州宣慰使职。对沟通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为加强彝汉人民的团结、密切西南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贡献卓越。兴义的何应钦故居,何应钦代表中国政府在南京接受日本侵略军递交的投降书。一度任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长、行政院长。佛教旅游资源,铜仁的梵净山有一块奉万历皇帝的诏令而专门竖立的石碑。碑文中写道:“此黔中间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是天下众名岳之宗也。”产品旅游资源,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的茅台酒是世界三大名酒之一,1915年,茅台酒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享誉全球;先后十四次荣获国际金奖,1949年的开国大典,确定茅台酒为开国大典国宴用酒,从此每年国庆招待会,均指定用茅台酒。红色旅游资源,贵州是中国革命由挫折向胜利的转折之地。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转战的历程中,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如,遵义会议会址、乌江渡口、娄山关战役等遗址。

四、对于喀斯特地质景点的宣传科学但不营销

贵州旅游宣传的重点之一是放在喀斯特地质地貌上,但喀斯特地貌广西桂林显然名气比贵州更大,而且在市场运作上比贵州早,所以在中国旅游市场上提到喀斯特地貌,旅游者首先想到的是广西桂林。贵州在把喀斯特地质地貌作为旅游产品推向市场时,其宣传上不但没有特色,还用了一堆科学但不营销的词,让不是专业地质人员的消费者理解起来一头雾水。譬如:“中国最大的岩溶分布区,发育于地表的石芽、漏斗落水洞、竖井、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带状分布的石林,与发育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伏流等纵横叠置。”于是消费者把复杂问题的理解简单化,其结果就是贵州的喀斯特地质地貌等同于广西桂林,去了桂林就没必要再看贵州了。

其实,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质地貌构建了自己的自然生态特性。森林茂密,在贵州境内有珍稀植物70种,其中有一亿八千万年前与恐龙同生共荣,享有“活化石”盛誉的桫椤;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在威宁素有“鸟的王国”之称的草海,共有鸟类100余种、珍稀鸟类70余种,特别珍稀的鸟类有黑颈鹤、灰鹤、丹顶鹤、黄斑苇雉、黑翅长脚鹬和草鹭,还有大量的大雁和野鸭,是世界人禽共生、和谐相处的十大候鸟活动场地之一,在冬春可以吸引对鸟类观察感兴趣的旅游者;山高水长,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贵州境内河流密布,富足的水系孕育了独特而丰富的漂流旅游资源,目前全省已开发漂流河流27条,漂流总里程353.3公里,漂流点60多处。但这些优势应与粗犷的山地文化及古朴的民俗、时尚运动项目组合进行促销,譬如,漂流、泅渡、高山速降、高山滑索、攀岩、森林障碍挑战赛等运动与神秘的山地文化、生态旅游及当地独特的地质资源的组合,使每条旅游线路都有自己的营销定位及品牌,这样才能吸引喜欢生态游、热爱漂流及时尚运动的消费者一次又一次的购买贵州的喀斯特地质地貌旅游产品。

五、民族风情旅游项目开发上没有特色

周边省份在民族风情旅游项目的开发上给贵州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及挑战。云南在这个项目上的运作是很成熟的,在该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广西的壮族女儿刘三姐聪慧过人、能歌善舞早已家喻户晓。所以,贵州在民族风情游项目的开发上更应注重区隔性。但目前更多的还停留在放任自流及模仿阶段。

贵州的民族风情游有的地方就产品卖产品,如“布依族的“六月六”、土家族的“八月八”唢呐节、神秘“二月二”苗寨祭桥节等。这些节日没能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及自然资源组合起来,只是过节而已,在促销中只是单一的宣传节庆,所以没有一个能做成旅游市场上的强势品牌。而广西的《刘三姐》就与桂林的喀斯特地质地貌成功的组合,使人们在感叹桂林的山水美时谁又能忘了与那石林相映成辉的能歌善舞,聪明伶俐的美丽的壮家女儿《刘三姐》。云南白族的《五朵金花》与美丽的蝴蝶泉吸引着几代中外游客。被汉族演绎得出神入化的傣族的泼水节,就是他们庆祝新年的习俗。它是由古老的泼水节传说、泼水节艺术巡游、万人泼水广场狂欢、傣族迎佛及浴佛活动、丢包、高升、跳孔雀舞、商贸交流活动等和充满神奇色彩的“植物王国”、“热带动物”王国的西双版纳的生态环境所组成。

贵州在民族风情游项目上更多的只是把各民族歌舞独立的拿出来表演,在服饰与道具上模仿了古装剧元素,失去了少数民族生活中原有服饰的古朴及原始美。

六、旅游收入单一、增值能力弱

近年来,贵州省部分景区纷纷调高门票价格,一些原来没有收取门票的景点也开始收取高额门票。把门票价格提高作为景点收入的重点,形成单一的“门票经济”,这是须慎重考虑,因为提高门票的做法从营销的角度来看,是属于逆营销。

景区收入等同于门票收入,这是一种狭隘的没有持续发展理念的旅游开发战略。景区收入应该是一种高附加值的组合,它是由景点、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古老的传说、经典的人物、当地民俗特有的原生态食物、深山老林中的药物、古朴的带有大山深处神秘的服装、驱鬼辟邪的饰物及相关的经济项目等的组合。譬如,当提到威尼斯,旅游者就会想到水上之城、美轮美奂的纺织品及玻璃;想到400多座桥、“刚朵拉”渡船及那摇橹的船工;想到马可波罗、提香、犹太商人夏洛克等。这些资源的组合不但可以衍生出许多高附加值的旅游产业,而且能形成一系列旅游子品牌,增强当地旅游品牌的竞争力,由此带来的品牌溢价功能才是景区可持续的收入。

囿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贵州省长期以来形成了封闭与落后的格局,其国际国内形象欠佳,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开放度明显滞后,直接影响到贵州与国际国内经济的联系和合作。因此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贵州必须重树形象,大力加强国际国内经济联系,而发展旅游业正是贵州扩大对外开放的切入点。所以,贵州旅游市场的规划、建设、营销应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该向全世界营销这样一组统一营销理念:吉祥、快乐和神奇。

参考文献:

[1]徐静.以多元机制推动贵州旅游业发展[N].贵州日报,2005-06-30(7).

[2]龚晓宽.论贵州旅游形象构建的三大支柱[N].贵州日报,2005-06-23(7).

贵州范文篇3

关键词:大数据;茶;品牌;贵州;云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方针,以及“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保障民生水平,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等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贵州借助大数据产业打造茶叶品牌的举措,是这些发展理念在茶产业领域的具体应用,但具体工作如何实施和开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1贵州茶产品品牌建设面临的问题

1.1贵州茶叶产业的重要性。1.1.1贵州茶产业在全国具有较大优势。中国茶叶产量、种植面积一直位居世界首位。至2015年底,全国茶树种植面积共279万公顷,采摘面积212万公顷[1],茶叶产量209.2万吨[2]。2016年,全国茶叶产量241万吨[2],国内销售182万吨,出口32.9万吨[3]。2016年,贵州采摘茶园面积26.22万公顷,茶叶产量为17.4万吨[4],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2.4%和7.2%。如果按照《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6年全省茶园面积696万亩,产量28.4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6.6%和11.8%。中国社科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尧认为,中国茶产业综合产值已达5000亿元[5]。2016年贵州茶叶产值299.8亿元,综合产值502.2亿元[6]。贵州茶叶综合产值占全国的10.0%,在全国茶产业发展中具有较大优势。1.1.2贵州茶产业在贵州产业中具有重要作用。《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6年贵州茶叶产量、销量均实现20%以上的增长。2016年贵州省茶园平均收益达到6万元/公顷左右,高效茶园达到9万-12万元/公顷。贵州50个贫困县中有26个茶叶主产县,934个贫困乡镇中有435个产茶乡镇。2016年,贵州因种茶解决300多万人就业,增收30多亿元,有470万农民因茶脱贫致富[7]。茶产业在山区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贵州茶产品品牌建设面临的问题。1.2.1贵州茶产品品牌溢价不高。2015年全国茶叶销售总额有所提升,名优茶效益明显。全年精制茶行业主营收入约为1869.4亿元。名优茶与大宗茶销售额占比中,名优茶约占70%,大宗茶约占30%[9]。2017年,各地早春茶市场的成交量与去年基本持平,成交价格稳中略降。广西茶青价格普遍为50-100元/公斤,部分地区达到100-120元/公斤;浙江茶青价格在120-160元/公斤;四川茶青价格维持在150元/公斤;云南茶青价格普遍为60-80元/公斤[3];而贵州茶青价格维持在40-60元/公斤。贵州茶青价格相对较低,品牌溢价不高。1.2.2创建世界品牌的意识淡薄。我国是著名的产茶国,然而著名的茶叶品牌却凤毛麟角。品牌从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茶叶的品质与文化,国际品牌产品往往可以得到全世界消费者的信赖与拥护。而我国大多数的茶叶出口企业普遍缺乏打造国际品牌的意识,很多省份的茶叶企业仅仅把茶叶当作原料进行出口[2]。我国陷入了“有名茶而无名牌”的发展困境。由于我国茶叶缺乏品牌化思想,使得日、英等重要茶叶市场的占有率偏低,相比其他国际知名的茶叶,竞争力明显不足。可见,品牌建设与推广力度不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茶叶在世界市场的发展步伐,唯有作好茶叶的品牌营销与茶文化的普及工作,才会推动我国的茶产品在竞争中稳健发展。1.2.3依靠传统的产品品牌建设思路较难发展。传统的产品品牌建设,一是通过明星代言,媒体轰炸[10,11];二是通过行业协会评比,借助奖项支撑;三是以区域代表品牌,打造区域性集体品牌[12]。明星代言,对于小而分散的茶产业及其品牌来说,性价比不高,很难实现品牌的突破;行业协会评比,对于不同的茶叶品类,不同的茶叶营养价值和安全状况,一方面是难以评价,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行业协会产生的品牌传播力不足;打造区域性品牌,在国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百姓高度关注食品安全的今天,一个企业不合格的产品,容易导致区域性品牌的丧失。由于产业发展与品牌打造不相适应等因素,黔茶至今在国内没有得到相应的市场地位,与其他产茶大省相比,竞争力仍然较弱。贵州茶产品依靠传统的品牌建设,发展较为阻滞。1.2.4茶叶产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在茶叶行业零售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关注的兴趣点也在发生改变,导致传统的茶叶营销模式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015中国(贵州•遵义)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上,陈宗懋院士预测,2015年,我国茶产量一定会超过220万吨,将会出现产量过剩的矛盾。2016年,全国茶叶过剩26.1万吨。随着采摘面积的增加,产能过剩将越来越严重。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从国家工商总局企业注册统计和市场主体发展数据综合分析,截至2015年底,我国登记注册并实际运转的茶叶企业共有5397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仅占3%,其余97%均为中小型企业[8]。茶产业仍然面临小、散、乱的问题[11,13]。截至2015年,茶叶加工企业3040家[14]。贵州省已注册的茶叶企业中,一半以上的法人企业注册资金低于100万元,全省注册资金超过1亿元的茶叶法人企业仅3家,占比0.13%[15]。贵州取得生产许可QS证的茶及其相关制品企业355家,SC证的283家,合计占茶叶加工企业的21.0%。一方面是茶叶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不足,贵州茶叶产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现今如何结合新兴的微信、微博、网络论坛等媒体进行贵州茶叶品牌构建,促进茶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是茶叶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

2借助大数据打造贵州茶产品品牌的模式探索与实践

2.1借助大数据构建茶产品品牌具有优势。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应用越来越普遍,给茶品牌的推广带来了机遇[13]。与茶叶相关的网站已有200多万个[16],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营销活动,推广自己的品牌。贵州作为国内率先启动大数据产业战略的省份,获批第一个大数据产业集聚区、第一个大数据创新示范区,成为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唯一提到的省份,获批建设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试验区的建设,吸引了移动、联通、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等重大引领性项目入驻贵州,京东、阿里等大数据企业纷纷入驻,国内外人才涌入,社会风险投资集聚,形成了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有力地推动了大数据云技术应用的发展,提供了软硬件技术的支撑,拓宽了市场空间。2015年,贵州省电子商务发展指数12.4,排名全国第19位,比2014年上升12位[24]。根据《大数据蓝皮书: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No.1》对31个省区市和部分重点城市的大数据发展水平评估,贵阳市排名第4。贵州大数据,已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借助已经形成的食品安全云、贵州电商云等大数据产业,可以加快茶产业品牌的建设和传播。2.2茶产品品牌建设的要求。2.2.1品牌建设要有集中度。根据2016年全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调查汇总情况,百强企业总产值共计500.14亿元[17],约占全国茶产业综合产值的10%。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产业和品牌,有利于品牌的打造和产业的发展。2.2.2品牌建设要有辨识度。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2016年食品安全抽检数据,茶叶及相关制品年度监督抽检合格率为99.1%,较2015年略降0.2个百分点[18]。而绿色和平组织公布的情况,26个茶叶样品中15个检出农药残留(占总样本数的65%)[19]。尽管检出农药残留并不一定意味着超过国家限量值标准,但是数据依然让人触目惊心。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不合格食品的数据,贵州茶没有一例不合格;同时,根据研究,贵州茶茶多酚、可溶性浸出物、游离氨基酸、锌硒等微量元素含量均较高。这些安全和营养的特质,可以做出差异化的品牌,形成有辨识度的品牌形象。2.2.3品牌建设要有精准度。2015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38351.7亿元,其中生鲜电商市场交易542亿元,预计2017达到1449.6亿元。到2016年1月,中国生鲜电商行业移动端月活跃人数达到363.8万人[20]。2014年,网购网民数量3.61亿人,手机网购网民数量2.36亿人。食品电商仅占据整个网络零售市场份额的1.64%,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21]。2008年网络销售茶叶总额月1亿元,到2016年底,网络销售茶叶的总数额已超过25亿元[13];2017年,仅“双十一”茶叶电商领军品牌“艺福堂”单店销售突破1208万元,集团单日报收1782万元[11],茶叶网络销售增长速度快,空间大。2015年,阿里平台上,经营农产品的卖家数量超过90万个,完成农产品销售695.50亿元,其中茶叶、冲饮占18.6%,增长率达到43.3%。乌龙茶、普洱茶、绿茶分别位列农产品单品销量排行第2、第3和第16。乌龙茶、普洱茶、代用茶/花草茶、红茶、绿茶位列茶叶交易量前五,且较2014年实现大幅增长。互联网颠覆了传统品牌的内涵,也延伸了品牌的外延。借助电子商务和社交平台,农人成长为网红,传统品牌转型为线上品牌,地标产品则演化为区域公用品牌[22]。农产品电商已成为农产品买家和卖家市场越来越重要的阵地,易观智库根据2013年调研数据统计得知,随着消费者年龄递增,对食品类需求呈现明显变化。18岁-28岁对于进口食品需求量大,在28岁-38岁以健康食品需求量大,48岁以上则以生鲜食品需求量大[21]。因此,借助电商平台,进行品牌建设越来越重要;对于茶叶品牌建设来说,需要针对消费群体的差异化需求[23],针对性的进行品牌建设,实现信息精准传播[16]。2.3借助大数据打造贵州茶产品品牌的模式探索。2.3.1品牌内容建设。(1)真。对于线下交易的产品,通过生产企业自身提供产地数据,通过批发商提供流通环节数据,通过超市提供销售终端授权数据,形成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信息追溯体系;对于线上交易的产品,和电商平台或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提供全程追溯的信息服务。形成产品全链条保真的品牌形象。(2)优。采集茶叶检验检测的数据,并分为营养性和安全性指标进行分析。借助雷达图等可视化表达形式,常规性营养指标与国家标准等进行比较,突出综合性优质产品的特点;对于营养性特征指标,与常见优质茶产品比较,并陈述该指标对人体的营养价值,让消费者一目了然的掌握该产品的营养价值。借助雷达图,将安全指标与国家标准等进行比较,突出综合性安全产品的特点。(3)美。美的表达内容很多,可分为环境美、文化美[25]、工艺美、评价美、包装美[26]、历史美、民俗美等。环境美方面,采集土壤、温度、湿度、降雨量、日照、水质等数据,证明该产地是适宜优质茶叶生长的环境;对于贵州,可特别突出喀斯特地貌、山地农业等特点;需强调全国唯一性、独特性等特点,需展示国家授权的“…之乡”等荣誉。文化美方面,可挖掘古典文献记载、革命老区等特有文化,与茶叶结合起来,突出文化美;对于属于少数民族地区独有产品的,也可与民俗结合起来,突出民俗之美。工艺美方面,可借助严格的标准、复杂的工艺、严苛的条件等,来突出工艺之美。对于电商平台等,需要注重积累评价美,通过消费者好评率,来突出消费者评价之美;也要注重行业协会评价之美,突出行业协会等授予的名特优、十大品牌、畅销产品等荣誉。对于包装设计,近几年来“中国风”元素越来越受来自国内和国外人们的喜爱,其在茶叶包装中的融入将更有利于为茶叶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对于有悠久历史的,需展现历史沉淀之美。2.3.2品牌传播渠道建设。线上渠道,可借助企业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百度等相关工具,食品安全云、多彩贵州网、贵州电商云等互联网产品,拓宽产品的曝光率;可定期开展线上活动,通过游戏、分享有礼等方式聚粉;也要注重电商平台产品的包装,形成品牌价值。在线上要注重消费者的互动和精准营销,通过多渠道,吸引消费者下载安装云上贵州、食安测APP,关注微信小程序,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服务,同时,可提供精准推送等信息服务。线下渠道,在数博会、茶博会、食品博览会、绿博会等展会上,为厂家提供信息服务、终端包装等服务,形成产品品牌广泛的传播力。在贵州都市报、贵州商报、贵阳晚报等报刊开设专栏,借助报刊的读者群,形成茶叶品牌形象和信息传播通路。总之,在线上和线下渠道要做到差异化设计,通过大数据实现智慧营销,积极争取政府的专项资金和政策扶持等。2.3.3品牌系统建设。(1)互联网产品开发。开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借助意见领袖,集聚粉丝,提供信息服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茶叶交易平台,形成茶叶品牌建设和传播的自有阵地。(2)数据的聚通用。注重数据开放与共享,形成农事管理数据、环境数据、溯源数据、质量数据等的自动上行,与商贸网络平台、茶叶企业O2O创新营销平台等对接,实现数据下行。加强数据分析与挖掘,构建模型,分析产品采集的追溯、质量、美誉等数据,进行生动活泼的可视化展示,形成品牌价值。2.4食品安全云打造茶产品品牌的效果食品安全云(www.fsnip.com)已集聚了835个茶或者代用茶产品的基本信息、厂家信息、质检数据等,其中最早上线的贵州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已集聚了51个产品599份质检报告[27]。对其中9个茶叶产品进行了认证信息服务,提供基本信息、质检信息、环境信息、生产工艺、企业简介、评价、购买渠道等信息服务,对贵州茶叶品牌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然而,食品安全云打造茶产品品牌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数据集聚不够。按照“真、优、美”的品牌内容建设的要求,目前食品安全云缺乏产地环境、农事管理等数据支撑,上线企业数量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只有形成实时更新、动态分析的数据体系,才能实现基于大数据的品牌建设。其次,是品牌传播渠道不够。目前,食品安全云借助自建的门户网站(www.fsnip.com)、微信公众号(fsncloud)等进行茶叶品牌建设,辅助以科普软文、动漫等突出品牌价值,并与中国农高会(www.zgngh.com)等平台进行了对接,尝试性构建了品牌传播的渠道。食品安全云需要和更多的电商平台、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等对接,才能大范围的实现贵州茶品牌价值的传播。

3结论与对策

贵州范文篇4

——访十七大代表、省委副书记、省长林树森

10月17日,十七大代表、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林树森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翻开同志的报告,林树森代表指着已被自己画上着重符号的“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段落说:“《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到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五个方面的奋斗目标之一,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治国理念的升华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充分体现了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对于贵州这样的‘欠发达、欠开发’省份,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根本途径。”林树森代表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林树森代表阐释道,生态文明是人类正在建立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先后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三个大的文明形态,在农业文明阶段,人依附于自然求得生存,在生产过程中虽然会对自然造成一定的破坏,但这种破坏总体上能够被自然界自我消解。农业文明之后是工业文明,在这种文明形态下,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的索取,最终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而生态文明与生态现代化相适应,体现出来的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动发展的道德伦理,是一种依靠自然、利用自然而又保护自然的文明形态。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是延续人类生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林树森分析道,从我省来看,当前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处于工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根据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在工业现代化的两个大的发展阶段,我省现代化指数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一,但是,这份报告还对2000年和2004年全国各省(区、市)生态现代化的实现程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2000年我省生态现代化指数在全国排名第28位,但仅仅用4年时间,到2004年我省的排名提前了9位,排名第19位,这表明,我省在发展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机遇,加快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建设,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从工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直接进入生态现代化这个人类现代化进程的最新阶段,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就一定能够后来居上,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如何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林树森代表从容陈述:

第一,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加快建设生态文明,首要任务还是要在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前提下,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能源原材料是当前我省最大的支柱产业,尽管这些产业都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相对较大的产业,但在目前的发展阶段我省还不能放弃,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通过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大力提高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产业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烟酒工业是我省的传统支柱产业,同时也是既有利于财政增收又有利于农业增收的“短平快”产业,应该千方百计壮大规模,提高发展水平,使之为全省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从长远来看,我省产业发展最大的希望在于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通过发展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为重点的绿色产业,一方面能够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增长,这是我们在建设生态现代化和生态文明过程中能够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动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二,要加快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为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历史性跨越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快我省发展,当前面临的最突出的制约因素,一是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二是体制机制。这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以政府为主导。为了解决交通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去年下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贵阳至广州快速铁路和厦蓉高速公路贵阳至水口段的重大决策,从明年开始,我们还将对全省高速公路路网规划进行调整,力争用两到三个五年规划的时间,使全省所有县都有高速公路连接。可以预见,随着我省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快速通道的形成和省内高速公路网络的不断完善,我省流通条件将会得到明显改善,整个产业发展也将出现新的格局。另外,水的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此,我省紧紧抓住中央加快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步伐等难得机遇,落实了在五年内筹集100亿元以上水利建设资金的渠道,下一步,关键是要完善建设规划,充实技术力量,加快改造进度,确保我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五年基本解决全省农村饮水问题的目标如期实现。为了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在一些重点领域的制度创新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积极成效,比如,为了使电煤价格能够真正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更好地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煤、电价格关系不顺,制约能源工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去年下半年以来,我省在调整电价的同时,逐步提高煤炭价格,并从今年7月1日开始全面放开煤价。当然,我省需要理顺的体制机制问题还很多,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积极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乃至国外先进的制度安排,通过大胆推进制度创新,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实现新的跨越。

第三,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根本目标。生态文明不仅是一种既要生态、又要生存的文明形态,而且是一种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活得更舒适、更幸福的文明形态,它所追求的目标不是GDP的增长速度,而是人民群众福祉的最大化。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近两年,我省按照中央的有关要求,努力克服财政支出矛盾突出等困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从今年7月1日开始,全面实施了农村低保制度,从今年2月开始,全省88个县(市、区)全部普及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今年在全省所有城市还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等等。但由于经济社会水平发展较低,财力有限,我省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还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的生活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在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步伐的同时,始终坚持以民生为念,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扎实的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得到提高。

贵州范文篇5

2015年8月,在全国旅游工作研讨会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首次提出“全域旅游”概念并明确提出全面推动与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2016年1月,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中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转变的发展思路。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正式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遍布30多个省区262家。之后,发展“全域旅游”、开展“全域旅游”工作成为全国各省市旅游主管部门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任务。2017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域旅游”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标志着国家层面对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视,由此也拉开了全国各地发展“全域旅游”的大幕。“全域旅游”有人称为“全景域旅游”、“全空间旅游”或“全景区旅游”。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3]。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学锋认为,全域旅游是一种理念、一种发展模式,是融合发展、是全产品的开发、是全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认为全域旅游并不是一种学术概念,而是一种发展的哲学,或者是一种政策导向,其实际意义是无景区化的旅游目的地;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白长虹则认为,全域旅游是发展的新模式、新战略,是旅游目的地的新形态、新品牌,是新的综合改革平台和载体,也是新的复合型空间,更是新的发展趋势和方向[4]。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张辉教授指出,全域旅游核心不在“全”,而在“域”,通过全域旅游的实践,实现旅游的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及管理域四个方面的完备。综上所述,“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理念与发展战略,是一种新的旅游形态与旅游发展模式,它所追求的不仅是旅游数量的提升,而且是旅游品质的提升。当然,全域旅游并不是遍地开花,而是依据旅游优势产业,以“地域特色”为基础,通过政府转变思路、调整体制机制、优化旅游产业链等有效措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全域旅游将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

二、贵州构建体育旅游品牌的价值与意义

(一)贵州构建体育旅游品牌的价值。旅游产业要赢得市场,就需要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多数消费者认为只有品牌的东西才有质量保证,具有可信度。品牌与名称不同,品牌所体现的是一个事物的个性与品格,是被大众所认同的一种文化,具有附加值;而名称则是用来区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的个体的称呼。当然,一个品牌的价值与影响力大小,主要取决于品牌经营者对品牌机制的传播与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一个地域性的品牌,要想在众多市场品牌中脱颖而出、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与生命力的品牌,需要品牌自身既具有特色与个性,又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手段促进品牌的不断提升。这一系列的手段包括品牌营销、传播、推广及管理等。品牌可以说是一种社会资源与市场资源,善于运用品牌的社会资源与市场资源,对促进产业发展,树立、宣传与传播地域形象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发展贵州体育旅游产业,构建具有贵州地域特色与地域特色文化的体育旅游文化品牌,其核心在于实现地域特色文化与体育旅游品牌的融合,形成能凸显贵州地域特色或个性化的地域文化品牌。(二)贵州构建体育旅游品牌的意义。当前,随着CCTV1的“走遍大地神州,最美多彩贵州”的持续传播与营销,使“多彩贵州”这一文化品牌逐渐深入人心,并成为人们了解贵州、认识贵州的重要法宝,成为宣传贵州与传播贵州品牌形象的重要策略。在“十二五”时期,贵州就着手以统筹发展和差异化推进相结合,实施品牌引领战略,打造“多彩贵州”品牌。贵州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优化空间布局,构建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创新山地旅游业态,建设“多彩贵州风•山地公园省”[5]。可以看出,贵州在“十三五”时期把大力发展山地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全力打造世界知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作为目标,把山地旅游作为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定位。2016年2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调研贵阳市旅游业发展时强调,要牢固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在“坚守两条底线、推动脱贫攻坚”的战略选择基础上,不断推动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实现贵州旅游的“井喷式”增长。可以看出,发挥全域旅游资源优势,发展贵州全域旅游,塑造“多彩贵州”品牌,不断打造与提升“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这一文化旅游品牌成为贵州旅游产业与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并对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及体育旅游文化品牌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瓶颈

(一)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目前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并未形成大规模或集群化的体育旅游产业,但是贵州体育赛事旅游产业与山地户外运动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具有贵州特色的固定性体育赛事旅游产业、山地户外旅游产业或项目。1.贵州省体育赛事旅游产业的发展贵州省体育赛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带动了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2010至2018年贵州省体育局先后举办了多项国际性、全国性体育赛事,如安顺紫云格凸河国际攀岩节、毕节百里杜鹃全国山地自行车赛、黔西南万峰林徒步大会、晴隆24道拐汽车爬坡赛、黔东南超100km跑国际挑战赛、环梵净山公路自行车赛、六盘水山坡滑翔赛及贵阳、六盘水、镇宁国际马拉松赛等。尤其是全民健身性的贵阳国际马拉松赛和六盘水国际马拉松赛举办期间,仅其参赛人数就达到了上万名,其中来自国内外的观众也达到了上万名,这些赛事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性。2.贵州省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2011年,贵州省明确提出建设山地户外运动大省的目标,并制定了《中国贵州山地户外运动大省建设专项规划》。“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围绕念好“山字经”,书写“水文章”的原则,把发展山地户外旅游作为贵州体育旅游产业的重心,建设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又发挥山地优势的山地户外体育项目与户外体育旅游,如开阳南江大峡谷漂流、马岭河地缝漂流、兴义万峰林徒步与露营大会等一批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产业。目前贵州省已建成21个山地户外休闲基地,同时成立了贵州省山地户外运动俱乐部、体育漂流公司和体育协会,使得贵州的户外休闲运动全面展开,贵州各地州市均建立了自己独有的山地户外运动基地,户外运动旅游项目也在不断扩展。更值得一提的是,2015—2018年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落户贵州省黔西南自治州兴义市,连续四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的成功举办,更进一步推动了贵州省山地户外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具有贵州地域特色的山地户外运动旅游产业。3.贵州省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线路)的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以体育旅游项目与体育旅游线路作为支撑,体育旅游项目的规模与数量影响着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围绕山地旅游为主体,不断融入体育元素,在各地旅游景区和适合开展体育旅游的区域,广泛打造具有贵州地域性特征的体育旅游项目与精品线路。自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组委会开始组织举办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推进项目评选活动以来,贵州省先后有58项体育旅游赛事、景区与线路(基地)入选中国体育旅游推荐项目,其中12项获得“十佳精品项目”,精品项目数量与入选率均位居全国前列。另外,贵州省建立了一批生态体育公园项目库、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等项目。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完善了硬件和软件条件,将有力地促进山地特色体育和生态体育融合发展,助推贵州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4.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共分布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就多达17个。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总量排全国第4位。长期以来,贵州省多民族杂居所形成的具有贵州省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1000余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达400多个。经查阅资料发现,贵州省自2011年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召开以来,各地州市都在积极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借助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来带动当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目前贵州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地区和黔南地区,并形成了一批以民族传统为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及体育旅游节,如黔东南开发的凯里国际芦笙节、镇远龙舟节、台江独木龙舟节以及黔南水族赛马等传统体育旅游项目与民族体育文化旅游节。5.贵州省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与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随着贵州山地户外运动与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与推进,贵州省体育旅游市场逐步确立,并得到迅速发展。目前贵州省已建立生态体育公园项目库273个,拟建体育旅游精品线路100条,重点赛事活动120余个,成立各类体育协会、体育社会组织1022个,各类全民健身站(点)近2300个,建设了部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08个,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13个,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36个[6]。体育旅游产业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业,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其专业人才的培养关乎着贵州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然而,目前贵州省各高校在体育旅游或山地户外运动人才培养方面并未形成规模,只有贵州大学和贵阳医学院先后开设山地户外体育运动专业,培养山地户外体育人才。(二)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十三五”时期,贵州省面对日益增长的国内旅游需求与全域旅游的不断深化,如何把贵州省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贵州发展旅游产业,以旅游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已使贵州旅游产业具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性。自2010年以来贵州省旅游产业总收入逐年升高,并且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18年贵州省共接待游客9.6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400多亿元,同比分别达到30.2%、33.1%,实现井喷式增长[7]。贵州“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确立了以“山地旅游”作为贵州旅游发展的基本定位,并明确了“构建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建设山地旅游大省”的旅游主要发展目标和“多彩贵州风•山地公园省”的文化品牌。由此可以看出,发展以“山地旅游”为主体的旅游产业成为贵州相关旅游产业(包括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通过对贵州旅游资源梳理及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贵州省尽管拥有大量的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多个部级、省级风景名胜区,部级自然保护区,部级地质保护公园,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拥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风情、气候条件,还拥有已开发和尚未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这些资源的存在与开发对发展贵州省体育旅游产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但从总体来看,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始终未能与拥有的资源优势相匹配,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并未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其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也未能有效地转化为产业竞争力,获得相应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发展瓶颈,如贵州省体育旅游产业规模整体较小、本体产业市场开发不够;体育旅游产业的结构不够合理、产业结构优化滞后;体育旅游产业开发与管理人才缺乏,主要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体育旅游开发与管理人才,以及体育旅游产业的市场机制不健全,部门之间协作开发、管理与监管不足等。为此,如何根据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瓶颈,跳出问题看问题,找到问题的本质或发展的前景。基于以上思考,贵州体育旅游产业要想获得长久可持续性的发展,其关键在于要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构建贵州体育旅游文化品牌,以品牌构建反哺或带动贵州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

四、全域旅游视域下贵州体育旅游品牌的构建策略

当前,发展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关键在于如何根据贵州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新环境,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及完善规划的前提下,不断发挥政府职能,深化市场改革,培育与构建出新型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服务体系,并形成具有贵州地域特色且能展现贵州体育旅游的文化品牌。(一)分析市场,挖掘特色,构建品牌理念。市场需求决定市场供给,市场供给可以刺激市场需要。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关键的第一步是要分析市场需求,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开发体育旅游产业,体育旅游产业才能获得认同与认可,并持久发展。市场需求有了,如何占有市场,获得市场份额,关键在于差异化,以差异化发展产业,以差异化构建品牌。从战略的角度上来说,构建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关键在于品牌的理念。那么,如何寻找品牌的理念?品牌理念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如何才能找到真正核心理念呢?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关键在市场。市场需求决定市场发展,市场发展与市场前景需要分析,需要从品牌的市场环境出发,对整个市场环境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分析。当然,这种科学的分析不仅仅是停留在体育旅游产业与某一区域的层面上,而应该是在统筹全局与全产业上进行战略思考。具体而言,既要科学分析,在体育旅游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贵州地域特色,以地域特色开发贵州特色体育旅游项目,以体育旅游项目为实体开发构建体育旅游产业体系,又要构建品牌理念,在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与理念的指引下,构建出具有贵州地域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品牌的发展理念,并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品牌,以区别于其他地区。(二)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树立品牌形象。打造一个有吸引力与影响力的品牌,关键在市场定位与品牌定位。准确的市场定位,差异化及独特性的品牌定位是一个品牌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市场定位是品牌定位的基础,如果市场定位不准,就会造成产品无销路;如果品牌定位不清,就难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与认同。如果说准确的品牌定位是品牌经营成功的前提,那么良好的品牌形象则是一个品牌长期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品牌定位与品牌形象具有一致性。品牌定位促进品牌形象宣传,反之品牌形象的构建助推品牌定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那如何准确进行品牌定位与树立品牌形象呢?其关键在于挖掘地域特色,寻找差异化,准确定位,以地域的特色定位自己;科学规划,以科学的规划规范自己,从而树立品牌形象。打造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品牌,需要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与供给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以贵州地域特色与体育旅游市场需求为品牌定位原则,改变传统的“有什么——开发什么——吸引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转变为“谁需要——需要什么——满足谁——开发什么”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准确定位与科学规划发展模式,真正地将市场需要、地域特色与品牌定位、品牌形象形成一个共同体。注重“面”上把握,即从整体上把握贵州体育旅游品牌形象;注重“点”上着眼,从局部上突出体育旅游品牌特色,将品牌形象与品牌特色相结合。(三)创新产品,丰富内涵,塑造品牌价值。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旅游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背景下,只有以旅游体验需求为着力点,打造出具有特色化、独特性的旅游体验产品,才能获得旅游消费者的认同,并从众多的旅游产品与品牌中脱颖而出。一个好的旅游品牌,要具有好的旅游产品,如果旅游产品不好,品牌就属于无本之木。某种程度上,旅游品牌实质是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认可,而这种认可源于旅游产品给旅游者带来的独特精神享受与独特体验。旅游品牌一般是建立在地域特色旅游资源或旅游地域独特性之上的、针对某个具体旅游产品或旅游产品群开发的。当然,开发旅游产品并不是要求什么产品都要有,什么产品都要好,关键是产品要有特色,要有强烈的体验感与享受感。打造好的旅游产品,关键是要把自身所具有的特色旅游产品做到最好,有差异,并不断创新。发展贵州体育旅游产业,构建体育旅游品牌,一方面需要了解贵州体育旅游产品特点,大力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做出品质,并依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与改变,推出内涵丰富、品位高且具有魅力的产品,为贵州体育旅游品牌的打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需要通过体育旅游产品创新,引发品牌创新与技术创新,不断丰富产品内涵,塑造旅游品牌核心价值,即体育旅游产品能给贵州带来什么,能带给旅游者什么样的感觉、体验与享受。(四)整合资源,注重营销,提升品牌竞争力。提升品牌竞争力需要整合有效资源,注意营销策略。品牌营销是指以创建品牌为基点,将品牌转化成品牌目标,加强、巩固、提升品牌的竞争力为核心内容的市场营销活动和过程[8]。从品牌设计到营销,再到品牌构建与维持,都离不开营销。其中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营销,依靠什么营销?无论如何营销,都离不开资源,包括品牌构建资源与品牌营销资源。整个品牌营销过程需要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整合营销与差异化营销为手段,促进贵州体育旅游品牌的营销。差异化营销意在打造个性化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塑造贵州体育旅游品牌的个性化。当然,整合资源并不是资源的凑合、撮合、拼合,而是资源的优化与有机结合。为此,发展贵州体育旅游产业,提升体育旅游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一方面需要重视贵州体育旅游品牌关系的塑造,强化及维持品牌关系的永久性,采用整合营销的策略,把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与品牌构建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品牌目标、战略、系统、价值以及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等方面,做到统筹规划、统筹营销,为树立同一品牌与形象的目的而有机整合内外部营销资源,不断提升贵州体育旅游品牌的整体形象与影响力;另一方面需要结合贵州不同地域特色与文化,采用差异化营销的手段,针对贵州体育旅游产品差异化、价值差异化与形象差异化等方面构建,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特,并实施同类品牌细分策略,立足于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走贵州个性化体育旅游产业,促进贵州体育旅游品牌的提升。(五)加强合作,系统把握,注重品牌传播与管理。品牌传播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传播是品牌化的必由之路,只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品牌[9]。在媒体信息时代,加大与媒体的合作有利于品牌的传播。媒体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与轰动力,构建与提升贵州体育旅游品牌,需要不断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媒介以及营销公关平台,通过品牌传播创立具有贵州地域特色、个性鲜明、影响力强大的体育旅游品牌,从而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与体育旅游品牌形象的提升。加强品牌管理,是通过科学的品牌管理,树立品牌管理的模式,从品牌的理念化到形象化,再到品牌的行动化,时刻注重管理的效应。科学系统的管理,不仅有利于培育出适合地域特征的品牌核心价值与核心竞争力,而且有利于品牌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为此,发展贵州体育旅游产业,不断提升体育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加强与媒体合作进行品牌传播,系统化地对贵州体育旅游品牌加以管理,一方面,要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分析不同媒体媒介的传播特征,善于利用各种媒体媒介,特别注重并有效运用互联网、微信等一批新媒体开展话题营销、体育营销等,做好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品牌形象公关,加强传播媒体的品质与品牌,广泛传播贵州体育旅游品牌形象,传递其品牌价值及文化内涵,强调贵州体育旅游品牌传播的“同一个声音”,即贵州体育旅游品牌;另一方面,需要把贵州体育旅游品牌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管理,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建立符合贵州地域特色体育旅游品牌管理模式,以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和解决品牌构建与提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效减少品牌危机,延长贵州体育旅游品牌的生命力。

五、结语

贵州范文篇6

关键词:小城镇;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

一、引言

党的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发展落后的问题。目前,我国仍有5.6亿人生活在农村,占全国人口的40.4%。根据新型城镇化,若城镇化率达到70%~80%,差不多相当于发展国家的初步发展水平,那么城市应当承接从农村的转移人口达2.7亿左右,同时仍有3.5亿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我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城市是否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转移人口,包括生活、就业等资源空间;二是城市的发展对于乡村所带来的影响。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应当有机结合,同步考虑,不仅要考虑乡村层面的经济与社会建设,同时应当考虑城镇化进程对乡村的影响,通过城镇化来带动整个乡村的发展。小城镇作为城乡之间的关键连接节点,其发展对于乡村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贵州省来说,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乡村振兴战略与城镇化的实施对于全省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自2012年贵州省响应国家号召进行示范小城镇建设后,成果显著,但同时与全国情况类似,小城镇的发展仍旧存在发展动力不足、人才流失、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

二、贵州小城镇发展现状

(一)贵州省城镇化进程。1998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在农业与农村相关问题中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并于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实施城镇化战略的问题。自此,我国的城镇化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贵州省根据国家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省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贵州省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具体表现为,2000年贵州省城镇人口有896.49万人,仅占全省人口的23.96%,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贵州省城镇人口上升至1,176.25万人,占比将近上升10%。截至2018年末,贵州省的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23.96%上升至47.52%,基本达到全国各省份平均水平,具体见图1。但与全国城镇化水平对比,贵州省城镇化进程仍旧差距明显。从城镇化率来看,全国城镇化率于2010年基本达到了50%的水平,而贵州省在2018年末才攀升至47.52%。因此,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省份,贵州省农村人口仍旧占据绝大部分,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贵州省来说意义重大。其次,由小城镇承接农村转移人口来看,2000~2018年平均每年转移农村人口54万人,而小城镇作为重点承接农村转移人口的区域,其发展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的牵引作用。(图1,数据来源于2000~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及贵州省统计年鉴)(二)贵州省重点特色小镇发展情况。2012年8月贵州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并列出100个重点扶持的示范小城镇,希望通过这100个重点扶持的小城镇发展,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整个贵州省小城镇加速发展。2012~2015年,贵州省率先应用“镇村联动”的发展模式,创建了“8+X”的小城镇项目建设标准,重点建成了交通枢纽型、旅游景观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以及移民安置型的特色山地示范小城镇。2016年,住建部批示了403个中国特色小城镇,其中贵州省15个镇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第八,西部省份第二。截至2018年,贵州省100个示范小镇累计建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8+X”项目4,000余个,完成投资2,000多亿元,全省小城镇人口数量比2012年增加200万人,带动全省城镇化水平上升5个百分点。在100个示范小镇中,各自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以及发展情况各不相同的小镇。因此,本文选取了兼具产业带动与资源禀赋的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对其发展情况进行具体剖析,以找到贵州省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三)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1、简介。茅台镇位于贵州高原的西北部,西靠大娄山脉,北靠遵义,临近赤水河畔,是川黔水路交通的枢纽,赤水河航运贯穿全镇,同时有仁蔺、茅习、遵茅、茅台高速公路在茅台汇聚。悠久的历史文化、长征文化以及自然风光,使得茅台镇称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旅游片区。茅台镇的产业发展起始于盐产业,清末民初,作为赤水河畔重要的交通口岸,贵州省2/3的食盐由茅台镇运向各地,由盐产业逐渐名声大振后,赤水河畔的小镇白酒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酒产业作为贵州省的支柱产业,80%以上的白酒均产自赤水河畔,由此也带动形成一大批酿酒小镇,其中茅台镇为重要的代表。2、发展情况。茅台镇共6个社区,22个行政村。截至2017年末,全镇共有人口11.05万人,城镇化率47.09%,当年贵州省全省城镇化率46.02%,略高于全省城镇化水平。农村经济总收入11.2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3,420元,是当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1.8倍。2017年第二产业收入为387.12亿元,白酒工业收入占比80%以上,白酒产量21万kL,其中茅台酒产量4.2kL。可以看到,茅台镇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小镇,以白酒产业为主,整个镇将酒产业的一系列加工链条纳入其中,包括酿造、生产、加工和包装等产业链。茅台镇的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和创新导向阶段。清朝末期至1990年,茅台镇主要依赖赤水河畔丰富的资源要素与交通枢纽进行盐产业和酒产业的发展。1990~2000年,茅台镇名声逐渐盛起之时,恰逢中央政府决定加强小城镇建设时期,茅台镇先后成为“全国小城镇重点建设集镇”、“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财政体制改革镇”等各项试点基地称号,由此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目前,全国白酒的销售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茅台镇在竞争中走出独具特色的酱香型白酒产业道路,形成创新导向的产业发展趋势。3、存在的问题。茅台镇从白酒产业所带来的产业优势与经济增长可以作为全国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借鉴,但在新型城镇化布局下,由于酒产业的过于庞大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布局杂乱以及产业单一化等问题逐渐浮现,使得整个茅台镇的优势逐渐缩小,酒产业对于整个区域的支撑与带动也出现疲态。首先从整个生存空间布局来看,茅台镇是沿着赤水河岸发展而来,因此城镇的规划建设是顺应赤水河的流动方向的,同时由于赤水河专产白酒,因此多数酿酒厂的厂房均沿着赤水河的河岸建设,由北至南,呈带状延伸。经年代更替发展,酿酒厂房成为整个茅台镇的主要建筑,生活区主要集中在赤水河北部,赤水河南部以及河岸边界均遍布酒酿厂房。这样的空间布局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镇区的居住空间与工业空间交织一体,同时工业产业用地占据大部分空间,不断挤压居民生活空间,造成整个镇的居民生存空间质量低下。随着酒产业的逐渐扩张,从前期的仅在河谷处建设的酒厂逐渐扩展到高地,不仅阻碍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破坏原有的特色山体景观,阻碍小镇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贵州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居民生活环境差。我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普遍低于发达国家,而贵州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其水平更为低下。具体表现为,第一,公共交通建设水平低下,公路狭窄,交通拥挤,道路质量差,从而造成乡镇交通不便。由于小城镇的城市规模小,面积狭窄,因此在进行规划布局时,与大型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交通建设层面,大型城市地广且道路交通需求高,建设水平高,而小城镇一般就是几条中央街道与主要公路干道。第二,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下。第三,缺乏优质的公共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机构,居民的文化、休闲设施缺乏。对于小城镇来说,在承接人口转移的过程中,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是吸引人才必要因素,若果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农村富余人口更愿意到大城市寻求更好的机会,而城市的多余技术、资金和人才也不会转移到其中。(二)产业结构单一,布局混乱。贵州省的小城镇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存在优势资源或产业带动发展的示范性小城镇;另一种是不具备资源禀赋与特色产业的普通小镇,其中占据大部分的是普通小城镇。对于普通小城镇来说,居民构成大多为农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来维持保障日常生活,一般小城镇的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发展滞后,并且缺少优势产业带动发展,造成整体经济发展缓慢。从产业发展阶段来看,普通小城镇不仅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小,同时存在层次低下的情况。普通小城镇的企业多数处于产业链底端,一般是初级产品的加工地区,且企业规模较小,造成了小城镇缺乏就业机会、收入水平低下的现实。2012年贵州省重点扶持100个示范小镇,加快小城镇建设,使小城镇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载体。这些小城镇中多数为具备优势资源禀赋或特色产业带动的示范性小镇,它们自贵州省开启重点培育扶持之后迅速发展,优势产业迅速壮大,带动整个小镇走上高速发展道路。但这些示范小镇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产业结构单一,前期优势产业出现动力不足的情况以及过于重视产业发展从而给居民生活造成空间、资源和环境上的挤压等。比如前文所分析的茅台镇,优势的酒产业带动整个小镇高速发展,但却出现了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这就是由于整个小镇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过于偏重于酒产业,从而忽视了小镇本身具备的资源产业,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的发展滞后,同时工业产业的过度发展给小镇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再如,民族文化型小镇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的“千户苗寨”,它是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完整保存苗族原生态文化,由此依靠当地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而“千户苗寨”的发展仍旧停留在资源要素禀赋的消耗阶段,依靠本身具备的苗族历史文化,再加上我国形成的民族风情旅游浪潮才得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于一个刚起步的小镇来说,原始资源是支撑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后期能否摆脱初期发展阶段,寻求发展动力,仍是类似“千户苗寨”这样小镇发展过程中应当考虑的重要问题。(三)小城镇与大城市间缺少市场交流,定位不合理。贵州省的多数小城镇通常是作为行政中心存在,是农村农民区域性的公共服务中心,与中心城市和的乡村组成了垂直的传统城乡体系。在这样一种体系下,小城镇的市场活动较少,缺乏和中心城市的市场交流,因而经济发展缓慢,产业规模越来越小,这同时也造成了地方政府忽略小城镇的发展,体制政策优惠向中心城市甚至是乡村倾斜。小城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停滞不前的死循环。重点从产业分配和资金获取层面来看,政府拨款一般按照行政层级逐级而下,上级政府一般会将优势产业项目留给自己,资金也会更多流向发展势头好的区域。小城镇位于大城市与乡村交界的边缘地带,一般不具备交通枢纽、港口和边界等区位优势,由此导致小城镇缺乏融资渠道和产业发展机会。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贵州省部分小城镇依托交通区位、资源禀赋优势或是产业优势实现了迅速的崛起,在中心城市和乡村之间实现了很好地承接与沟通功能,但大部分小城镇仍旧处于传统的功能模式,没有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线与定位。

四、乡村振兴视野下贵州小城镇发展路径

(一)传统小城镇发展成为特色小城镇。根据聚集—扩散理论与增长极理论,小城镇出现的目的在于承接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吸纳城市的技术、资金和人才,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缓冲和介质。我国城市发展已经到达成熟阶段,贵州省侧重中心城市的建设政策方向也逐渐转向了城市的人居环境、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此时与城市接壤的小城镇成为重点发展对象。传统的小城镇受制于机制体制和传统思维模式,无法发展,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小城镇应当向特色小镇转型,从原始的依附于中心城市的角色、乡镇公共服务中心的角色,转变为与大都市、乡村共同发展的平行区域经济个体。(图2)基于贵州省示范小镇的发展模式,传统小城镇应当借鉴其发展经验,走出适合自身实际的特色发展道路。具体而言,特色的小城镇是区别于行政服务中心与产业园区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和一定的居民社区服务功能的综合独立的发展区域个体。特色小镇一般是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与文化内涵定制发展道路,建成特色的旅游类、文化类、产业资源类的小镇。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应当明确政府政策引导的作用,首先进行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完善,其次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引导,创新机制体制,吸引更多的技术、资金与人才进入。在前期建设完成后,通过不同的宣传方式,招商引资,争取大型企业产业进入,从而带动整个城镇的发展。在建设过程中,还应当重视企业的后续发展动力,为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强化资金扶持。企业应当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肩负创新和带队作用,为企业和小城镇的共同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二)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贵州省多数特色小镇与全国小城镇发展情况类似,都面临着发展动力不足、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居民生活环境恶劣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前期进行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过度重视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从而忽视了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的后续发展应当走可持续发展方向。根据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一个城市的发展应当与外界区域交流融合,形成一个交相呼应的发展体系,才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特色小镇来说,也是如此,应当将特色小镇建设成为一个适合人民居住的具备完善社区功能的生活型小镇,注重交通、通讯、利于投资的发展型小镇。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整个小城镇发展规划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与制度体系。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做好水资源保护与污水处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小镇多数由龙头产业带动,这其中不乏工业产业,比如说酒酿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等,这些产业均会产生大量废水,那么做好废水处理与水资源保护对于整个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二是完善小城镇的环境质量监督机制。目前贵州省关于小城镇的环境保护仍旧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的约束还缺乏具体的法律制度,因此小城镇的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必须强化。三是保护好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与生态环境资源。目前,大多数少数民族特色小镇,都在重点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而在此过程中,存在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滥用与过度开采,破坏了生态环境与文物古迹。为使民族特色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当严格按照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进行,严禁过度开采与开发,特别要重视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四是充分发挥特色小镇居民的关键作用。作为特色小镇的决策者、管理者与建设者,小镇中的居民应当担负起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由于生活在小城镇的居民多数为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因此应当注重对小城镇居民可持续发展观的多渠道宣传与教育,着力培养小城镇居民的公德意识,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持。(三)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共同实施的背景下,乡村得以发展,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小城镇作为城市与乡村的通道与介质,对于实现城乡的融合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首先,小城镇主要承接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多为农业种植或其他简单的劳动,因此为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小城镇应当鼓励发展新型农业,同时鼓励城市企业搬到小城镇中去,鼓励乡镇办企业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城市过分拥挤的问题,解决城市病,同时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真正解决乡村中的农民就业问题。其次,促进城乡之间资源的双向流动。城乡二元结构中的重要一点是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乡村往往不具备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教育资源。为使得乡村与小城镇居民能够拥有良好的教育机会,可以将城市的优良教育资源向小城镇转移,使乡村和城市能够同时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余志科,吴江.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9(24).

[2]王兴骥,陈绍宥,韩镇宇.贵州小城镇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贵州商学院学报,2019.32(04).

[3]李海英.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研究[J].企业经济,2019(12).

[4]陈前虎,司梦祺,潘兵.浙江省小城镇特色成长的机制、障碍与路径———可持续发展的扩展模型及应用[J].经济地理,2019.39(11).

[5]刘秉镰,朱俊丰.新中国70年城镇化发展:历程、问题与展望[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40(11).

[6]杨玉珍,黄少安.乡村振兴战略与我国农村发展战略的衔接及其连续性[J].农业经济问题,2019(06).

[7]李晓斐.城乡一体化:小城镇理论的反思与扩展[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3).

[8]杨传开,朱建江.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困境与路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11).

[9]申立银,魏小璇,陈洋,熊宁.基于案例研究的西南地区山地小城镇可持续建设水平诊断[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06).

[10]张丽萍.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脉络分析[J].调研世界,2018(06).

[11]段小力.生态文明视域下西部民族特色城镇化协同发展路径[J].农业经济,2018(03).

贵州范文篇7

一、贵州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风文明建设缺乏主体和载体。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农村农民,载体是农村文化。由于经济欠发达,一些地方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传统农业产值低造成土地荒置无人耕作,大部分人选择长期在外省外地发达地区打工。虽然政府一直在各方面帮扶农村小康创建,但只是保证了农民受益的主体地位,农民的建设主体地位易被忽视。许多村子常年处于“空心村”,在贵州农村的主体人群大多属“三六九”人员(即妇女、儿童和老人),因此很多村子村民自治实际上是村中老年人自治。老年人对新文化接受程度低,封建迷信思想占主导地位,对于道德讲堂、农业科技文化交流,村中妇女老人参与不积极,反响效果不明显,青壮年的缺失使得先进文化和创新文化传播无法开展。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参与性普及性不强,大部分村镇的集体活动就是打麻将,为恶习滋生创造土壤环境。(二)部分农民道德失范,封建思想顽固。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农民的获得感远未跟上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许多农民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价值观、是非观裂变,产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勤俭节约、厚仁贵和、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滑坡。过去在宏观上重经济轻文明的农村建设负面效应开始凸显,农民人际关系淡薄、重利轻义、“笑贫不笑娼”,为追求个人利益甚至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近几年一些地方民间非法宗教、封建迷信呈蔓延之势,一些乡村兴建庙宇求神拜佛,部分甚至发展成邪教性质,2012年河南光山校园伤害案、2014年山东招远邪教故意杀人案等造成社会重大恐慌。贵州农村偏远地区近些年封建迷信活动泛滥,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假借宗教之名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不仅影响农村文明工作建设,还带来严重治安问题。(三)文化基础设施分布不均,权利制度建设亟待完善。贵州一直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一些地方农村建设长期重经济轻文明,所谓的重视经济“实”指标,忽视文明“虚”功夫,乡风文明建设没有标准,见效慢,还往往吃力不讨好。通过贵州省文化厅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1434个,镇均文化站0.79个,文化补助资金7553万元,人均文化事业费42.51元,文化发展资金在本不多的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使用中,由于各种原因实际用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上的屈指可数。资金投入不充分,只有城市周边农村的文化设施相对完备,离城市越远的地区公共文化资源越少。在对部分农村的走访调查中还发现很多农村的文化设施带有随意性和应付性,常见的是图书室和活动室形同虚设,不是空壳就是长期未对农民群众开放,只在有上级部门检查的时候才“开门迎客”,造成极大的公共资源浪费。权利机制建设不健全,文化建设投入方向不清楚,上级负责下任务,对实际建设情况不跟踪了解,既不批评也不嘉奖,一些基层工作队伍不积极,提不起干劲。(四)农村法制建设不完备。乡风文明建设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基层法制建设决定农村治安状况。我国这几年大力推进法制建设,填补了一部分农村基层法制空白,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面临诸多困难。首先是长期以来农村建设主要依赖政策,与法律时有冲突,立法层次低且在农村过于理论化,缺乏效率。一些地方农村自治制度多年来仍未普及,农民能实际参与村务管理的村并不多,在民主选举过程中暗箱操作非法获取选票的行为仍然存在。其次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也是农村法制建设中的一大问题,农村执法机构通常由基层人员代执行,一些地方人员不足、素养不高、司法不公,“人治”大于“法治”,因征地拆迁、道路建设、山林权属的纠纷解决途径成了“走后门”“送红包”,“苍蝇乱飞”也加剧农民对政府的不信任甚至对立。有的农村基层法制建设问题引发社会治安混乱、风气败坏,不利于乡风文明建设。(五)人才流失,传统民俗文化沦落。农村建设人才队伍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引进外来人员,包括大学生村官、农业龙头企业人才等,另一类是农村乡土人才,如本地种植养殖大户、返乡创业人员等。其中文化人才缺失很大程度影响乡风文明建设。首先当前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亟须完善,下乡的多,走的也多,很多人只是把基层工作经历作为日后转岗的铺垫,不愿意长期留在农村工作,一旦发现调离无望屡有辞职出走现象,文化专职岗位人员离岗经商,很难留住人才。农村企业家更多的是为挣钱,年龄过大、文化素质不高,很难作为文明建设主力军发展。本地培养出的大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外工作,不愿意回乡发展。其中本地人才流失更是造成传统民俗文化资源闲置无人继承的窘境,许多民俗文化传承断裂濒临消亡或边缘化,虽然近几年地方政府关注民族特色文化,积极引入外来资本注资农村民俗文化产业,但缺少专业人才的引导,各地区民族文化过度开发失去原有特色,呈现单一化、统一化,民间民俗文化面临断代失传的危险。

二、贵州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对策分析

(一)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拓展载体途径。乡风文明建设主体在农民群众,关键在政府主导。文明创建必须以人为本,受益者是农民,创建者也应该是农民,只有农民自身才明白自己所需所求。要强化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农民更多地参与到乡风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农村内在机制作用,激发乡风文明建设内生动力。例如我省部分县采取的自治“村规民约”:锦屏县对名目繁多的酒宴制定统一标准,去除铺张浪费的繁文缛节,遏制近些年大盛的办酒之风;从江马安村规定若家中有上学儿童,则必须留一个成年人监管学习生活,防止留守儿童现象发生等,这种群众参与自治“村规民约”的方式应该在全省范围推广。要提升农民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宣传宣讲和科学文化普及,继续加强基础教育,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美丽乡村吸引力,通过人才引进、就近择业政策召回外出打工人员,防止农村人口继续流失。要弘扬传统文化,深度发掘本地民族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时展创新先进文化,加快推进农村基础文化设施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拓展农民文化活动方式,除传统歌舞戏剧外应兼顾老中青三代需求,增加体育比赛、读书征文、电影放映等文艺活动,引导农民自办文化,鼓励城市文体团体多下乡演出交流。(二)加强道德建设,弘扬清风正气。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精神文明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保障。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农村道德建设应为政府主导,提供经济基础、制度建设和法律援助,引导农民正确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推广农村“道德讲堂”,实现“文化墙”、广播电视、微信等宣传载体全覆盖,宣传工作常态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崇尚科学、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破除封建迷信,严厉打击利用宗教活动违法乱纪的组织和个人,让农民在法律范围内明辨是非善恶。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要强化基层组织建设,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监督,把从严治党“两个责任”要求延伸到农村、建设好“最好一公里”,规范基层党员干部法纪和道德行为,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农村社会风气。(三)完善农村法制体系,强化制度建设。乡风文明建立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上,农民的法律意识培养是乡风文明建设内容之一。依法治国先要有法可依,农村发展长期依赖政策而轻法律,要及时建立完善农村法律体系,通过法律的稳定性和政策的灵活性互相协调,共同实施对农村的管理。由于我省少数民族众多,实际情况较为复杂,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原则下还需考虑民族文化和习惯特点,融入部分民间法规,建立有别于城市的农村特色法律体系。定期为农民做好普法工作,可以开展一些法律知识比赛,设置奖励激励农民积极性,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对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促进农村司法公平公正,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四)鼓励本地人才返乡就业,保护传承乡村文化。政治建设在于任贤,乡风文明在于人才。由省市县有关部门根据农村人才需求情况,组织到高校、企业招纳良才,对本地户籍人才给予政策照顾,吸引他们返乡创业就业。建立农村文化组织,在保留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潮流进行二次创新,引入社会资本力量兴办文化实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在政府主导下多种所有制协同建设的农村文化产业格局。贵州应更加注重本土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将民族特色浓厚乡村作为试点,打造集民族文化展示、特色商品产销、民族旅游村为一体的综合民族特色村寨。发掘民间文化传承艺人,将优秀文化传承人建档管理,建立保护和激励机制,给予补贴和正面宣传,注重培养下一代传承人,展示民俗文化,传承民族记忆。(五)开展农村卫生环境综合治理,落实小康创建指标体系要求。深入落实和推广贵州100个示范小城镇小康建设指标体系要求,在全面小康进程中实现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垃圾清运、人均公园绿地等指标要求,促进卫生健康和乡风文明建设。加强农民环境卫生意识教育,农村学校教育青少年增强环卫意识,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农村环境集体管理,环境治理人人参与,共同营造健康家园。建设农村垃圾处理站,健全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的运作机制,改掉随手扔垃圾陋习,组建由村民轮流担任的农村自治保洁队伍,政府负责环境卫生规划、垃圾分类指导,实现农村卫生队伍规范化管理。重拳整治河道、水渠、道路垃圾。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以农村“厕所革命”照亮每一村每一户的“小角落”,全面治理不留死角。把农村环境卫生纳入考核监督,对环境文明户实施奖励,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推进农村环境卫生长效治理机制建设。

作者:黄毓骁 陈卫洪 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贵州范文篇8

(一)贵州省物流发展的优势

1、市场的发展快速。贵州省作为一个内陆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贵州省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消费者市场。近年来,各个行业的发展迅速,为物流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在很大的程度上刺激物流行业的发展。

2、交通运输网络健全。目前,贵州省大力推进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己经初步建成了以国道干线、高速公路、铁路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预计到2015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4500公里以上;修建成贵、渝黔铁路,便于和贵广、长昆铁路共同构成通往省外的快速大能力通道;龙洞堡机场扩建并打通国家规划的西南水运出海中线通道(贵州段)航运扩建工程和乌江航运建设工程。

3、信息基础设施完善,贵州省已基本达到村村通讯,互联网深入乡村,为贵州建立现代物流系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物流市场的活力较大。贵州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有着充分的劳动力市场和消费者市场,而贵州又地处内陆地区,物资匮乏,这就使贵州省对物流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随着贵州省经济战略导向的调整,高科技企业与轻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快,对现代物流服务的需求就更为强烈。

(二)贵州省物流发展的劣势

1、贵州省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大多数都是个体,专业化程度低的物流企业。首先不便于管理;其次,资源浪费严重,重置、回空等现象屡见不鲜。

2、物流人才短缺,虽然全省己经加紧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但由于需求量大,无法满足人才的需要。同时,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人才紧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贵州省物流业的发展。

3、物流基础设施设备落后,近年来,贵州省加大了交通运输的投入,但在其他基础设施上(如:仓储、配送、装卸搬运)的投入很少,现有的一些物流基础设施,无论是在质量、规模、功能、效率上,还是分布、链接、配套等方面,与现代物流要求都有着巨大的差异。

二、针对贵州省物流的发展提出的对策

(一)继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以适应贵州省物流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扩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加大公路、内河、铁路、航空的建设力度,合理规划物流中心与配送中心。政府应增加对基础性、公益性的基础设施的投入,注重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加速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构建完善的基础物流交通体系。

(二)加紧培养综合性的物流管理人才,以满足贵州省物流发展的需要。物流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就包括了企业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理论研究人才、复合型人才等多个层面。对于贵州的物流业来说,应该采取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要增顿物流人才培训市场,规范培训认证工作;其次要大力倡导校企合作,建立物流实训室和物流实践基地;第三应建立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以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要。

贵州范文篇9

一、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经济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县域经济也不断壮大,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目前贵州省县域共计78个县(市),县域面积达16.31万Km2占贵州总面积17.61Km2的92.6%,县域人口3552万人,占全省人口的89%[2]。根据贵州省统计局统计资料,2009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18亿元,增长13%,占全省生产总值3912.68亿元的69.5%,其中突破100亿的县(市)有4个;县级财力进一步增强,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1亿元,增长26.18%,占全省总量416.48亿元的41.05%,其中突破5亿元的县(市)有4个;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891亿元,增长15.8%,高出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2.1个百分点;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贵州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稳步上升,根据贵州省统计局统计资料,2009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6.4:42.3:41.3,与1999年的29.4:38.3:32.3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4个和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增长是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为一、二产业提供更多有效的服务,对促进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根据贵州省统计局统计资料,2009年贵州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入达到1141.45亿元,增长21.18%,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入的54.5%。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省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突破4400亿元。2009年,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42562Km,公路里程密度达80.91Km/100Km2,是1999年的4.2倍,实现县县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高速公路由2000年的258Km增加到1189Km;铁路由1340Km增加到2117Km;通航里程达到3322Km;通讯、网络覆盖全省县域;建设了一大批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全省电网总装机规模达到2637万千瓦,是2000年的3.04倍。全省县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二、贵州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由于西部大开发、扶贫力度加大,贵州县域经济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县域经济总体仍然弱小。

贵州县域经济总量虽有所增强,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比较差距太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2009年全国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26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贵州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10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1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62元,统计数据表明,贵州县域经济规模还不足全国县域平均经济规模的一半,与百强县的平均经济规模的差距更大,整体来看,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平均经济规模的10%左右。据中国县域经济网公布数据,在连续十届县域研究所所组织的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排序中,贵州省榜上无名。

(二)县域财政困难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县域财力不足一直是困扰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障碍。

根据贵州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9年全省78个县域财政平均支出9.1亿元,财政收入为2.1亿元,收支相抵财政赤字7亿元;其中25个县财政收入在1亿元以下。绝大多数县(市)要依靠中央、省财政转移支付才能维持正常运转。

(三)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

2010年贵州城镇化率33.81%低于全国49.68%平均水平15.87%,城镇化率增幅(贵州9.85%、全国13.46%)也明显低于全国。一是贵州城市数量少,规模等级低,城镇化容纳空间小,二是工业基础薄弱,缺乏为进城农民提供大量工作岗位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小,不利于城镇化发展。三是贵州是一个传统农业省份,城镇化率低有其历史原因。贵州人口约70%分布在农村,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6人,分别比世界、全国高165人和74人[3]。(四)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贵州78个县(市)资源禀赋各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县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根据贵州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9年全省经济总量居前l0位县域经济单位的生产总值总和为1024.79亿元,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37.7%,是经济总量居最后的l0位县(特区)总和的10.5倍;地方财政收入居前10位县的合计为70.7亿元,占全省县域地方财政收入的41.34%,是地方财政收入居最后10位县总和的14.6倍。其中,县域内经济总量最大的是盘县,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175.6亿元和15.5亿元,相当于经济总量居末位的万山特区的27.4倍和43倍,其经济总量也相当于县域经济内居最后16个县(市)的总和。从以上数据也可以看出,贵州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

三、贵州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利条件分析

(一)政策支持。

中央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扶贫开发,加大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将为贵州发展提供难得契机,为贵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同时,中央企业转型发展和向西部扩张加快,东部产业加快转移贵州具有产业发展的资源和物质条件,再加上全省交通跨越式发展,交通区位优势日趋突出,“更好、更快”发展的优势日趋明显,使贵州更好地寻求区域合作、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并为推动贵州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加快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

贵州是国内自然资源丰富的省之一,有着极为突出的资源优势。一是能源资源优势明显。全省能源资源以水能和煤为主,具有水煤结合、水火互济的特点。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十分有利于水电的开发,水资源总量为1141亿立方米。二是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全省已发现矿产128种,其中76种探明储量,磷矿储量居全国前列,是国内铝土矿三大产区之一。三是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迩,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风情,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4]。

(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贵州有近4000万人口,其中有70%居住在农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业技术和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农村有大量的劳动力有待转移,将为县域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提供大量的劳动力。

四、贵州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建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贵州县域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思想观念陈旧,体制和机制落后,严重制约了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变观念就是要使其逐步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要我富”向“我要富”转变,由“等靠要”向“思进取”转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可以焕发出摆脱贫困的巨大动力。为此,政府要深入调查县域地区阻碍体制和机制创新的主客观因素,大胆创新,按国家政策的要求,在用人制度上、激励措施上、财经制度上、考评标准上进行全面创新,彻底打破旧框框、老套套,让政府的工作职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增加财政投入,努力改善县域基础设施。

中央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扶贫开发,加大对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要把握机遇、正确理解、深入吃透,积极主动地作好相关的前期工作。贵州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信息闭塞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受资金短缺的制约,需要国家对贵州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资金上增加投入,每年集中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当地的交通、能源、水电、通讯以及教育、科技、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在实施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设项目中,应当结合实际,减少或免除项目配套资金。当地政府应研究、论证、储备和争取实施一批发展项目,并努力争取上级的支持,力争在几年内使全省县域的基础设施有一个大的改观,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夯实基础。

(三)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县域经济结构的转变过程,最根本的是工业化过程。工业化伴随着县域农业人口城市化、经济货币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可以说,工业化是推动县域从经济不发达到发达过程最重要的动力。因此,贵州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工业的支持。一要推动县域工业向园区集中。树立大园区支撑大产业、大产业支撑大工业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园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吸引和承接东部及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着力推进县域工业发展的集群化和基地化。二要依托县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县域特色经济品牌。由于在一定时期内,县域经济中的各种资源特别是资金资源相对是有限的,只有把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在最有前景或最有优势的产业上,才能获取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要避免县域经济发展趋同化现象,确立差异化发展战略,努力挖掘特色、创造特色、放大特色。如县域矿产资源丰富的,应当突出以矿产开采、加工为主的矿业经济特色,县域水能资源储备量丰富的应当突出以水电为主的能源产业特色。三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实施开放先导战略的重中之重,通过招商促进开放、引进、发展,把县域经济发展落实到项目上。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特别要强化产业链招商、产业集群招商,从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各个环节入手,找点补链,“强筋壮骨”,延伸和壮大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四)加快发展县域服务业。

把提升传统服务业与发展新兴服务业相结合,把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质量,着力提高服务业在县域经济所占比重。突出发展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生产性服务集聚区,加快培育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互动发展。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信息咨询、旅游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县域服务业转型升级。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服务领域。

贵州范文篇10

关键词:航空运输;跨境电商;经济转型

一、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情况综述

电子商务近些年逐渐成为我国对外出口的新贸易方式,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达成的交易比例逐年上升。这种贸易方式又被称作跨境电子商务。经调查研究,中国在2018年对美、英、德、澳、巴这五大贸易主体国家的商品出口总额高达1440亿元。跨境电子商务的前景可观,不少国家和地区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了电商行业的兴起与蓬勃发展。(一)我国其他省市跨境电子商务建设发展情况。国家自2012年起,开始有步骤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和实验。可大致分为三个批次:第一批是2012年8月海关总署牵头的“5+2”城市,即上海、重庆、杭州、宁波、郑州加上广州和深圳,后来又增加了天津和福州、平潭,共计10个城市,可以行邮税做网购保税进口;第二批是2015年3月7日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苏州综试区属于跨境电子商务实验的第三批,即2016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复的新设12个跨境电商综试区之一。(二)贵阳市跨境电子商务建设发展情况。贵州省在15年的3月制定出了《贵阳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方案》,此方案是根据发展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的目标要求进行制定并实施的。同年12月,在贵阳市综保区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建设有了重大进展。贵州省首个跨境电子商务园计划入驻贵阳市综保区。综保市在电商产业园中设置了“一个中心”,即跨境电商结算中心,“三个基地”,即夸复合监管仓储基地、进出口商品体验基地、跨境电商总部及中小企业护花基地。2017年11月贵阳市开展编制《贵阳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的工作。

二、长龙航空公司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浙江长龙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龙航空”)成立于2011年4月19日,是经中国民用航空局批准的浙江首家和唯一的本土客、货航空公司。截至目前,机队规模达到41架,国际国内航线200多条。2017年,长龙航空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客户的需求不断改进自己的公司结构和服务水平。长龙航空看好贵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愿意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同推动贵阳跨境电商发展。

三、贵阳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的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贵州省位于经济战略要点,有较好的地理位置优势,更有利于自身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重要连接点,努力促进和邻国的经济贸易,构建密切的经济关系,是贵州省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的主要方向。(二)有利于贵州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贵州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可借助跨境电子商务的平台,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增加中小微企业发展出口贸易的机会,将中间的程序化繁为简,降低出口成本,使外贸的利润大幅度增加。这种线上无边界的交易方式能帮助贵州中小微企业扩大贸易市场,快速提高企业影响力。(三)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增强创新创业活力。跨境电子商务促进印刷、包装、物流、储蓄等行业的发展,改善这些行业的制度模式,推动新就业岗位的增加。近些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就业形势严峻。新岗位的增加能够有效减轻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此外,由于跨境电子商务的门槛较低,也吸引大批高校人才尝试创业,增加了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四)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往传统的贵州商贸发展滞后,是因为贵州的地理位置阻碍了发展商品贸易的发展。贵州商品流通的难题,可利用跨境电子商务的特点加以解决。通过加深生产者、供应商以及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信息的流通促进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带动贵州商业贸易整体结构的改变,进而挖掘出贵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贵阳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的优势

(一)政策支持力度大。党中央和国务院也就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有力促进了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同时,贵州省政府和贵阳市政府跟随国家的号召,积极响应跨境电子商务的有关政策,成立了跨境电子商务工作小组。为电子商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二)具有多种特色产品。11众多贵州特色工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逐步在世界商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获得国际上的认可。这些产品与跨境商务模式及其契合。(三)贵阳市信息化建设发展迅猛。在电子商务发展初期,贵阳市认证的线上产品的数量就已经有1.4万,注册过的电子商务企业有200多家。国内许多知名企业逐渐在贵阳发展起来,电信、移动、连通三家运营商在贵安新区建立数据中心,还有中电乐触、高新翼云等多家企业的中心在贵州设有50多万台大规模服务器。国家颁布贵阳市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试点城市。(四)初步建立电子商务平台。贵阳综合保税区凭借其强有力的承受能力,成为中国内陆开放力度最大,政策最支持的海关特殊监管区之一。

五、加强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共同推动贵阳跨境电商大发展

贵阳发展跨境电商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且起步较好、形势喜人,但由于基础弱、起步晚、规模小,贵阳跨境电商没有为黔货出山、出海提供足够支撑,贵州品牌效应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形成。为尽快扭转贵阳跨境电商发展缓、散、晚的不利局面,增强弯道超车的内生动力,长龙航空将引进3架以上的全货机,优化航线布局、加大投入,将贵州三大综合保税区(贵阳综合保税区和贵安综合保税区已经正式封关运行,遵义综合保税区建设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进行当中)打造成贵州货物流向世界、世界精品服务贵州的大型集散基地,通这种运出去、运进来的方式大力发展贵阳跨境电商产业。长龙航空公司秉承企业差异化发展理念,加强与贵阳市政府合作,借力航空运输,助力黔货出山,实现双赢。

六、航空公司与政府合作建议

一是长龙航空安排3架以上全货机在贵阳设立基地货运航空公司,贵阳市政府参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财政厅贵州省航线航班培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有关精神,一次性给予共500万元的开办费奖励,并就涉及土地等要素保障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二是长龙航空整合货运航线航班资源,根据贵阳市发展以及市场需要,科学布局,开辟立足东南亚、辐射欧美的国家货运航线。贵阳市政府加大投入,对全货机航线进行补贴现在至2020年是精准扶贫的攻坚阶段,也是贵州经济转型,发展新兴产业腾飞的关键时刻。长龙航空公司期待在贵阳市政府的指导下,与贵州航空产业工作者一道,推动贵州物流产业迈上一个台阶,打造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新产业!

参考文献:

[1]庄小兰.跨境电商的人才核心技能需求分析与培养对策[J].管理观察,2015.

[2]张夏恒,马天山.中国跨境电商物流困境及对策建议[J].当代经济管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