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缓刑制度研究论文

时间:2022-12-18 05:08:00

法律缓刑制度研究论文

摘要:发源于欧洲的缓刑制度,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刑事司法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法国是最早规定刑罚缓期执行的国家之一,其制度已较为成熟。本文拟对我国与法国缓刑制度进行比较考察,以期借鉴法国缓刑制度的优点来完善我国缓刑制度。

关键词:缓刑;制度比较;制度完善

一、缓刑制度概说

1、概念

缓刑,即暂缓使用或执行刑罚,是指对于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在一定期间内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刑罚制度。缓刑在控制犯罪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有学者认为,它是除了刑罚、保安处分两个控制犯罪支柱外的第三根支柱,是“特种的刑罚手段”。[1]举目各国各地区无一不把缓刑作为预防犯罪的重要武器。

2、性质

缓刑的法律性质,是指缓刑作为刑罚制度中的一项内容,应当归入何种刑罚制度之中,是应当归入刑种制度,还是应当归入刑罚裁量制度或者刑罚执行制度,抑或是归入其他刑罚制度之中。对缓刑制度法律性质的探讨,有助于更深刻准确地理解缓刑的存在价值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运用缓刑。将缓刑归入不同的刑罚制度之中,缓刑应有的内容和功能都有所不同。只有探明了缓刑的法律性质,才能更科学地设置缓刑制度的内容,更充分地发挥其功能,更有效地实现其价值。作为一种刑罚运用制度,缓刑的适用离不开刑种,但是,缓刑并不是刑种。刑法并没有将缓刑列入刑罚体系;缓刑并非执行场所的转移,也不是执行方式的变更。缓刑只能是自由刑的一项适用制度,即具体运用刑罚的制度。

3、价值

缓刑具有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促进罪犯改恶从善与再社会化、减少国家经济支出等价值,缓刑的价值的理论基础在于缓刑体现了教育刑思想、符合行刑社会化的原则、贯彻了行刑经济性原则。

二、我国的缓刑制度立法

我国的新刑法在1979年刑法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缓刑制度予以进一步完善,对缓刑考验制度作了更具体的规定。新刑法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消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与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据刑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应当撤消缓刑,执行原判刑罚。”新刑法对缓刑制度的修改集中体现在适用对象、执行监督和撤消缓刑条件等方面:取消79年刑法反革命不适用缓刑的规定(即按修订后刑法对危害国家安全的罪犯仍可适用缓刑);明确了缓刑考察主体即公安机关;明确缓刑考验期应遵守的条件;撤销缓刑的条件由79年刑法规定的一个条件(考验期内犯新罪)修改为三个条件(除考验期内犯新罪外,还包括发现漏罪及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情形)。新刑法删除了对反革命罪不能适用缓刑的规定,增加了缓刑撤消的规定,从而使我国的缓刑立法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三、法国的缓刑制度立法

法国是最早规定刑罚缓期执行制的国家之一,经过百年发展,法国缓刑制度不断完善。法国在原法律规定的普通缓期执行和附考验的缓期执行基础上,1983年增加规定了附完成公共利益劳动的缓期执行,1989年增加了附考验的推迟刑罚宣告,法国新刑法规定了下述四种缓刑:

1、普通缓期执行是指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宣告缓刑,如果被判刑人在5内未实行其他犯罪,被判刑人将被免除刑罚执行。判处普通缓刑的条件是:第一,在重罪轻罪方面,对自然人只有被告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前五年内未因普通法之重罪或轻罪判处徒刑或监禁刑,对法人只有被告在实施犯罪行为前五年内未因普通法之重罪或轻罪判处数额超过40万法郎之罚金;在违警罪方面,自然人须在犯罪行为前五年内未因普通法之重罪或轻罪判处徒刑或监禁,对法人只有被告在事实犯罪行为前五年内未因普通法之重罪或轻罪判处10万法郎罚金。第二,对自然人,被告被科处的刑罚是不超过五年的监禁刑、轻罪罚金刑、剥夺或限制权利(没收庆除外)、附加刑(关闭机构、张贴判决除外);对法人,在重罪或轻罪案件中可予以缓刑的刑罚是罚金、禁止从事职业活动、排除参与公共工程、禁止公开募集资金、禁止签发支票或使用信用卡付款;在违警罪案件中可予以缓刑的刑罚是因第五级违警罪被科处罚金及禁止签发支票。根据法国新刑法,因重罪或轻罪被判刑并得到缓刑的被判刑人犯,自判刑起五年期限内,未犯普通法之重罪或轻罪被判处新刑从而撤消原缓刑者,其因犯罪被科处缓期执行的判刑“视同不曾发生”。因违警罪被判处缓刑的,自判刑起未犯普通法之重罪或轻罪或第五级违警罪,依法撤消缓刑,以前科处的缓刑“视同不曾发生”。

2、附考验期的缓刑,是对因犯普通法之重罪或轻罪被判五年以下监禁刑罚后的犯罪分子而附加考验期的缓刑形式。附考验期缓刑的适用条件是犯罪分子因犯普通法之重罪或轻罪被判五年以下监禁的刑罚。附考验期缓刑的考验期为18个月以上3年以下。在考验期内,被判刑的罪犯必须遵守法律规定的监督措施,并履行法律规定的特别义务,被宣告附加考验期执行缓刑的罪犯如果在考验期内因新罪被判刑,或者不遵守监督措施或不履行应当履行的特定义务,作出缓刑的法院应依法撤销缓刑。

3、附完成公共利益劳动义务的缓刑,是对因犯普通法之重罪或轻罪被判五年以下监禁刑罚的犯罪分子而附完成公共利益劳动义务的缓刑形式。附完成公共利益劳动义务的缓刑的适用条件是犯罪分子因犯普通法之重罪或轻罪被判五年以下监禁的刑罚。附完成公共利益劳动义务的缓刑的考验期为18个月以上3年以下。在考验期内,被判刑的罪犯必须遵守法律规定的监督措施,履行法律规定的特别义务,必须“为公法人之利益或有资格实施公共利益劳动之协会的利益,从事40小时至240小时的公共利益劳动。”

4、附考验期的推迟刑罚宣告,是法院对正重返社会、正赔偿损害或阻止犯罪危害的犯轻罪被告人,在不超过一年期限内予以考验的缓刑形式。附考验期的推迟刑罚宣告只有轻罪法院才能实施。被判处附考验期的推迟刑罚宣告的罪犯必须遵守法律规定的监督措施,履行法律规定的特别义务。在考验期满后,法院根据罪犯的表现,可以免除其刑罚、再次推迟刑罚宣告,还可以宣告法律规定之刑罚。[2]

四、立法比较及对我国立法的借鉴意义

1、关于罚金的缓刑

世界最早规定罚金刑缓刑的法律是1891年3月26日法国的《关于刑的坚强与加重法律》。法国新刑法第132—31条规定:“对自然人判处5年以下监禁、罚金或日罚金……适用普通缓刑。”

在我过对于罚金刑是否适用缓刑,学界有不同看法。主张适用的认为:一,缓刑是为了补救短期自由刑的缺陷而设立的,但其另一作用在于鼓励犯罪人自新。缓刑这一作用对被判处罚金刑的罪犯也一样。自由刑尚可缓刑,轻于自由刑的罚金刑更有理由适用缓刑。第二,在自由刑和罚金刑并列的情况下,如果只允许自由刑适用缓刑,而罚金刑却不能适用缓刑,不仅理论上根据不足,而且在适用中亦多不便。第三,允许罚金刑缓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罚金的弊端。犯同一罪处相同数额的罚金,形式上似乎平等,但实质上不平等,因为犯罪分子的经济承受能力存在着差异,对同等数额的罚金,不同的受刑人感受不同。在适用缓刑之后,则可平抑这种刑罚效果的不平等。罚金刑的执行必须以受刑人拥有一定财富为前提,而受刑人存在贫富不均,对于无钱的受刑人,罚金刑是难以执行的。在使用缓刑之后,罚金刑执行的难度下降了。刑罚的适用应坚持罪责自负,不株连无辜原则,但罚金刑的适用不免要影响罪犯的亲朋好友。受刑人的亲朋好友为了使受刑人减轻痛苦,有可能用自己的财产帮助受刑人缴纳罚金。而对罚金刑适用缓刑后有助于减少罚金刑这一个效应。第四,对于过失犯罪或主观恶性小的初犯,如因无法缴纳罚金而易科自由刑,事实上与科处短期自由刑无异,有违设立罚金刑制度,因而应避免易科处分,而适用罚金缓刑制度。[3]本文认为我国可以借鉴法国罚金刑缓刑立法,设立罚金刑缓刑制度。第一,规定罚金刑缓刑制度,实际上是在单处罚金与免于刑事处罚之间设立一级等级,便于对犯罪人采取区别对待政策,使刑罚体系更加完善。[4]第二,有利于避免罚金刑弊端,使罚金刑功能更强大,适用范围更广,更好地发挥罚金的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功能。第三,设立罚金刑缓刑制度可以充分挖掘缓刑制度的潜能,促使犯罪分子自觉悔过自新、改恶从善。

2、缓刑监督考察问题

法国的缓刑监督考察规定分为一般规定与特别规定。一般规定是:“服从执行推事或经指定之考验监督人员的召见;接受考验监督人员来访,并向考验监督人员通报有助于对其生活状况及履行义务进行监督的情况或材料;将其工作改变通知考验监督人员;如其改变居所,或者打算外出工作超过15天,应通知考验监督人员;在期追问时,亦应通知其返回;前往国外,应事先得到执行推事的批准;如其改变工作或居所有碍其履行义务,应事先得到执行推事的批准。”法国缓刑监督的特别规定包括:缓刑人员需要从事一项职业活动,或者参加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在特定地点安置居所;证明其承担了家庭抚养费用,或者按规定履行了其作为债务人的抚养义务;根据其承担义务的能力,赔偿全部或部分因其犯罪造成的损害;证明其按承担义务之能力向国库支付了因其被判刑应当支付的款项;不驾驶按《交通法典》规定的驾驶执照种类确定的特定车辆;不在专门指定的任何地点出现;不参加,尤其是不参加赛马;不出入零售酒馆;不与某些被判刑的人来往,尤其不同罪犯或共犯来往;不与特定人员进行联系,尤其不与犯罪之受害人进行联系,不持有或携带武器。[5]

我国缓刑监督方面的规定是在1997年新刑法修订以后才有的。修订后的刑法在缓刑监督考察的规范方面对我国79年刑法典作了重要调整和修改,进一步完善了缓刑考验制度:将考察主体由79年刑法规定的公安机关交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考察改为公安机关考察、有关单位和基层组织予以配合,较好地适应了当前的社会发展态势:明确规定了缓刑考察的标准,即缓刑犯应当遵守的规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最突出的是对缓刑考察流于形式。[6](张慎佑《关于完善我国缓刑考验制度的法律思考》,《青少年犯罪问题》1995年第一期)

可以看出法国在缓刑考察方面的规定有其独特性,特点是规定比较细,操作性强。由于文化的差异对于其很多的具体考察措施难以在我国实行,毕竟国情有很大的不同。但这并不防碍我们借鉴其某些较好的立法理念,来对我国缓刑制度进行改进。首先,建议转移缓刑考察权。公安机关的刑事执法职能,决定了它的主要任务在于预防和打击现行的刑事犯罪活动。将其确定为缓刑考察机关,不尽合理。本文认为可以将缓刑考察的执行权转移给犯罪人所在地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其次,可以对刑考察期间的犯罪分子规定一定的公益服务义务。在这一点上法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林山田《刑法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版,第207页.

[2]赵秉志主编:《刑法总论问题探索(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周应德、周海林:《试论罚金刑的缓刑》,载《现代法学》1998年第3期.

[4][日]宫泽浩一:《演习刑事政策》,青林书院新社1972年版,第321页).

[5]法国刑法典第132—5条的规定.

[6]张慎佑:《关于完善我国缓刑考验制度的法律思考》,《青少年犯罪问题》199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