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古代女子内衣的结构及审美观点

时间:2022-03-30 08:25:00

探索古代女子内衣的结构及审美观点

摘要:女性内衣因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各具不同形态,其成因是在人体的基础上分别进行解构和重构。受内衣造型的影响,女性服装呈现截然不同的两种审美形态。一方面以道德美为最高准则,另一方面以人体美为最终审美原则。女性内衣产生的具体形态以及其中蕴藏的哲学、美学思想至今也影响着服饰的发展。

关键词:女性内衣;道德秩序;形式美;自然美;古代

一、内衣综述

女性内衣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与女性身体最亲密的服装,它约束着女性的身体借以达到所需要的轮廓形态。通过内衣表现出来的形象有时是端庄典雅的,有时是性感迷人的。应该说内衣的产生是服饰发展到成熟阶段之后的产物,只有在各种服饰制度、服饰形制均已完备的条件下,服装才会由外层向内层进而更细致的功能分化,才会有内衣与外衣的明确区别。而在其分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使中西方的女性内衣的造型呈现两种互补的形式,即分别在以人体为基础的前提下,对其造型结构进行着解构与重构,也就是一个借助对这种服饰的解读与表述赋予身体以新的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按照中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审美理念重新塑造人体,通过对身体形成的状态显示服饰构成技术并强调身体与其社会习性之间的关系。

所谓解构就是将服装原有的结构进行分解,使解构后的服装削弱其结构形态,而加重服饰中文化审美的含量,使个人归属于社会;重构就是打破服装旧的结构的基础上对内衣重新分割组合成新的服装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强调的是人的自然体态美,突出的是社会中追求人性美的行为,正是由于这种解构与重构使内衣产生以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形制及背后蕴藏着的功能性、审美性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鲜明特征。

二、中西方古代内衣特征

(一)中国古代女性内衣特征

中国古代内衣出现较早,最初被称之为祀。女性内衣在汉代称“心衣”,在两晋称“裲裆”,在唐朝称“内中和亵衣”,在宋代叫“抹胸”,明清则分别被称为“阑裙”和“肚兜”。尽管各个朝代的称呼不同,但其形制基本相同,都是前面护胸后背裸露,内衣的基本形态呈平面状,穿着后的形态是把立体的人体最大限度的通过内衣的掩饰成平面状态,它超越了人体自然尺度的局限,使中国传统服装从内到外的形制可以加宽加大。除了唐代流行百年以袒领为主的“盛装”外,在中国漫长的等级社会中,女性服装始终是以严谨保守的造型出现的。而胸部则是遮盖的重点,当这种解构式内衣围系在人体上的时候,不但不能起到突出乳房的作用,相反却使乳房直接受到来自正前方的压力,使胸部形成比自然人体的胸部曲线还要平缓的外部身体线条,也就是通过外力使胸部曲线呈现扁平,人为地减弱女性的天然生理特征,将身体塑造成为没有起伏的平面。这种人为的服装造型不但使女性失去了自己的性特征,而且也影响着女性身体的发育。这种由体到面的质的转换,是通过对人体、对服饰结构的解构来完成的。胸衣这种对正常丰盈胸部的曲解,使得人体和服装的关系上,服装呈显性状态,而人体则隐藏在服装的层面之下,身体与空间的关系被削弱。服装所突出的不是人体的自然形态,而是显现出比体形更为宽大的平面形态。

(二)西方古代女性内衣特征

西方的内衣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出现,被称之为胸带,其形制接近于现代的文胸。而最早的紧身胸衣是16世纪被称作是“巴斯克式”(Barque)的形式,造型是根据身体线条裁制的,整体呈现倒三角形,从肩至腰非常紧身,材料用木头和铁条来制作,后来使用鲸骨、钢丝、藤条等来设计制作复杂的紧身衣,虽然在以后的世纪中名称百变,但这种穿衣形式一直沿用至今。这种女性胸衣以人体为依据,通过对服装结构的分解重新组合,运用各种省道的变化来体现胸腰曲线,特别是胸衣,较多的利用公主线来夸张胸部的丰满,女性在这里不仅完全利用了自己的自然条件,还使用“人工”,以立体的圆雕式的造型实现了服装对人体的修正和超越,形成了具有束身美体作用的胸衣形态,借助由下向上的外力的作用,塑造被贵族所推崇的身体S型曲线,毫不掩饰的突出乳房成了紧身胸衣的重要功能体现,通过内部胸衣作为基本支撑物来确定服装外部造型的成立,由此带给我们立体的带有突显的、张扬意味的服装立体轮廓,使西方女性服装中的性别观念加强,同时也体现了利用有关“自然”身体观念和文明观念之间的冲突。具有曲线美的人体在这里呈现出显性的状态,人体与空间关系紧密,而具有立体造型的内衣正是这种紧密状态的基础。而内衣的种类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多,出现了吊袜带、紧身衣、裙撑等,综合归纳这些分散的服饰要素,成了西方女性服装独特的审美含义,可见西方人对内衣的重视是由来已久的,他们以胸衣的形态作为服装造型基础,在这一点上中西方的服饰显示出了一致性。

从东西方内衣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制走向来看,同样是借助外力的作用,但由于力量作用于人体的方向不同,形成一方面是努力束缚身体胸部的曲线,使女性的胸部扁平,影响了乳房的正常发育,使胸腔内脏发育和功能都受到影响,肺的通气功能减弱,非常容易引起肺病;而另一方面都是努力夸张女性的胸部曲线,使力量由下而上作用于人体上半身,由于人们过度追求胸部的丰满和腰身瘦小,使得女性过度收紧胸部以下的身体,紧束的压力使腹腔内各脏器发生变形,还严重影响女性的发育和生育,成为禁锢女性身体的枷锁,东西方内衣的造型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互补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同样对女性身体产生了危害。

三、审美的社会功能对内衣的影响

中西方古代女性内衣还是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体现。中国儒家谈论美首重道德,在自然美的追求上,以主观的道德观及其对象化的表现形态为美。儒家道德在社会生活中体现为“礼”,“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功能、作用是服饰制度的思想根源,即以中庸、中和为准则处理社会、人生中的服饰等级关系;而对待形式美则注重个人内在的气质与服饰的密切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审美是基于情与礼的统一,更重视的是审美的社会功能。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是希腊,在形式美上,古希腊时期开始,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从数理的角度,认为美可以用数学量化的方式来表现,它存在于秩序、对称所产生的和谐之中。文艺复兴时期仍然延续了这种对美的观念,认为“美是良好的比例”,“美重视各部分的和谐一致、秩序”;在对待自然美的问题上,则把人体的自然形态美尊为最高的审美态度,因此女性身体的大小和形状,手势、姿势和举止以及对身体表面的修饰构成了西方女性服装美的源泉。

儒家代表孔子的美学思想主要讲“仁”,而不谈欲,这里的“仁”是一种人格和情感自我的觉醒。服装的审美风格是围绕社会等级和伦理秩序而创造产生出来的,人的自然形态弱化于等级地位的重要型。在人格美领域内,儒家一方面肯定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强调个体全面发展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又认为,个体的发展和人格的独立只有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时,才真正具有审美价值。由此可见,儒家追寻的是和谐的美,服装更多的是一个人和群体借以使自己和周围的文化在视觉上合拍的手段,女性服装更是这种手段伦理与审美的合一。儒家强调社会礼仪化、等级化,在人性上提倡“中庸”,表现在服饰上就是要适度统一,对服饰美的欣赏倾向于精神性,要姿态合宜而不强调性感,反对个性的突出,更不允许女性在服装上有过多的逾越。在服饰的形式美方面则体现的是孔子“文质彬彬”的审美思想,这种审美不是具象是写意的、静态的,它不是靠表露人体的具体形态的服饰来体现的,而是通过服装外在的含蓄形态来体现。

西方审美在追求自然美时重视的是人体自然形态的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出了著名的“黄金分割律”。后续的论者将“黄金比值”与“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的概念相互结合,将它视为是研究“人体形体美的规律或标准”之论述的基础。而在研究女性人体的形态时,他们发现“圆形的美”,尤其是女性的乳房,有着互为呼应的关系。因此女性那丰满圆润的乳房成了女性美的具象,表现在服装上为结构上的刻意夸张、过分强调女性的性特征,通过对女性服装结构的重新组合,形成具有立体形态的胸衣,从而塑造出具有曲线美、动态美的服装外轮廓造型。古希腊艺术的代表是建筑与雕塑,两者都是以比例、节奏、秩序、平衡为美的最高的审美标准和原则。而在古希腊人的思想中,艺术和技艺是同一个概念。

由此可见,中西方的服装中都体现着“和谐”的审美理念,中国服装体现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中国古代的内衣,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审美,侧重的是审美主体的心理体验;西方服装体现的是人体着装后自身形态各部位之间比例的唯美和谐,其立体形态的内衣,体现的是一种直白的人工美,通过强调服装对女性人体的重构形式,使服装更多体现的是对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属性。在内衣与外衣的界限逐渐模糊的今天,中西方的内衣造型已经走向统一。新材料新技术的进步使内衣成为流行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内衣外穿已成为新的时尚,使女性内衣又具有了新的审美主张和表现形式。由于它自身所拥有的多元性,使我们期待着女性内衣新的艺术不断推新。

参考文献:

[1]赵晓玲.服饰文化纵览[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44-67.

[2]张朝阳.中外服装史[M].北京:化工出版社,2008:196-228.

[3]叶立诚.服饰美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85-132.

[4]吴琼.西方美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