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湿地公园管理模式

时间:2022-04-02 11:03:51

浅析湿地公园管理模式

摘要:从完善管理制度、创建考评体系、探索监测体系、构建宣教体系的角度出发,介绍了苏州市湿地公园的管理模式。从确保湿地公园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到制定量化考核方式,再到提高湿地公园科研监测和科普宣教水平,阐述了具有苏州特色的湿地公园管理之路,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湿地公园;管理;苏州;生态文明建设

苏州被誉为江南水乡,境内河流纵横,湖泊密布,众多的江河湖田赋予了苏州丰富的湿地资源。全市有太湖、阳澄湖等300多个湖泊,有长江、京杭运河等2万多条河流,自然湿地总面积2687.62km2,全省排名第三,内陆湖泊湿地面积位居全省第一。目前,全市有湿地公园21个,其中,部级6个、省级8个、市级7个。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湿地保护成效的展示区、湿地保护理念的展示点。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湿地保护与修复、城市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幸福指数。苏州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以建设“健康的生态湿地城市”为目标,不断强化湿地公园监管,走出了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湿地公园管理创新之路,对促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建章立制,完善湿地公园政策体系

1.1加强制度建设。2012年2月,颁布实施了江苏省首部地方湿地保护法规《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规定了市级湿地公园的申报程序,强化了林业主管部门对湿地公园的监督管理职责。2012年还配套出台了《苏州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规范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创新提出湿地公园星级动态评定制度。2016年6月,印发了《苏州市湿地保护规划(2016-2030年)》,建立湿地公园淘汰退出机制,使全市湿地公园总量维持在20个,不断提升湿地公园质量。1.2健全管理体制。在全省率先成立独立建制的湿地保护管理站,负责全市湿地保护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成立由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专家组成的苏州市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为开展湿地公园监管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全市湿地公园均由所在地县级市(区)政府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工作。1.3严格红线监管。2013年6月,苏州市市政府公布《苏州市级重要湿地名录》(102个),将市级以上湿地公园全部纳入市级重要湿地红线管控范围。严格执行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红线,湿地公园每年开展两次自查评估,禁止未经批准擅自开展不符合总体规划的建设内容。2017年起,委托专业单位采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每年对全市21个湿地公园开展湿地面积变化动态监测,规范湿地用途管理,对随意侵占湿地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管。

2明确目标,创建湿地公园考评体系

2.1探索生物评价指标。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生物评价指标,提出“湿地好不好,鸟儿说了算”,用鸟类多样性、水环境质量和宣教工作3项指标作为考评依据,对全市湿地公园在同样标准下进行综合评估排名、评定星级,通过每年的《苏州市湿地保护情况年报》向社会公布,并报送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主要领导,也向相关部门、市民发放宣传,促进了各级湿地公园争优创先的良好氛围。2.2创新考核评估模式。从2017年开始,对市级以上湿地公园实行建设管理自查评估常态化,每年开展自查评估2次,自查评估围绕湿地公园的建设规范、科研宣教和湿地恢复情况等内容,要求公园对存在的问题排出负面清单和整改时间表,苏州市林业局针对自查情况和实地抽查情况2次通报给属地政府。对连续两年存在突出问题并整改不到位的湿地公园,提请市政府撤销其市级湿地公园牌子或提请上级撤销其省级、国家湿地公园牌子,强化湿地公园的行业指导监督。

3科学修复,探索湿地公园监测体系

3.1统一监测标准。2018年2月,了《苏州市湿地公园科研监测和湿地宣教指南(试行)》,明确湿地公园开展常规鸟类多样性和水环境质量监测,并对监测内容、方法和频率进行了统一,鸟类多样性监测要求国家湿地公园每月监测一次,省级湿地公园两月一次,市级湿地公园每季度一次,水环境质量监测每月一次。每年统一时间报送数据,并对报送格式进行了规范统一,为开展湿地健康评估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作为湿地公园考评的依据。3.2构建监测网络。在太湖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内建成“江苏太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设置了张家港沿江观测点、同里湿地公园、天福湿地公园等20个市级湿地监测点,形成全市“1+20”湿地监测网络。湿地监测以鸟类多样性、水环境质量为主要内容,选取大型湖泊湿地、中小型湖荡湿地、沿江滩涂湿地等不同类型生境,开展长期和系统的监测研究,为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数据。3.3运用监测数据。通过对鸟类、水环境等连续监测发现的问题,科学指导湿地公园采取分区管理、恢复湿地植被、营造鸟类栖息地等措施,更好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例如,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在鸟类观测中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短耳鸮,以此为保护目标开展了栖息地修复,同时为鸟类和其他生物营造更丰富的生境。改造后公园鸟类种数增加57%,成为湿地公园栖息地修复的典范。

4讲好故事,构建湿地公园宣教体系

4.1建立湿地自然学校。以“感悟自然规律,学习守护湿地”为宗旨,以“一个部门、一支队伍、一套课程”为基础条件,创建苏州湿地自然学校。目前,已成立天福湿地自然学校、同里湿地自然学校、沙家浜湿地自然学校等10所湿地自然学校。同时,成立湿地志愿者队伍,目前已达70多人,主要致力于湿地公园的课程设计、生态讲解员培训、湿地水鸟观测等,并组织编写《我的湿地秘密:鸟儿篇》《苏州四季野花》《苏州常见鸟类66种》《苏州常见蜻蜓、蝴蝶、水生植物卡片》等科普读物和乡土教材,为湿地自然学校的活动提供支撑材料。4.2加强宣教人才培训。2014年起,每年举办全市湿地公园宣教培训班,逐步建立苏州环境教育系统培训体制,启动环境教育人员资质认证机制。培训体系课程采取学分制,每套课程修满并考核通过后,给予结业证书,修满相应学分后,将授予“苏州市湿地环境教育讲师”初级、中级、高级证书,证书在全市湿地公园通用。2018年,苏州市湿地站联合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和台湾环境友善种子团队,共同建立“苏州昆山天福实训基地”,成为苏州乃至全国的湿地保护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基地自正式运营以来,已承办国家林草局8期、江苏省林业局1期、湖南省林业局1期、苏州市湿地站4期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6期,共20期培训班。4.3加快提升宣教能力。借助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加快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常熟沙家浜、昆山天福、吴江同里、太湖湖滨等国家湿地公园均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台湾关渡自然公园、台湾环境友善种子等团队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宣教能力明显提升。全市湿地公园开展的自然教育活动从2015年的55次增长到2019年的357次,常熟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湿地资源结合,形成了“沙家浜红绿新学堂”环境教育产品,成为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19年,常熟沙家浜、昆山天福和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被中国林学会授予全国首批“自然教育学校(基地)”称号,吴江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入选13家精品自然教育基地。5结语湿地是苏州重要的生态名片,湿地公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围绕制度建设、考核评价、科研监测和科普宣教的内容介绍了苏州当前的湿地公园管理模式。目前,湿地公园已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把湿地公园建设好、保护好、宣传好,努力打造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苏州样板。

作者:周婷婷 李欣 张影宏 朱铮宇 单位:1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 2江苏太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