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渗透德育教育策略分析

时间:2022-06-18 03:49:54

初中数学渗透德育教育策略分析

“教书”只是过程和手段,“育人”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课程目标,灵活运用课程资源,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初中数学教学不仅要体现数学的自然科学性价值、实际应用性价值和美学欣赏性价值,还要在传授知识,释疑解惑的同时有机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数学教育的全面目标,实现完整的数学教育价值.

一、发挥教师人格魅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想让学生接受所传授的知识,首先要让学生接受你的思维和人格,因此教师基于自身人格魅力的言传身教就显得特别重要.所谓“言传身教”,教师首先要有以德育人的思想,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并融入其中,课上更容易带动课堂学习氛围,从而带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运转.除了教师的高尚人格和贴近学生的性格,数学教师的自身形象对数学教学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育教育不光是你说我听的模式,而且也是思想升华的过程.教师的形象得体端庄大方优雅,则给人以视觉的享受以及心情的愉悦;教师肢体语言,课上互动,教学方式新颖独特,学生更容易被课堂所吸引,听得更多,学到更多,更容易把新知识融入到自己已有的经验里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本着每个学生平等的原则,不独断,以心平气和,循循善诱的姿态引导启发学生,给予学生人格上的尊重;鼓励学生课上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看法,对学生的看法做出点评,给予肯定之时也要指出不足,而不能让“标准答案”成为学生主动思考的拦路虎.教师还可以转换教学方式,进行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上的主人.另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小组竞争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要以积极正面的方式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着人性的光辉.教师不应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对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学生学得慢不是最主要问题,没有了对学习的热情才是最可怕的问题.让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学生才会激发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展示数学中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许多数学家都曾对数学的“美”有过深刻描述.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对整数的和谐美,圆和球体的对称美极度赞赏,称“宇宙是数的和谐体系.”五世纪著名数学评论家普罗克拉斯称“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华罗庚先生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人,只是看到了数字的严谨性,而没有体会出数学的内在美.”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的,但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过程却是相当的美妙多彩.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举例,用别开生面的课堂情趣去展示数学中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持久性.从内容来说,数学美可分为结构美、语言美与方法美;就形式而论,数学美可分为内在的理性美、外在的形态美.一切美的形式,数学无一欠缺.数学有超强的感染力,以及神秘独特的韵味.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展示出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优美的线条以及排列整齐的算式是数学最显而易见的“美”.相比杂乱无章的验算纸,没有人会不喜欢一幅干净整洁令人赏心悦目的板书.当你研究一道题目,思考得越深,就越会觉得线条是灵动的,坐标系就是作为一个完完整整的三维立体存在着的;乘法口诀是数学的入门,背起来朗朗上口,记忆犹新;创新类图示是我们最早学过的美术作品.数学如此美丽,怎会不让学生倾心.

三、融入数学史,鼓励学生科学求真精神和爱国热情

数学家们的成就令人敬仰.然而,透过表面的成就,我们不难看到其在探索真知的过程中是多么的锲而不舍.数学的魅力就在于他的真,没有什么数学内容可以偏离真实和正确的轨道,他是自然的产物,是科学的子女,他让整个社会跟着求真务实.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的讲演中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或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有一种精神叫科学家精神,有一种探索叫求证,如果数学的海洋里没了精神这般的生物,那么这片海洋是十分危险的.数学家们的前赴后继捍卫了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的正确性.例如,在数学教学中,《九章算术》中的“方程问题”、“平面图形的面积”、“长方体的体积”、“约分术”、“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还有,“曹冲称象的故事”、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刘徽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出入相补”方法、祖冲之的“圆周率”、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的卓越贡献等,都体现了我国数学的辉煌成就.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数学发展史,心怀对数学家的崇敬之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另外,还可以结合相关内容的教学,谈一谈人类数学发展史.例如,在讲“用字母表示数”这章时,可介绍代数符号的产生.代数符号早期是没有的,人们使用文字代替,到了古希腊人们才开始用单词表示,中世纪才开始用单个字母表示,再后来人们才用特殊的字符来表示.每一次的演进,都凝聚了数学先贤们大量的心血和智慧,都充满了古代数学家们的神思和技巧.还有在讲“函数”这章时可介绍函数概念的发展.从笛卡尔给出最简单的函数概念出发,经莱布尼兹、贝努利、欧拉、柯西、黎曼,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函数概念.追踪历史起源,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揭示或感受知识发生的前提或原因、知识概括或扩充的经过以及向前发展的方向.引导学生在重演、再现知识发生过程的活动中,内化前人发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总之,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内容,既是数学教学本身的需要,也是在鼓励学生科学求真精神.

四、发挥数学的逻辑严密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完善的人格修养

逻辑严谨是对待数学最基本的“礼貌”;逻辑推理是学习数学的核心.规范的示例不仅包括漂亮的板书,而更为重要的是题目推导的过程.看到答案上的“证明略”莫过于是学生最崩溃的时候.因此在课上讲解题目时,不能“怎么省事怎么来”,不必要的“偷懒”不应该存在于数学教学中.严密的推理过程出现在黑板上,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严谨的魅力.例如七年级学生接触几何,感觉平面几何入门难,其重要原因是难以过好语言关、论证关.这是由于学生习惯于使用日常语言,不会使用数学语言;习惯于计算求解,不习惯于推理论证.教师要耐心启发、详细讲解,特别是对每一步推理的理由让学生说出,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注明,给全班学生做示范.到了九年级,学生往往又会“不拘小节”,说理不够充分.如在“圆”这章中关于切线的证明是中考中常考的知识点,证明方法有三种:定义法、距离法、垂直法,其中在运用垂直法时学生往往未交待直线与圆的这个交点是圆的半径外端,从而失分.导致失分的原因就是学生未能真正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证明中缺乏严密的逻辑.教师在讲课时这些细节不能省,必要时还要做上标记.总之,要让学生明白说理过程应该小步走,拾级而上,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日常的作业批改也是如此,学生题目做错了,可以旁边批注需要注意或者容易忽略的地方,这样会给学生更多亲近感,拉近彼此的距离.教师严谨认真的作风,对学生必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数学教师需要拥有一双锐利的“慧眼”,要洞察每条数学规律的普遍适用性,教师在理清各个规律的内在联系或逻辑关系一定要具备多角度思考以及发散思考的能力.数学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分析、概括知识、展示过程,给学生以慎密的思维、求真的精神、谨慎的态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持不懈的品格.五、精心命制考题,发挥数学考试的德育价值数学考题命制时关注社会热点,发挥考试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祖国是数学课程教育应有的价值取向.数学考试在联系实际的有关问题中,尽可能让背景贴近当前实际,让学生不仅感受数学用途,同时激发学好数学的热情和爱国情怀.例如,学生在认识方位角后,可命制有关我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问题,让学生了解我国海军建设;在学习函数问题时,可结合“华为5G”技术在市场推广,命制一些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在学习负指数幂问题后,可结合目前全国上下抗击肺炎疫情的事实,命制关于病毒COVID-19的直径如何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让学生体会在抗击肺炎疫情中医护人员的不易.

总之,只要我们平时多关注、多留心,定能挖掘出生活中热点问题,并能运用到考试中,发挥数学考试的“德育”价值.“德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所有的课程教育都应该渗透“德育”内容,数学教育也不例外.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都要牢记“德育”使命,并使之与数学教育有机结合.在传授给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严谨求实、扎实进取的探索精神.这样既能使学生成才,更能使他们成人.

作者:姚军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甘垛镇澄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