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与实践

时间:2022-03-11 10:02:50

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与实践

习惯养成教育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设计和组织时,教师需要深潜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对学生习惯养成基础做出调研,针对性设置生活情境,组织学生进入实践学习环节,自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养成教育需要渐进的过程,教师执行教学计划时,要对教学预案展开创新研究,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发掘教材内容,引入习惯养成教学机制

(一)研究教材、教法

教材需要研究,教法需要创新,教师在直面教学设计课题时,要建立理性构建意识,深潜教材之中展开深入阅读和研究。每一次教学设计都会发现新情况,教师对教材展开深度解析必将有新发现,形成契合性对接。“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呈现形式众多,教师在教法筛选时,要针对教学目标要求,习惯养成教育有其特点目标体系,唯有教学目标形成高度对接,才能建立教法基础。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读懂彼此的心》一课时,教师对教材内容做深度解析,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插图和相关案例内容,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度阅读,并投放阅读思考问题:“面对家庭冲突和矛盾,我们该如何做出应对,如何理解家人的心?”学生开始阅读教学内容,对一些案例展开对应分析,针对问题展开深度讨论。教师聆听学生发言,对学生的个性观点做出点评,鼓励学生先做好自己,这样才能促进矛盾的解决。

(二)调研教情学情

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学情展开调查,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养成教育教学目标是以学生的行为表现作为评价标准的,如果不能对学生习惯养成基础展开对应设计,其教学便会处于盲动。因为多种制约因素的存在,学生习惯养成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对此需要做出科学调研,针对不同的群体设计不同的教育措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让我们的家更美好》时,教师在教学导学阶段先做学情调查:“我们都是五年级的学生了,在生活学习等多个方面都应该追求自立,只有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表现得更独立,才能减轻父母的负担。你有哪些具体表现,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敏感,自然有很多话要说。在具体介绍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良好表现做评价,要求更多学生能够向这些行为看齐。教学进入对接环节,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案例信息,要求学生对应观察和分析,对自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做积极探索。学生有了前面的展示和交流,对自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自然能够快速形成应对。教师学情调查有鲜明的目的性,既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也可为后面教学奠定基础,确保教学环节顺利推进。

二、联系生活设计,建立习惯养成教学基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

学生习惯养成主要体现在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在学情调查时,教师获得的信息偏重学生学习表现,而其生活习惯养成情况如何,需要借助一些教辅手段展开对接施教,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之中自然接受训练和培养。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图片信息,能够创设直观的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思维形成冲击。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时,教师展示一组图片信息,要求学生做细致观察,对这些图片上展示的行为做评价。第一幅图是几个小朋友在广场上破坏健身设施。学生对其评价非常一致:公共设施是为公众服务的,随意破坏是不对的,其行为不文明,这些孩子的家长需要对其加以约束管理。从小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幅图片是两个小朋友搀扶老奶奶过马路。学生给出的评价呈现个性化。正面鼓励的:小朋友主动帮助老奶奶过马路,这是学雷锋做好事,应该大力提倡。负面评价:社会上的人很复杂,有人扶起摔倒的老人,结果被讹诈了,这样的好事还是不做为好。教师及时介入,对学生的负面评价进行纠正。

(二)解析生活案例

学生对生活化的教学案例比较敏感,教师针对性推出一些生活案例信息,引导学生展开解析和讨论,能够促使学生顺利调度学习思维,从习惯养成角度建立学习认知。教师要将生活案例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做对接,让学生自然进入学习互动环节,在互动交流中达成学习共识。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时,教师先展示一个画面:几个小朋友在街道上追逐,来往车辆纷纷避让,导致交通出现了瘫痪,很多司机出面干涉,那些小朋友不管不顾,还在乱跑。大家如何看待这个案例,你会给出怎样的解决之道。学生开始热议,有学生直言:这些小朋友不懂事,其行为当然不对,而且存在严重安全问题,追根求源,应该是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不到位。也有学生说:这些小孩子破坏交通秩序事小,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那就要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应将这些小孩子集中起来,对其进行严肃教育,同时找到其家长,进行对应教育。教师参与学生讨论互动,给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教导学生接受教训,不能随心所欲地行事,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推出实践活动,构建习惯养成教学体系

(一)创新学习活动

习惯养成需要活动的支持。游戏、竞赛、操作、调查、观察等,都属于学习活动形式范畴。教师要做好匹配设计,针对教学实际需要进行调度,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学科能力的成长。教师设计学习活动时,需要对学生行为习惯基础有深入了解,以提升设计契合性。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参与我奉献》时,教师要求学生与同桌两个人合作选择生活中互帮互学的案例,自行编排成小品,现场演绎,传扬正能量。在案例故事内容选择、小品创编、演绎排练等环节,教师及时跟进指导,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现场演绎活动顺利展开,学生都能够努力塑造角色,将生活故事搬上舞台,对一些好人好事做正面宣传,获得不错的演出效果。教师对学生优良表现做出评价,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建议,对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起到引导作用。

(二)组织实践活动

学生习惯养成需要实践活动的锻炼和洗礼。教师在具体设计和组织时,要充分考虑活动实践展开的环境条件,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内化的机会。生活观察、信息搜集、案例分析、社会调查、公益宣传、社区服务、家务劳动等,都带有实践活动意味,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活动,教师要征询学生的参与意见,给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在深入实践活动之中建立习惯认知基础。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弘扬优秀家风》时,教师先对学生做现场调查,对其家风实践情况做调查。学生大多能够说出一些内容,但不能做出系统性阐释,针对此,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家庭采访活动任务:回家之后,对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做现场采访,针对家风贯彻情况做信息搜集,形成调查报告。学生听说有采访任务,自然兴奋不已。教师事先与家长联系,给出一些提示和要求,让家长做出配合,利用这次采访机会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经过一番调度和实践操作,学生的采访任务顺利完成。在成果梳理和展示环节,教师对学生的调查实践操作情况做总结,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做点评,促使学生对习惯养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利用这样的教育机会施教,获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有重要作用。综上所述,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在具体执教时,需要对学生学力基础有清晰认知,针对性推出教学方案,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和实践中完成习惯养成目标,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渗透养成教育内容,与学科教学形成高度契合,教师要做好整合创新处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完成认知构建。养成教育有多种载体,道德与法治学科最为适合,教师需要做好融合处理,借助学科教学辅助手段展开对应设计和组织,以有效提升教学品质。

作者:储薇薇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香槟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