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文学成就与价值思索

时间:2022-05-30 04:18:00

韩愈文学成就与价值思索

韩愈(768—824),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素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创造了光辉的业绩,体现了独特的价值。

一、继承创新的知名达人

自唐朝大历(766—780)时期起,由于受安史之乱的后续影响,衰顿、冷淡的内心世界逐渐取代替了盛唐士人豪迈、狂放的进取意志,独善其身、远离尘世、洁身自好、颐养天年的生活态度反映了唐人当时软弱冷漠和哀怨低沉的精神状态,平庸诗风甚嚣尘上,大行其道,出现了“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以为己有”或者“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的文学创作趋势。在扭转这种颓废落寞文学意境表达的过程中,韩愈功不可没。韩愈一贯敬重李白、杜甫等盛唐时期文人在诗歌创作上的巨大成就和业绩,力图恢复盛唐时期的恢宏气象,在诗歌创作上善于创造革新和独树一帜,主导推动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代以来古文全新的发展道路。韩愈主张继承创新,他巧妙揭示了文学领域中的“道”与“文”的相互关系,认为“道”体现的是所要表达的目的和内容,“文”则是所要表达的手段和方法,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韩愈积极提倡借鉴先秦、两汉古文的精髓要旨,力求博采众长和广纳百家,强调从庄子、屈原、司马迁等诸家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在主张人们借鉴学古之时,韩愈特别提醒人们一定要善于在继承的基础之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始终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等观念[1]38。在文学艺术表达上,韩愈追求气势而非颓废,追求新奇而非保守,他以文为诗,缜密思考如何将古文中的优秀语言、表现章法和陈述技巧赋予文学作品的表达之中,以扩大和增强文学作品的功能表达和描写领域。在语言利用方面,韩愈善于扬弃古人语言,主张“文从字顺”,通过对当时民间市井流传的日常口语的采集整理,丰富了文学表达的形式,构成了独具魅力的特色。比如他在《送穷文》中说“朝悔其行,暮已复然,蝇营狗苟,驱去复还”,在《进学解》中说“子云,相如,同工异曲”以及“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的词句,这些词句中“蝇营狗苟”“、同工异曲”和“俱收并蓄”等新颖词语都是韩愈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创造出来的一种书面散文语言,其充分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显示出了我国文字语言所蕴涵的独特魅力。由于倡导全新的文学风格,韩愈在文学艺术的追求上也以追求奇特雄浑、光怪陆离、境界雄奇为主线,比如他在《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中说“:三光弛隳不复暾,虎熊麋猪逮猴猿。水龙鼍龟鱼与鼋,鸦鸱雕鹰雉鹄鹍。”在《孟东野失子》中说:“鸱枭啄母脑,母死子始翻。蝮蛇生子时,坼裂肠与肝。”内容怪怪奇奇,但寓意入木三分,并且在追求奇特中虽然刻意在诗词中填充了一些生字僻语,而试图表达的却是一种朴素无华和本色自然的根本含义。在文学创作上,韩愈一直关心普通百姓的日常疾苦,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的文学作品当中不但有大量反映人民苦难、揭露政治腐败的优秀篇章,而且也有不少指摘藩镇割据弊端、强力维护国家统一的优秀佳作,还有大量抨击当权者压制人才、抒发有志者志存高远、心贵平常的经典代表之作。因此,在文学创作中,秉持“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坚定信念,韩愈在弘扬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承传国学传统文化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和伟大贡献。

二、学富五车的文学大师

韩愈是一位文学创作大师,他的作品数量繁多、体裁多样、构思奇特、文笔精湛,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朵鲜艳奇葩,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大体而言,韩愈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论说文、叙事文、散文、诗歌等几种形式。韩愈的论说文在其文学作品创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分量,代表作如《原道》、《师说》等,其内容上倡导尊儒反佛、尊师重教,形式上注重层次分明、格局严整。比如《师说》就是韩愈于唐贞元十八年(802)担任四门博士时创作的一篇优秀论说文。为了批判当时士大夫阶层普遍流行的“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尊师重教”“、寸草春晖”的良好风气,韩愈通过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从多个方面论述和说明了教师的重要性、从师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性,提倡人们不应因为身份的高低贵贱或者年龄的明显差别而缺乏虚心学习的态度,应该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将别人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师说》一文表明了韩愈特有的非凡勇气和斗争精神,显示了其锋芒毕露、独抒己见的个性特征。韩愈的叙事文在其文学创作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代表作如《画记》、《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等,其篇幅宏伟、描写淋漓,通常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状态。比如《柳子厚墓志铭》就是韩愈于唐元和十五年(820)担任袁州刺史时所创作的一篇优秀叙事文。韩愈与柳宗元均是唐代古文运动中同音共律、遥相呼应的莫逆之交,私人感情深邃笃厚,但柳宗元不幸于元和十四年(819)病逝,为此韩愈悲痛万分,以饱满的思念之情专门写就了该篇纪念性的碑文。在这篇文章中,韩愈对于柳宗元长期以来所遭受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表达了感同身受之情,对于柳宗元在文学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充满赞赏和钦佩之意,全文语言简练、新颖生动、顿挫盘郁、曲折自如,创造性地将《左传》、《史记》等传记手法融会贯通于碑志的文体当中,使碑志这种以往枯燥乏味、干瘪晦涩的旧式文体徒增光辉,熠熠生彩,达到了“随事赋形,各肖其人”的境界,成为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经典之作[2]43。

三、爱才惜才的慧眼伯乐

韩愈不但是一位学富五车的文学大师,而且是一名爱才惜才的慧眼伯乐,特别是对于那些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更是备爱有加,总是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和提携,或者与他们结交为文学知己。比如他对李贺的举荐支持和对贾岛的精妙点评都成为流传千古的文坛佳话。韩愈与李贺是在洛阳相识的。当时,考虑到韩愈在文学上的深厚造诣,朝廷将他派往东都洛阳的国子监任教。到洛阳后,韩愈积极倡导古文运动,宣扬传统儒学,兴起尊师重教之风。唐元和二年(807),当时年仅十八岁的李贺携带自己的作品专程从昌谷赶到洛阳拜谒韩愈。当李贺到达韩愈的住处时适逢中午,当时正要准备午休的韩愈本来有些困倦,但是当他不经意间看了一眼门人递上来的李贺写的诗稿时,顿时睡意全无,一下子就来了精神,因为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其描写之雄奇奔放,词义之情真意切,着实令韩愈惊叹不已。韩愈立即邀请李贺到客室深谈切磋,双方大有相见恨晚之势。后来,经过韩愈的极力举荐,李贺顺利通过了地方的初试,并被保举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后来,由于有人因忌妒李贺少负盛名而陷害于他,使李贺失去了参加殿试的资格。听说此事后,韩愈还为此专门写了一篇名为《讳辨》的文章,对李贺遭受的这种不公平现象打抱不平,文中直言:“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遂不得为仁乎?”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也为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因不能得到国家的重用而扼腕叹息[3]85。与韩愈处于同时代的诗人贾岛,是个著名的苦吟诗人。某日,贾岛独自到郊外骑驴野游,优美的自然风光触发了他的浓情诗兴。当看到曲江池边的小鸟、幽静树林边的人家时,他触景生情,赋诗言志,其中一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是他对用“推”字还是“敲”字哪个更好一点把握不住,苦思冥想之中恰巧闯入到韩愈的出行仪仗中。当韩愈的卫士将诗人贾岛拖下毛驴带到韩愈马前让他认罪时,在问清事情缘由后,韩愈不但没有责备贾岛,还对其孜孜不倦的认真劲儿大加赞赏,并饶有趣味地与贾岛进行热烈讨论,并最终建议他使用“敲”字更好。之后,韩愈还多次邀请贾岛到自己府上共同交流探讨诗歌学问,两人最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演绎了一段“推”“、敲”的典故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