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经济学盗窃犯罪预防研究

时间:2022-07-13 09:57:19

法经济学盗窃犯罪预防研究

一、法经济学视域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法

法经济学是法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法学,其中成本-效益分析法是经典分析范式。成本-效益分析法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针对支出目标,提出若干实现方案,运用技术方法,计算出每种方案的成本和收益,通过比较方法,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成本-效益分析法在法学中的运用就是分析法律行为的成本以及社会实效。以监狱为例,既要考虑罪犯的生活成本、监狱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酬等支出,也要考虑罪犯的劳动产出、改良效果以及对社会秩序的维护等效益,从而衡量监狱的价值。本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研究盗窃,就是将行为人假设为理性的经济人,将盗窃视为特殊的“经济行为”,研究盗窃的成本与效益,并指导盗窃预防。

二、成本-效益分析法运用于盗窃犯罪预防的可行性与局限性

盗窃是指违反被害人的意志,以平和手段转移占有的行为。盗窃罪的财产犯罪性质使得盗窃预防有别于人身犯罪的预防。在人身犯罪中,行为人往往为了报复、泄愤而剥夺他人人身安全。犯罪动机萌发于极度激化的矛盾,行为人实施侵害时受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而盗窃犯罪是为了获得财物,具有贪利性,源于较缓和的矛盾。因此,行为人在实施盗窃时,会冷静思考,理性分析,择优选择。因此盗窃是理性行为。经济行为也是受利益驱动的理性行为。因此盗窃行为与经济行为有共同性。法经济学跨越了法学与经济学,为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法学问题搭建了桥梁,可借助法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法分析盗窃。当然,运用法经济学的成本-效益范式分析盗窃有一定局限性。首先,在法经济学中,行为人被假设为理性的“经济人”,是理智的,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不会感性行事①。而现实中的人受智力和情感影响,不可能完全理性。其次,成本-效益分析法对分析对象进行量化,用数学公式进行分析,取最优解。而分析盗窃时,很难将全部成本和效益量化。所以,对盗窃行为的成本-效益分析,是借助成本-效益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为了尽量克制该局限性,研究中将更加注重社会调查和实务资料的运用,减少理论与实际的差距,使研究结果接近社会真实。

三、盗窃行为的成本-效益分析

盗窃行为的成本有道德成本,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成本,刑罚成本。道德成本是指盗窃行为遭受道德谴责的可能性。盗窃犯是自然犯,与法定犯相比,公众对自然犯有更明确的价值判断。因此,行为人遭受道德谴责的风险很大。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成本是指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对盗窃的否定性评价。当盗窃失败后,行为人要返还“赃物”,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还会受治安管理处罚。刑罚成本是指刑法对盗窃的否定性评价。我国对盗窃罪的刑罚有财产刑和自由刑,财产刑是罚金和没收财产,自由刑是限制人身自由。盗窃行为的效益分析。盗窃行为的收益有显性收益和潜在收益。显性收益指盗窃成功获得的赃物。潜在收益是指行为人积累的经验以及反侦察能力,该收益像长期投资,通过提高日后盗窃成功率实现收益。由于刑罚只能改造价值观念,潜在收益能一直为行为人使用。盗窃行为的盈亏模式。当盗窃失败,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刑罚时,收益为负值,是亏本的。当盗窃仅触犯民法时,要退还赃物,可计算的收益为零,表面上没亏损,但计入道德、劳动力等成本,实际是亏损的。盗窃成功时,行为人无疑是盈利的,而且获利颇丰,因为盗窃行为可以说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

四、成本-效益分析法指导下的盗窃犯罪预防思路

为了预防盗窃,需要借助成本-收益分析法进一步研究盗窃预防。盗窃预防分为被害预防,犯罪预防,社会预防。被害预防是指减少被害人的被害因素,防止其成为实际被害人。被害人应做好防盗措施,很多盗窃行为的发生被害人是有过错的。比如,被害人过于自信使自己的财产脱离自己掌控,给行为人可乘之机,导致财产被盗。对于一般的钱财,要妥善保管好。对于特别贵重的财物,可以托管,由专门机构管理,也可以安装自卫装置,对财物进行更严密的保护。此外,对于特别贵重的财物,可以买保险,确保在财物被盗后获得补偿。比如,购买车辆被盗保险。被害人应在合理的范围内尽量设置障碍,阻止财产被盗。障碍越难跨越,行为人付出的盗窃成本越高。当成本超出行为人的承受范围时,行为人会选择放弃盗窃。当然,受害人进行被害预防时也要遵守比例原则。比例原则是指盗窃预防成本要与所保护的财物价值成比例,这也是成本与效益的问题。如果所保护的财产价值巨大,那么就值得付出更多的被害预防成本。相反,如果所保护的财产价值较小,那么支出的被害预防成本就较少。犯罪预防是指从惩罚犯罪人的角度,预防犯罪。实现犯罪预防,要尽量使犯罪人归案,接受惩罚。我国罚金制度里蕴藏着成本与收益原理,但法官对量刑有很大裁量权。因此,法官量刑时,要在法律范围内考虑成本-收益的影响,合理裁量。如果行为人刚被惩罚又犯罪,那法官就得反思了。刑罚一定程度上会剥夺行为人的发展能力,这将影响他今后的生活。法官在判决时应该考虑罪犯的经济能力以及以后的发展能力,惩治盗窃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财产不受侵犯,要注重再犯预防。有时,在法定量刑范围内对经济差的罪犯稍轻的处罚,给他们再发展的能力,使罪犯今后“自食其力”,能更好预防因贫困引发的盗窃犯罪。此外,量刑要考虑各地经济水平,在经济水平高的地方,罚金数额可以在法定刑范围内适当提高,反之可以在法定刑内适当降低。处罚时,巧妙运用罚金即可预防盗窃,也可节约司法资源。如果犯罪预防成本大大超过了公民想保护的利益,就不符比例原则。

最后,社会预防是指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来预防盗窃。因贪利引起的盗窃犯罪,可通过法律制裁减少,但对因生活所迫引起的盗窃犯罪,刑罚效益有限。所以,运用法律措施减少盗窃行为的时候,还需要增加社会财富,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其次,还要缩小贫富差距,古话云:“不患寡,患不均”,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人们的心里不平衡,易引发盗窃犯罪。此外,完善社会保障、增加社会福利也是减少盗窃犯罪的有效措施。

作者:周花 单位:江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