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疲软与反弹的法律调整探索

时间:2022-10-12 05:57:33

市场疲软与反弹的法律调整探索

本文作者:哀久强

市场疲软与反弹是我国现阶段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之一,现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本文拟从市场疲软与反弹的基本认识,法律调整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确立综合法律调整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三个方面,来探讨解决市场疲软与反弹的有效途径,以促进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

一、衬市场疲软与反弹的基本认识

市场疲软是治理整顿的初始效应,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错综复杂。其直接的表层原因主要是:第一,治理整顿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在初步控制了消费膨胀和降温过热经济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引发了市场疲软。第二,抢购风潮的超前购买和超量购买所形成的滞后效应,是商品销售额下降,出现市场疲软的又一主要原因。第三,银行实行保值储蓄、提高利率转化了一部分购买力,也转移了居民的消费倾向,对商品滞销,形成市场疲软起了推动作用。第四,由于消费心理偏执,出现消费行为的攀比和趋同倾向,随着国家治理整顿政策的出台,由盲目的、一哄而上的抢购,变成一哄而一「的持币观望性的不买、少买和迟买,这无疑加剧了市场疲软。在形成市场疲软的表层原因背后,还隐伏着更深层的原因:第一,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严重不合理,市场目前积压和短缺并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现状决定的价高利大的单层供应结构不能适应国民收入分配现状决定的多层次消费需求结构。一方面消费者需要的一些商品因薄利而脱销断档;另一方面高档消费品过量供应而中低档收入的消费者又购买力不足。这种结构性矛盾,决定了商品滞销、市场疲软出现的不可趁免性。第二,购买力分流,非商品性支出,转移了消费者的消费倾向,这是促成市场疲软的另一个深层原因。除了金融资产多样化,个人购买股票、债券吸引了一部分消费购买力外,其它如住房商品化、工商业者投资将消费基金转为生产基金、个人旅游的发展,文化生活水准的提高、个人自费学习进行智力投资等都分化了一部分消费购买力。另外,国外进口商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国内商品质次价高也是导致市场疲软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市场疲软是几年来经济过热的产物,它给社会带来的负效应是不可避免的。主要表现在由于商品销售领下降幅度大,滞的面广,大大增加了资金占用量,阻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使得因财政紧缩和信贷紧缩带来的企业资金短缺问题更趋严重,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使经济走入低谷。同时,我国市场疲软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形成了买方市场,而是消费者由于种种原因持币待购,并且消费者手持现金和增长的储蓄,随时可能因市场波功而转向市场,造成消费需求对市场压力的增大,月备现疲软后的反弹,破坏市场的稳足。但市场疲软毕竟是治理整顿的阶段性效也它虽然使我国经济陷入丁困境,但川则思变。市场疲软所揭示的矛盾和篓露的问题表明,它又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对进一步抑制经济过热,降低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彝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理顺经济秩序都具有积极的意义。{;f一厂找国是短缺经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并未缓和,l洒且)’刊立结构失衡、通货膨}J长还术得到彻底解决,所以市场疲软只是一种暂时的、相对的和局部的商品滞销,并未真正形成买方币场。相反,l汀场疲软后反弹现象的出现却具有很大的可能性。这是因为:第一,日前我国存在着积压与短缺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产品不适销对路,出现市场疲软是必然的,但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恰恰是这个结构性矛盾表明我国居民消费购买力远未得到实现,加上有效供给不足,所以市场随时会出现反弹的可能。第二,就供应方面而言,山寸市场疲软,不少企业资金紧张,生产速度下降,甚至由于开工不足,被迫停产,这进一步加剧了供求关系的紧张,1司时,商品库存严重不足,其枢纽和蓄水池作用明显减弱,消费者手持货!!3量与商品可供量比例大大失调。这种市场疲软后供求矛盾未缓更紧的情况,很容易异致市场反弹。弟三,由于1989年下半年以来物价涨势趋缓,利率下降,保值储蓄对消费者己吸引力已经不强,并且如果不再实行保值储蓄,这势必会使一部分消费者由储蓄保值转为购物保值。再加上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因素未彻底根除,而消费者的心理脆弱,预期心理容易扭曲,一有风吹草动,就有可能出现新的抢购风潮,造成更大的消费膨胀。第四,为了使经济走出市场疲软的低谷,中央和地方各部门都在采取和准备采取一系列启动市场复苏的措施,这无疑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但这些措施若运用不得当,再加上上述各方面因索,就会使市场疲软后出现回升过猛,销售过旺的局面,出现新的经济过热,•建国以后40年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允分说明了这种潜在可能性的存在。因此,我们在促功市场复苏,走出玻软的同时,更应警惕市场度软后出现的反弹。i司样,市场反弹也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其正效应是有助于启动市场复苏,结束疲软状态,促进企业资金周转,减轻购买力对市场的压力。但市场反弹往往是回升过猛、销售过l压,若缺乏必要控制,就会出现新的物价上涨,加剧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使国民经济大起大落,造成对生产力的极大破坏,这又是市场反弹的消极效应。以上我们只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剖析J市场疲软与反弹的成因。进一步的探析表明,之所以有诸多经济因索导致市场疲软,是因为经济运行诸多环节缺乏法制。我国目前法制建设状况,与经济友展速度和发展规模远远不相适应,这是造成经济运行无序、市场疲软的更深层因京,而且在一走意义上讲,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从各方面探讨治理对策,特别是从法律习L制角度探讨治理市场疲软与反弹的对策,就具有现实的迫切性和重大的理论价值。

二、法律调整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市场疲软与反弹的种种成因表明,市场疲软与反弹并不是偶发性和一时性的经济现象,诸多经济结构性矛盾隐伏着市场出现循环疲软与反弹的可能。因此,治理市场疲软与反弹在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的同时还应着重解决形成市场疲软与反弹的结构性问题,而建立和完普法律调整机制的着眼点也应是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即产业结构和产.钻结构的矛盾,以各种法律措施来确保产‘!犯结构和产l汀;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彻底恨治市场疲软和反弹的终极日的。就目前我国的法制建设状态而言,建立和完善法律调整机制工作的重点主要是立法和执法两大方面。就立法而言,经济运行诸多环节无法可依的现象,表明立法工作的大量性和艰巨性,为解决经济结构性矛盾,以下几种法律更函需出台,以成为治理市场疲软与反弹的有效对策。第一,尽快制定投资法。以法律形式确立投资的纂本原则、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布局、投资方式、投资主体的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来保证国家投资的有效性,杜绝盲目投资,乱上项目,以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投资结构直接造就产业结构。几年来,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规模失控所形成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是形成市场疲软与反弹的深层结构性因素。解决这个结构性因素的有力措施之一就是以法律规范投资行为,严控格制投资规模,合理调整投资结构。因此,在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的同时,投资法的制定一也是迫在眉睫。在制定投资法时,应明确以确立和维护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为其根本宗旨。前一阶段,新旧投资体制交替过程中所出现的投资膨胀,主要是过于依靠市场调节功能导向,而忽视了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整。实际上,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不能舍此取彼,而是有机地相互协调,并运用各自的功能,在不同方面,不同阶段,为着同一经济.目的服务,任何一方面的欠缺或结合的不完善,都会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就目前而言,市场出现疲软与可能性的反弹,表明宏观调整失控造成产业结构比例严重失调。比较奏效的治理措施,是国家加强对投资结构的宏观调整,并通过发挥投资结构的功能来影响产业结构的演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此外,投资立法还应以保护和促进投资体制改革为其主要任务之一,通过法律约束,使投资行为科学化,进而使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科学化,以利于市场运行有序,防止出现疲软与反弹这种大起大落的经济波动。第二,加快进行预算立法,将国家预算纳入法制轨道。形成市场疲软与反弹的结构性因素是投资失控所造成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而出现投资失控,不仅在于缺少一部投资立法,国家财政预算软化和失控,缺乏法律的依据和制约,也是其深层原因之一。因此,在加快投资立法的同时,预算立法也必须同步进行。预算立法应着重包括下面儿个内容;(1)由法律明确中央和地方制定预算的权限和责任,严格规定预算的编制、审议、批准、执行和调整的程序,强化预算管理,硬化财政预算约束,从而抑制经济过热行为,解决消费膨胀,理顺市场秩序,预防疲软,降低反弹系数。(2)国家决算是全年预算执行的总结,是国家预算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强化决算管理是解决预算软约束的重要一环。因此,决算立法也是预算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明确规定决算管理程序,保证预算执行情况审核的严肃性,严格规定各级决算编制,审查、批准的权限和责任,确保收支结算平衡的真实性,以防预算紧、执行松所造成的经济失控。(3)预算外资金与预算内资金共同构成国家财政资金的管理,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也很大程度地影响着预算内资金管理的功效。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弱化,是前一阶段基建投资过热、消费基金膨胀、特别是集团购买力失控的一个重要原因。故此,加强预算外资金的法律约束,是健全预算立法体系的必然要求。法律明确规定预算外资金的种类、使用范围、管理原则以及审核、指导、监督的程序。依法对预算外资金进行规范化管理,避免出现预算内紧、预算外松所造成的经济混乱。(4)预算法还要对预算监督和检查做出明确规定。预算监督检查,是预算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强化预算管理、严肃财经纪律的必要措施。因此,预算立法应当以严肃的预算监督检查制度和必要的法律责仟来强化专门机构在预算方而的审查、监督和检查职能,增强经济决策人的预算法制观念,促进经济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花,避免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市场疲软与反弹对经济的冲击。第三,加快进行物价立法工作。市场物价关系着国民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特别在目前,市场物价稳定与否,对健康地启动市场复苏,走出疲软又防止反弹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通过法律严格物价管理,抑制通货膨胀的工作显得非常紧迫。根据国家治理整顿的政策,作为治理市场疲软与反弹的有效对策之一,物价立法的重点应是完善物价督理制度,强化物价管理机关权限,理顺物价管理秩序,使物价的制定、执行、调整、监督和检查有法可依。以法律的严肃性,确保物价稳定、市场稳定,从而消除消费者预期心理的偏执,避免消费者由于物价不稳而进行的忽冷忽热的消费行为给社会和经济造成震荡,以期达到市场走出疲软低谷又有效地防止反弹的真正目的。第四,尽快制定信贷法。市场疲软与反弹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有效供给差,加剧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信贷作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杠杆之一,对治理市场疲软与防止反弹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而加速信贷杠杆的法制建设进程,则是理顺信贷秩序,充分发挥信贷作用所必需。目前,围绕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这一核心,信贷立法应重点解决的间题是;(1)通过信贷立法,明确银行信贷自主权,以法律措施排除来自各方面的不正当干预,保证信贷的独立性,杜绝不合理的投资贷款,优化产业结构。(2)通过规定各种货款的条件,引导企业发展方向,控制贷款资金投放,进而控制盲目投资、盲目发展、盲目生产,减少滞销商品,增加有效供给,克服市场疲软。(3)针对目前市场疲软而消费购买力对市场的压力却又逐渐增强的双重矛盾,依法合理地确定调整储蓄存款利率的标推、方法、原则、依据,以期既成功地启动市场又有效地控制消费购买力再度膨胀所出现的反弹。(4)根据治理整顿的产业调整政策,依法确定调整贷款利率,规定差别利率和优惠措施,真正做到在资金上对应发展的产业、产品予以鼓励和支持,对应限制的产业和产品予以制约,实现国家对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宏观调节,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结构调整进程,从深层结构上治理疲软防止反弹,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第五,加快进行集资立法。在财政信贷双紧缩的情况下,企业集资对缓解资金供求矛盾解决效益好的企业资金紧缺问题,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具有积极的效应,同时,企业集资对有效利用社会闲散资金,转移消费购买力对市场的压力,防止市场疲软后的反弹,也具有积极的效应。但如果对企业集资缺乏规范化管理,非但不会产生增加有效供给的正效应,反而由于集资盲目、混乱,造成集资资金分散化和流向不合理,出现该保的企业保不了,该压的企业压不下的局面,影响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而且容易引起消费基金周期性膨胀,加大市场压力。特别是由于集资高利率冲击银行的储蓄存款,形成现金“休外循环”,冲击了银行运转机制,导致银行调节能力减弱。因此,必须通过法律规范,调整集资行为,依法确定集资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规定集资种类、方式、用途、规模、期限、利率范围和审批监督程序,控制集资资金投向,把集资纳入正常的经济运行轨道,促进集资规范化。进而充分发挥集资的积极作用,依法抑制盲目集资所造成的消极效应,抑制消费膨胀,防止疲软后的反弹。第六,尽快制定公司法。十年改革,使国民生活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个体经济的发展,使个体户手中掌握着数量可观的消费资金,对加剧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缺口,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们手中持币量的增加和过旺的消费需求,_如大了市场的压力,威胁着市场的稳定。日前,我国需要的公司立法内容广泛、任务艰巨,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如何加强对私营企业的法律调整,广泛吸收居民、个体户的消费基金,使其转化为生产资金,扩大社会生产力。这既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又有益于预防消费购买力对市场的过旺需求所出现的疲软后反弹。在公司法里,明确规定私营企业的法律地位,成立条件,以及开业、歇业、变更的登记审批程序。此外,作为有效法律措施之一,还应重视分期付款买卖对市场走出疲软状态的积极作用,正确评价托收承付制度有利于银行的监督管理作用,完善《经济合同法》和《银行结算办法》。还应进一步完善旅游立法、教育立法、房屋立法,规范、调整、引导居民的非消费支出行为,分流消费购买力,缓解消费购买力的高度集中对市场的压力,防止在市场疲软后又出现反弹。作为一个健全的法律调整机制,只有立法环节是不完善的,执法环节也应居于重要的地位。针对目前优化产生结构和产品结构,治理市场疲软,有效防止反弹的实际,除了上述的立法要严格执行外,以下几种法律的执行工作也必须着重加强:首先,严格执行税法。税法作为主要的经济调节法律,保障和促进着税收杠杆对国民经济的调整。由其职能决定,税收有着双重功能,即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功能和调节经济的功能。而调节经济的功能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税种、税率和减免税的设置与调整,扶持应发展的产业,限制应限制的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二是通过健全奖金税和消费税制度,控制和引导消费行为,抑制消费膨胀,有效地防治市场疲软与反弹。为能充分地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功能,第一步先完善税收立法,科学地修改、设置和健全税种、税率,尽快出台税收征管法,保障税收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进而在健全税法的基础上,强化对税法的严格执行,公民、法人要树立纳税意识,依法纳税。征税机关更应严肃法纪,依法强化税收管理,严格遵守减免税的原则、条件、范围等,明确各级减免税的权限,严格使用优惠措施,增加鼓励与限制的透明度,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依法防止和制裁偷税、漏税和抗税的行为,从根本上扭转税法软化和税收软化所造成的不能有效地发挥税收杠杆调节作用的局面。其次,严格执行《企业法》、《破产法》、《技术合同法》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系列法律、法规。调整产业结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产业结构进行增量调整,通过增加所需发展产业的投资,扩大生产力,来优化产业结构。这种调整方式,我们在投资立法、集资立法和信贷立法等方面已经论及。另一种是对产业结构存量进行调整,在不增加新的投资前提『,建立健全生产要素市场和结构存量流动机制,通过在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进行正常的转产、破产、兼并和联营等经济活动提高企业专业化水平和产品生产集中度,合理发展企业规模,达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的月的。若发挥这种调整方式的功能,则需要相应的法律调整机制为其必要的保证。(1)严格执行《企业法》,明确企业产权关系,建立企业产权有偿转让制度,促进产业结构存量合理流动;(2)严格执行《破产法》,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优胜劣汰,进行企业破产兼并,促进企业结构优化;(3)为配合《企业法》和《破产法》的有效调整,制定、完善并严格执行《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促进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机制的建立,完善企业破产后失业人员的安置保障措施,(4)在诸多生产要素中,技术进步决定着产业生产率的高低和产业结构存量的流向,因此,必须完养和执行《技术合同法》,依法调整科技成果的转让,促进技术市场的发育,推动生产要素向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发展水下户决的企业流动,优化产业结构和产舒:结构。再次,严格执行《标推化法》。国内产品质量差,国货信誉低,是产品库存大量积压,市场销售由热变冷,出现疲软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依法规范产品质量管理,严格执扎《标推化法》,依法进行产品质量的分级、审批和,严格产辞:质量标准的制定、修改、废止和解释的权限和程序,遵守各类产品质量标准的监督检验,以完备的奖惩制度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国货信誉,扩大产品销售,以利于启动市场,走出疲软。另外,国际形势的影响和国际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也是造成市场疲软的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和完善涉外经济立法工作,以法律调整我国进出门业务,大力吸收外资,发展国内工业,提高国货信誉,也是必要的。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使法律真正得到贯彻实施,也是市场疲软与反弹法律调整机制间题一个不可忽视的方而。

三、确立综合法律调整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有效地防治市场疲软与反弹,靠各个法律部门各自单方面发挥调整功能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使这些法律部门形成一个有机、协调和有序的规范体系,建立和完善综合法律调整机制,对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进行整休的综合调整。这是因为:其一,市场疲软与反弹的成因是复杂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消费行为和产品质量等多方面的因素,并且这些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制衡,靠个别法律或几个法律的调整是很难奏效的,应该建立一整套法律调整体系,在这个大体系中,法律调整机制内部衔接、协同、有机配合,共同对经济运行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调整。其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系,客观上需要一个内在有机统一的综合法律调整机制。计划经济体现国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计划法律机制、投资法律机制、预算法律机制以及信贷、税收和价格法律机制的建立,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市场调节则运用经济规律,规范、引导企业和人们的经济行为,而经济合同法律机制、集资法律机制、企业破产、兼并和联营法律机制,为市场激励与制约机制的建立提供了保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要求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调整不能相互脱节,甚至相互对抗,因此,服务于宏观调控的诸法什机制与服务于微观调整的诸法律机制,也必须趋同去异,有机地协调统一,建立一个有效的综合法律调整机制。其三,市场出现疲软与反弹,除了说明国民经挤运行的某一环节存在伺题外,同时也反映了国民经济整体性平衡出现了倾斜。因此,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必须立足于两个基本宗旨:一是有效地克服市场疲软,防止出现反弹,解决经济运行环节存在的问题;二是调整措施应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平衡,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_互不关联,甚至相互产生副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在防治市场疲软与反弹的过程中,诸多法律机制调整功能的发挥,很容易出现互不衔接甚至冲突矛盾的情况,不仅降低了调整的正效应,反而出现了负效应,这显然与法律机制的调整宗旨相违,因此,必须借助于综合法律调整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来解决这些诸法律机制协调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综合法律调整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在具有迫切的必要性同时,一也具有操作运行的可行性。其一,就综合法律调整机制的内部结构而言,构成综合法律有机调整系统的各个部分,都是独宾的法津部门,它们在不同层次、不同阶段都有着各自的调整功能。但这些法律部门并不是各自封闭的,更不彼此脱节,而是相互有机联系、有机协调、组合成单个法律机制所不具有的整体调整功能。这种合理的组织结构,为综合法律调整机制的高效运行,提供了可行性前提。其二,从综合法律调整机制操作运行的外部环境看,在国民经济总体发展中,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反映着我国现阶段的经济规律,体现着国家意向。国家也必然运用综合法律机制对其进行规范、调整并运用各种措施,为综合法律机制操作运行,有效地发挥调整作用提供条件。其三,随着法制建设过程的逐步深入,国家决策人员、政府工作人员、企业经营人员的法律意识的逐步增强,也有坳于综合法律调整机制的操作运行。为科学地建立和完善综合法律调整机制,有效地克服市场疲软,防止反弹,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整体原则。综合法律调整机制与单个法律调整机制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整体性则是综合法律调整机制的内在要求。坚持整体原则,才能避免单个法律调整机制的局限性和操作运行中容易出现的偏颇。单个法律调整机制只有放在综合法律调整机制整体中,才能发挥出全部功能,即独立的调整功能和与其他法律机制相协调而形成的整体调整功能。而整体原则的贯彻实施,则有赖于另一个原则—协调原则功能的发挥。第二,协调原则。协调性是综合法律调整机制的另一个内在要求。它与整体性密切相联。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立法主体的多元化和调整对象的多层次性,很容易出现立法内容的互不协调甚至相冲突的情况,这不仅妨碍了综合法律调整机制功能的发挥,也与建立综合法律调整机制的宗旨相违。因此,必须以整体原则为依据,有机地协调各个法律机制的创制、操作等各个环节,确保综合法律调整机制的统一性,才能高效发挥其整体功能。第三,效益原则。整体原则与协目的,就是建立一个高功能、高效率的综合法律调整机制,调整的效果如何,是衡量综合法调原则确立和实施的律调整机制完善与否的根本标准。为了有效地贯彻效益原则,必须注重发挥法律信.息反馈功能,通过信息反馈,明确创制综合法律调整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调整对象。并通过进一步的信息反馈,了解和掌握综合法律调整机制的运行情况,以期更机好地促迸综合法律调整制的健全和完善,有效地调整国民经济运行,克服市场疲软,防止可能出现的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