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助推精准扶贫研究

时间:2022-05-23 03:10:57

地理标志助推精准扶贫研究

摘要:本文在十三五规划“实施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及实地采访调研,对贫困地区地理标志产品推动精准扶贫效率低、成效差的现状进行剖析,力求突破现存“输血式”发展困境,打造以地理标志产品发掘、培养、传播、输出等为一体的“造血式”地理标志产品发展模式,为推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精准扶贫事业,加强脱贫攻坚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提供意见与策划。

关键词:地理标志;精准扶贫;“输血式”发展困境;“造血式”发展模式

一、地理标志助推精准扶贫现状

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占比重较大的是农副产品。以湖南省为例,截止到2017年年底,在成功申报的72个地理标志产品中,初级农产品和加工品占66个,占比高达92%。而贫困地区往往处于山区或偏远地区,自然资源尤其是特色农副产品丰富但尚待充分的发掘与培育。依托当地地域优势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正应所需、前景广阔。实行地理标志品牌发展战略,对推进贫困地区提升自我发展本领、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帮助贫困人口就近就业、长期就业,具备较强的现实意义。而在实际运用中,贫困地区地理标志使用意识弱且运用效率低下,“输血式”地理标志发展战略难以发挥助推精准扶贫的规模优势。

二、现存“输血式”发展问题

(一)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和利用。多数贫困地区拥有着丰富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但由于这些地区人民受教育程度一般较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科学开发资源的意识不足,且客观上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由此导致生产力水平低下。在这种条件下,当地的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而特色产业也恰是国家地理标志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农民实现增收、完成脱贫致富的庞大潜力所在。(二)国家地理标志知识普及和推广力度严重不足。“输血式”扶贫模式下,国家与政府单方面进行资金投入以期推动贫困地区的地理标志产品发展,而忽视对当地人民进行充分的教育与宣传。地理标志知识的宣传普及不到位致使贫困地区的政府、企业、协会与农民忽视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重点培育地理标志产品并进行后期的申报与运营。(三)已注册地理标志存在着“重注册轻使用”的问题。一是竞争机制不健全。传统的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更注重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共同合作和分工生产在具体的生产流程中涉及较少。这种简单意义上的竞争机制只能带来重复生产和低效运营,无法发挥竞争在生产中的积极作用。二是传播渠道不畅通。一方面传播渠道狭小,过分依靠传统的大众媒体;另一方面传播形式单一,过多依赖硬性传播,缺乏展会结合、公关营销等手段,不利于扩大品牌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三是营销模式不成熟。在营销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利用地理标志产品的优势进行精准化的定位营销,同时营销的策略和手段都较为单一,没有着重突出品牌的个性和区域特色,不利于消费者对产品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四是保护机制不完善。不法商家利用消费者对地理标志产品辨识力低、容易混淆的心理,对地理标志进行仿造甚至是伪造,影响了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形象和美誉度。

三、“造血式”发展对策

(一)积极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严格培训实现规范化生产政府应积极引导贫困地区重点选择扶贫带动性强、辐射规模广、惠及农民多的产品,激励农户有计划有重点开展培育工作,以点带面打造出有特色、质量过硬、消费者喜爱、经济效益好的地理标志产品,形成品牌效应。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及有关组织应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对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农户和销售企业进行培训,促使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规范化生产经营,同时应积极完善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杜绝不合格农产品的出现。(二)打造全新的竞争与经营模式。运用现代传播学原理进行有效传播积极探求多种形式推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发展的途径和办法,彻底改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自然经济模式,使农户之间由简单的竞争关系发展为竞争与合作并进的关系,以促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开发与扶贫产业深度融合。同时,政府、企业与协会应运用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手段,着力宣传创造良好环境氛围。可利用融媒体平台让更多的企业和农户了解地理标志的真正意义所在,增强其做好地理标志产品发展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其良性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应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专门立法保护,通过科学系统的制度建构来解决现有问题,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打假工作,保持地理标志产品质量和特色,不断提升和优化当地地理标志产品知名度和认可度。同时,中国要努力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实现制度上的有效对接,得到国际认可,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走出去奠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王树婷,张敏.武陵山片区特产资源的地理标志保护与特色产业扶贫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2,(12):119-124.

[2]傅显捷.生态旅游综合产业发展与地理标志产品研究——从武陵山片区酉阳县生态旅游与精准扶贫说起[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6):21-29.

[3]熊晚珍,孙志国,胡再,黄莉敏,王树婷.大别山区信阳特产的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山东农业科学,2012,(6):83-87.

[4]刘之杨,孙志国,胡再.重庆秦巴山片区地理标志保护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J].安徽农业科学,2014,(6):1842-1844.

作者:周韩月 安秋阳 单位: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