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案例分析研究

时间:2022-05-21 09:11:55

法律案例分析研究

一、法律案例的基本构成

法律案例的基本构成包括事实、规范与方法。事实方面,从自然事实开始,通过证据规则以及相关规范得出案件事实,并进一步得出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现象的法律事实,之后再过滤出符合证据规则的能够用证据证明的事实,最终筛选出可用于涵摄或等置的适用要件事实。该当法律规范包括针对不特定对象、适用于将来发生的事实或行为、能够反复适用的、需要被具体转化适用的一般规范以及针对特定对象、适用于已经发生的事实或行为、仅适用于个案、能被直接适用或执行的个别规范。而法律学方法包括法律解释方法、法律适用模式以及法律论证方法等。

二、该当法律规范的发现方法

法律解释的目的不仅仅为了准确理解法律,而是要将理解和解释应用到司法实践中,目的是解决各种纠纷。因而,发现该当法律规范的基本思维模式为:眼光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往返流转。但在有些情况下,事实与规范之间的界限也是相当模糊的。事实的陈述和表达必然要包括一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法律概念和术语,这导致它必然要与特定的某些法律规范相关联。而规范本身就是对作为社会现象的事实的一种抽象化概括和提升。形式主义的法律思维方法特别重视事实与规范之间的逻辑涵摄关系。解释者通过归纳的方法确定案件事实中事实行为的构成要件,通过演绎方法确定法律规范中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考察它们之间是否具有逻辑涵摄关系,以此决定是否能够确定个案的裁判规范。首先是规范语句与陈述语句的概念之间的关联。规范语句与陈述语句的概念之间的关联即指法律外部体系下的关联,不但包括明晰关联与模糊关联,还包括表面上无关但实质上有关和表面上有关但实质上无关的关联,此外还包括双重或多重关联情况下的法律规范竞合。其次是案件事实同规范主客观目的关联。案件事实同规范主客观目的关联即指法律规范目的下的关联,既包括案件事实在规范主客观目的规定之下,又包含案件事实在规范主客观目的规定之外的情况。进而是案件所处的生活样式同法律体系中的意义脉络的关联。案件所处的生活样式同法律体系中的意义脉络的关联即指法律内部体系的关联,包含案件所处的生活样式至少在一个法律意义脉络的包含之内的情况,如非法代孕案中非法代孕所生子女同他们无血缘关系但有抚养事实与意愿的妇女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案件所处的生活样式不在任何法律意义脉络的包含之内的情况,如网络预约出租车中《广东省出租车管理条例》关于“出租车”的规定并不符合案件中的情况。众所周知,法律的实施是以解释过程为前提的。由于语言本身的表现力是有限的且法律文本是抽象的、概括的,因而只有经过解释才能够成为具体行为的规范标准。此外,秩序的形成是以行为预期的建立为前提的,因而法律一经制定,就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能够朝令夕阳改。基于此原因,必须通过解释来协调保持法律的相对稳定性与使法律适应社会需要两者之间的矛盾。对于法律的理解不能是刻板的,而应当通过解释使其与整个法律体系相和谐,不能够发生冲突。该当法律规范的发现方法首先是法律外部体系中的字义解释方法,包括文理解释、扩张解释和限缩解释等。其次是法律规范目的下的目的解释方法,包括主客观目的解释,目的性扩张与目的性限缩。进而是法律内部体系的体系解释方法,在此有必要简单予以叙述。法律内部体系内的体系解释方法包括法律规范兼容性解释、法律价值协调性解释和法律规范合宪性解释。法律规范兼容性解释要求法律解释主体在解释法律时不能够断章取义,而应当结合案件事实将其放置于整个法律体系的框架之中。法律价值协调性解释要求将价值衡量寓于法律解释过程之中,不仅仅要依据客观的判断标准,还应当考虑情、理、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在张某某诉蒋某某案中,“遗嘱自由”和“公序良俗”之间的冲突。

进行法律价值协调性解释有利于实现司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最后一点是法律规范合宪性解释,宪法虽然是效力位阶最高的“母法”,但由于其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特点,因而,要确定法律文本的含义,首先要通过文义解释、目的解释等,只有在其他解释方法不能够得出一致结论且部分解释结论可能违反宪法的情况下,才有必要进行宪法解释。

[参考文献]

[1]刘士国.法律漏洞及其补充方法[J].人大法律评论,2010.

[2]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作者:张嫣然 蔡旻君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