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志愿服务健康扶贫研究

时间:2022-07-10 08:34:52

医学生志愿服务健康扶贫研究

一、健康扶贫的现状分析

贫困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关于贫困,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定义。英国管理学家本杰明•西伯姆•朗特里认为: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是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即为贫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真正含义是指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和《中国农村贫困标准》课题组的界定,“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我国现行的农村贫困标准为每人每年可支配收入为2300元(2010年不变价),在现行贫困标准下,随着脱贫攻坚工程的深入推进,我国的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我国在脱贫减贫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但是,据统计,2015年底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占整个贫困人口的44.1%,涉及近2000万人,其中患有大病和慢病的是734万人。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不降反升,从2013年的占比42.2%,到2015年提高到44.1%,疾病已经成为贫困增量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人口的规模上来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居致贫因素的首位。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是脱贫攻坚“硬骨头”的主攻方向,而且不会因2020年总体消除贫困以后、实现脱贫攻坚的任务以后这个现象就不存在了,这个现象、这个问题还会长期存在,要采取一些“靶向治疗”的措施和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对此,国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健康扶贫工程。健康扶贫工程秉承脱贫攻坚战“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遵循卫生健康工作规律,落实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通过“三个一批”行动计划,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的好病,看的上病,少生病。健康扶贫工程实施以来,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新农合)、大病保险对贫困人口基本实现了全覆盖,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逐步覆盖贫困人口;动员基层卫生系统人员进行农村贫困人口患病情况摸底调查,建立了健康扶贫动态管理数据库;编制实施了《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建设规划》,取消贫困地区县级和西部连片特困地区地市级配套资金,新建支持包含贫困地区在内的县级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疾控机构建设项目800个;贫困地区公共卫生工作不断加强。但同时,由于疾病的易复发性和难根除性,健康扶贫工程仍然任重道远。

二、医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健康扶贫的可行性分析

志愿服务最早起源于西方,“广义上是指以造福近亲属以外的他人(个人或团体)或环境的所有活动,狭义上是指无偿为非营利机构工作”(李茂平,姚莹莹.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精准扶贫的优势及方式.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12月第18卷第6期)。现代意义上的志愿者出现于19世纪的西欧,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有组织的志愿服务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我国的志愿者组织起步较晚,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共青团中央系统中产生了全国性的青年志愿者组织,目前注册志愿者6000余万人。大学生志愿者是我国志愿者组织的主力军,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敢想敢干,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对于参与脱贫扶贫、推进农村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医学生志愿者特指医学类相关专业的志愿者,他们有着专业的医学知识,可以有针对性的参与健康扶贫项目,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的同时提升实践能力。(一)医学生志愿者专业性强,可以有针对性的缓解基层医疗人才匮乏的现象,整合社会资源,减轻政府压力。根据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关于健康扶贫的要求,“每县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30万人口以上的县至少有1所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每个乡镇建设1所标准化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1个卫生室”。目前贫困地区卫生机构数量仍然不足,优质医疗资源较少,卫生医务人员相对不足,护士人员缺口更大,充分表明基层卫生服务资源不足。医学生志愿者人数多、规模大,有着相对专业的医疗知识,医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健康扶贫,能够较好的弥补基层医疗人才的不足,整合社会资源,大大减轻政府的压力。在今年3月22日共青团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中指出,重点支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到2022年,力争组织超过1000万人次大中专学生参与。医学生志愿服务形式多样,可以举报培训讲座,宣传慢病管理、康复护理、中医保健等知识,可以组织义诊,养老服务等活动,大力支持乡村医疗站建设,提升贫困地区健康素养,推进健康教育。(二)医学生志愿者参与健康扶贫可以提升实践能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医学生进行志愿服务,一方面可以增加医学生的社会交往经历,增强其社会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深化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丰富实操技能经验,提升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再者,医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时,经过专业的培训后,可以获得更多健康服务与健康管理的知识,促进医学生多面发展。志愿服务所倡导的奉献、关爱、服务的精神内涵,与医学生从业后所从事的医护行业的精神内涵相符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相符合,通过参与健康扶贫志愿服务,可以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感,磨炼意志,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医学生志愿者服务将健康服务知识普及到各类人员,可以使他们更好的为自身和周围人服务,促进我国志愿者服务机制体系的发展完善,形成向上、向善的良好社会风气。

三、医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健康扶贫的路径分析

(一)以党员学生为抓手,突出党团的引领作用。医学生志愿服务者参与社会实践逐渐增大,但也有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对医学生志愿服务者大规模、长期参与健康扶贫存在一定的怀疑。行政体系内对大学生党员的能力认可度一般高于普通大学生。建立以党员为主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社会为主线,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将学生党团组织与贫困村党支部相对接,壮大党支部力量,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引领示范作用。(二)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提升志愿服务的精准性。建立医学生志愿者信息库,内容包括志愿者服务队中各小组的专业、性别、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志愿服务需求统计、负责组长信息等,作为贫困地区、学校、志愿者可直接对接负责到人的有效媒介。结合健康扶贫动态管理数据库,建立志愿服务对象资料信息数据库:包括居民的一般情况、身体状况、具体的服务需求项目和时间等,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依据,并适时更新相关信息,掌握居民最新的需求及服务情况。通过信息平台,实现需求的实时动态更新,医学生志愿者可以更加便捷高效有针对性的提供志愿服务。(三)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形成常态化。医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要规范考评激励内容,其内容要与招募、培训、服务开展、评估等各个环节相对应,以实现规范系统化。建立规范的志愿者培训考评体系,由专门的教师对医学生进行志愿服务前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沟通技巧、数据统计调查及突发情况应对4部分内容,对培训合格的志愿者颁发证书;在志愿服务信息平台上,建立志愿服务反馈模块,记录其服务时间、内容,被服务对象的反馈评价,作为志愿者的考评结果;对优秀志愿者在制度上、精神上以及物质等方面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在学校官方网站或者志愿者公众号上宣传他们的优秀成果,对不合格的志愿者通报批评、甚至除名,不得再参加志愿者等公益性活动。医疗机构的实习、见习是医学生培养的必须环节,医学院志愿服务参与健康扶贫还可以作为其实习或见习的组成部分,获得一定的学分,从而实现常态化,避免出现特殊节日扎堆服务的不均衡现象。同时,在对医学生的考核评优中增加对志愿者服务的所要求,树立典型,加强正面引导,使志愿者在奉献自己的同时,得到相应的表彰和奖励,从而能够保证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连续性,为我国社会公共事业做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贡献。

作者:刘琼 刘利兵 刘莎 张小琴 单位:1.西安培华学院医学院 2.陕西子洲县果桑园艺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