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思如何指导学生的文学评论写作

时间:2022-06-10 06:02:00

浅思如何指导学生的文学评论写作

文学评论的写作是高中生写作训练的难点,为了使学生在升入高三后能顺利的找到写作文学评论的方向,我做了一点尝试。

我的收获首先来自于失败的教训。第一次带高三毕业班时,刚一开学,第一个单元的语文课就是文学评论,其中《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和《中国小说的发展历史和规律》还是重点讲读课,而且这一单元的作文训练就是文学评论的写作。在此之前,学生从未经历过这方面的写作训练,所以结合这个单元的写作要求我出了个作文题,给学生一词(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冰心《笑》),要学生任选一篇自选角度写一篇文学评论。三天后学生的作业交了上来,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写成了读后感,于是我针对这一情况又专门指导了文学评论和读后感的写作区别,然后让学生改写,再一次呈交的作文倒是避免了上一次的毛病,但新问题出来了,学生为了显示鉴赏的高度和水平,都去翻看查找资料,大多数的文章如出一辙,泛泛而谈,缺乏个性化的角度和眼光,说心里话,我觉得这样指导后的文章还不如学生没改之前。文章是一个人思想的表现,最可怕的思想只是削足适履后的全无个性的思想,即便在多次的技术层面的指导之后学生写出了中规中矩的文章样式,但也仅仅是空壳而已。于是我发现,要想写好文学评论,必须事先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准备。

一、利用课堂,学会鉴赏

其实,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基本上都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活动,而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的把握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如果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思想倾向,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体味作者的爱憎情感,品评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精妙,也就把握住了文学鉴赏活动的一般规律,并能使学生在与作品的上述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培养审美能力,发展思维能力,综合提高鉴赏能力。而这便是写好文学评论的基础。

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高效集中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鉴赏的眼光。如在讲授朱自清的两篇散文《荷塘月色》和《绿》时可让学生结合两篇文章不同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截然不同的心情,从而理解景物中所包含的人物情感,并结合具体的文章语句体会“外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地方,从而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在学习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可让学生针对玛蒂尔德这一典型形象展开争鸣,持肯定和否定态度的同学都要讲出自己的道理。这样,在争鸣中玛蒂尔德这一形象越来越丰满,形成这一形象命运的社会根源越辩越分明,我们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水到渠成,而学生的鉴赏眼光也得到了磨练。教师再从旁引导,有意落实鉴赏的规律,使学生学会鉴赏,懂得寻找自己有兴趣又能驾驭的鉴赏角度,并能持之有据的自圆其说,这实际上便已完成了在思想和口头上对文学评论的初步构思。

二、小处着眼,片断训练

我们在上一个环节中已经提到了利用课堂打造欣赏眼光,学会鉴赏,那么,接下来就是培养鉴赏技巧的问题了。尝试写作文学评论的高中生都会经历一个坎坷的过程,最初写作时往往泛泛而谈,不得要领,或面面俱到,没有重心。如何避免这一现象?抓住作品的闪光点尤为重要。闪光点一般是作品最有特色的地方,或写作者最有感觉的地方,如茅盾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便抓住了自己对《水浒》感受最深的人物和结构两个方面加以评论,而这两方面也恰恰最能体现《水浒》的艺术价值。为了使学生能就一个闪光点集中评述,并同时落实文学评论的写作特点:叙议结合,评析结合,我觉得给出片断集中训练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讲授《我的空中楼阁》时,我给出了如下两个片断:

1.“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那一道弧线”,指地平线;“一些花”,指云霞。作者发挥联想和想象,将整个天空比作一个大花园,将云霞比作花朵。云霞幻想成花朵,着眼于云霞鲜艳的色彩和美丽的形状。这个比喻很含蓄,耐人寻味,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襟和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2.“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行文至此,“山”、“树”、“小屋”,均不见明丽的色彩与形状,转而成“烟”、“雾”、“空中楼阁”。这些比喻,是作者在写尽了清晰、明丽的小屋之后,将小屋置换于另一种状态下来观察和摹写。实际上是作者写自己的另一种状态的精神体验。至此,“我的空中楼阁”的题意已点明,抒情达到高潮。原来,在作者看来,心爱的小屋犹如虚无缥缈的梦境那般美好,或者说,这梦一般的境界,正是作者理想生活的境界。

这两个片断各含有一个文章片断及教参上对这一片断的鉴赏,把它们同时交给学生,让学生找出哪里是“叙”、哪里是“析”、哪里是“评”。因为是片断,所以学生们可以很快地找出来,从而清晰地看到了文学评论常见的表达方法,极易掌握。当然,大多数的课文都能为我们提供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随意取用。

体会写法仅仅是打造写作技巧的前提,真正的创作首先来自模仿,所以可以再给学生几个片断让学生作模仿练习,可把相应的鉴赏评论文字减少或干脆取消,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写这种微型的文学评论。如有偏差,及时纠正,落实写作要领,渐习渐悟,一定会取得显著效果,使学生最终能穿越感性化的鉴赏阶梯而进入理性化的评论之中。

三、鼓励创新,发展个性

通过片断训练后,学生对文学评论的写作已不再陌生。这时,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写作难度。如要学生写一篇完整的800字左右的文学评论,可以将相关鉴赏材料发给学生,这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鉴赏的眼光,另一方面,也向创新思维提出了挑战。因为文学作品是同一篇,大家手里拿到的相关材料又是一样的,如果没有自己的独特角度、胜人一筹的新颖观点,势必落入人云亦云的俗套。虽然在学写文学评论之初,我们对写法等要求较严,但规范不是目的,一篇好的文学评论绝不可能是毫无新意的老生常谈。所以,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后,如何引导学生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稳中求新便是我们该认真思考的课题了。

文学评论的写作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写作,因为它有评价的对象,也就是具体的作品,所以多多少少会受到限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符合客观鉴赏规律的范围内作大胆合理的创新、评述,但不能异想天开,哗众取宠。如学完了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后,学生们唏嘘慨叹不已,所以我让学生结合鉴赏资料,自己选角度写一篇文学评论。结果学生们挖掘的角度很多,有谈情节的,谈人物的,谈细节描写的,谈语言特色的,谈悲剧的社会根源的,有趣的是还有谈封建社会婆媳关系的,谈兰芝仲卿为何不私奔的,谈仲卿母更年期变态的等等,真是五花八门,无所不包。对这一情况,我首先给了学生大力的肯定,然后把学生的观点和评论的论据以及有趣的分析整理出来,让学生进行第二次思考。分析比较什么样的角度容易驾驭,什么样的观点能站稳脚跟,什么样的语言客观中肯,以及许多细节方面的技巧。而且这经验来自学生自己的习作,印象深刻,要比我们多次的纸上谈兵效果显著。新奇的立意往往因为太偏太险而很快在争辩当中招架不住同学的质疑,但动员同学们加工修改,保留它的“新”摈弃它的“怪”却不难做到,而且这种训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严密的创新思维大有裨益,尽管有时会争论得面红耳赤,但结果总是令人振奋的。

此外,随着学生写作的不断成熟,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甚至否定的精神,正如俄国诗人普希金说的“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如果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和否定,证明学生的鉴赏水平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当然,这一点不能强求,更不能拔苗助长。学生的阅历毕竟有限,也许仅仅个别同学最后能达到这种境界,但这并非我们指导文学评论的写作所必须达到的高度。

以上对如何指导高中生写作文学评论作了一点小小的尝试,操作过程中依然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学生的语文功底是日积月累的打造起来的,好文章也非一日便可拟就,所以,指导的过程便显得前路漫漫。不过,只要执教者有足够的耐心,定能带领着学生于峰回路转处领略到无限风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