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心理学论文

时间:2022-07-23 05:18:0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心理学论文

摘要: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博大精深、跨越时空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丰厚而独特的资源价值和滋养作用。本文以社会心理学为切入点,通过设计控制变量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探究大学生对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和行为,进而得出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心理学

时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呼唤儒家优秀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深度给养,迫切希望当代大学生能全面回归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以社会心理学为切入点,系统研究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践行中共中央关于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战略,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一、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

受市场经济环境、体制模式、应试教育以及西方教育思想和模式的影响,部分青年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乃至丢失了本民族的传统理念和风格。因此,凝练儒家核心价值对于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肯定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党的报告在谈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时,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给青年提出了“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的新要求。其中德才并重便是指94青年人为人处世,首先要修德。人而无德,行之不远。何为“德”,如何修德便首当其冲的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然而,目前的研究普遍倾向于阐述儒家文化或者儒家文化中的某种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启示,理论分析较多,缺乏对大学生文化认知现状的实证分析,所提建议往往出现“悬浮”现象,难以有效的将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脚步的加快,高校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且也越来越偏向于社会性,其最终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达到社会化的转变。[2]社会心理学关注环境如何影响行为、塑造性格,基于此,本文将大学生所处文化环境视为控制变量,改变人物、场所等文化环境影响因素,探究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二、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调查

基于社会心理学理论,考虑到人物、场所等文化环境影响因素,本研究设计了三组对照实验。本次实验共有192名参与者,为保证实验的全面性,我们对参与实验的人员进行如下随机挑选:重点高校、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各64人,各类院校64人中:文史类,理工类,经管类,艺体类各16人,男女各半;各类专业的16人中: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农村分别各有4人,男女各半。实验一:传统课堂VS第二课堂对照组A:96名被试者仅可在思想政治课上接触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且思想政治老师会按照实验要求,照本宣科讲授书上知识,不做任何互动与知识拓展。观察组B:为96名被试者营造丰富多彩的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课堂,依托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将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定期的团日活动、举办诗社、传统文化情景剧大赛、“博雅讲坛”等活动。实验表明,第二课堂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和控制了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环境的塑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适合的环境和良好的基础。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学习中充分了解了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陶冶了情操。实验二:自我排斥心理VS正向从众心理对照组A:96名被试者中仅安排一名同学在其可利用时间学习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其他同学不做任何要求,按照自身意愿完成10天的实验。观察组B:96名被试者中仅对一名同学不做任何要求,对其他95名同学提出在可利用时间学习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实验表明,当身处一个积极正向的文化环境时,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会自觉地跟随周围人的行为。相反,处在一个消极负向的文化环境时,自己积极学习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反而会被视为“异类”,迫于自我排斥心理,在实验后期放弃对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因此,精神文化方面“先富带后富”,依靠周围人的正向影响达到全员改变态度,主动学习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实验三:线下标语宣传VS新媒体宣传对照组A:有意识的将96名被试者带到张贴有传统文化标语的街道、商场等地,实验10天后用测试题评测学习效果。观察组B:96名被试者被试期间需关注大量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微信公众号、微博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同时需下载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类APP,为其营造一个被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刷屏”的良好文化环境。实验表明,依托新媒体开发APP、微信小程序构建的吸引学生的文化环境氛围卓有成效的影响了大学生对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儒家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基于上述研究,除了加强课堂主渠道以外,还可以从直接、间接和空间等三个维度探寻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一)第二课堂推动——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路径。“第二课堂就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课堂教学)而言,是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3]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学习的延伸、补充、完善和发展。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拥有更加广阔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与形式,既可在学校中开展,又可以在社会其它场所开展。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又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育人效果,让“高大上”和“接地气”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才能激发大学生的接受热情。[4]通过团委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团日、学生会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学术论坛、社团“话儒家,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情景剧”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围绕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中的兴趣方向和活动规律,激发大学生对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加快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同时,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实践,以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改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充实思想教育工作在道德修为和人文素养方面的功能。(二)正向从众心理拉动——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间接路径。从众,是人的一种社会心理,是人类在长期进化繁衍过程中孕育出的一种心理。“从心理学角度认识,从众心理是指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5]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在行为、情感和认知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这是从众心理的表现。特别是某个集体中的个体,从众心理会更加明显。集体中的某个个体常常会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意见,使自己的言语、行为保持与整个集体一致的现象。在高校中,大学生从众心理现象集中表现在学习从众和生活从众两个方面。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指出:“一个人与什么人交往,不管是他自己所选择的还是被强迫的,都限定了他所能学到的行为类型,因为这些行为的类型被多次地观察”。[6]马克思也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因此,要正向引导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创设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让儒学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在学校的每个角落,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被影响,在无声无息中被陶冶。基于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重点关注和考察心理因素作用下他人行为对自身学习儒家文化态度的间接驱动。充分利用大学生从众心理,营造主动接收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环境,发挥“儒学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进而塑造“儒学模范班”、“儒雅学院”,直至“大众儒学经典,万众传统文化”的良好态势。(三)新媒体宣传渗透——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路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微信、论坛、网站、应用等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影响力不断增强,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活和思维。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公司技术研究中心的彼得•卡尔•戈德马克博士(PeterCarl•Goldmark)首先提出了新媒体概念。“新媒体变成了分享信息的中介,传播者和受众界限模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传播过程不再是由生产者向消费者的单向、线性的过程,而是多对多,所有人对所有人的全立体的传播机制。”[7]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媒体。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又可以成为信息的“加工者”和“传播者”。任何信息都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得到即时传播,直接表达。传受双方可以直接参与留言、评论、讨论,互动性更强,影响面更大。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承载优秀儒家文化的文物和建筑存在空间差异,但在文化内涵上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和一致性。“发挥新媒体开放、便捷、互动、灵活的优势,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媒介传播生态,创造性地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8]新媒体的充分利用可充分挖掘不同空间里的儒家文化内涵,实现不同地区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延伸作用及文化建设的功能,通过“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热搜”、微信小程序等新媒体议题设置功能,引出大学生最关注的话题,通过留言、讨论等,增强互动性,在讨论交流中使议题越辩越明,使大学生及时接收思想政治教育所要传递的信息、观念。或通过开设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微信公众号,吸引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将文化的影响力发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点滴之中。也可以将儒学大师、儒学专家学者关于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视频在“慕课”等平台上,供学生下载观看,为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新媒体平台,真正实现新媒体在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鲁会元.论儒家核心价值观对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意义[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9(5):131-132.

[2]朱芳琴.基于社会性视角的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向探究[J].明日风尚,2018(19):264.

[3]彭彦城,王岩琴,叶小倩等.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10):233-233.

[4]牛凤燕.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转换[J].社会科学战线,2018(12):276-280.

[5]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格里格,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7]韦路,丁方舟.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

[8]牛凤燕.媒介融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现代转换[J].理论学刊,2018(5):162-168.

作者:宋秀娟 吴秀才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