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险合同第三方受益人分析

时间:2022-10-16 02:57:20

财产保险合同第三方受益人分析

摘要:本文从财产保险合同特约受益人的现象入手,围绕抵押类财产保险合同,阐释其以抵押权人为受益人的作用与意义,并提出引入标准抵押条款。通过新建保险合同关系,该条款明确了抵押权人的权利与义务,完善了保险人代位追偿的行使条件。在实务中,更应结合抵押权转让、拍卖等特殊情形对该条款予以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财产保险;受益人;抵押

随着信用经济的不断发展,涉及抵押贷款的财产损失险业务发展迅速。由被保险人(抵押人)向保险人提出申请,双方在普通的财产损失险保单上进行特别约定,“本保单的第一受益人为××(抵押权人)”,使抵押权人优先享有保险金的受偿权。由我国《保险法》第十八条规定可知:第一,受益人是人身保险合同中存在的主体;第二,受益人由被保险人或投保人指定,且后二者可以直接为受益人;第三,受益人享有保险金的请求权。基于此,可判定直接在财产保险合同中列明受益人是无法可依的。那么,财产保险合同的受益人是否有存在的必要,现行的特约方式是否存在瑕疵,如何予以改进呢?本文拟就以上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讨论。

一、涉及受益人的法律依据

(一)被保险人的保险金领取权是一种债权。债权又称合同债权,是指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债权人)可以向对方当事人(债务人)请求给付的权利。在保险合同关系下,当保险事故和提交材料等满足合同约定时,被保险人便有权从保险人处获得保险金,保险人应及时赔付。可见,被保险人为债权人,保险人为债务人,被保险人的保险金领取权本质上为一种债权。(二)债权是可转让的,保险金受领权也是可转让的。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七十九条关于债权可转让的规定,被保险人可以将保险金受领权转让。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转让应在通知债务人(保险人)后起效,且受益人受让获得的受领权仅为从权利,即只有在被保险人的主权利可实现时,受益人才能主张其保险金受领权。财产保险合同的保险金领取人通常为被保险人,法律并没有规定其不得转让保险金受领权,“法不禁止即自由”,财产险合同关系中被保险人转让保险金受领权理应被允许。(三)受益人主张保险金领取权是对保险。利益原则和损失补偿原则的进一步实现。被保险人之所以可请求保险金,是因为被保险人和标的之间存在利益关系,该利益才是保单保障的真正客体。当保险事故发生保险利益受损,被保险人作为直接的受损者理应获得保险金的补偿。而在人身保险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会出现被保险人死亡的情况,故应提早对被保险人的保险金请求权予以安排,指定“受益人”代替被保险人实现领取权。因此,受益人的保险金领取权实际来自于被保险人的权利转让。而且这种权利的转让是完全转让,即权利移转给受让人(受益人)的同时,出让人(被保险人)的权利被消除。财产保险中同样会出现被保险人在领取保险金前离世等情况,如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中意外身故,或在保险事故发生前死亡等,故财产保险合同也有确定“受益人”的需求,以便在被保险人无法直接获取保险金时,财产损失同样能获得补偿。

二、财产保险合同约定受益人合理性分析(以抵押财产损失保险合同为例)

(一)使一般财产损失保险合同具有间接担保作用。随着信用经济的发展,财产作为抵押物与贷款绑定的现象愈益普遍。在此情形下,通过特别约定将抵押权人列为受益人,主要目的在于防止抵押财产因在保险事故中严重受损或灭失而对债权的保障功能下降,导致债务无法清偿。在这类特约的财产损失险中,抵押权人作为受益人能领取的保险金受到抵押人债务余额的限制,而且一旦其获得保险金,债务余额也等额减少;若获取的保险金多于债务余额,则多出部分归抵押人;若在保险事故发生前,抵押人偿清债务,则取消抵押权人的受益人地位。同时根据我国《担保法》第五十一条和五十八条规定,抵押物价值减少或灭失时,抵押权人有权要求抵押人提供与减少的价值相当的担保,或在抵押人因损害而得到的赔偿范围内要求提供担保,可见在财产损失保险合同中将抵押权人列为受益人,是通过保险金的补偿恢复抵押物对债权的保障功能,是一种间接式担保。(二)契合合同自由原则。我国《合同法》第四条规定了合同自由原则。此处的“自由”应理解为“法律范围内的自由”,即坚持国家适度干预下的合同自由,以维护公共利益,防止合同自由原则被滥用。财产保险合同的当事人是独立自主的经济个体,地位平等,能够自由表达其真实、可信的意志,并达成合意。将抵押权人列为受益人,是抵押人对自身受益权的自由让渡,不违背公序良俗及社会的公共利益。即使保险法就受益人的规定未涉及财产保险,但“法无禁止即自由”,属于私法领域的财产保险合同就双方合意做出受益人的约定并不违法。综上所述,财产保险合同将抵押权人列为受益人的做法,不违反现有法律规定和公共利益,是当事人自由意思的表示,故应得到尊重和认可。(三)满足信用经济发展需求。为了维护抵押权人的权益,我国《担保法》针对抵押物被征用、价值减少以及灭失等情况,明确了一系列规定,但仍无法满足实务的需要。尤其在实务中抵押权人往往与抵押物分离,不知其出险或投保,且因抵押权人未在保单中被列明,保险人对抵押事宜也不了解,将直接向被保险人抵押人支付保险金。一旦保险金成为抵押人的财产,就可能被其转移,或用于支付其他债务,此时对抵押权人权益的损害已成事实,《担保法》的相关规定便很难落实。因此,财产损失保险合同直接列明抵押权人为受益人,一方面,让保险人了解到财产作为抵押物的真实情况,符合最大诚信原则;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抵押权人能够在出险后及时获得保险金,是对其合法权益的切实保障。只有抵押权人的权益得到保障,信用关系才能得到维系,信用经济也才能得以发展。

三、规范财产保险合同约定受益人的措施建议

当前使用特约条款约定抵押权人为受益人的做法,缺少对实现条件的具体规定,在实践中可能会引发合同纠纷。对此,美国保险业采用“标准抵押条款”值得我国借鉴。(一)使用标准抵押条款,给予抵押权人独立的保险保障。由上分析可知,只有在抵押人的主权利可实现时,受益人抵押权人才能主张其保险金受领权。反言之,若抵押人丧失主权利,抵押权人受益权也无法实现。诸多实务案例表明,被保险人未尽义务,其领取保险金的权利很可能被剥夺,抵押权人受让的领取权也将失效。这对无辜的、不知情的抵押权人而言是不公平的。为此,笔者主张引入美国保险业普遍采用的“标准抵押条款”,其包括以下重要内容:一是约定抵押权人有权领取财产保险合同的赔款,但以其担保利益为限;二是明确无论抵押人是否作为,抵押权人在保单中的利益均不受其影响;三是明确当第二点情况发生时,保险人可以从抵押人处获得代位追偿权,即以支付的保险赔款为限,向抵押人追偿,但抵押债权优于保险人的代位追偿权。综上,“标准抵押条款”可发挥以下功效:1.抵押权人的权利不受抵押人作为与否的影响。有别于一般的特约,标准抵押条款在保险人和抵押权人之间创设了一种直接、独立的合同关系。即抵押权人成为了新增的被保险人,其保险金受益权不是来源于抵押人受益权的从权利,而是独立完整的主权利。保险人对抵押人的有效抗辩,不能直接影响抵押人的保障资格。2.抵押权人的义务得以明确。新的合同关系不仅保障了抵押权人的权利,也重新确定了其实现权利的条件,如抵押权人必须将其知道的抵押财产所有权及风险变动情况及时告知保险人;应保险人要求支付抵押人欠缴的保费;抵押人未通知出险时应及时向保险人报告出险情况;按保险人的要求提交完整的损失证明,并配合其进行核损调查等。可见,作为新增的被保险人,抵押权人的权利与义务的对价相当,条款更为公平合理。3.确认合理的赔偿款项分配顺序。有学者认为只有当保险标的灭失或遭受重大损失时,才允许抵押权人为受益人;若遭受的损失轻微,则由抵押人获赔更合理。其法理依据为:以抵押权人为被保险人的财产损失保险合同实质上是要确保债权的清偿;当标的财产的损失较为轻微时,不会影响其对债权清偿的确保,抵押权人没有发生损失,不能获得保险赔偿,应将保险金支付给抵押人,用于标的的修缮;但若抵押财产损失严重甚至灭失,其对债权清偿的确保作用就消失了,抵押权人有权获得与减少价值相当的保险金。对此笔者认为,这样的区别赔付方式看似合理,但在实务中很难落实。以常见的抵押财产房产为例。将保险金支付给抵押人用于受损房屋的修缮,将会使原先的房产抵押合同变成在建工程的抵押合同,抵押权人承担的风险也发生了变化。同时,抵押财产受损后的剩余价值,重建后的新价值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重新予以确认。可见,区别赔付方式的成本过高,难以推行。既然标准抵押条款已明确赋予抵押权人独立的被保险人地位,其就有权在抵押价值额度内获得保险金的赔偿,无论损失大小。只有当抵押债权得以清偿,保险赔偿多出的余额才能归抵押人所有。这也是最有效率的处理方式。4.完善代位追偿权的行使条件。根据保险的一般规则,保险人是不能向被保险人行使代位追偿权的。但在标准抵押条款下,保险人实际上是分别与抵押人、抵押权人创设了两个相互独立的保险合同关系。在抵押人和保险人的保险合同关系下,若因抵押人作为或不作为导致事故发生,财产标的发生损失,抵押人便失去了被保险人的地位,无法获得保险金的赔偿。而财产标的的损失也损害了抵押权人的利益,触发了其和保险人之间的合同,抵押权人有权按约定获得相应的保险赔偿。综合以上两种情况,保险人在理赔后,根据代位追偿原则,可以向已丧失被保险人地位的致害人———抵押人求偿,求偿的金额为保险人向抵押权人支付的赔款金额。(二)使用标准抵押条款时的其他注意事项1.抵押权转让情形下保单利益的转让问题。财产保险合同的标的为财产。由于抵押权人一般并不控制抵押物,抵押权的变更仅是收取还款权利的变更,不会影响财产受损风险,因此允许抵押权人在转让抵押权时不征得保险人的同意,仅需告知,并办理条款变更手续。考虑到商业活动中抵押权转让频繁,允许抵押权转让情况下保险关系的灵活转让,可大大提高商业活动的效率。2.抵押权人对抵押财产处置拍卖的行为后果。标准抵押条款下抵押权人为独立的被保险人,其保险利益的来源为抵押债权。因此抵押债权的存在与否直接影响到保险合同关系的存续。尤其是在抵押物出险后,抵押人若无力清偿债务,抵押权人会进行拍卖,拍卖价款影响抵押债权。此时,保险理赔应根据拍卖的具体情况而进行调整。(1)拍卖价款不低于债务余额。在这种情况下,抵押权人的债权得到了清偿,从属于担保债权的抵押权也消失了,进而决定了抵押权人与保险人之间的保险合同关系消失,抵押权人不得再向保险人提出索赔。(2)拍卖价款低于债务余额。出险后的财产标的往往贬值,拍卖价款可能低于债务余额。在这种情况下,其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同时,抵押权人也可以通过保险合同向保险人就差额提出索赔。若标的出险属抵押人过错,则保险人理赔后获得代位追偿权,向抵押人追偿。(3)抵押权人取得抵押物所有权。若拍卖时无人竞买或者竞买人的最高应价低于保留价,抵押权人可以该次拍卖所定的保留价接受拍卖财产,予以抵债。所谓保留价,是人民法院参照评估价或市场价确定的。若保留价不低于债务余额,则抵押债权消失,抵押权人不得再向保险人索赔;若保留价低于债务余额,则抵押权人可以就差额提出保险索赔。具体做法见第(2)点说明。

四、结语

在以抵押物为标的的财产保险合同关系中设立“受益人”,契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维护了信用经济主体的权益。但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财险合同的简单特约不足以明确各方权益,势必引发合同纠纷。而引入“标准抵押条款”,是我国对国际上成熟经验的合理借鉴,由此可更好地规范财产保险合同下保险人、抵押人、抵押权人等三方当事人关系。保险企业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该条款,充分发挥保险功能作用,推动信用经济的健康发展。

作者:曾怡 单位:福建江夏学院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