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6-24 04:29:14

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

摘要:为更科学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充分融合,针对生物技术专业特点,提出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修订教学大纲,提出思政要求;提出结构式、润物无声式和新闻式教学设计,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结合工程认证教学目标达成度,探索课程思政评价方法。

关键词:课程思政;生物化学;生物技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大力开展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协作,引导广大教师切实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1]。生物化学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核心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生物化学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容;掌握组成生命结构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在生命机体中的新陈代谢途径和最终的代谢产物;初步具备生物技术专业基础实验技能和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生物产品的质量检测与质量控制的毕业要求[2-4]。本文针对生物技术专业特点,提出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修订教学大纲,提出思政要求;提出结构式、润物无声式和新闻式教学设计,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结合工程认证教学目标达成度,探索课程思政评价方法。

1修订教学大纲

在教学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要求:“使学生了解中国科学工作者在新中国生物化学学科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熟悉中国科研工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严谨的科学作风,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使其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在能力培养要求中,增加课程思政要求:“使学生了解中国科学工作者在生物化学学科发展过程中所作的杰出贡献,熟悉中国科研工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奉献精神、科学严谨精神、探索创新精神和历史担当意识。”

2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2.1结构式教学设计。结构式教学设计指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入思政教育的环节,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或课后五分钟讲形势与政策等。在绪论部分,直接引入屠呦呦、施一公等杰出科研工作者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生物化学的认识。2.2润物无声式教学设计。润物无声式教学设计通过教育者的言传身教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在蛋白质化学分类中,融入1965年中国科学家团队在世界上首次人工结晶有活性的牛胰岛素,培养学生的爱国奉献精神;邹承鲁在国际上最早尝试用蛋白水解酶部分水解的方法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从而引出蛋白质结构的知识点,同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精神。在讲解酶化学与营养代谢部分中,引入王应睐事迹。王应睐成功地组织了在世界上首次完成具有生物活力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两项重大基础性工作。这样便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在核酸化学部分,引入遗传学家、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李振声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能够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从而信心百倍投入学习中。2.3新闻式教学设计。新闻式教学设计将近期世界上发生的与课程知识相关的新闻融入课程。在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调控中,引入钟南山院士以84岁高龄仍然奔赴武汉抗击病毒疫情之中,激发学生勇于担当精神。

3探索课程思政评价方法

在自学内容和预习内容布置过程中加入思政元素,以课堂自主发言和提问形式考查学生思政教育教学结果。在过程考核中加入思政元素的相关内容,以事例分析形式综合考查学生思政教育教学结果。按照工程认证教学目标达成度要求,在学生问卷调查中加入思政教育反馈调查。

4结论

本文针对生物技术专业特点,提出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修订教学大纲,提出思政要求;提出结构式、润物无声式和新闻式教学设计,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结合工程认证教学目标达成度,探索课程思政评价方法。通过教学改革,为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欧阳满,郏弋萍,刘小龙.移动教学平台在生物化学课程思政中的实践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60-62.

[2]陈阳建,李凤燕,张立飞,罗方.“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管理观察,2018(26):126-127.

[3]李红波.生化分生课堂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5):69-71.

[4]孙吉凤,张淑芳,田小海,张晨,岳红.思政教育在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中的探究和实践[J].中国卫生产业,2019(8):121-122.

作者:王宇 黄志东 单位:1.辽宁科技学院药化学院 2.辽宁科技学院中美双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