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我国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

时间:2022-05-18 03:07:00

谈论我国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

摘要: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这些都是今天开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文章在旅游论文分析佛教与旅游的关系基础上,归纳、概括了我国主要的佛教旅游资源,并对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佛教;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它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传人中国的,约于汉代传人。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两千多年中,形成了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如石窟、寺庙、佛戏等等。这些佛教文化资源是我国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对发展旅游业有极高的价值。对佛教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不仅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满足人们(旅游者)对旅游产品深层次文化了解的濡求。

一、佛教的渊源及在中国的传播、发展

佛教,是指“佛的教法”或“佛陀所说的宗教”。它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是悉达多·乔答康。悉达多·乔答摩是迎毗罗卫国的国王—“净饭王”的儿子,出生于公元前565年,从小按照当时流行的婆罗门教的传统习俗,学习字书吠陀,并且练习武艺。他经常思考人生问题,因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于29岁(有的书说19岁)出家修道。因为他的父亲为释迎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迎牟尼”,意思是“释迩族的圣人”。又有称号“佛陀”,意思是“觉悟者”。佛教传人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人兴盛发展阶段。全国各地兴建了大量寺庙、佛塔和石窟等佛教建筑。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进人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文化也日益成熟。全国各地不仅兴建大t佛教建筑,其他佛教艺术如佛乐、佛戏也非常兴盛。形成了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封建社会后期,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弛,丛林破败,僧人无知,迷信盛行。直到近代佛教才又一次发展起来。1952年11月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筹备处,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宗教自由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使中国佛教获得新的发展。

二、主要的佛教旅游资源

佛教在传人中国二千多年来,留下了众多寺庙、石窟、佛塔,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形成众多具有很高价值的艺术品,如雌塑、佛乐等。这些建筑和佛教艺术既是传承教义、展示历史风貌的材料,又是开展旅游活动的绝佳资源。

(一)以佛教名山为主要卿体的自然旅游资源

在中国,大量的古刹庙宇都兴建于风景秀丽的大山之中,这一方面表明了佛教僧倡们远离“尘世”,清净无为以寻求解脱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追求到大自然中返琪归真的心理。同时,这些大山也因佛教古迹和历史文物而成为名山。真可谓是山以寺而成名,佛寺因山而兴旺。在中国,佛教名山众多,最著名的乃是“四大佛教名山”,即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这四大名山至今仍然是佛教徒参拜的圣地和旅游者的游览胜地。

(二)以份教建筑物为主要载体的人文旅游资源

佛教建筑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寺院、佛塔和石窟。

1.寺

“寺”,原是古代官署名称,东汉明帝时,中天竺(古印度)高僧迩叶摩腾和竺法蓝携带经卷和佛像来到洛阳,最初住在接待外宾官团的鸿肪寺。后来在雍门外街道旁,为高僧建官舍,名为白马寺,这是中国第一座寺庙。后世则延以“寺”为佛教建筑的通称。南北朝至唐代,佛寺已道及全国。我国佛教流派比较多,但佛寺的主要建筑大体相同,主要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七佛殿、菩萨般、五百罗汉堂和藏经阁等等。

山门是佛寺的大门。门内塑两金刚力士,他们是护法神,中国人后称其为“哼哈二将”。天王殿中供奉着弥勒菩萨、四大天王。大雄宝殿为佛寺的正殿,服内供佛的方式有以下几种:只供释边牟尼佛像;供三薄佛,中为法身佛毗卢遮那,左为报身佛卢舍那,右为应身释趣,这三薄佛被称为“三身佛”;供三薄佛,分别是过去佛迩叶,现在佛如来,未来佛弥勒佛,这三薄佛被称为“三世佛”;供三薄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东方“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如来佛,他们也被称为“三世佛”。七佛殿,“七佛”是如来及其以前六代先佛的合称。供七佛,借此表示自己的源远流长。菩萨殷供奉着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四大菩萨。五百罗汉堂内供奉着释迎牟尼成佛后教授的最优秀的五百个弟子。藏经阁,是放存经书之地。

我国的佛教寺院很多,著名的有白马寺、少林寺、寒山寺、雍和宫、布达拉宫、哲蚌寺、扎什伦布寺等。

2.佛塔

佛塔是佛教徒供奉佛舍利的纪念性建筑物,中国音译为“奉堵婆”和“塔婆”,简称塔。佛教传人中国后,佛塔也传人了中国,但中国的佛塔却与印度的佛塔有极大不同,它是融合了中国民族建筑艺术和文化传统的中国化的佛塔。中国的佛塔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其中塔身又是由刹座、刹身、刹顶和浪风索组成。

中国的佛塔按结构和建筑风格可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l)单层塔。塔的平面以正方形居多,亦有六角形和八角形。由于是单层建筑,高度和体积都受限制。建筑材料有石料的,也有砖砌的。我国的单层塔大都建在隋唐时期,尤以唐为多。

(2)密枯式塔。密拾式塔多为砖塔,实心建筑,一般不能登临。它的特点是造型单纯划一,下面均有须弥座,底层塔身较商,以上各层塔身很短,一般不设门窗,有的只有通风小孔,着上去显得高大雄伟,在深厚中透皿挺拔之势。

(3)楼阁式塔。楼阁式塔是我国古塔中最庞大,艺术水平最高,最普遥的一种造型,它把佛塔与我国传统楼阁建筑风格结合起来。该古塔数最多,可登、可望、可居、形式也更为美观。楼阁式塔按构件材料可分为木塔、砖塔、石塔和琉瑞塔。如西安大雁塔、应县木塔等。

(4)搜钵式塔。又称喇嘛塔,搜钵式塔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像于元代。塔下有一个高大的基座,上面安一个巨大的回形塔肚,肚子上坚立一个长长的塔颈,颈上安华盖的仰月宝珠,塔身刷成白色。如:北京妙应寺大白塔,北海公园白塔,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

(5)金刚宝座塔。金刚宝座塔是密格式塔的一个特殊形式,最早在隋代软煌璧百中出现,但实物最早见于明代。它的特点是在高大的台基上建造五座密枪方形石塔和一个小佛段。如:北京大正觉寺的金刚宝座塔、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呼和浩特的金刚座舍利宝塔等。

(6)傣族塔。傣族的佛塔一般建在山坡高地上。佛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呈正方形,高度1米左右。塔身大多为圆形,呈葫芦状。塔刹由一节比一节小的环节堆积而成。最上面是塔针,规模一般比内地塔小。如西双版纳受飞龙白塔等。

3.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寺建筑,是僧侣们依山开凿的。石窟实际上是僧房,是教徒们集会,诵经之地,在印度称其为“石窟寺”或“僧迎蓝”。随着佛教的发展和传播,石窟逐渐由石凿单一性洞窟“僧迩蓝”的功能发展成为集建筑、雕塑与壁画于一体的佛教石窟文化综合体,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极珍贵的组成部分。我国石窟开凿是从南北朝开始的。经隋唐,五代至明清共一千多年时间,在全国开凿了大里石窟。其中以甘肃软煌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甫天水麦积山石窟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三)以佛徽艺术为主的文化艺术旅游资裸

佛教艺术主要包括雕塑、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形式。它们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宗教智惫的结晶。佛教艺术中的绘画雕塑艺术,在旅游事业的发展中,也产生着巨大的动力作用。“伴随着一些佛教建筑的出现,几乎在每一个佛教建筑内部,都有佛教绘画和雕塑艺术的出现。”当然,在我国,也有专以绘画雕塑艺术而著称于世的佛教艺术圣地,如甘肃教煌的莫高窟(千佛洞)、四川乐山大佛等,它们以其独特的佛教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前来观光睑仰。

佛教艺术具备双重功能(实用的和审美的),为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天的条件。一座座佛教寺宇,既是佛教艺术的历史存在,又为一群群游客提供了旅游观光的理想去处。加之现代交通的便利,一些非佛教性基础设施的相应配套,使游人在一种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去领略湖光山色之美,去接受宗教文化的熏陶洗礼。这是佛教艺术文化与旅游文化的嫁接。

(四)以佛教节日庆典为主的人事活动旅游资抓

1.佛诞节

佛诞节,又称佛诞会,是为纪念佛祖释迎牟尼诞辰而举行的佛事法会。因法会中以浴佛为主要内容,故又称浴佛节,浴佛会,灌佛会。

2.成道节

佛成道节,是纪念释迪牟尼修行成道的节日,又称“佛成道日”、“腊八”。中国佛教徒在每年阴历十二月八日,用大米,小米等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核桃仁,板果、杏仁、红枣等各种果品煮粥供佛,象征牧牛女向佛贡献乳糜,这种粥被称为“腊八粥”。在以后呢,腊八粥被斌予了更多涵义,如:贺五谷丰登,驱鬼避邪等。

3.孟兰盆节

盂兰盆节,亦称盂兰盆斋、盂兰盆会,是每逢X历七月十五日佛教徒举行的以供养三宝,超荐现世父母及历代祖先,施食鬼神为内容的佛教节日。

除上述主要节日外,佛教还有很多与信仰神灵诞辰,成道,出家等有关的纪念节日。(表l)

三、佛教文化与旅游活动

(一)佛教文化是旅游资稼的盆耍构成部分

佛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世界性宗教,其创立、传播和发展给人类社会和历史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它的故乡在古印度,后由古印度向外传播发展,跟其他民族的古老文化与宗教互相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性佛教,其中以中国汉地佛教发展最为充分,以至于中国佛教成为中国传统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了众多的佛教名山和佛教名刹,这些佛教景观以其丰富的历史化内涵、高超的艺术水平吸引着众多游人,成为我国旅游发展中极富魅力的、珍贵的资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许多佛教寺院,石窟寺等场所因其信仰地位高,建筑风格独特,与自然景观结合巧妙而成为旅游热点。

(二)佛教文化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发展动力

在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几乎深人到各个角落、领域。这种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发展,旅游则是这种经济中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实质上是旅游文化的发展。而宗教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旅游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国,佛教是最大,派系较全的一个宗教,它对中国旅游业,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佛教文化推动旅游经济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捐助活动,即一些香客、游人对寺庙的捐献。二是旅游活动本身的收人,如门票、纪念品等因由旅游本身产生的经济收人。

四、佛教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中国的佛教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品位级别高,分布范围广泛,这些都为佛教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开发过程中应突出重点、开发和保护并重、突出地域特色、增加一定的参与等等。

(一)突出佛教文化主题

笔者认为,旅游具有七要素,即:文、食、住、行、游、购、娱。其中“文”不仅指一种旅游形式,也代表一项产业;不仅包括旅游开发、经营中所涉及的文化要索,而且也包括旅游活动中,与旅游者不可分的诸如通信、教育、文化体验等事项。随着旅游业的开展和人们文化藉求层次的提高,“文”在旅游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在佛教旅游资源开发时的表现便是对佛教文化内涵深人的挖掘和突现,使佛教旅游资源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二)科学规划、深度开发

由于佛教文化对人们的吸引力较强,是一种比较能够带动客源的文化因素,因而近年来对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尤其是寺庙的修建较为普遗。但由于很多项目盲目上马,而且动辄上亿元的投资,所以有一些项目回报率低。且由于一些项目只是简单的烧香拜佛,因而吸引的游客较少,多是周边的一些居民。只有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深人挖掘佛教文化产品,组织旅游线路,才能够使新开发的项目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三)增强参与性

要增加旅游者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参与。这种理解、参与,是从思想上真正体会,真正投人。在开发时,就应当注愈旅游产品按不同层次进行开发。旅游者追求的是一种参与性,不仅是身体上的参与,而且是精神上的参与、享受、思维。所以,佛文化的开发设计时,就应投其所好,“故愈”安排一些文化上的“库景”和”隔景”,给旅游者留有自己的思维空间。

(四)注重佛教文化资源的保护

和其他文化游资源一样,佛教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破坏便不可复原,既使是重修、重建,它也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因而,我们在开发时,一定要将保护放在首位。保护不仅保护那些固化的佛建筑,也包括那些非物质的佛教文化。如传说,音乐等。只有做到了开发和保护并重才能使佛教旅游资源的价值发挥最大效益。

(五)培养高索质的导游讲解人才

旅游本身是一项追求异的活动。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寻求的是一种文化。在佛教文化产品的游览之中,向游客去介绍佛教文化的精髓、使其了解文化内涵是十分重要的。但由于目前很多导游人员对佛教文化研究不深入,因而往往只停留在一般佛教知识的讲解,难以深人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