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历史档案保护状况及策略

时间:2022-07-25 02:45:44

壮族历史档案保护状况及策略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人口1605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4.57%,占总人口的32.60%。而壮族人口比重在50%以上的有40个县市,这些县市,全部分布在桂林—桂平—钦州连线以西。除贵港、桂平、钦州、上思、防城港5个县市以外,其他49个县市均位于南宁、崇左、百色、河池、柳州、来宾6个地市。因此,笔者将选取主要的34个县的档案馆以及广西境内14个地级市的档案馆作为研究对象。

一、广西壮族历史档案的概念

笔者将壮族历史档案的定义为“:组织和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能反映壮族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有史料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原因有三:一、壮族历史档案具有历史性,即史料价值。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民族的意识形态、文化素质都有着历史继承的联系性。”[1]16二、壮族历史档案具有民族性。壮族历史档案定义的外延包括有经济生活、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各种记录。三、外国学者认为档案是“经鉴定值得永久保存的供查考和研究之用”[2]3,我们认为“档案是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确定的、具有完整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3]6。中外学者不约而同都明确表达出档案的基本属性———原始记录性。

二、广西壮族历史档案保护现状分析

1.保护的自然阻碍因素。(1)时间跨度较大。早在旧、新石器时代,壮族先民们就在今之广西壮族自治区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春秋战国时,壮族是百越的一支,南宋时始称僮人、撞丁。明、清时与土、依、沙并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统一为“僮”,1965年根据倡议,把“僮”改为“壮”。抑或从有文字的历史记录算,距今亦有2000多年,在时间的路程中,先民不断创造着文化财富,广西宁明、龙州等地的断崖陡壁上留下了壮族先民绘制的众多崖壁画,铜鼓距今也有2000多年历史。其庞大的时间跨度是我们对其进行保护的巨大阻碍。(2)分布广泛分散。根据笔者的深入调查,壮族历史档案数量与壮族人口分布呈正比关系。例如,广西左江流域就发现了大量的壮族古老岩画“,这些岩画分布在宁明、龙州、崇左、扶绥、大新、凭祥和天等等79县”[4]29,这些地区的壮族人口比重都高于50%。壮族历史档案主要分布在桂林———桂平———钦州连线以西,其中以南宁、崇左、百色、河池、柳州、来宾为中心,上述6地市、县档案馆藏大量有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壮族历史档案。由于壮族历史档案广泛分布在广西南部,兼之多散布于山区,档案又多掌握在个人手中,加大了档案收集保护的难度。2.保护的社会阻碍因素。(1)硬件设备落后。笔者对48个市县档案馆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根据问卷显示,档案库房的设备配给状况严重不足,档案馆没有云梯、传送带等运输工具,而拥有自动消防设备的档案馆只占调查对象总和的15.4%,拥有安全监控设备的档案馆只占调查对象总和的12.8%,拥有空调的档案馆的比例是92.3%。消毒方面主要以生物制剂为主,拥有消毒柜的档案馆数量只5家。档案修复基本上都依靠手工技术,且修复工艺以传统技术为主,和发达地区差距明显。档案装具有封闭式箱柜、单柱式固定架、复柱式固定架、积层架、活动式密集架等。壮族地区档案馆主要采用封闭式箱柜和活动式密集架。封闭式箱柜一般以木材或金属制成,即我们通常说的木柜和铁皮柜。封闭式箱柜有铁皮和木制之分,现大部分档案馆已以铁皮为主,但木质箱柜广泛存在。(2)软件基础薄弱。档案馆的软件环境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大致了解。①法规和标准。我自治区的档案部门以《档案法》为纲,具体工作办法和标准根据自身特点制定。这些法规时间上增补较频繁;内容上集中于特殊档案和新型档案以及档案馆的建设方面。虽然涉及的内容全面,但是规范壮族历史档案的法规和标准针对性弱。例如,《各级档案馆收集范围的规定》对于民族档案只是一笔带过。缺少工作标准的壮族历史档案工作将如同瞎子摸黑,举步维艰。②人员配置和素质。现以柳州市档案馆为例,事业编制26名,其中局(馆)长1名,副局(馆)长1名,正副科长13名。其中研究生文凭以上3人,本科文凭以上13人。说明市级以上的档案馆人员配置较好。然而县级人员配比失调。例如,德保县档案馆编制9人,本科文凭以上2人,上岗前接受过档案培训的只有4人。目前的档案队伍无法满足壮族历史档案的需要。③资金保障。档案事业经费是档案管理单位履行职责的物质基础,是一切档案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根本之‘源’———原动力或动因。”[5]16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档案馆事业各项经费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对促进我国档案馆事业的不断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档案事业经费得到多方的支持,但总体呈现偏紧态势,并且项目经费规定专款专用,广西壮族历史档案没有得到专门的经费支持。④档案保护意识。档案保护意识指两个方面:一、档案管理人员的保护意识。档案管理人员对工作的重视与否,决定着档案工作的质量。然而在绝大多数的档案部门,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就是领导重视什么,那什么方面就做得好”[6]27。二、社会的保护意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忽视非物质文化的价值,许多珍贵的档案材料都淹没在苍白的物质当中。另外,经济利益的指向作用,使珍贵档案被个别组织和个人据为私有。无论从社会的哪个角度看,社会环境的思想意识对壮族历史档案来说都是不利的。

三、壮族历史档案保护对策

1.设立全宗。为维护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便于开发利用,我们必须对壮族历史档案加以整理,设立壮族历史档案全宗。但是考虑到壮族历史的复杂情况,全宗的设立应该采用客观全宗的形式。所谓客体全宗,即相对主体全宗而言,主体全宗是指“全宗是一个独立的机关、组织或人物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有机整体”[7]99。“所谓客体全宗,简言之就是以社会活动客体(即一个项目、事件或一项工作等)为中心形成的档案文件整体。”[8]3就现阶段我自治区档案的全宗形式来看,全宗的设置依然以主体全宗为主,但客体全宗也已经出现。例如为“推行使用壮文”“、解放初期广西剿匪”等社会活动中的重大事件而建立的客体全宗。把客体全宗作为壮族历史档案的全宗形式有利于壮族历史档案的电子化;有利于客体全宗把分散的壮族历史档案归为一个具有学科系统性、等级分明、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2.政策先行。我们急需一部指导性文件来规范、指导我们的行动。“结合《档案法》在各地的实施,参与制定有关的地方法规、政府规章等,依法拓展民族档案事业。”[9]85制定壮族历史档案纲领文件有多种方式,笔者认为应该把政策制定放在首要位置,发挥其主动性、权威性、灵活性的优势。政策具有很好的规范作用,其权威性仅次于法律,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虽然政策权威性不如法律,统一性不如标准,内容也不够具体,但是政策的制定相对简单快捷,能适应壮族历史档案实践经验尚不成熟、不可知性较高的实际。制定壮族历史档案管理方面的政策,能够表达国家的态度和立场,明确在一定时期内壮族历史档案管理应该遵循的行动规范及要达到的目标。政策能在我区壮族档案工作中发挥百分之百的规范作用。

3.筹措经费。资金不足是我区档案事业发展的一大瓶颈,由于我区地处穷困山区,文化经济落后,政府财政部门虽全力支持档案事业发展,奈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档案管理活动的资金问题,不能仅仅依赖政府的支持,档案部门要自我造血,自我创收。档案创收最为快速有效的形式,莫过于旅游的开发。档案部门拥有丰富的壮族历史档案,开发和利用好这一资源将会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丰厚的经济支持。档案与旅游业的合作,不仅能为档案部门增加收入,更加重要的是将能吸引更多的社会关注。在各种壮族历史档案资源中,金石档案和旅游事业结合得最好。以广西宁明花山壁画为例,二十年间旅游开发已创收数百万元,亦用其中的收入完成了数十项石刻保护项目。

4.培养人才。壮族历史档案的民族性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壮族历史文化知识。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高校开设壮课。对于有档案专业的院校来说,即广西民族大学,档案专业应该也必须开设壮族历史档案的相关课程;对于无档案专业的学生和院校来说,开设壮族文化、壮族文字课程,是有利于提高社会的壮族档案保护意识的。二、加强壮文化培训。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对于壮族历史档案来说,如果工作人员本身不具有壮文功底,是不可能保护和利用好珍贵壮族文字历史档案的。为此,档案业务主管部门尤其要注重提高壮族历史档案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鼓励并创造条件强化对师资人员的自身培训。其次还要加强培训的力度和次数,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