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建设规划探讨

时间:2022-05-26 09:26:54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建设规划探讨

摘要:本文以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与专业建设规划为切入视角,对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进行简要阐述,结合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定位,以吉林省汽车市场为例,提出在传统课程教学基础上进行优化的改革措施。以紧扣《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为核心,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科学化、师资队伍“双师化”、课程体系改革及课程建设,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与专业建设规划规范化。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专业建设与规划;分析与讨论

2016年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主要集中在七个方面:节能型汽车、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车、智能网联汽车、动力电池、轻量化以及汽车制造技术[1]。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主要技术路线为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在2018年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论坛会上,我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战略委员会主任欧阳高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以纯电动为发展战略,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推动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车的发展,这一举措为我国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指明了方向。因此,如何以社会主流为方向,对现有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与专业建设规划进行完善,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1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

新能源汽车主要有混合动力电动车(HEV),纯电动电动车(BEV),燃料电池车(FCEV),氢气发动机车(FCEV),燃气发动机车,乙醇醚发动机车以及太阳能汽车。由于各国汽车工业、能源、资源不同,且市政道路规划、交通网络、居民出行习惯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各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存在了一定的差异化。举个例子,以日本汽车丰田为例,其技术路线主要是油电混合动力;而美国特斯拉则是纯电动技术[2]-[3]。因此,我国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的过程中,在融入国际市场主流技术的基础上,要充分结合我国发展情况及我国综合国情,并在设计与规划的过程中,突出我国特色与优势,一方面关系到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未来市场的定位,另一方面更是关系到了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及居民使用便捷。例如,西方发达国家中,城市市政道路规划及其交通网格存在一定差异,如美国的公共交通与铁路运输是其存在的薄弱问题,因此美国市民日常出行多数以汽车为核心;欧洲国家虽然铁路建设较为完善,但从整体规划情况及国家实际情况分析,由于占地面积较少,因此铁路交通运输无法占据主流,而汽车的便捷性可以满足多数市民日常出行的若干需求。反观我国,我国地域辽阔,铁路运输建设极为完善,运输行业是点、线、面结合的高度密集结构,如一线、二线大城市以点状分布,通过高铁运输的支撑,实现了城市出行的高效便捷;而我国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居民日常出行多数以电动车、三轮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实际出行需求。直至2012年,我国工信部电动汽车技术的总体优势,将开发纯电动汽车定义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以燃料电池和插入式混合动力车为技术补充,对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提供了明晰化的技术指导与意见。

2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定位

现代化社会发展形式下,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标准及教学目标有了全新要求,从传统技术教学、指导,演化成“1+X”等以应用型、复合型、实用性人才为标准的人才培育体系,因此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发展中具有关键性的价值。严格意义上来说,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是随着新车产业发展而产生新兴专业,各高校在教育部专业标准前,制定全新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规划,但较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实质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从技术定位来看,新能源汽车设计专业存在系统性、逻辑性与抽象性的特点,从专业划分来看,没有对其设计专业、体系进行明显划分,导致我国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与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适应性不高。且在实质规划过程中缺乏现实的技术导向,导致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不清晰,学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不规范;另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专业升级跟不上产业技术和能力的发展。因此,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社会与企业需求之间出现脱节。很多学校购置的设备还没有投入使用,教材更新还远远滞后,许多原因主要是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不正确,技术技能不熟练,使专业化建设方案“策划”不可操作。假设此专业学生能进入新能源汽车制造业,那么学生只会进入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对学生发展及学校发展造成若干影响。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由于专业分类细化,分类学特征不明显,与相关专业交叉领域较多。因此,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的培养只能定位于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领域。这一现象直至2019年7月我国教育部门出台了新能源机车技术专业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即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后,为高职院校培养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规划提供明晰定位[6-7]。

3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建设规划的实例

以我市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规划为案例,结合地区汽车市场实际情况,充分结合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发展与其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优化,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力度,积极探索与完善理实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构建全面课程标准。加强专业维修技术场景,从构建实训基地为切入点,建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场所,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的专业培训,创设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革新教学方法,建立学校与企业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持续打造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技能强、“双师”结构合理的一体化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

3.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科学化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打破传统单方面由校方制定与修订的主导局面,通过企业技术、管理专家、校方领导与教师组成新能源汽车专业委员会,对口人才培养方案的审批、修订、制定与完善,以满足地区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为基础,进一步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动态调整。根据汽车行业岗位技能要求,结合行业标准,深化“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生产、试验、维修、销售人员培训课程体系,重点建设三门精品课程和课程标准与编制教材。在实践能力标准、课程体系、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建立“教、学、做”相结合的“四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3.2师资队伍“双师化”成立近10个教研组,其中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3人,双师型教师2人,外教4人。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每一年都有80多个学生选择这个专业。针对学校现有的专任教师情况,在建设周期内,选择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培训。为培养骨干教师,选送中级职称以上专任教师3名。与长春一汽汽车公司合作,完善双师制培训机制,共同实施“双合格”素质培训计划,培养双师制专业教师2名,整合专任教师队伍,合理配置专任教师,从具有企业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工匠中选拔3名兼职教师,制定完善“职业教师培训计划”,完善双师制教学体系。专业训练要制度化,每年都要制订专门的专业训练计划和训练计划,使专业训练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能够更好地适应汽车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同时要采取多种措施,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3.3课程体系改革及课程建设

3.3.1教学模式改革深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专业课持续完善与讨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深化改革的基础上,依托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与社会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动态化调整,提高教学针对性、技术教学实用性的基础上,保障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迎合社会市场需求;进一步组织教师专业学习,不断学习最新职业教学理念与先进的教学方法,根据多元化课程内容特点,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组织课程学习,促使教学改革效果规范化。3.3.2教学研究常态化教学研究常态化泛指以科研组为主导,积极发挥科研组科研价值及其作用,通过对市场情况的完善与认知,制定符合学校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科研方案,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工作机制,使之成为科研教师的经常性工作。3.3.3建立培训基地积极创造条件,以汽车检测维修中心为依托,探索建立生产实训基地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建设校内生产实训基地;积极创造条件,将知名企业生产实训基地引进校园,实现校内外培训零距离。3.3.4建设精品课程、教材、题库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努力实现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突破。在教材方面,根据当前汽车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及我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组织我校教师按照“教与做相结合”的原则,编写教材,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在3年内完成《汽车发动机大修》、《汽车底盘大修》、《新能源汽车电器设备维修》三门课程的校本教材建设。编写校企合作教材,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力争3年内完成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主干课程的题库建设;完成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各实训环节的题库建设;完成技能比较法题库建设;完成实践考试题库建设,主要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车辆使用维修更加客观、公正和科学。

参考文献:

[1]高驰.一文读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2035年新能源市场占比超50%[J].汽车与配件,2020(21):40-41.

[2]商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提出我国汽车发展面向2035年6大目标[J].商用汽车,2020(11):5.

[3]夏金彪.新版技术路线图将改变新能源汽车发展格局[N].中国经济时报,2020(002).

[4]劳黄平.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路线的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2019(22):221-222.

[5]沈承鹏.新能源汽车发展待“三大”技术路线并进[N].中国工业报,2019(002).

[6]刘映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标准的制订策略与实施———以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与技术路线课程为例解析课程标准的制订[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11):80-82.

[7]曾晓彤.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与专业建设规划[J].智能城市,2019,5(20):147-148.

作者:吴中华 单位: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