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论文

时间:2022-08-12 04:43:34

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论文

1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1.1加强师德建设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特殊性:第一,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有理想、有感情、有追求、有个性的人。第二,使用的工具除了教材、教学设备等辅助物品外,主要是教师自身的个性,包括教师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即教师本身是最重要的教育工具。第三,展示的时空具有灵活性特征。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只要有学生活动的地方,都有教师的足迹,教师的劳动是“全天候”的。要出色地开展教书育人活动,作为高校教师就必须严格遵循师德规范要求,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没有严格规范的师德师风建设,就不可能有效地搞好高等教育教书育人的劳动。

1.2加强师德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知识、能力、素质三者高度结合的教育,是各方面素质高度融合的教育,是高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①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教师既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老师,又是育人的导师。既要用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开发学生的智能,又要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用人类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换言之,学校要健康发展,学生素质要全面提高,不仅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历练,更要重视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

1.3加强师德建设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为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要求,目前各高校都在实施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深化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而教师则是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导力量。作为主导力量的教师,能否热心并致力于教改,是关系到教改能否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的关键。而一个教师在教改中的主观努力程度,则取决于教师的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素质。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也就有了职业责任感,主观上便有了精神动力,就能够积极用心地去研究教学内容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不断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教好学生的目的。因而师德也是很重要的内在动因。

1.4加强师德建设是新形势下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级各类高校都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使高校师资队伍在职称和年龄结构上逐步趋于合理,教师队伍的断层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目前师资队伍的建设也面临着深层次的危机———道德素质下降。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高学历和高职称上,更表现在道德素养上。因为高尚的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才能有远大的理想和澎湃的激情,才能正确处理个人发展与工作需要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才能使其高学历和渊博的知识转化为教学科研的优势。否则再高的和渊博的知识也难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是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

2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师德整体状况是好的。他们忠于职守、严谨治学、淡泊名利、乐于奉献,以自己的师德树起了教师职业的神圣的丰碑,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师德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有的教师政治观念模糊,在课堂上传播落后、错误的观点;有的教师缺乏敬业爱岗精神,教学态度马虎,工作敷衍了事,对教改不积极、不热情;有的教师在工作上低标准,不思进取,待遇上却高要求,怨气满腹;有的不敢大胆管理和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中的不良行为,睁只眼,闭只眼,当好好先生;有的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只讲竞争,不讲合作,缺乏共赢意识和团队精神,未能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等等。虽然这些现象只在少数教师中存在,但给教师的整体形象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这种偏离教师职责、有悖教师师德的行为必将腐蚀高校的“肌体”,导致教育质量的严重滑坡,极大的影响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长。造成以上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2.1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师德建设的影响和干扰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社会处在转型期,各项法律制度和管理手段不够健全,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社会失序、道德失范、分配不公等问题;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原则作用下,容易诱使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流行,易导致重经济而轻政治、重物质而轻精神、重实惠而轻道义等一系列错误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使得部分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受到一定影响。

2.2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的存在,动摇了一些教师的理想信念

面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着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一些教师缺乏对国情民情的全面了解,不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分析问题,往往夸大负面现象,对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加以片面的、错误的理解,体会不到党对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治理的决心和力度,动摇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引起行为上的失范,致使政治观念淡薄,事业心失落,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2.3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偏颇

师德建设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当前师资队伍建设中,普遍重视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强调业务提升,忽视师德培育。在教师引进上只看学历和职称,而忽略其道德素养。通常把师资水平的提高单纯理解为业务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师德素质的提高。同时,在与教师利益息息相关的职称评定、评先评优、奖金发放等规定中,过分强调学历层次、入职年限、科研成果等硬性指标,而把反映教师师德师风情况的工作态度、思想表现、教书育人等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软性指标点缀其间,客观上造成了误导。

2.4高校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和高校改革力度不够,引起一些教师心理失衡

教育经费投入是保证教育质量的最基础条件之一。投入不足,教师的教学、科研、生活难以保障,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各项制度政策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利益向教师倾斜的格局。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效的竞争机制、监控机制、激励机制尚未到位。特别是对教师的考核机制还未具体落实,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奖金发放等切身利益问题上无法正确体现出来,从而引起一些教师心有怨言,影响了师德建设。

3加强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路径

3.1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教师

要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充分运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各种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教师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开展形势和政策教育,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国内外形势,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以理想信念和中国梦教育为核心内容,坚持不懈地用先进科学理论武装广大教师,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思想和政治保证。

3.2进一步提高对师德建设的认识

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施教者、育人者,又是受教育者。高校师德建设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问题。教师是高校德育的主体,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高校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具备高尚的人格;不仅要精于教书,而且要勤于育人。教师劳动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教师劳动的手段,不只是手中的教材、教具和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更重要的是靠自身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高尚的师德是一本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长期的和终身受益的。师德建设是高校德育的基本点,增强敬业意识,提高育人水平,塑造师德风范,应成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3.3把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放在首位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成为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力和中坚。青年教师队伍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一,要引导青年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其实施细则等条例。通过学习,使他们对教师职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等师德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对师德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从而自觉履行教师的职责和义务,产生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自身修养的内在动力。第二,对青年教师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师德教育。传统师德所提倡的敬业、乐业、勤业、精业和献身教育的精神,强调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求教师严于律己、言传身教、奋发进取、精益求精等内容。第三,大力推进青年教师的党员发展工作。可以说,赢得了青年教师,也就赢得了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高校党组织应把积极发展优秀青年教师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积极发展青年教师入党,不仅能激励他们在思想、政治、业务等方面全面进步,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做出更大的成绩,而且能扩大和加深党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带动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向党组织靠拢,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提升自己,健康成长。

3.4从制度上保证师德建设

要从人事制度入手,尽快地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人才环境,以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使他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能保持勤奋、努力、刻苦、敬业的态度,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一,把好教师聘任关。高校人事部门在招聘教师时必须将师德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内容,对聘任者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性格心理等方面作慎重考察,从严要求,使教师进入时就有较高的师德标准。第二,把好年度考核关。要将师德标准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其落实到工作过程中,与晋职升级、评先评优直接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

3.5完善师德建设的导向机制

第一,培训机制。学校人事管理和师资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师德培训制度和师德培训档案,将师德培训制度化、规范化。对新教师的培养,可以通过岗前培训、中青教师结对帮助的“导师制”、加强实践锻炼环节等手段,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学、高教法规等内容传输给他们,使之明确为人师表的要求,通过角色转换的自觉性。第二,激励机制。将认真履行师德义务,表现优秀的教师树立典型,大力宣传他们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扩大他们的影响力,使其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在岗位津贴、课时酬金、住房分配、职称晋升等方面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提高其物质待遇。第三,监督机制。通过设立师德督导巡视组,师德督导热线电话和师德信箱,建立师德网站,召开各种形式的学生座谈会等途径,对教师师德加以示范和警戒,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不断鼓励广大教师自我加压严格自律,以达到慎独的崇高境界。第四,评估机制。师德评价应分为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专家组评价三个方面,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公开、公正、客观的评价活动,使广大教师见贤思齐,自省自励,从而有效地推动高校的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

作者:曲丹工作单位: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人文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