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审查在中国侦查程序构建思索

时间:2022-04-07 03:29:00

司法审查在中国侦查程序构建思索

一、司法审查制度概述

(一)思想基础

司法审查原则产生的思想基础是近代盛行的自然法理论。自从古典自然法首倡“天赋人权”观念以来,“人权”一词就成为现代社会的主导性话语,以致有人说现代社会可以看成是人权概念不断演绎发展并逐渐普遍化的发展史。①根据自然法的“天赋人权”论,人们生而具有权利。按照社会契约论,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们的授权,国家权力产生的根本功能就是保护人们的权利免受侵害,不存在凌驾于人们权利之上的不可抗力的公共机构。但由于权力天然具有扩张性的特性,公民权利必然要受到侵害,这要求有相应的机制来解决。就刑事诉讼法而言如果侦查机关权力过大,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受到严重侵害,而司法审查制度的设立就是为了控制强大的侦查权,他要求侦查机关在对公民权利进行处罚时应经过法官的授权,同时公民还享有司法救济的权利。

(二)观念层面

司法审查原则是以正当法律程序为依托而展开的。正当法律程序产生于英国,发展于美国。根据丹宁勋爵对正当法律程序的定义:法律为了保护日常司法工作的纯洁性而认可的各种方法,促使审判和调查公正地进行,逮捕和搜查适当地采用,法律援助顺利地取得,以及消除不必要的延误等。②正当法律程序要求以程序约束权力。这要求侦查机关按照法定的刑事诉讼程序展开诉讼活动,凡是危及公民基本权利的侦查程序,侦查机关应向法官请求批准。

(三)制度设置

司法审查原则要求采用控辩式诉讼制度。控辩式诉讼制度要求:侦查、控诉和审判三职能分别由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行使,这是三权分立思想在刑事诉讼中的体现,目的是三种权力达到制衡状态。现代型国家都是强调权力分立制衡的民主政治国家,为保障权力的合法运作,各国家机关在各自合法范围内依法独立行使权力,并且相互制约。

二、司法审查制度在我国侦查程序中的缺失

(一)强制侦查措施缺乏司法审查监督

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侦查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的侦查措施尤其是强制性侦查措施(除逮捕)只需通过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即可,虽然设有内部制约,但其有名无实,根本抑制不了侦查机关的权力。所以要想真正制约侦查权,必须通过司法审查这种外部监督,由具有独立地位的法官对强制性侦查手段进行监督,才能切实有效的保障侦查程序的合法性和公开性。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逮捕必须经过人民检察院批准或人民法院的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这看起来似乎是对侦查机关的外部监督。但从诉讼结构来看,检察院作为控诉一方往往与犯罪嫌疑人相互对抗,其在公诉案件中承担控诉职能,在自侦案件中承担侦查职能,而侦查是控诉的准备,由此可以看出检侦同体,检查监督不具有独立性,起不到控制侦查权的目的。

(二)侦查羁押缺乏司法审查监督

我国侦查羁押期限从逮捕之日起计算,而在决定逮捕之前,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一般会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拘留。拘留的期限一般是14日,但在特殊情况下最长可以延长到37日。实践中大部分犯罪嫌疑人被拘留37日,这实际是变相羁押,其原因是检察院拘留期限延长的决定,缺乏司法审查。根据现代控辩的诉讼模式,检察机关在诉讼中承担控诉职能,检、侦机关具有利害关系,检察院在诉讼中无法保持中立的地位,延长拘留期限的程序流于形式,同时犯罪嫌疑人及其律师对超期羁押只能向侦查机关的上级机关进行申诉,而不能向居中裁判的法院申诉,超期羁押必然发生。

三、构建我国侦查程序中的司法审查制度

(一)侦查程序应引入司法审查制度

侦查活动直接影响公民权利,我国侦查权作为一种行政权,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因此侦查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性措施(除紧急情况外)时,必须向法院申请,经审查符合法定条件依法签发令状后交侦查机关执行。司法审查除司法授权和司法审查外,还包括司法救济,即公民合法权益受到侦查机关侵害时有权请求法院予以保护,法院必须接受并且做出裁决。

(二)实行拘留、逮捕与羁押分离

根据司法审查原则的精神,我国应实行拘留、逮捕与羁押在实施程序上的分离。羁押是对公民人身权利最为严厉的侵害手段,借鉴西方国家的司法经验,通过引入司法审查制度,将羁押决定权置于司法的控制下,可以防止侦查机关超期羁押、变相羁押,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免受任意侵害。如对犯罪嫌疑人实施拘留或逮捕后,需对其进行羁押,应及时请求法院进行审查并依法做出最终裁决,取消我国检察院批准延长羁押期限和公安机关自行决定羁押期限计算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