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时间:2022-02-25 03:38:46

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创新“生物化学”理论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并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进“生物化学”实践教学方式,拓展“生物化学”实践教学途径,发掘学生的创造力,进而总结出一套完整有效的提升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生物化学”教学体系。通过崭新的教学模式强化并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适应市场对创新性人才需求和高校培养人才的变化趋势,同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综合素质;教学改革

随着国家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要求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课程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是保证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1]。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主要通过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结合其他学科的原理来研究生物体在分子水平上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控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食品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中的一门细分课程,又可以认为是“食品与生命科学”“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等课程相互交叉、密切关联的交叉学科,主要涉及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和功能、不同生物分子在人体内的分解及转化、生物分子合成基础与功能等。该课程是高校食品类专业必修课,可为后续课程,如“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等的学习打下基础。但是新形势下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而“生物化学”看似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正是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过程中的重要课程[2]。面对这样的情况,为了满足新形势对学生教育的新要求,学校应该着眼未来,着眼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加强“生物化学”理论课程综合改革[3]。

1“生物化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涉及蛋白质、脂肪、糖类、核酸、维生素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组成、功能及其代谢途径与调控网络。“生物化学”以其理论性强、概念繁多、代谢过程繁琐、内容抽象,以及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大都参照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类专业的内容,导致实验内容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使其成为食品专业学生基础理论课当中难度较大的课程之一。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出现杂乱无序、无法掌握重点、死记硬背的情况,甚至对其产生了畏惧心理和抵触的情绪。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极易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降低教学效果,当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一环知识没有掌握,会导致整个知识链条出现中断,对于“生物化学”这种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的课程而言,这种情况会使得学生产生相应的畏难情绪,形成恶性循环。这会严重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抽象、枯燥、难度大的内容变得具体、生动、易理解是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4-5],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实验技能技巧,促进其创造与发散思维,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新生代食品人的关键[6-7]。针对学校属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对“生物化学”———食品学科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进行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经授课教师的多方面探讨,拟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与创新能力,合理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通过实验教学的相关改革来提高学生对于基础理论课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2教学改革的内容

2.1“生物化学”教学过程的创新实践。2.1.1启发式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启发式教学,即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该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发挥各自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2.1.2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平台,提高教学质量。“生物化学”课程涉及蛋白质、脂类、糖类、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代谢途径等内容,抽象概念较多,对于代谢过程的全局把握、不同生物大分子之间的代谢关联等,通过板书很难生动有效地呈现,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图文并茂、可视可听,可辅助教师将枯燥抽象的内容直观简明地展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2.1.3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巩固学习效果。“生物化学”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例如,痛风、肝昏迷、缺铁性贫血、夜盲症、脚气病、佝偻病等疾病的发生原因;再如,实际生活中常接触的烫发、卷发等发型制作的机理,在“生物化学”课堂上能够找到答案。如果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从实例出发引出教学内容,再落脚于实例上,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2.1.4注重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与关联“生物化学”课程的鲜明特点在于其知识点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前后密切关联。这种关联既体现在各生物大分子的静态生化(结构、功能解析)与动态生化(代谢及调控)之间的关联,也体现在不同种类生物大分子存在代谢途径的交集上。因此,定期对授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2.2“生物化学”教学效果评价与考核方式创新。在传统教学中,理论考试往往成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方式,其弊端日益凸显。例如,学生突击复习应对考试,重结果轻过程,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而考核方式的创新在于注重过程的评价。这样可以有效杜绝临阵磨枪式的学习方式。新型考核方式的实施可以采取“软件测评+课堂互动+理论考试”的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2.2.1软件测评。结合学校新引进的Mycos教学评价体系。通过设计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随堂作答,作答的统计结果即时呈现,这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快速途径,作答正确率高表明学生有效掌握了知识点,反之则当堂可反映出该知识点还需清楚的阐明,可保证教学不留死角。2.2.2课堂互动。将点名与提问相结合。可用来随机检测某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方式在保证出勤率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2.2.3理论考试。课程的一些基本知识和重点内容仍然要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学习效果的测评。但有了平时的积累,期末的理论考试准备起来也得心应手,同时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使得课程综合成绩的评价趋于理性与客观。2.3基于“生物化学”的实践能力培养。“生物化学”课程的突出特点还在于其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因此,可以通过“生物化学”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2.3.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基本实验技能水平,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由于生物实验本身涉及的实验内容和仪器设备多样,相对丰富的理论教学内容而言,生化实验的课时显得非常有限。因此,有必要在限定的学时内,尽可能地覆盖较广的实验项目。而现行的实验项目中,有些实验内容已略显陈旧,需要用包含目前公认技术手段的实验项目来进行替代,使学生掌握最先进的技术操作。2.3.2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以往实验教学的实验准备工作主要由实验师负责完成,包括药剂的配制和预实验的进行等,这样保证了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既定实验内容,但是学生进行的实验部分并不完整,大部分的情况是学生完成的是实验的主体部分。因此,可以挑选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到实验准备过程中,清楚实验从头到尾的整个环节,对整个实验项目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2.3.3鼓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科研项目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实验教学内容大都是比较经典的实验,且多为验证性的实验。相比之下,导师科研项目存在更多的未知性。导师的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通过参与项目研究,在自身所掌握的生化理论基础上,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这是对自身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过程,同时也是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一个高度升华过程。

3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质量测评结果是授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系部针对“生物化学”课程在目标学生人群中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等4个方面。学生结合自身的听课体会,对问卷进行作答并给出意见与建议。该调查问卷结果表明,49%的学生认为与其他课程相比,“生物化学”课较难;85%的学生非常同意教师在授课时充满热情、精力充沛;89%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对于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清晰;79%的学生对于授课教师板书和内容讲解的逻辑性非常满意;85%的学生对授课教师在“课堂关键知识点、重点难点的讲解”方面的处理很满意;83%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做得非常好;81%的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讲课效果非常满意。该问卷调查结果为课程组继续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更新考核方式等提供了数据,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上述综合式改革创新理论教学模式,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构建了学生的知识网络,大大改善了学习效果。通过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思维模式,更加注重了平时表现,使得综合成绩的评定方式更加合理,也促使学生将功夫下在平时。同时,此改革探索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水平。

4结语

“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加独立自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的热情,培养创新意识和树立远大理想。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采用多方位、多层次的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综合性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与课外科研相结合的探索,并将改革与反馈相结合,从而朝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拓展教学新思路、面向信息化与网络化和注重实践教学的方向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因此,作为食品学科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展的新要求,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认真总结,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不断推动“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教改深入发展,从而培养能够胜任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有技能、实践型的食品学科人才,对于我国推进食品与健康融合,发展健康食品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刘瑞 孙元琳 张琪林 马国刚 徐文秀 单位:运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