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和民法的差异

时间:2022-03-06 03:24:26

经济法和民法的差异

一、经济法与民法的本质区别

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其法律体系建设中必然涉及到关系最密切的民法。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探究要打破传统部门法界限。

1.经济法与民法的价值原则区别。

1.1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两者效益差异。

二十世纪后期逐渐兴起了对法律的经济学分析,效益这一常见经济学术语开始引入法律意识、法学理论的评价中。从经济法的效益不难看出,经济法效益本质是对社会总体效益追求的体现,要求个人的经济行为需要顺应总体经济发展要求,对个人本身利益并不看重。其对个人利益的保护是从个人利益最大化后可以保证社会整体利益角度出发,立法倾向是维护社会整体利益,通过维护整体利益去保护个人利益。而显然民法效益是注重个人的交易行为,通过保护和提高个人交易行为,提升经济效能,重视对个体交易对市场的作用。其本质是追求民事个体的利益最大化,通过无数个体交易实现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社会整体经济效益。民法效益的评价标准是个人利益的实现程度。可以说民法是为保护个人的经济理性,而经济法则在于实现社会整体经济理性

1.2经济法与民法的公平原则区别。

经济法注重的公平是后期引入的概念,其对公平的侧重点在于结果的公平,其本质是评判一个个体经济行为时,参照社会总体经济,是否对社会总体经济产生良性影响是其评价标准。因此,经济法公平的核心价值是社会公平。民法的公平是建立在理想的人人平等状态下,在经济活动,大家掌握相同资源,无差别的进行交易活动,强调的是利益分配时与负担在特定交易中的对称性。它通过对个体分配过程的公平实现对社会公平,其核心价值是个人公平。

2.经济法与民法的本位思想区别。

本位是指事物的根源,居于主导地位的等级关系。经济法和民法的调整主体是不同的,因此其法的本位层次在各自法律关系中,已经不是个体行为中权力义务的本位问题,而是社会权益和个体权益哪个是其本位的问题。民法以个人权益作为本位,立法倾向本身就是体现对个人权利的维护。经济法则是以社会权益作为本位,也可以认为其维护的是社会这一个体的权益。在经济法律体系中,每一部相关法律的颁布、实施都是以追求社会权益最大化为目的,法律本质维护的是整个市场经济秩序,其要解决的实质问题是对社会公共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合理化分配问题,要达到社会这一个体的内在利益平衡。可以看出,经济法每一处散发的思想都是体现社会权益的。本位思想的不同是经济法与民法最根本、最主要的区别。

二、经济法与民法之间的密切联系

经济法与民法之间天生带着斩不断的联系,随着社会向市场经济时代转型,市场经济本身的局限性不可能完全靠经济法来制约,其必须要寻找一个新的解决框架,而民法这种具体到个人交易行为的法律填补了这一空白。

1.经济法和民法的调整对象。

民法和经济法之所以在调整对象上存在交叉性是因为:两者都存在于错综复杂的市场关系中,这必然导致两者的调整对象会有部分重叠与交叉。例如,民法中存在着“诚实守信”、“公序良俗”等内容,要求民事行为要在优质的环境下自由的开展。而经济法正是要维护宏观经济平衡和自由优质的社会经济秩序。这是民法与经济法重要的衔接点。在裁定违法行为时,超出民法行为范畴的由经济法中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和其他管理规定做出具体调整。这种调整对象上的交叉性需要经济法和民法多角度、多层次共同协作维护,同时在某个具体法律关系中,法律行为往往是涉及多个法律体系的,单一法律部门的难以独自发挥作用。

2.经济法和民法的调整方式。

经济法和民法的调整方式存在着互补性。经济法发挥的是国家调节作用,从宏观的经济层面促进经济发展,其运作的体制是以国家整体宏观经济为基础,综合各方面因素,创造大的经济走势,打造大的经济环境。而民法主要是在民事行为中约束人们的自治,调整不同个体的人身财产。更注重市场经济的机会主义,依赖于整体市场的公平交易前提,凭借市场经济的自发作用来调节社会经济,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经济法可以在民法触及不到的领域通过国家管理等手段创造一个近似人人平等的市场环境,从社会权益角度去和谐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确保社会的整体利益,弥补市场机制本身的局限性,实现社会市场经济的繁荣。同时就采取的调整手段而言,经济法更多采取强制手段,强有力的保证实现市场经济的整体效益。

三、结语

经济法与民法之间并不存在主次关系,正是因为两者之间在调整对象、调整方式上的同源性,注定其在社会市场经济关系的调整中要相辅相成。最后当代经济法学者不能固步于自我小圈子内,应该广泛吸取其他法律部门精华,从诸多角度去分析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才能在社会发展的资源配置与财富分配中发挥各自作用,紧密相连共同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刘晓艳单位:安徽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