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治理高校师德建设刍议

时间:2022-01-18 09:53:29

廉洁治理高校师德建设刍议

师德是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要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之下,高校廉洁治理要把高校师德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师德建设也要融合廉洁治理的思路寻找着力点,二者应同向发力、相向而行,促进高校守正创新、引领未来,保障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高校廉洁治理和师德建设的内在统一性

在当前国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各界对高校廉洁治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高度关注。如果说大学治理的本质是高校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大学权力分配和行使的结构和过程,那么高校廉洁治理就是大学各方秉持大学德行、廉洁履行权力义务、依法依章规范运行、共同引领价值取向的综合呈现,并须籍此推动高校完善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促进内涵发展,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提供风清气正的环境保障。作为大学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利益相关方,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师德建设在高校廉洁治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直接影响高校廉洁治理的方向和效果。高校廉洁治理和高校师德建设内在统一,具体表现为:第一,工作内容一致。廉洁要求是师德的重要内容,而强化师德建设也是廉洁治理题中应有之义。例如:北京大学《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实施细则》规定,要加强领导干部教育、师德师风教育和大学生廉洁教育,把培育廉洁价值理念融入国民教育之中,推动校风、学风建设。第二,服务目标一致。校园即是教育,管理也是育人。师德建设的最直接受众就是学生,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也必然要求高校的廉洁运行和风清气正,无论是廉洁治理还是师德建设,归根结底都是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第三,践履主体一致。大学本质上是由师生组成的学术共同体。大学治理要求相关各方都要为大学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观承担义务,构建“伦理共同体”[1]。高校教师是这个共同体中追寻高尚师德的践履主体,也必然是高校廉洁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第四,实现路径一致。2016年,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就加强师德建设强调,要“加强教育管理和纪律约束,引导教师成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践行者”。良好师德的构建,需要自律修养和他律监督结合,严肃惩处和激励保障并重;与此相似,廉洁治理也主要依托党委和专责监督机关通过履行教育、监督、惩处等职能得以保障实施,二者在高校的实现路径高度一致。

廉洁治理语境中的高校师德内涵

1.师德的廉洁意蕴。“师德”,一般被认为是“教师道德”或“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意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要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2]。现今所说“师德”,源自古代教师德性文化,植根中国传统文化土壤,融会国内外师德文明,并适应当前教育发展诠释着新的时代内涵,其范畴既包括底线规约的伦理标准,涵盖学识才智方面的能力要求,也包含人格修养、理想信念方面的道德宣扬。“廉”有“正直”“高洁”等引申之意,蕴含传统文化、道德标准、价值尺度,是对社会和个人的本质要求,与组织和个体的德行息息相关。“廉”之于“师德”,具有传统和现实方面的丰富意蕴:“廉”秉承中国传统师德的文化基因,构成维护师道尊严的重要基石,体现教师严谨治学的根本要求,代表社会对师德价值的更高期许。2.融合廉洁要求的高校师德时代内涵。高校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相比其他职业道德,高校师德更加凸显其时代性和引领性。高校教师除了要有更加广博的知识和更为广阔的视野,同时还要秉承大学精神、廉洁履行权力义务,既成为学生的人格示范,也作为世人的修德楷模,成为引领社会风气的先行者和推动文明进步的实践者。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于2018年11月8日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对高校教师行为规范和师德底线做出进一步明确。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融合廉洁意蕴的高校师德应当在以下方面彰显时代内涵:一是明大德、重廉义,在坚定理想信念和厚植爱国情怀上下功夫。高校教师应坚定“四个自信”,践行“四有教师”的标准,热爱人民、扎根人民。二是守教德、修廉能,在坚持科学精神和提升人文素养上下功夫。高校教师应贯通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既要做传授知识、教授本领的“经师”,训练学生求真务实、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也要做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人师”,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审美情趣等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健全品格、学以成人。三是严私德、重廉洁,在坚守品德修养和强化廉洁自律上下功夫。高校教师要常怀敬畏之心,恪守学术良知,坚持言行雅正,慎独、慎微、自省、自警,以清廉正直的高尚人格感染学生,实现言传和身教相统一。

廉洁治理逻辑下高校师德建设着力点

廉洁治理常讲要把握“树木”和“森林”的关系,在研究腐败问题时既考虑个体原因,也关注群体特征和时代背景,分析问题滋生“土壤”,开展全过程反思。同样,在应对师德困境时,既要看到教师作为个体的行为失范、角色冲突,又要深入分析体制机制等深层次原因。2014年,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指出,当前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结合前人研究[3][4],在廉洁治理视角下归纳分析,有以下因素值得重视:一是教育者未先受教,理想信念动摇,缺乏“四个自信”,以致重知识传授轻思想引导,有的甚至违反纪律触犯红线。二是个人修养境界不足,缺乏师德认知,疏于道德实践,自律精神缺失,以致行为庸俗、言行失范甚至道德败坏。三是受多元化思潮冲击,个体角色冲突和价值选择失衡,以致学风浮躁、诚信缺失、学术权力滥用甚至权学交易。四是监督体系和惩处机制不完善,道德规范刚性约束不足,廉洁失范成本不高,以致师德问题屡有发生。五是保障体制不健全,考核评价体制滞后,教师主体地位不被重视,积极性和创新活力受到影响,无心追求教师理想和教育目标,以致教学敷衍,敬业精神下滑。针对上述困境,师德建设可借鉴廉洁治理“教育、监督、惩处、保护”的逻辑思路,在提升自律、完善他律、严明纪律、制度保障方面发力,确保高校教师坚守职业理想、担当时代责任、引领价值取向。1.教育引导,提升自律。师德自律既是师德建设的逻辑起点,也是师德管理的归宿点。第一层次是要提升道德认知,加强思政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廉洁教育,引导高校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提升修养,廉洁从教,提升对教师理想、责任、纪律、技能、良心、公正、荣誉等师德要素[5]的认同。第二层次是要强化道德实践,鼓励教师通过投身教学科研,体会师生道德关系,修正道德行为,升华道德情感,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第三层次是要磨炼道德意志,引导教师淡泊心境、久久为功,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交融积淀为稳定的教师良心,从而在复杂多元的价值冲突中抵制诱惑,保持定力,坚守阵地。2.监督约束,强化他律。强化他律是师德规范外在约束力和限定性的必然要求。一是要完善师德监督体系,构建同行、学生、高校管理者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网络。二是要畅通师德监督渠道,健全高校师德委员会工作机制,加强组织、人事、宣传、纪检监察等部门协同配合,完善师德举报受理、调查处置、舆情应对、失德惩处等衔接配套。三是积极推动构建师德伦理共同体,在高校教师群体中培育崇德敬廉、严谨求真的氛围,共同约定稳定道德价值取向,共同承担责任相互监督,并为之不懈追求。3.刚性惩处,严肃纪律。严肃纪律是强化师德建设的治本之道。一是要态度坚决,坚持师德失范零容忍。高校要着眼自身高要求和社会高期许,着力提升师德建设自我净化能力,同时要建立问责机制,对严重违反师德行为处置不力的,要追究有关负责人责任。二是要保持定力,坚持长抓不懈强震慑。师德建设有如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要保持定力,确保师德素质始终保持高标准,推动师德建设切实取得真成效。三是要结合实际,坚持严明规矩和把握界限相结合。在师德问题调查处置中,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程序合法,区分道德问题和方式方法问题,区分急功近利和勇于担当,区分故意为之和无心之过,既严肃纪律、及时纠错纠编,也把握政策、维护合法权益,提高师德惩戒综合效果。4.完善机制,健全保障。构建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的工作机制是师德建设的根本保障。一是要做好师德建设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健全师德评价考核机制,细化“一票否决”标准,强化结果运用,宣传榜样、褒奖先进、惩处不法。二是注意把握“高尚理想”和“底线规约”的平衡。要避免师德规范大而化之、流于空泛,以致实际执行力和约束力被消解。例如:在制度设计时可借鉴有关经验,一方面,细化明确底线规定和禁行条例文本,强化可操作性,告知“不可为”;另一方面,提供道德困境解决策略,强化实践指导,告知“如何为”[6]。三是要强化服务保障,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要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和教学科研规律,减少行政过分干预,让教师们从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对教师的正当权益、履职行为等给予充分保障和发展激励,激发和调动积极性,实现“近者悦、远者来”,使得教师在尊严体面的教学科研过程中持续仰望教育理想,自觉追求教师德性,实现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的统一。北京教育

参考文献:

[1]许烨.当代高校教师职业伦理:从德性到共同体构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224-257.

[2]安云凤,吴来苏.高校师德教育与修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9.

[3]何祥林,程功群,任友洲,等.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湖北省H高校的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11):53-59.

[4]李荣华,陈锦宣.近十年(2004-2013年)我国高校师德问题研究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6):9-11.

[5]安云凤.高校师德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90-99.

[6]康秀云,郗厚军.国外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特质、内在逻辑及经验借鉴[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95-200.

作者:戚国伟 江卓 单位:北京大学纪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