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德育平台新模式探讨

时间:2022-10-18 10:54:16

高中德育平台新模式探讨

1新模式之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我们常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不严,师之过”,可见从古至今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课业知识,更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榜样。作为一名班主任,不仅看中的是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引导和规范,尤其是处于叛逆期的高中生,在人生目标并不明确的阶段,老师的指引尤为重要。学校也应不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发扬树立“育人为本”的宗旨,增强教师对下一代负责,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担忧的高度责任感。近年来,我校逐步加强教师道德建设,提升教师的师资师德,特别是对班主任的强化管理,要求各年级班主任在对待学生要犹如寒冬瑟瑟,春雨绵绵;严格对待,温暖相伴。而思想道德建设中最重要的就是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引导与教育,一班之主不仅承载着教学的重责,更应该承担起帮助学生如何成“人”的重任。

2新模式之二:情感德育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一种新的德育模式:情感教育模式

应运而生。德育是教育之本,人才的培养最根本就是德育,心与心的交流才能做到真正的情感交流。道德转化为人性道德,就必须要有情感上的认同和接纳。德育在时展的进程中不断演变,在历史沉浮的光阴里担任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德育的发展,一定是伴随着人的情绪、情感系统,因此在德育工作中,“严”字不能事事体现,人文关怀更加符合高中生的思想需求。要引导学生的情感健康成长,作为班主任必须尊重学生的情感感受,教会其用合理的方式表达情感,并给予其表达情感的机会,并对其表达的场合、方式及分寸加以指导。教会学生控制情绪,积极支持学生发展其情感系统,以达到德育工作的本质。学校也应开展心理咨询课,成立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在繁重课业之外的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

3新模式之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曾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良好的环境对人的成长尤为重要,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他们对于事物的判断还处于懵懂阶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作为主要载体,应当建立起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互动空间,营造一个有营养、水分、土壤于一体的大环境,为学生搭建快乐的平台,更应该建立一个学校与家长之间联系的平台,形成双向保护,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生活环境。家庭则是学生心灵与身心的港湾,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从牙牙学语到成家立业,父母一直承担着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的重任,父母的一言一行,道德观念以及日常行为都对学生具有表率的作用,可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受教育程度的不一,思想观念也不太一致,对学生的教育也千差万别,所以学校须同家长一起,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教育,要引导家长检讨自己的不足,为自己的孩子做出表率,纠正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只关心孩子的分数,从而忽略了对孩子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

4新模式之四: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作为温州中学高中班主任多年,笔者深知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习性,有自己的思想,如果用同一种或者是单一的教育方法来对待他们,或许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事倍功半。因此,笔者认为:第一,作为班主任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在他们思想偏离航线的时候,才能立即拿出正确的方法将他们拉回正常轨道。而班主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以暴力和粗鲁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应该如冬阳夏云般引领学生。第二,作为班主任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理状况,要用自己的一颗真心去关爱他们,不能对学生有差异性对待,一视同仁,陪伴他们一起渡过人生中最迷茫、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第三,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在如今这个时代,高中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宠爱甚至是溺爱,也赋予了这群孩子一个共性:自尊心强;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也需要别人的尊重。因为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不能强硬地让每一位学生接受同样的教育方式,要顾全学生的自尊心。在现在创新教育的理念下,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个性,努力开发他们的潜能,鼓励引导他们正确的释放特性,从而使得学生能更主动、更积极地提升自己的综合教育素质。

5结语

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永无止境,原地停留就是退步,我们只有不断地钻研,不断地以实践作依据,才能在课改的大形势下,完善我们的教学质量,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样的重担鞭策着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努力探索和完善德育模式,大胆创新,我校德育工作将会不断迈上新台阶,再创辉煌!

作者:林庆望 单位:浙江省温州中学

参考文献:

[1]朱娜.浅谈班主任在高中德育中的作用[J].才智,2013,(13):119.

[2]陈双英.构建高中德育发展平台的新模式[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6):161.

[3]许凯.在社会转型时期构建高中德育新模式的思考[J].理论观察,2005,(3):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