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分析

时间:2022-08-19 04:32:59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分析

摘要: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不断探索和实践着育人模式与途径,以“多方协同共育共享商学一体”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实践技能、教师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取得优异成绩,但是面临新的环境下消费升级、经济转型和商业模式的快速变更,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机遇与挑战。

1、航空管理工程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现状

电子商务专业隶属于航空管理工程学院,从2004年开始招生至今,15年来共培养1500余名毕业生。专业招生情况稳定,每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以上。目前专业教师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兼职教师14人,硕士8人,“双师型”教师10人,其中90%为中青年教师,初步形成了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长期聘请合作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讲座、课程指导等教学工作。电子商务专业于2015年被评为院级重点专业,院级优秀教学团队。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在新时代环境下,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摸索新的合作育人机制,积极协同多方力量和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电子商务专业以“多方协同共育共享商学一体”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增强专业教学能力。

2、“多方协同共育共享商学一体”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2.1“多方协同”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电子商务专业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借助政府、行业、企业和院校四方力量和资源,以“战略互助,互利共赢”的理念,围绕合作机制、资源共享、标准制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精准扶贫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形成专业共建、教学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提升电子商务专业培养质量。1)政府引导:与西安市阎良区人民政府、渭南市潼关县人民政府、汉中市西乡县人民政府签订“电子商务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建设”协议,构建“政-校-企-产业-扶贫客体”五方联动机制,以政府政策为引导,以产业需求为标准,以扶贫为契机推进该机制的运行。引导区域产业特色企业的发展。自2017年7月至今,在西乡县、潼关县和阎良区先后开展电子商务创业培训共计113场次培训创业人员5000余人。在此期间加强了网络运营商、网上卖家的培育,普及电子商务基础知识,提高本地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现代网络技术手段能力;2)行业协会对接:与陕西省快递行业协会、蒲城县商务局、阎良区电子商务协会、潼关县商业行业办和工商企业联合会、西安市房地产行业协会积极合作,共同探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积极引入不同行业协会资源,深入开展“专家行家进校园、教师学生走出去”系列活动,不断地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课程建设和学生实践活动。以阎良区电子商务孵化园、潼关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西乡县锦湖电子商务孵化中心为基地开发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对接当地农特色企业并为之制定营销推广方案,通过电子商务的“O2O模式(线上线下营销结合)”助推潼关县农特色产品销售。2.2校企“共育共享”共建资源。2.2.1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1)校内合作育人我院目前已经建成专业实训室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基地、VBSE跨专业综合模拟实训室、电子商务综合实训室,ERP综合实训室、大学生体验超市等实验室用场地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价值将近700万元,实验室基本能满足学院理论课程教学需要。2)校外共享资源校外与电子商务行业、物流行业、计算机网络、市场营销等行业多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院先后与中教畅享(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京东西北分公司、陕西九龙农产品电子商务责任公司、北京博导前程有限责任公司、西安长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西安爱克斯未来文化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对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跨多个岗位群,培养学生应对现代商业环境和企业运营的综合能力与关键能力。2.2.2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数字资源。根据实际工作中典型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重新整合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内容,校企共同修订了《网店运营推广》、《跨境电子商务运营》、《新媒体运营推广》等10门专业课程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资源,建设了《电子商务实务》《网络营销》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基于“ibodao”平台建设《SEO搜索引擎策略》、《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新媒体运营管理》等在线课程,校企共同开发电子教案、实训指导书、试题库、案例库、微课、职业技能考证信息库等资源。2.2.3校企合作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工作,电子商务专业分别与北京博导前程有限责任公司、中教畅享(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推进“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网店运营推广”职业技能等级考核工作,目前已经面向专业学生开展培训同时,也将为社会成员和扩招学院提供培训服务。并按照国家政策引导,进行“课证融通”等方面改革。2.3重构“商学一体”新商业课程体系。“新商科”的课程体系中以“商”为教学基本点,以“创新创业”和“产学做融合”为线,以竞争性商业实践项目为点,结合商科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设置“新商科”的课程体系,开设《逻辑学与商业决策思维》《传统文化与管理》《演讲与口才》《创意与生活》等素养课程群,增加创新创业、就业指导课或项目的比重,借助“互联网+”商科类的实践教学平台,促成与地方政府、农村农产品农业行业、地方企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多方互动,多方协作育人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新商科”人才。

3、“多方协同共育共享商学一体”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效

3.1提升了专业教学团队科研能力。在学校的政策引导和二级学院和教务处、科研处各部门的引导下,我院成立了西航院科技专业教学团队——电子商务专业团队,在团队成员的努力下教学科研能力大大提高。三年来专业科研论文百余篇,教改课题和科研课题10余项。专业教学团队的科研能力和教改能力进一步提升。3.2提高了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进行校内理论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各项专业技能大赛,将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不仅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以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工作委员会组织的“全国职业院校农村电子商务创业竞赛”、电子商务协会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委会与陕西省教育厅组织的“高职电子商务技能比赛”、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博导前程杯”电子商务运营技能竞赛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实践技能。3.3激发了师生的创业创新意识。一是与当地政府进行沟通,了解当地政府的商业创新创业项目规划,获取政府的支持,引入项目到专业教学实践;二是挖掘本区域龙头和优质商业企业实现校企合作,与企业一起共同筛选适合本专业学生的商业项目;三是结合“商学一体”专业综合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学院的创客空间,确定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此同时,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课程实践环节积极对接阎良区小微企业,面向鲜花店、饭店、KTV等行业开展线上推广活动。3.4增强了专业社会服务能力。通过电子商务的“O2O模式(线上线下营销结合)”助推阎良区、潼关县、西乡县等县域农特色产品销售,帮助有创业想法的中青年谋划网络创业项目、入驻当地电子商务创业园,激发了当地电子商务创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培训教师与当地的群众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通过网上渠道帮助群众解决创业中的问题,不仅提升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而且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

4、新时代老专业的新问题

随着我国的经济形态、政策环境和职业教育的环境发生比较大的变化,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思考的问题:4.1“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体系的重构。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时代。专业知识体系由原来的职能趋于行业导向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大电商”成为“互联网+”时代新思维,面向“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教育将迎来专业教育、普及教育和素质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时代。“互联网+”与“众创时代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产生生产组织生态化、职业分工模糊化、创新创业普及化、人才需求复合化等影响,当前电子商务专业培养体系中存在培养目标过于宽泛,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培养方向精细化不足等问题,而这些将给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带来一系列问题。4.2新技术背景下专业教师的挑战。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科交叉性要求老师是一个复合型的教师,但是据调查,现代从事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有的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或者管理类专业,即使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在大学期间接受的学科也是偏向某一个领域。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新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现代职业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需要成为“全才”进行专业的教育,这个打造“全才”的教师渠道和途径如何快速高效的形成呢?4.3新商业环境下的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电子商务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汇孕育出的商业新模式,已经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在新商业环境下,企业更需要“知识复合、能力复合、素质复合”具有多方面知识和主观能动性的人才。新商科追求教育的新境界,在其领域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职业素养养成等能力,然而目前的高职教育在短短的2.5年内如何快速高效的使学生具备新商业运作的综合能力,对教学方式提出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柳西波,丁菊,贺明,宋冬梅,杨建.新商业时代高职“新商科”教育改革的思考[J].商讯,2019(18):103-104.

[2]卢彰诚.“互联网+”时代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01):95-97.

[3]孙晓雅,徐鑫.互联网+与众创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科技视界,2018(07):248-249+61.

[4]贺桂和,朱强,王志和.“互联网+”环境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7,32(01):41-46.

作者:王瑞 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