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师德建设是以德治校的根本保证分析论文

时间:2022-09-10 04:36:00

抓好师德建设是以德治校的根本保证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以德治校师德建设

论文摘要:坚持以德治校,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其最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就是抓好师德建设。为人师表是师德最高表现;严谨治学、刻苦钻研是师德内在基础。

把道德教育上升到治国理念和治国方式的高度,是总书记和我们党继“三讲”学习教育和实践.“三个代表”后的又一次思想创举,坚持以德治国,其根本就是提倡树立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和创造既具有现代科学文化思想,又具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风尚的健康的社会精神环境。高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重要阵地,切实推进和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坚持以德治校,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

坚持以德治校,说到底就是如何着力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公民。因此说,坚持以德治校,思想道德建设就是根本。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要求高校要不断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培育出既具有科学文化素质,又具有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义大学生;另一方面,要求高校必须建立和完善能够培养出社会主义新公民的人才保证机制,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承的,前者是目标,后者是条件。

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能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能,也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也就是说,教师在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门需要明确的是“教书”与“育人”是密不可分的同一概念。高校是培养社会高级人才的摇篮,目前确实有一些教师认为育人是小学和中学的事情,他们只注重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或者是一些教师把育人工作留给了班主任和辅导员,自己只顾讲学问、做学问,轻视和忽视育人工作,这在学校不是个别现象,有一定的倾向性。

教师教育的对象是社会的未来,教师通过自己的劳动将科学理论知识传输给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教师能将前人和社会遗留、沉淀的精神财富传递给年轻的一代,使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里适应现实社会,延续社会的发展,更是重要的职责。科学的飞速发展,把学生头脑当作“知识仓库”的时代已经过去,通过十几年学习的知识就指望用上一辈子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因为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储备式的教育已被智力开发式教育和素质教育所代替,培养人才不再以知识储备为最终目标培养学生锻炼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放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因此说,教师不仅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更要调整自己的素质结构,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做准备,更重要的是要发展人,要以能够培养出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出担负起跨世纪责任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新人为己任。

二、为人师表是师德最高表现

教育是以人为工作对象的。教师要把先进的知识体系和思想意识传输到学生头脑中,就首先要赢得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让学生接受你的个人,才能达到接受你的知识及思想。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就是靠教师和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学生如何看教师,他们在教师身上发现了什么;每一个教师或教师群体在学生面前表现了人的品质的哪一个方面,哪一些方面;教师的思想信念,教师精神生活的丰富性,教师道德面貌的完美性等等。所有这些属于教师或教师群体的人格魅力的表现,都是能够趋使学生检点自己、影响自己、鼓舞自己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教师责无旁贷地必须把自己最丰富、最完善、最鲜明的人格展示给学生,也就要求了教师的行为作风、思想情操、道德规范必须符合时代风貌,是健康的和充满活力的国外教育理论者的心理研究表明,要让学生接受教育,教育者必须先主动建立爱的关系。一旦教育者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学生会不需要任何论证就按着你的教导去做。如果教育者没有取得爱和信任,那么即使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正确,教育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学生拒绝接受你的教育,教育的困难和失败也往往就在这里,而教育的成功秘诀也常常是在这里。爱是连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的前提。公务员之家

为人师表,永远是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的主题施教者要有诲人不倦的情操,要有至情至爱的心灵,更要有以身作则的表率、示范和感召,展现出自己的智慧和人格,达到言传身教而成为学生的楷模,用优秀的思想、品德和知识,造就学生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灵魂。

三、严谨治学、刻苦钻研是师德建设的内在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教师教育活动的传统观念和模式都经过了不断的变革和完善教育手段从古代的“口传身教”到文字书写、印刷技术的出现,直到现代将直观教育手段引人教学活动,又发展到电化教育与网络技术。可见,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的不断前进,对教育工作也不断提出更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自觉地、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教育与教学规律。基本功要扎实,就必须具备刻苦钻研的精神,掌握足够丰富的知识量,掌握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新的传授知识的能力与技巧,掌握新的教育与教学规律。这也就是严谨治学的问题。严谨治学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道德水准之一,是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具体体现。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掌握、设计和决定教学方向、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使知识结构和道德结构得到发展。

教师如果不能把最具有时代性、最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和教育过程带给学生;一个不求进取、没有责任感的教师草率马虎、敷衍了事地来完成教学过程,我们可以想象得出,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结果。严谨治学不仅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态度问题,而对不负教育责任的教师,其表现就是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丧失责任的严重问题。

我们说严谨治学、刻苦钻研是坚持以德治校的内在基础,也是教师的内在潜质能否施之于教的道德素质的重要体现。要做到严谨治学,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具有创造性工作的思想与作风;其次,还要具有开放意识,要有教育全球化的思想,吸收人类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其三,还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师要具有终身受教育、终身学习的品格。知识的迅速更新,使教育具有了新的意义:那就是教育是终身的,教师要成为教育者,成为不被时代淘汰的教育者,唯一的选择就是自己要首先成为终身受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