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形式的选择

时间:2022-12-12 09:55:00

农业保险形式的选择

农业保险主要是针对农业生产,即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保险,指保险人对被保险人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受到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补偿的财产保险。当前我国农业保险立法应该摒弃单一式的模式,采用复合式的模式,即以政府为主导、政策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模式。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农业保险提供制度支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世界灾害频发的、受害损失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业保险立法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基本条件。例如美国、日本、巴西、墨西哥、泰国、菲律宾、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都先后颁布农业保险法。通过法律确立农业保险的性质和地位,农业保险的组织体系、经营范围、优惠待遇、法定保险、基金管理、费率制定、赔付标准等,使农业保险在法律的保障下健康有序地运行。

二、建立国家农业保险机构,保证各项政策法规顺利实施

要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必须有相应的机构作为依托。组建国家农业保险公司,并通过国家农业保险公司来贯彻实施政府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将是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国家农业保险公司并不直接参与农业保险的原保险业务,其机构可分设至地、市一级,业务上采取垂直领导。其主要职责就是贯彻实施国家农业保险的各项法律法规及政策,主要包括:①负责向经营农业保险的组织提供费用补贴,向投保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保费补贴。②负责提供再保险支持。③管理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并在发生巨灾损失时履行巨灾风险保障的职能。④为经营农业保险的组织提供技术支持等。

三、实行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相结合的经营模式

农业保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保险是指对狭义农业(即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保险;而广义的农业保险则指对从事广义农业(农、渔林、牧等)生产的劳动力及其家属的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仅指狭义的农业保险。商业性农业保险是指除狭义农业保险之外的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对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适当弥补。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保险相结合是指在政府主导下,在经营机制、管理方式等方面仍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效率。笔者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保险相结合有两条途径可以选择:一是赋予专业农业保险公司专营农业保险。专业农业保险公司既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国家还赋予其专营商业性农业保险的权利。以经营商业性农业保险的收入补贴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风险,即“以险养险”。国家赋予其专营商业性农业保险的权利即是国家对专业农业保险公司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优惠待遇。二是引导和鼓励专业性股份制农业保险公司、其他商业保险公司和外资农业保险公司积极参与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开发,国家给予税收优惠等扶持措施。

四、建立政府保费补贴制度,满足农业保险机构保本经营

保险费是一个保险公司生存的基本血液,保费必须满足农业保险机构保本经营的需要。在我国现阶段农民负担能力较弱的情况下,由政府给予一定补贴对发展农业保险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保费补贴,另一种是保险公司经营补贴。保费补贴是直接对农民的农作物保险费率给予补贴,由于难以区分农业保险机构经营不善亏损和政策原因亏损的界限,采取给保险公司经营补贴的国家较少。从目前我国来看,为解决农民付费能力低下、保险意识差等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矛盾,以及从有利于强化保险公司的经营责任考虑,我国应主要采用保费补贴方式为宜。

五、实行巨灾险强制制度,设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

农业风险的高度关联性,很容易促成农业巨灾风险损失的发生。化解农业巨灾风险,并非单个的农业保险供给主体力所能及的,也不是单纯通过再保险安排就能够解决的。因此,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对遭遇巨灾损失的农业保险供给主体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将是维系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同时设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为化解巨灾险提供保障。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的来源是多渠道的。包括政府财政预算拨款、从农业保险供给主体的年度经营盈余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采用巨灾风险证券化的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等等。

六、构建农业再保险体系,分散农业保险人的风险责任

保险的目的在于分散风险,当保险人承担的风险过大,威胁到保险人自身的经营稳定时,保险人可以利用再保险方式,将风险在保险人间分散、转移。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农业保险经营难度大、赔付率高等特点,农业保险承担风险责任的能力和赔付能力有限。在此情况下必须通过再保险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分散风险,分摊损失。在我国农业风险频繁发生的情况下,农业再保险就显得更为重要。农业保险主管部门应充分调动国内外再保险公司的积极性,使国内外再保险公司跟进研究利用再保险机制,制定农业再保险分保方案,分散农业保险经营风险,支持农业保险业务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