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教师德育发展引导者角色转化论文

时间:2022-09-13 12:00:00

新课程下教师德育发展引导者角色转化论文

摘要:新课程新角下教师德育观念与角色正在发生新转变,由德育的执行者向建设者转变,由德育的灌输者向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伴随者转变,由道德知识的占有传递者向德育的开发探究者转变,由道德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由学生的管理者向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德育观念角色转变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教育观念正在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引导者;从机械地教教材转向辩证地用教材;从注重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转向以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为主;从重视知识转向重视态度;从强调看答案转向看思维方式;从解决问题转向生成问题;从坐守封闭转向追求开放。

新课程的实施与正在发生变化的教育理念对教师角色的再定位,决定着21世纪教师的教育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传统角色的转变就成为势在必行的了。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它必然蕴涵着对教师德育观念与角色的新期待和新转变。

一、由德育的执行者向建设者转变

传统德育的集权性使教师成了德育任务的忠诚执行者,这就较多地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影响了教师德育水平的发挥和教师个人教育智慧的展示。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由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这意味着要把“课程标准”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德育的构建者、开发者、研究者和实施者。教师必须在德育工作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形成强烈的德育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提高和增强德育建设能力,使国家德育教育目标在学校、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德育开发的能力,开发德育资源,调整德育内容,设计德育活动,体现德育目标的多维性、德育资源的建构性、德育活动的生成性,开发出适合校情、班情、个性化的德育途径和方法。

二、由德育的灌输者向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伴随者转变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由于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有潜能的学习主体,所以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因此,德育也应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在这个多向交往互动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德育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德育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师生互学互帮,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意义建构和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发展;意味着教师付出的过程也是生命律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由德育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德育灌输者、控制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单纯的道德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培养者、参与者和伴生伴长者,成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示范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三、由道德知识的占有传递者向德育的开发探究者转变

在传统的德育活动中,教师是信息的权威拥有者,最主要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任务仅限于把原来占有的道德知识传递给学生。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德育,往往容易重复旧经验,照搬老办法,忽视了学生建构自身认知所需要的实践和探索过程,无法真正有效、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课程的创生过程,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者。经验+反思=教师成功。这意味着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德育方式的转变,乃至德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以探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并进行探究,要注重行动研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德育能力。要做好德育开发者、探究者,教师应学习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渗透的德育内容、研究德育策略、研究学生德育内化规律和建构规律,等等。总之,通过深入研究和对自己德育行为的反思,更新德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研究习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解释问题,充分开发利用德育资源和力量,构建全方位策略,不断提升德育实践的针对性、合理性和实效性。公务员之家

四、由道德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

传统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拥有知识;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旨,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等方面不太受教师的关注。教学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和责任就是“应试”和接受评定。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德育工作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而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外因,因而,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于时代性的角色特征,在教师的德育角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师德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导向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德育活动,重在引导,在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中引导自主建构知识、培育情感、形成能力、完善人格,为此,教师德育特别要做到:积极地旁观,设想下一步引导策略;通过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与支持;引导学生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乐于合作。教师的德育行为应该强调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反思和合作。帮助学生检验和反思自我,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形成有效、高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论;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逐步成长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五、由学生的管理者向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这就意味着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方法获得的引导者,学习内容突破的点拨者,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非智力因素的激发者,因为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这就要求教师德育要慎重地运用学生原有的鉴定和介绍材料,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小心地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利用每一个德育时机,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参与讨论、活动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点拨、暗示和激发。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别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鼓励:当学生登山畏惧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促进者,学生人生追求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