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与内部控制研究

时间:2022-01-07 08:32:20

财务风险与内部控制研究

一、财务风险与内部控制的理论分析

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单位活动的合法性,安全、有效的使用资产,提供真实完整财务信息,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财务风险与内部控制是紧密联系的。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与单位内部控制极其薄弱有关。财务风险不能有效控制会引发财务危机,离开了内部控制,财务风险的控制无从谈起。强化单位的内部控制,已成为降低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

(一)内部控制能够有效防控财务风险

单位自身管理的重要内容是风险管理,而财务风险管理更是单位风险管理的重心。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有效防控财务风险,对可能发生的财务活动风险与危机进行事前的控制和管理。通过内部控制,建立一个完善的监控体系,纵横交错,纷繁复杂,涉及资金流、信息流、组织结构以及人力资源,成为一个有机的综合体。行之有效的内控措施提高了单位日常活动的效率,为单位活动产生良好效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保证。

(二)内部控制能够保障财务决策的科学性

单位建立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内控制度能有效解决工作活动中出现的推卸责任,相互扯皮等现象,从而使各项管理项目能规范有序的开展活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对财务决策的各项内容,如决策的方法、程序、组织管理、人员职责等规定明确,能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减少决策的失误与损失,有效降低财务决策的风险。因此,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保障财务决策的科学性。

二、基于财务风险的高校内部控制现状

内部控制是一个多要素构成的概念性框架,任何一个要素的失效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对高校来说,其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内部环境较差

在内部环境因素中,组织架构、决策机制和岗位设置是内部控制运行的起点和依据。领导班子建设是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问题,是内部控制环境诸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高校的管理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在实际运行中容易产生以下问题:首先是高校的内部权力配置不合理,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行政权力过强,学术权力弱化,“人治”现象非常明显。领导干部往往位高权重,掌握着该校诸多公共资源分配权。其次,党委和行政部门的职权难以界定清楚,党委的“领导”与校长的“负责”的规定往往操作性不强,工作中极易“踢皮球”,降低工作效率。再次,决策的民主性差,教工、学生民主参与途径不畅。过多强调党委与其领导下的校长权力,使得各项活动的决策出现主体单一、过程不透明。

(二)风险评估系统不全

通过风险评估能识别、分析、评价影响单位内控的不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由于缺乏监督与制约权力的相关的法律规定,一些领导者利用手中权力为己谋私,时常发生财务贪污、舞弊现象,其利用掌握的大量公共资源,出现“寻租”现象。高校的一些大规模的项目投资建设往往超过了其作为非营利单位的承受能力,其在项目投资建设、负债规模等方面缺乏科学性论证,对投资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风险缺乏足够的评估与分析,风险意识不强,风险评估系统不全,缺乏风险识别、预警、评估等方面的措施,财务风险加大。

(三)控制活动不全面

控制活动包括机构和岗位设置,也包括各个管理流程,贯穿于单位整体。高校内部控制活动存在内控对象及活动范围不完整、内控制度的缺乏系统性等诸多问题。领导者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单位没有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工作不到位。高校内部控制活动最重要的是预算管理,然而很多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往往出现短期化行为,没有结合高校的长远发展目标。预算编制主要采用传统的增量预算法,在以前年度预算执行的基础上进行简单调整,有些单位甚至存在“闭门造车”的情况。一些执行预算的具体人员,未能参与到预算的编制活动中,预算标准缺少实际的依据,缺乏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大大降低预算的准确性,造成预算数字不准确,与实际差异较大。预算信息也缺乏透明度,执行过程缺乏沟通,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严重影响了预算的准确性。另外,预算管理没有建立考核与监督机制,降低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预算编制的粗略、信息的不透明、执行的随意性等则可以“混水摸鱼”,加大了单位的财务风险。

(四)信息沟通不畅

良好的信息沟通能有效保证单位收集、制作有效信息及在内外部及时传递信息,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为了满足风险管理的需要,单位内部控制应采用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形态,减少管理层级,密切上下级关系,加快信息流动,以满足组织迅速了解信息的需求,防止信息传递失真。目前,国内高校现多采用的是“科层制”的层级结构,以纵向方式主要完成信息沟通,大多数管理指令通过文件命令的形式从上到下传递。财务信息主要报送主管的上级部门和有关财政部门,对学校内部教职工每年只在职工代表大会粗略公布财务信息的若干数字,未能详细披露,更不可能向社会公开披露。除了财务报表有规定的内容外,国家相关法规未具体规定上报的财务信息的内容,诸如教育资源的配置、管理者的薪酬标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等重要信息外界难以知晓,更有一些涉及管理层财务活动的信息仅被领导所掌握,内部职能部门往往有些也各自为政,信息沟通不畅的现象时有发生。

(五)内部监督较弱

健全完善的内部监督制度能明确有关部门及岗位的监督职责和权限。但高校目前内部监督力度较弱,内部监督不能保持与内部控制的相对独立性,内部监督检查不力,岗位分工不合理,职责划分不明确,关键岗位人员业务交叉过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参与度缺乏,对项目内容的审查主要是对结果的程序性审核,在具体的执行活动中经常有许多的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得相关规范和制度难以真正落实,监管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发挥约束和管理作用。

三、基于财务风险的高校内部控制研究

(一)改善高校的内控环境

改善高校的内控环境首先要求高校管理者对内部控制有足够的重视,高校负责人应直接负责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健全,协调好单位相关财务、内审、纪检等部门的工作,使其在内控管理活动中的监控作用真正有效发挥。单位应结合自身情况优化组织架构,设计合理的部门与岗位,分配好组织架构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组织机构设置的精简与完善、人员岗位职责的分工与明确能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强化风险意识是防控风险的重要环节。风险防范机制包括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投资、风险报告等一系列的措施,对高校各项财务活动的风险进行预警、评估等,从而加强对各项财务活动的管理与控制。具体办法是:设置评估风险的机构—制定评估风险的具体指标—定期及不定期的检查风险—考核及验收—合理奖惩—及时反馈信息。经过多次的不断修正,最终确定控制风险的关键部门和环节,并对评估风险的指标进行调整,完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三)加强内部控制活动

单位要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内控制度的规范和控制方法进行整体上设计,从而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保证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高校内控应“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通过预算管理体系衔接单位各项业务活动,做到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设置要合理,岗位职责要明确,资金要安全性。明确会计凭证、账簿和财务报告披露等会计工作程序,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明确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确保单位经济活动信息的真实与完整,将经济活动信息嵌入内部控制流程系统中,减少人为操纵因素的影响。

(四)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高校应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让各个部门、每位教职工参与到内控制定的活动中,让教工了解、熟悉单位内控制度的各项业务流程与规定,将学校的重要活动信息迅速、完整、规范地对相关部门和职工进行通报,使信息传递通畅,为高校的管控建设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撑。进一步利用网络工具及时传递信息,建立各部门间畅通的沟通渠道,加快建设数字化校园,还要增加各部门工作信息的透明度,加强教工、公众及内审部门的监督力度。

(五)完善内部监督体系

内部监督要保证监督机构与岗位设置有相对独立性,这样才能较为客观、公正地评价、监督单位内部控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内部监督要以预算管理为重点,全程监督预算审批、预算执行、决算和绩效考核等各个环节,处理好业务与业务之间衔接的紧密性,正确划分内部监督机构与其他部门的权限,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标准要规范、具体,还应监督财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情况,对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进行评价和报告。一定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考核与问责制度,把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纳入到各级领导的年度考核中,把考核结果与业绩奖励、问责挂钩。还要重视公众的力量,发挥广大教职工的监督作用,广泛联系教职工,收集相关信息,积极预防内部贪污腐败,定期进行校务公开,增加高校工作的透明度。

作者:马国清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