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7:00

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范文篇1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在提倡

“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高校的课程建设应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的有效结合,以“课程思政”为契合点来增强教学的育人功效。要求专业课教师应当将“课程思政”的要素融入专业课程中,促使专业课教学的多元化育人。《大学英语》通识课程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现阶段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师教学过程形式较为传统和单一,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兴趣,而兴趣又是学生学好英语最为关键的步骤。将“课程思政”潜移默化的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让学生在大学英语多样性的学习中,既能学到丰富的大学英语课程知识,又能接受到创新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情感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对落实教育育人和立德树人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推进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在知识上、思想上和应用上的教学功能,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英语》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在大学英语教育活动中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汲取人类发展中一切对学生发展有积极作用的外来语言、文化,特别是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论,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化思想、艺术鉴赏以及生活习俗等。如何把以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融入高校专业课程建设是我们每一个高校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将“课程思政”融入通识课程《大学英语》的课程建设为例,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中教授学生英语课程知识又能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一)爱国主义教育与《大学英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输入既有语言知识的输入,也包含文化知识的输入。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通过西方语言与中国的语言对比分析;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对比分析,使学生可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能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让学生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的同时,向世界“传播好中国的历史、讲好中国的故事、宣讲好中国的特点”。学生既要学习西方优秀语言和文化又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立足本国,放眼世界,向世界传播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化的创新成果。(二)集体主义教育与《大学英语》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不仅要提升大学生的个人语言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应该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后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将集体主义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的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语言实操,又能培养学生集体成员之间沟通交流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为集体服务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的意识。(三)道德教育与《大学英语》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根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和文化繁荣兴盛的基石。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与培养大学生自身的文化自信并不冲突。在大学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比较中国和西方的语言和文化,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我意识、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加强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加强自己对中华的传统道德充满自信和自豪。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教师批判地进行西方语言和文化的教学、中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教学、新时代中国国情的教学,是增强学生语言平等和文化自信的创新方式。通过这种创新的方式,学生在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洗礼和浸润,并且可以将所学的中西方道德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增加了大学英语课程的丰富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将“课程思政”道德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学生们不仅可以学到西方文化的道德精髓,而且还可以汲取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四)社会主义教育与《大学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英语时事新闻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实时更新国内外时事会议、时事会,时事论坛的英文版本,带领学生共同学习。如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后,向学生推送两会报告的英文版本。引导学生从报告中不熟悉,不认识的词汇着手,带领学生识记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表达。在学生对词汇有所掌握后,进而分析报告中形式多样的极具中国新时代特色话语的不同句型、语法、方式和表意,引导学生识记并能输出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句型表达,教学过程层层递进,直至学生全部掌握报告的丰富内涵,从而由易到难深入对学生进行时事社会主义教育。再如,引导学生关注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的英语新闻播报,并在大学英语课程中选取2019年-2020年抗击病毒中涌现出来感人的好人好事的英语报道,从词汇到句型层层给予学生正面的教育,用正面的典型事例和案例鼓励他们,培养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的信心。(五)民族团结教育与《大学英语》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教授西方语言和文化,还应该注意到中华民族团结教育。让学生在了解中国的民族的基础上了解西方民族的现状,批判地认识世界,树立民族平等,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英语学习的语言知识融会贯通到学生的母语,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鼓励学生将大学英语中学习到的英语的语音、词汇、句型、语义、语用等知识迁移到母语中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深入地认识汉语和少数民族语的结构,加强对汉语的发扬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

二、“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课程建设

本文将以本校正在开展的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综合教程2第二单元OptimismandPositiveThinking为例,分析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该单元实操的课程建设中。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建立文化自信,正确认识西方的语言和文化,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争做社会主义的人才。(一)“课程思政”与导入课程导入选取该单元中的Quotes名人名言部分,该部分有西方名人-雨果、王尔德、丘吉尔和海伦凯勒关于乐观主义的名人名言。在对学生进行以上名人名言中单词和句型的讲解后,引导学生查找和收集中华传统文化中如苏轼、瞿秋白等有关乐观主义的名人名言,并翻译成英文。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既能了解西方的文化,同时探寻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又能对中英文的名人名言有更好的翻译认知和学习。(二)“课程思政”与听力听力选取2019-2020年CGTN和ChinaDaily中有关病毒爆发后,中国政府,医务工作者和全国人民积极乐观应对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听力中再次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推进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该部分的听力练习,既能让学生结合该单元中乐观主义的主题,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又能让学生及时地了解时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三)“课程思政”与词汇该单元的词汇出现如:optimism,optimistic,optimist,op-timistical,optimistically等一系列通过词根optimise增加词缀-sim,-tic,-ist,-al,-ly来改变词性或词义的单词。该部分词汇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用自身母语的词汇形态进行对比分析,如学生的母语为汉语,那汉语词汇形态将对应着偏旁部首;或如学生的母语是苗语,那苗语的词汇形态同样有相对应的词根词缀且词缀数量仅有四个前缀。词汇部分的课程设计很好地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了该单元的课程建设,该部分既加强学生对汉语语言结构的深入认识同时也树立民族语言平等的思想,起到推动汉语的发扬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作用。(四)“课程思政”与阅读该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ChooseOptimism。通过对该篇文章的单词、句子、文章结构的讲解疏通,让学生在理清楚该篇文章的主旨和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到该篇文章的德育观点———乐观与成功的必然联系和乐观主义更关心积极有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输入乐观主义对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实现教育育人。(五)“课程思政”与作业该单元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以下要求写一篇150词左右的作文。TheauthorsofthetextAandtextBinthetextbookconveytoustheinformationthatweneedtolookattheoptimisticandpositivesideofanythingthatcomestous.Inourdailylife,weneedtotakeanoptimisticandpositiveattitude.Writeanessaya-bout150words,inwhichyoushouldshareyourideaswiththefollowinghints:1.Whatismeantby“thinkingpositively”?2.Whatistheconnectionbetweensuccessandoptimism?3.Howcanwekeepanoptimisticandpositiveattitude?区别于传统的个人独立完成的作文,该部分的作文设计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三人一组,可以是平均分配,一人回答一个问题,每人完成50字左右的段落书写,再组合调整成一篇完整且有逻辑的作文;也可以是组内自行安排,以多种方式共同完成该部分写作任务。该单元作文的设计能让学生锻炼沟通交流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和集体主义的意识。在大学英语教育活动中凡是对学生发展有积极作用的外来语言、文化,特别是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论,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化思想、艺术鉴赏以及生活习俗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吸收与采纳。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的课程建设,是促进学生思想进步的前提,能够有利于学生未来的综合发展。因此各个高校应该重视并提高“课程思政”和《大学英语》的有效结合,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高校教师团队协作在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将“课程思政”长期地、多维度地加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梁金凤.基于实践教学理念下的思政课堂吸引力提升路径探究———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2]夏文红,何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使命担当[J].人民论坛,2019(30).

[3]张星.保持引领力、增强吸引力,提升执行力———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政治性、趣味性、实用性的有机统一[J].文教资料,2012(15).

[4]赵冰梅,曲洪波.思政课落实创新计划背景下的“概论”课教学改革探索[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6(12).

课程思政建设范文篇2

关键词:财务分析;课程思政;教学建设

一、引言

起源于2014年上海市高校改革的课程思政改革,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的教育方向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德育一体的教育理念。此后,课程思政改革先后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被作为重点内容提出;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深刻地提出要在所有高校和学科专业中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管理学类课程作为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发挥思政教育的重要田地,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去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科学的思考和理性的批判。财务分析课程的思政建设以此为鉴,拟在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尝试性地融入课程思政,借助多渠道路径,努力在无形之中帮助学生同步实现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提升。

二、财会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

(一)财会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政治意义

思政教学不仅对学生的培养很重要,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也很重要。财会课程的思政教学,将国家理想和个人品质结合起来,将社会责任和个人素养结合起来,促使财会知识和价值引导协同发展。财务分析课程是财会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主要讲授如何解读公司财务报表并对其财务能力进行分析,这些都是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中丰富的思政元素的挖掘都需要我们通过专业课程教育去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二)财会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教育意义

在新经济时代下,财会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去学习和了解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税收政策,对金融环境的变化也要有所知悉。在这样的背景下,财务分析课程涉及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和企业财务通则等各项财务法规,通过在财务分析的专业课程中加入相关的法制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相关的法律思维,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明确违纪的严重后果,引导学生遵纪守法。

(三)财会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社会意义

财会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大部分都会涉及社会的经济发展,因而财会人才的职业素养和思想品德至关重要。历年来,大型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事件层出不穷,不仅损坏了当事人和公司的利益,也对社会的经济秩序产生了巨大影响。虽然通过法律的制裁,当事人会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要想杜绝此类现象,还是要从根本上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而这就要从高校的大学生教育开始,在专业课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们将职业道德内化为行动纲领,对利益的诱惑说“不”,严守执业的准则。

(四)财会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发展意义

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青年群体,往往都能最早发现社会热点问题,但在网络乱象之下,其往往会成为被影响者,进而片面地思考问题,忽略思想政治方面的提高,长此以往,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开始出现偏离。高校虽然都会开设思政课程作为学生们的必修课,但仅设置在大一、大二学年,而对作为准毕业生的大三甚至大四毕业生却没有进行持续的教育和引导。实际上,对这两个年级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素养的培育是最为重要的。这就要求对他们进行课程思政的同步教育,使得他们在求学阶段中都能处于一个受教育的状态,实现全过程育人。

三、财会专业课程思政开展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思政教育知识缺乏

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教书育人”,教书和育人要相统一。因此,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为学,更重要的是要为人。但长期以来,为了完成学科指标,大部分专业教师在授课中只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而对其身为财会人员道德价值观的树立却少之又少。但实际上,财会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究竟能走多远多深,除了必需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是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因此,专业课教师应该丰富自己的思政教育知识,在上好专业知识课的同时,还需将政治思想教育融入课堂,让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品德均得以很好地培养和提升。

(二)课程思政的地位不够明确

专业课教师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专业课教学是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其中专业课的课堂是最主要的渠道。目前,财会课程的教学大纲很少出现“思政教学”的身影,相较于专业课程的安排,课程思政往往处于“隐形”的地位,没有被挖掘出来。实际上,课程思政属于“隐性”而非“隐形”,在实际的教学安排上,很多教师都没能正确处理好“显性”的专业课程和“隐性”的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无法达到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课程思政建设制度还不够完善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两味药,联合用药才能双管齐下。前者是关键课程,后者是关键环节。目前,基本每所学校都会把思政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而课程思政改革至今已有几年,但现实中,高校对课程思政的建设还未形成一个完备的体制,仍处于探索和实践之中,并且对目前已经设立的财会专业课程还没有形成合理的考核制度,重形式轻内容,无法及时、真实地反馈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果,不利于长远推动财会专业课程思政的发展。

四、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

(一)财务分析课程思政的定位

财务分析作为财会类专业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主要讲授的是财务报表的基本知识,并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对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政策。此外,它在财务报表分析的基础之上教授学生进行企业四大能力的评估和计算,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通过对财务分析课程的内容研究和实践探索,专业教师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等方面逐渐探索和学习将思政融入课堂的具体路径和方法。通过此种无形的方式,财会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财务分析课程的同时又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政治素养,这对促进学生们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具体实施路径

1.财务分析的教学内容专业教师需要深入剖析财务分析课程的具体知识点,找到能够将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结合的地方。比如,在财务报表分析教学中,以2020年的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说明企业财务造假的严重后果,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在财务能力分析的教学中,以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为例,通过让学生计算不同行业企业的财务指标并进行对比,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财务报表粉饰分析的教学中,对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因康美药业造假被罚的案例进行分析,树立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2.财务分析的教学方法在财务分析的教学方法上,可以充分借助新媒体的优势,使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将思政内容与财务分析课程体系相整合。课前可以利用本校的慕课资源,让学生提前进行课程的自我学习,使之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课中对财务分析课程中的报表分析,可以借助财务管理的实训软件,让学生真正地把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后布置相关的财务案例分析任务,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自己的独立思维和批判意识。3.财务分析的教学考核为了检验教学效果,测试整体教学质量,课程考核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在传统方式中,大部分考核方式都是以考试题形式来完成的。但是基于财务分析这门课程的特点,大部分的知识点都是和财会实务紧密相连的,仅通过几道题目是无法让学生完全消化和运用知识点的。因此,专业课教师有必要提高过程考核在财务分析成绩中的占比,尝试运用小组案例讨论、课外模拟情境教学等方式实现课堂反转,让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真正的全方面育人。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财务分析课程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乃至世界观培养的重要性以及财务分析专业课程的属性,本文对财务分析的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设计,主要从三个角度实现这门课程的育德育人意义。首先,教学内容需要从财务分析课程的知识点出发,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将思政元素嵌入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其次,教学方法上要促使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促使课程思政与财务分析课程体系相结合,完善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思政课程教育体系,促使财务分析课程的思政因素系统化;最后,教学考核上通过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加大过程考核在整体考核中的比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对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案进行重构,积极探索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完成了财务分析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协同前行”,使得大学生的个人素质、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相结合,进一步拓宽了财务分析课程思政的广度和深度,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周谦,赵娟.“课程思政”视阈下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财会通讯,2021(11):165-168.

[2]蒋晓改.《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0):388-389.

[3]谢长旺,刘新梅.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以“资产评估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3):81-83.

[4]王东清,刘静静,刘华南,等.基于协同育人理念下会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经济师,2020(10):201-203.

课程思政建设范文篇3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等数学;有机融合

课程思政建设是在“三全育人”格局形势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让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从而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现状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掀起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潮,但目前课程思政并未真正全面做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因此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还未完全走出“孤岛”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深入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的理念。目前课程思政的建设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仍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专业课程的老师往往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德育,认为德育工作是思政课程教师和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工作。不少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甚至会误以为课程思政就是在专业课程中强硬植入思政课程的内容,从而无法调动对课程进行思政建设的积极性。

(二)思政元素与相关知识点融合度不够

课程思政的难点在于如何做到将思政元素和教学内容紧密融合,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目前不少课程思政的建设还浮于表面,思政元素的挖掘也不深入,对于如何将已有的思政元素与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并没有作深入的教学设计与探讨。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需要多样化,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多途径进行教学设计。目前很多专业课程特别是通识课程的教师以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忽视了多元化的教学设计,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无法达到课程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

(一)提升教师对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认识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3]。要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就要带领他们学习相关的文件精神,让教师从思想上意识到思政教育应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高等数学作为职业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它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也有着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思政教育的优势。大学期间正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而大学一年级又是这一关键时期的黄金节点[4]。对于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如果缺乏有效及时的引导,就很容易迷茫,甚至迷失自我。常见的问题有:沉迷网络,喜好享乐,以自我为中心,空有理想而不上进,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等。要帮助学生回归正途,教师就要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而思政教育仅仅依赖于思政课程和辅导员的教育显然是不够的。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必修的一门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一开设,课时长,覆盖面大,因此从时间节点和时间跨度上看,高等数学具有思政教育的优势。高等数学是一门古老而经典的学科,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文化和历史文化,将这些文化融入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将中国数学发展史融入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将数学家的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励志故事融入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学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因此,从课程内容上看,高等数学也具有思政教育的优势。

(二)增强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课程思政就是要传薪火于讲堂,引清泉入心田,最终做到润物细无声,因此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在实施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做到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的紧密融合。制定课程标准,明确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高等数学的课程总体目标可以用“融会贯通”这个成语简要概括。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犹如盐“融”入汤;还要让学生学“会”必要的数学知识,并学“会”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增强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思政教育还要“贯”穿高等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做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最终让学生能“通”其意,晓其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重“技巧”轻“教育”,也不能一味注重思政教育,而忽略课程知识内容的传授。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寻找契合点。挖掘思政元素不能依靠个人力量,要调动整个教学团队,通过开展教研活动,集体备课讨论,老教师传帮带等方式,全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并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切忌生搬硬套。最终团队老师可以建立思政元素案例库(表1),为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基本保障。表1所提及的只是其中一部分,高等数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还有很多,还需要教学团队去补充完善。教学团队的老师搜集思政元素不仅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还要善于发现,通过实事、身边事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改革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为了让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有效的开展,除了寻找思政元素,更重要的是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主探索课程内容和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可以结合在线开放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还要改进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将一些思政元素和课程内容可视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以数列极限的概念为例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表2)。

三、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范文篇4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生物工程专业

“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各环节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1]。相对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并不改变课程教学的性质,而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有效融入课程教学,激发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提升课程课程能力[1]。党中央和教育部一直重视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1-3]。生物类专业是一类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类专业,具有多种学科交叉的特点,课程体系复杂庞大,综合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知识体系严谨,结构完整,科学性极强[4-6]。同时,生物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提示我们,生物类专业思政元素发掘、融入等教学实践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效。另外,《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必须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3]。可见,生物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不仅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还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再好的课程思政理念、课程体系都无法有效实施。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工程类高校教育理念的广泛共识[1,7,8]。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从2005年开展以来,通过不断的发展和持续改进,形成了国家通用标准[7]。国家通用标准对工程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课程思政实施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同时,国家通用标准对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水平、能力和素养等方面做了规定[1,7,8],不仅要求专业教师在数量结构上满足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且要求学历、职称、生师比、年龄等结构合理,做到学源多样,学科全面,达到专业认证标准规定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教师队伍数量充足、素质较高,能够满足相关课程的教学需要;同时,还要形成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积极聘请专家、优秀教师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数量符合要求[1,7,8]。可以看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工程教育认证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毕业要求的关键核心,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起着关键作用。鉴于此,本文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探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生物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确保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的高效推进,是今后工程类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的推进方向。

一、生物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一)建设一支优秀的、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培养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生物类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教师队伍,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教学和育人能力突出的服务于生物类专业的、跨学科“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二)建设一个丰富的、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

教学团队深入挖掘课程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点,调整教学内容,突出思政目标,建设一批优秀案例,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适用于生物类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

(三)建设一个灵活的、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引导教师积极运用信息化载体,利用课堂主讲、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参观体验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有机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全过程,构建一个灵活的、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二、生物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机制

(一)强化制度保障功能,创新科学管理机制

1.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完善“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的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专项团队建设领导小组,由团队负责人任组长,以生物类专业和思政育人为两条主线推选两位团队骨干成员为副组长,组成团队领导小组,以“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为目标,统筹落实团队建设任务。2.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团队通过实施定制化项目,搭建教师研修平台,组织教育教学研修活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通过以赛促学、观摩课堂等模式,团队成员对优秀教学案例和教学模式相互学习借鉴,再由具体课程教学活动的实践,探究适合本门课程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模式。3.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在教学组织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优化教学组织的考核评价制度,着力推进新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制度改革,实现以立德树人为重点的全面考核转变。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二)增强建设落实能力,创新多种驱动渠道

1.课程思政元素的科学合理挖掘对所讲授课程的知识逻辑、学科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均要有深度、广度、长度的理解与研究,需要专业教师积累经验、提升能力、阅历,付出大量时间精力等才能较好地完成。同时,课程思政元素不仅仅是课程本身蕴涵的元素,还要从专业体系思考。第一,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二,课程建设。首先,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守牢思想文化阵地。其次,通过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确保教材质量。再次,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第三,课程思政的系统性体系建构。课程思政建设从系统上谋划各门课程的聚焦点,区分课程特色、注重学段差异、明确校际优势。2.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就是在“润物无声”中达成育人功效[9]。课程思政的另一个难点是如何把善与美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的求真之中、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在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贯穿思想价值引领。在管理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三、生物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结果

(一)建成高水平的、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经过5年的合作实践,逐步形成专业教学与思政元素结合的教学模式,打造优秀高水平的、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团队及成员获得校级荣誉15项,争取获得省级荣誉8项;当前,该团队正在积极申报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提升团队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坚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好思想引导和行为示范,通过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挖掘思政元素参与建设,团队成员注重自身提升,“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2.革新团队教师“课程思政”理念认识到高校专业教师的思政融入专业课的教学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性的影响,进一步明确每门课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强化教师的育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3.强化团队教师对专业的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充分认识在教学内容上,进一步选准切入点,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中,加强专业本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教育。团队成员积极探索,形成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元素“七个结合”的教学经验:团队成员注重专业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与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相结合、与“三德”教育相结、与法律意识教育相结合、与科学素养教育相结合、与创新教育相结合、与“生物安全”教育相结合。4.提高团队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艺术增强“课程思政”的说服力、亲和力和有效性,坚持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制定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改变了原有的教学形式。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加入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强化德育元素的浸润作用。注重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监督和管理作用,“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不断加强。

(二)建设形成具有示范性的生物类“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

通过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库,生物类专业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思政”专业全覆盖;建设校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6门,邀请校内外专家、同行观摩评价课堂;获校级课程思政类教改课题立项3项,获得省部级教改课题立项1项;撰写项目建设研究报告,对团队建设做出总结和推广以期能对其他学科或专业的课程思政课建设提供示范性样本。1.引入中国科技成果,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责任意识充分挖掘中国元素,将知识点与我国科技发展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的四个自信,使学生成为新时代有知识、有本领、有担当的新青年。2.以科学家的科研实践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我国科学家的科研实践经历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良好素材。例如,在“萃取”一章中,通过屠呦呦在无数次失败中发现青蒿素提取方法的故事,让学生不仅能学会萃取的机理,还能体会到前辈科学家在科学实践中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3.展示国产生物制品的成就,引发学生对创新的思考国产生物制品的开发涉及大量生物分离知识。例如,在“离心”章节中,以国产“爱可唯”新冠疫苗为例,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4.引入国家相关政策及国际案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相关国家政策,对学生设计评估方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职业素养的培养等极为重要。比如在“色谱”章节中,引入我国对某制品纯度的要求以及相关法规,可帮助学生建立绿色环保理念,完善知识结构,成为学科内容的有力补充。

(三)探索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方法路径

1.利用网络平台为教学载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涉及课程均制作融合课程思政视频,利用“中国大学MOOC”“超星学习通”“问卷星”等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实现即时交流、讨论,打破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2.利用案例资源为教学载体,提高“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融合度针对学生“理论学习不积极,实例应用兴趣浓”的特点,团队在生物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制定了“实例为载体,思政为目标”的基本方针。为此,教学途径主要采用基于案例的任务驱动式,结合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的BOPPPS模式、参观教学法和操作练习法等。教师通过生产、科研中的实例讲解主要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真实的情景、项目中开展教学,引申出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匠精神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自强不息、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国奉献的精神。

四、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美育;课程思政;黄河文化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美育工作作为高校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文化内涵、德育元素和人文精神,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美育课程较之其他课程有着天然优势,因为美育具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特点,有助于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美育课程以“黄河文化”为抓手,积极推进美育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美育课程思政的特色化建设

“美育是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较强的审美能力、养成深厚的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1]在推行课程思政建设初期,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美育课程群的教师团队就围绕如何让更多传统美育课程在思政化建设过程中成为“金课”这个问题,进行反复研讨,最终达成共识:结合校情,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思政化建设道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是一所缘水而生、因水而存、籍水而兴的学校,以水利等工科为主干,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地处黄河之滨,其地理位置也与国家黄河战略息息相关。“从文化角度看,黄河在成就我们生活家园的同时,也逐渐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2]结合校情,学校美育课程群教师团队对课程思政特色化建设进行如下探索:通过美育课程,向学生讲好黄河故事,传播好黄河文化,传承好黄河精神。学校的学缘结构和地理位置,成为美育课程最能利用、也最好利用的特色,并完全契合国家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对课程而言,“黄河文化”其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思政素材富矿,因此也成为学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最有力的抓手。

二、黄河文化与美育课程思政

(一)课程素材的选择

以学校开设的《音乐鉴赏》课程为例。任课教师积极探索黄河音乐艺术文化相关内容,结合教学大纲中的“基本乐理”“声乐赏析”“中国传统音乐赏析”等内容,有意识地发掘与黄河文化相关的素材。比如,在讲解基本乐理时,选用黄河沿岸民歌作为视唱练习素材,让学生从识谱之初,就以黄河岸边的歌声作为练习摹本。在“声乐赏析”部分,详细为学生讲解《黄河大合唱》诞生的故事。在“中国传统音乐赏析”部分,从黄河上游的“花儿”到陕北的“信天游”,从山西的河曲民歌到山东小调,沿着黄河,让学生从民间音乐中嗅到黄河泥水的味道[3]。围绕“黄河文化”深挖、广拓课程思政素材,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科学、准确、翔实、生动的内容。作为“蓄水池”的素材库,不仅要保留、沉淀经典素材,更要让素材流动起来,成为“活水”,结合新时展要求,源源不断地注入新时代的美育,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内容。

(二)艺术实践的推进

学校与有着“黄河故宫”之称的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签订了建设艺术实践基地协议,在校大学生都有机会走进嘉应观,感受生生不息的黄河精神。以嘉应观中所设的“埙乐坊”为例,该坊出产一种名为“黄河泥埙”的吹奏乐器。据说在清代雍正年间,治理黄河水患的官兵以黄河泥为材料,捏制成埙,吹奏埙乐以寄托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治黄工程的期盼。学生在埙乐坊中,不仅能够学习吹埙,还能学习制埙,黄河泥埙的非遗传承人亲自为学生授课。学校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社交礼仪与形体艺术》,以黄河流域的风土人情为载体,以中华传统礼仪为核心,开展“黄河服饰礼仪风采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不同时代黄河两岸人民的服饰文化及礼仪文化,用“走秀”的方式展示年轻人对礼仪文化的解读,把礼仪穿在身上,行在脚下,举在指尖。对于普通高校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艺术实践是最有效的美育途径。从美育的角度来说,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拓宽了对艺术本体的认知;从思政教育的角度来说,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可以受到黄河精神的洗礼。

(三)审美理论水平的提升

新时代的大学生所接受的审美教育,不应只是停留在“感触”的层面,而应提升到理论层面。有了基础知识的铺垫和艺术实践的拓展,最终可以凝练出属于学生个人话语体系的审美意识。学校美育课程可以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项目式学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与黄河文化相关的艺术项目为研究对象,在教师的指导下,最终完成调研报告,或者制作完成微课视频,在全校范围内展示,接受全校师生的评判和建议。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极大地提升了对艺术的自主审美能力,加强了对黄河文化的认识,自觉地用黄河精神鞭策求学道路上的自己。同时,其他一些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师在授课内容涉及黄河元素时,可以有意识地从审美角度进行授课。比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部级精品在线课程《中华水文化》中关于“水与艺术”一节,就涉及黄河美术、黄河音乐、黄河舞蹈等相关内容。比如开设的《黄河文化》课程,教师在讲授黄河相关艺术门类的作品时,可以邀请艺术类教师为学生授课,不仅让美育融入智育的课堂,而且实现了德育、美育、智育的全方位融合。这样,学生的审美理论水平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助推下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学校美育课程团队在设计课程时力图构建“基础理论→艺术实践→审美提升”上旋阶梯式的课程内容体系。审美理论水平的提升并非美育的终点,而是学生自我美育的起点。教师以“黄河文化”为抓手,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在这里,有诸多优秀黄河艺术的鲜活再现,有更为广阔的艺术品鉴空间,学生既可以进行自我艺术修习,也可以从学校美育课程系列中撷取更多高阶的艺术类课程继续深造。

三、高校美育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一)美育德育两层皮

尽管以黄河文化为抓手的美育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并非所有美育课程及其每一堂课都能够有效地将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常见的问题如下:一是为“思政”而“思政”,课程内容与思政相关度不大,有生拉硬拽之嫌。二是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认为是课程的负担。部分教师认为课程内容太过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有效联系。凡此种种,都是将美育和德育人为地割裂开来,这就失去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初衷。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不管是美育还是德育,一味地灌输只能适得其反,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发现美、探究美、习得美、提炼美,依赖于课程思政的环环相扣。不论是课程大纲还是具体课堂,都应以思政视角进行切入,以思政案例作为活教材,最终实现教材的升华,做到全程贯穿。这个贯穿绝不是用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去说教,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细腻地融入美育课程内容中,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二)师资合力不足

之所以很少有美育课程的教师能够将德育和美育相结合,是因为该领域教师本身就缺乏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和思考。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自身艺术专业的深度和广度无疑是学生的十倍百倍,但是就政治理论的学习,未必会大幅度超越普通大学生。尽管在美育课堂上,教师不用刻意地去解释政治理论名词,但是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如若不能完全掌握并深刻理解政治理论,则无法将其融入自己的课程中去。另外,对与黄河文化相关的思政素材进行提炼与应用,对于美育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不仅仅是人文相关的领域,而是诸多领域的协同发展。因此,在提及黄河文化的时候,作为美育教师,是无法绕开其他领域闭口不谈的,相关知识的匮乏也是当下美育教师的短板。因此,新时代的高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美育教师应该主动联合思政课教师及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形成合力,为美育课程的可靠性、前沿性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建设美育方面的跨学科团队。

(三)网络阵地占领不够

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例,有部级精品课程作为网络重要资源的支撑,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范式,但数量上仍是远远不够。新时代的大学生,网络生活几乎被网游和短视频占据。作为高校艺术类教师,能否占领网络高地,宣传黄河文化,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点。以短视频为例,网络上高校教师的普及类美育鲜见身影。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重,分身乏术,同时也缺乏信息化技术的支撑,因此在网络阵地少有发声。可以将优秀微课进行节选,制作成短视频投放网络,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修整,形成一个文稿撰写、出镜讲解、后期制作的团队,进行优质的美育内容持续输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作为课堂内容的有效补充,继而打造教师个人品牌价值,提升课程乃至学校的含金量和知名度,为弘扬黄河文化、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质打造一个优质的网络平台。

四、高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

(一)对思政素材的深度挖掘

毛主席说过,“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我国最早的文字、制度、都城均始现于黄河流域。显而易见,黄河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有别于游牧文化和鱼稻文化。黄河流经九省区,囊括了河湟文化、河套文化、秦陇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地域文化。黄河治理文化是超越其他大河文化最为深重的特点[4],并且生发出“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对于教学来说,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团队应尽快梳理出黄河文化的发展脉络,发掘出黄河文化中的艺术伦理价值。从黄河歌舞艺术的行为自律到黄河造型艺术的创造实践,从黄河原始礼仪的情感渊源到黄河先民群居的集体审美,以不忘初心的精神,探寻黄河艺术发生时期的文化基因。

(二)加强美育课程顶层设计,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联动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美育以黄河文化为抓手,在美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与其他领域学科的交叉联动。因为课程所面对的并非艺术专业学生,而是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将美育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谱系中,教师的教学目标达成度更高,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更好。有着“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的黄河,历史上数次改道,其中引起的生态变化、社会变化、经济变化乃至治黄工程的不同策略和实施方案,都对黄河文化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大禹治水……是黄河文化第一次大规模地随着治水传播到黄河流域以外区域。”[5]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赏析现代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回顾硝烟四起、保家卫国的历史,在学习其中蕴含的黄河精神的同时接受人格品德的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黄河雕塑时,用现代科技的眼光去审视古人的工匠艺术,在对材质、工艺的探讨中接受智力认知的教育;带领学生奔赴黄河岸边,亲历先民们的生存足迹,在艺术采风的时候接受体能体魄的教育;带领学生学唱黄河号子,亲自体验打硪,在打硪与号子声中接受劳动的教育。这样,不仅实现美育与其他学科的协同联动,而且达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三)坚持美育课程的美育核心

课程思政建设范文篇6

关键词: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农林院校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教育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的本质职能是人才培养,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中国高等院校的使命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工作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是每一门课程教学的任务。高等数学作为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为什么要开展“课程思政”,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本文作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一、高等数学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课程观,是一种“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回应社会变革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促成教师教书育人职责与使命的回归,解决校园思政课程孤岛困境的需要[3]。高等数学作为学生入校后的一门时间跨度长、覆盖面广、重要性强、学生投入精力相对较多的必修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度,而且对学生深入了解大学学习生活,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割裂的现象,数学教师认为数学是一门纯自然的课程,课堂教学应着重传授数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能力,而思政教育应该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来完成。长期形成的这种理念导致数学基础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考虑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教育,一定程度上轻视了育人育德这一根本任务。作为农林院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教学活动中融入“知农爱农”“三农情怀”,对增强学生专业的认同感、学业发展定位、引领学生正确价值取向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农林院校高等数学教师,应当深度理解“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深入挖掘数学基础理论及各教学环节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强化育人理念,认真做好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将“课程思政”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2017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大学数学教学中心提出了“围绕育人目标,拓展育人理念,构建多元化课程思政体系”的实施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高等数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策略

高等数学课程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属性显著的公共课程,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应贯穿对学生理解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引领。围绕课程思政目标,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构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优化完善教学目标、凝练课程思政元素、坚持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等全面推进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一)发挥数学教师的主动性。拥有德才兼优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现课程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4]。作为大学数学教师,课堂上严谨的治学态度、严密的组织教学、严谨的逻辑思维、整齐的板书、精美的课件,课后认真对待学生作业、答疑等无疑直接影响着每名学生成长。在融入思政元素方面,数学教师首先要从整体上认识高等数学的知识逻辑体系,领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维模式,并将其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从中剖析出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影响学生精神层面的资源,最终以适当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通过思考得到自己的感悟。作为农林院校的数学教师,还应该更多地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学习和了解国家的农林政策和战略,深层次地将自己融入农业院校的大环境、大氛围。为此,我们积极为中青年教师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学校开展的“青年教师实践锻炼”,青年教师深入校内外农业实验场站,开展为期6个月的实践能力锻炼,以增强教师的“三农情怀”,理解和认识其他农林专业的定位和发展。(二)优化教学目标。高等数学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工、农、医、文等专业大一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根据学生特点和专业要求,我们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种不同类型。在旧版培养方案中,课程目标的设置主要是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主,配套的教材建设和教学设计也是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为了更好地开展高等数学的“课程思政”工作,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我们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加强了能力培养目标、引入了价值引领目标。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批判性的文献阅读提高科学分析能力,增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创新思维以及团队合作意识。价值引领目标是通过高等数学课程的系统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使学生心灵得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浸润。在知识传授的同时,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学习,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精神层面具备高尚的人格,真正成为有用之才。(三)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1.结合数学文化开展课程思政。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和数学家的故事,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数学发展史,而且能够促进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爱国情怀,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5]。案例1,通过科学家的奋斗历程、研究历程、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数学之王”苏步青起初并不喜欢数学,由于一位东京留学归来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话“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从此,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化转向数学,而且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通过自己的努力钻研,他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为中国的数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案例2,数学文化隐含着创新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我国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指出:“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他用割圆术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在刘徽研究的基础上,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这一成就比欧洲人早一千多年。在强化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的基础上,深刻领悟科学家创新、求实、奉献的科学家精神,同时增强学生们的文化自信。2.结合概念和定理开展课程思政。高等数学内容中的一些简单的基本概念,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会带给人们正确的生活启示和理想追求。例如函数的连续性是指当自变量有微小变化时,因变量也发生微小的变化。这一简单的概念如果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比如气温的变化、知识的积累、成绩的获得、植物的生长等都具有连续变化的特性。这一概念启示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不能急于求成,必须遵循它的规律,作为青年学生,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抱负,必须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步。又比如,定积分的基本概念可以概括为“分割、作积、求和、取极限”四个环节,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化整为零、局部近似、化零为整、精确化四个部分。这一重要思想给我们的启示:在实际生活中,复杂的问题可以分解为几个简单的小问题来处理,远大的目标同样也可以分解为几个小的目标,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分解,平和地做好每个小事情。3.结合学校发展史开展思政教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双一流农业大学。学校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众多的在农业科研领域蜚声海内外的科学家。数学无疑对他们的科学研究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也因此产生了特色鲜明的数学在农林领域的应用案例和成果,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诸如“东南窑文化”“科技创新园”“农业大数据中心”等校内品牌都包含有鲜明的数学应用特色。通过给学生介绍这些身边的故事,使学生看到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与先进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国家近几年提出的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加强数学等基础学科对新农科建设的支撑等重大战略均是立足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是对强农、兴农的重要部署,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农、爱农情怀。(四)教学环节融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都是成熟而稳定的。在新的教学发展时期,教学设计与教学环节中也需要适应学生创新性、探索精神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需求,形成课程教学与全程育人的紧密结合。1.教学环节融入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针对部分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课前通过慕课或微课方式自学,并布置一些与授课对象专业相关的、可以用这部分数学理论解决的实际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让学生汇报或讨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思路或解决方法。比如“高等数学”课程中的最值应用、定积分应用等部分内容,理论性相对较弱、实践性较强,适合学生研讨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参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性学习,问题的解决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2.教学环节融入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对于概念和理论性较强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善于将传统的平铺直叙的教学方法改变为启发式教学方式。如在引入定积分概念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采用以不规则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为引例,启发学生不断思考,将不规则图形与规则图形进行比较分析,提出解决思路,并探讨方法的可行性等。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积极的讨论,必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也会对学生后期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遇到困难和问题不退缩,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大问题会变成小问题,最终能顺利解决。3.教学环节融入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训练或需要团队配合的小项目,供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比如,在对差分方程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布置一些简单的与农林经济管理相关的数学题目,要求学生分组限时完成从数据调查、方程模型建立、求解到结果分析一套完整的实际问题处理流程,并撰写比较规范的研究报告,这一类似于数学建模的实战训练,对培养学生基础科研能力、团队精神、知识发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成效

2017年以来,我们在高等数学课程中探索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模式,围绕这一目标,大学数学教学中心积极开展教材建设、新的课程大纲修订、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并在教书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成校级高等数学示范课程2门,承担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2项,院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4项,参与教师30多人。通过邀请校内专家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示范、研讨交流,做到高等数学教师人人参与课程思政。教师也从一开始对“课程思政”的不了解,逐渐转换为充满热情,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特别是在课程思政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党员教师积极带头,为推动课程思政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完成融入思政元素的教材建设及新版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设计。出版农科类《高等数学》、预科类《高等数学基础》教材2部。2018年,结合学校新版本科培养方案对思政元素的新要求,在课程教学设计中保证有不少于总课时10%的思政元素。思政元素内容的选取、如何与理论知识融入、讲授的技巧等均经过课程团队成员反复研究和系统考量。确保所有思政元素的加入不牵强附会也不是老生常谈,而是一种自然的拓展和延伸,做到使学生不会认为数学教师是在讲“思想政治”,真正起到“课程育人”的效果。完成“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资源库建设内容主要分三个模块,分别为“数学文化”“数学哲学与人生价值”和“农林特色案例”。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采取以教学团队建设的模式进行,以避免因主讲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不同理解而造成加入课程思政内容的随机性,影响教学效果。其中,农林特色案例主要以搜集我校不同学科背景的实际应用案例为主,让学生从身边案例体会到数学理论、专业发展与解决问题的高度统一,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对农林专业的认同感。围绕“课程思政”开展的系列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助推了数学教师专业知识、教学理论、思想政治理论等方面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改革氛围,本科数学教学效果明显提升,近几年学生在参与本科大学生科创、数学建模等活动中人数显著增加,在数学学科竞赛中成绩也获得巨大的突破。在以应试为主的教学环境下,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要想融入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主的“课程思政”元素仍存在很多的困难,如何避免思政元素与理论教学过度融合、避免思政元素影响理论教学、避免思政教学与理论教学形成“两张皮”现象都是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我们应更重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反应,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有效地推动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刘清生.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J].江苏高教,2018,(12).

[3]齐砚奎.全课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Z].2018-02-02

课程思政建设范文篇7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人才培养;课程思政

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的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要全方位全程育人。高职国贸实务专业应该对专业各类课程如何合理分配思政教育的内涵体系、每一门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中主要的思政目标与任务的设计、思政教育教学目标如何开展构建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积极的实践。

一、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各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规定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从某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内容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是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全面综合发展、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以及创新意识,尤其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守约诚信的职业道德操守的外贸专业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突出强调了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塑造的重要性,为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确立了方向。

二、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一般地讲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职业能力可以分解为综合素质能力、专业基础应用能力、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外贸岗位职业能力、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专业知识拓展能力等几个方面。在各个能力中无一例外地涉及到专业能力和人文素质及思想道德品质几个要素。从中可以看出对学生的培养不再是仅仅侧重技能,而是要德技双修。所以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德树人,坚持在教学实践等过程中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调统一,二者要兼顾,不可偏废,厚此薄彼。同时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意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不是简单的生硬拼接,而是要彼此融合、有机结合。既要培养扎实的适用的专业技能,又要潜移默化地把思政育人渗透其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关系

目前从一所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教学进程表来看,思政课程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这些课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更加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精神;帮助学生领悟人生真谛,助力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其他的思政课程还包括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等。专业课程主要有国际贸易理论、进出口业务、外贸谈判、进出口单证实务、国际商务风险防范、国际商务文化等课程。这些课程将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在每门课程中又设置确立了思政培养的目标,融入了思政元素。由此可见,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通过二者协同发力共同作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思政课程为人才的成长指引了正确的方向,专业课程为人才的成功提供了智力的保障,二者共同构建了涵盖思政教育和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

四、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一)要确立各主干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各门专业课中拥有共同的培育目标,但又各有侧重与差异。比如“国际贸易基础”课程是通过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现象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对振兴我国外贸事业的信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国际商法”课程则是通过对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产品责任法等内容的学习,提升学生知法守法和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进出口业务”课程主要介绍业务环节及专业技能,它的思政目标则主要放在培养学生诚信经营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上。再如“国际商事风险防范”课程通过众多案例的分析,把思政目标确定在提高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提升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方面。“国际商务文化”课程介绍了构成商务文化要素以及各国的商务文化特点,它的思政目标则确定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能够认同国际文化差异,进而适应国际文化差异,最终能够跨越国际文化差异,实现与世界各国顺利开展商务往来与交流。(二)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是具体的可实现的。这一目标是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而充分合理地挖掘各门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找到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抓手和着力点非常重要。例如“国际贸易基础”课程中的贸易条件主要介绍国家间交易中的实际效益的对比。它的思政元素是从贸易条件的对比的角度,使学生懂得一国生产力水平提高对一国外贸的重要影响,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如何能够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化。“进出口业务”课程中的合同条款内容蕴含着诚信品质这一思政元素,教育引导学生在合同磋商过程中要始终秉持诚实守信的原则作风,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进出口单证”课程则可以将工匠精神作为课程思政元素。该课程本身需要学生踏实认真,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而这些都是工匠精神在这一领域的具体体现。“国际商务文化”课程包含着诸多的思政元素。比如在国际品牌文化内容中就可以从介绍世界品牌文化入手,引导学生对如何把我国建设成为品牌强国展开深入的思考。而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中,可以把我国“和而不同”的理念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国际商务礼仪”课程的思政元素同样十分丰富。把课程教学内容与我国丰富的礼仪文化内涵结合起来,使学生以生活在礼仪之邦为荣,并能自觉的提升自身的素养,具有良好的个人风范。(三)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程思政要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实训实习等环节来实施。每一门课程,好比是把思政教育灌输到学生头脑的一段渠,又好比是把思政教育扎根到学生心灵的一块责任田。一门课一段渠,只有做到水源旺盛清纯,方能水到渠成;只有做到土壤肥沃,才能根正苗壮。每门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一块田,就能在人才的思政教育中实现协同发力,达到最终目标。而在实施方法方面要抛弃生硬的说教,把思政要素合理的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要运用“基因式”融入,把人才培养的价值维度中的思政教育贯穿到专业培养的全过程,专业课程要把教书育人的内涵贯穿始终,在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上出“思政味道”。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形式案例教学、视频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政内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他们喜欢学、学得进、入心入脑。

五、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思政同其他专业思政教育一样,都同时具有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的双重特性。只有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思政课程既有一定的章程范式,又要因课程而变化调整。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思政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和“育人了无痕”。要从人才培养的层面明确标准,提升教学方法和技巧,这样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才不会完全地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总之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如果做到了课程思政目标定位准确、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深入、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踏实有效、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灵活创新,那么课程施政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胡芝.培养“工匠精神”是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创新实践[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8(3).

[2]石丽艳.关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0).

[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课程思政建设范文篇8

关键词:最优化理论;综合英语;思政教学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专业课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涵,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力量,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本文运用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探析英语基础课程《综合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建设路径,从而达到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以及教育效果最大化。

一、最优化理论概述

(一)最优化理论内容。最优化理论由著名教学论专家、教育家尤•克•巴班斯基提出,其通过实践得出教学最优化理论。该理论指出,教师在选择某种特定教学方案后,需要确保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获取对应成果。此理论中指导思想是唯物辩证主义,借助现代系统论的方法和原则,对教学理论加强综合探索与研究[1]。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可以借助教学最优化理论与思政教育情况完成创新,优化课程思政形式。(二)最优化理论教学流程。最优化理论中强调教学实践需要具备规范的教学程序,一般包含四个方面:设计环节、内容划分、教学实施环节、教学评价环节。其中,教学设计中,最优化理论强调,需要在课程教学加强对学生“教养、教育和发展”的培养。将以上三方面充分结合,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为后续内容的教学奠定基础;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当明确教学任务后,教师需结合教材要求、教学大纲、教学任务设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课程德育教育;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执行教学方案时教师应持续分析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围绕“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将其作为教学主体,加强对其实际情况的研究和了解。同时,在方案落实中应创新教学方式,借助多元化教学原则。灵活使用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教学等模摘要:课程思政是指学校在各类课程教学中引入思政教育要素,进而创新教育理念,挖掘课程资源中的思政价值。文章式,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因材施教。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响应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优化人才培养质量[2]。因此,需结合最优化理论教学思想开展《综合英语》思政教学。其教学方法大致划分为以下几方面:1.组织教学认识活动。2.自我检查和检查过程。借助以上要素帮助教师创新多种教学模式,依据教学情景和条件获取最佳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后期应分析和评价教学时间、效果,该部分是教学阶段的关键部分,通过评价可为教师后续教学工作提供指导。

二、《综合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优势

(一)《综合英语》中引入思政元素的目标与可行性。《综合英语》课程是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基础、综合性最强、涉及面最广、对学生全人培养效果最显著的一门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思政的关键是找寻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不仅使学生体会到育人价值,还需在多种文化形式中形成文化自信与批判思维,构建理想人格,使其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合英语》主要教学目的是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的水平,巩固其语言学习基础,讲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人文要素,提高其跨文化交际水平,培养逻辑思辨能力。在教学阶段,若教师可以借助科学的课程设计模式,将思政元素与西方文化、东方文化充分结合,并引入爱国主义元素,实现辩论、讨论、展示活动。使思政教育理念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具体化,将理论知识向政治信念转变[3]。(二)《综合英语》课程中开展思政教学的优势。1.增进文化认同。《综合英语》既属于语言基础类课程,同时也是素质教学类课程,需要将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充分结合。综合英语学科体系内包含多种语言基础知识,如语法、语音、结构、篇章、词汇等,还包含语言综合基础技能,即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训练。思想文化主要借助词汇、语句等形式体现,课程中涉及到的文章源于英语国家,包含教育文化、政治经济、价值观念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基于学生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引导其鉴别他国文化,加强对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认知。2.加强爱国情感。《综合英语》主要是将语言教学作为基础,引入文化。依托英语教材中西方文化,在课堂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发挥润物无声的作用。当学生参与语言学习时,会受到国语和英语文化的影响,判断和比较两类文化。使其借助国际视野观察西方和世界文明,以批判性思维树立价值观,升华文化层次,并加强学生对于我国的文化自信感和认同感。大学生通过加强对道德观念、文明文化、历史传统、理想价值的认同感,培养爱国意识。借助学科交叉方式,将思政内容和专业教育充分结合。英语学科中包含人文知识和中外文化,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十分重要,通过英语学习文化碰撞防止学生被狭隘民族主义影响,加强其对于我国文化、价值、历史的认同,形成爱国主义精神。3.实现全面育人。高校入学新生处于适应和过渡阶段,对于其价值观、人生观的定性取向至关重要,开展育人工作十分关键。《综合英语》一般在高校开设时长为两学年,每周共六学时,任课教师对于学生具有较大影响,通过思想渗透加强育人连续性。此外,英语教师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为思政教育的渗透提供机会和环境。《综合英语》中包含听力、词汇、阅读、翻译、会话等内容,教师需要在各个环节优化渗透育人水平,帮助学生明确文化差异,实现文化自信与认同。突出思政育人效果,发挥“文以载道、道在其中”的价值,在培养和传授语言能力的基础上,优化德育教育。

三、基于最优化理论开展《综合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

(一)教学计划最优化。1.突出教学计划目的性。巴班斯基强调,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教育、教养、发展,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因此应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在《综合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教育”任务是树立学生正确人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而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思想品德;“教养”主要提升学生英语综合水平;“发展”负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加强其综合文化素质。通过兼顾上述三大要素,进而将教学任务相互关联。例如,讲解“中国式学习风格时,其教学目标如下:(1)掌握中西方学生学习模式的差异性。(2)理解并增强“四个自信”。(3)分析写作方法。在教学设计中,需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加强其文化自信,结合教学任务、目的优化教学效果。2.科学设计教学主题。《综合英语》中许多文章十分经典,体现出人类普遍认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因此,教师可以在课程设计中科学选择经典作品,向学生传递友情、亲情、爱情之间的关系,使其理解创新和合作的重要性。比如,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二版)第一册中,“TheBoyandtheBankOfficer”属于故事类文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Theboycontinuedtoholdmyattentionbecauseofwhathappenednext.[4]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思考这句话对于后续事件描述的作用。此时,可以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使其意识到何为“美丽的谎言”,其应用情境是什么。又如,在“TheGreenBanana”中分析种族偏见现象,通过课程讲解使学生理解全球背景下需要尊重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成为拥有包容开放精神的新时代青年。3.加强思政元素与英语课程的衔接。《综合英语》中教学内容丰富、时间有限,因此在教学设计环节需要明确课程思政原则,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议围绕“育人长效机制”,在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时导入美英文化,实现语言技能训练,引导学生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依据学校思政课程体系,加强《综合英语》与思政内容的纵向衔接,将课堂、实践、网络等要素结合,突出高校“文化育人”优势,使学生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比民族意识、价值观、爱国精神。4.提升思政教学针对性。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和美德,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文化教育。相较于传统道德理论,课程思政可以借助丰富的模式引入思政精髓。通过案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利用故事讲解、情境演绎、互动探讨、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思维。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整合教材内容及知识,借助主题讲解的方式明确其内容。比如,针对大学生情感问题相关文章,建议教师整理教材中相近主题内容,使学生认真阅读相同主题的不同文章,加强其对于主题和文章的理解。既可以提升语言能力,还能针对不同体裁文章借助整合思想提取关键点,从中汲取思政教育的关键要素和内容。(二)教学内容最优化。1.挖掘思政要素融合点。巴班斯基强调,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需要精选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内容最优化。因此,在《综合英语》备课时,教师需结合当前教材内容,寻找思政要素与文章的交叉点,并借助课外资源,丰富、更新、补充教材。《综合英语》课程包含四个学期,每学期内14单元,主要选择西方英语国家的主流出版物和媒体文章,题目内容涉及到战争与和平、人与自然、道德伦理、网络科技等内容,对于构建学生正确价值观意义重大。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词汇学习、文化输出、篇章赏析等方式提升其语言应用实践水平,找寻主题与思政教育的联系点,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和互动,发挥“育人”作用。2.渗透德育内容。在设置课程内容时,需要依据最优化理论将思政元素与英语教学内容充分结合,帮助学生明确教学难点、熟悉常用句型、培养批判精神和家国情怀。比如,在讲解“HowtobeTruetoYourself”时,作者在文段中引入了祖母一生恪守的准则:“生活就像白雪覆盖的原野,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出现我的脚印”。此时教师可以开展人格品质教育,使大家成为表里如一的人。强调“诚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性,使学生积极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有必要在英语教学内容中积极引入思政相关元素和内容,设置情感目标,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实现“立德树人”。(三)教学模式最优化。1.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开展教学。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教师应结合班级学生特点科学选择教学模式,依据多种教学内容和人物,实现针对性教学。教学过程最优化能够明确教学论的主要问题,使教师科学组织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降低师生“教与学”的任务量。基于教学最优化理论基本方法,结合《综合英语》内容实现课程思政:以“YourCollegeYears”为例,文章中作者讲述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和挑战,帮助其认清自身,科学处理自己与父母、朋友、异性的关系,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明确自己当前遇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积极找寻解决问题和矛盾的途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为开展思政教育提供环境。2.灵活选择教学方案。巴班斯基指出,对于多种学习任务和教学任务,需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实现,如组织认识活动、检查学习活动等。在课程时间阶段,当组织认识活动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模式。若讲解至思政元素和课文知识点交叉处时,可以借助口述的方式,向学生集中传达信息。若对比文章内容并完成背景介绍时,应通过直观法,利用网络获取相关图片,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提升学生学习直观性。当需要理论-实践一体化讲解时,应借助实践法帮助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吸收思想政治精华。3.实现语言讲解和思政教育的结合。《综合英语》思政教学的关键是深入分析文章内容,挖掘教材价值,将需要传授的知识、价值观、情感、态度等完成整合,融入课程讲解和介绍过程中。例如,在讲解第三单元“WhateverHappenedtoManners”时,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阐述礼貌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任务如下:使学生理解礼貌精神价值,深刻分析其对于家庭、社会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礼貌待人、心存感恩的精神。通过分析“WhateverHappenedtoManners”可以得出,Whatever相当于What,使用Whatever的突出强调作用强烈。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安排学生利用互联网找寻相关不文明的现象,借助多媒体设备在课堂播放,使学生认同作者在文章开头的观点:“人们不如以前彬彬有礼了”,为何世界变得失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一同分析当前社会礼貌缺失的原因。此外,建议在课后鼓励学生阅读“ATreatiseonGoodMannersandGoodBreeding”,其中作者指出性情怪僻、傲慢、不够理性是礼貌缺失的关键原因,因此能够使学生体会到礼貌感丧失的严重后果。4.组织英语思政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辩论的方式,向学生提供某一话题,使大家借助多种角度分析中心思想,提升其思辨水平。同时,建议对综合英语课程完成设计延伸,如在课前准备阶段借助小组合作方式,利用英文展示我国传统文化、时事政治、传统美德,使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一同分享,进而实现教学延伸。学生通过对课题完成深度探究,可以加强文化自信,提升英语表达水平和文化鉴赏能力。此外,增加教学设计反思环节,紧扣“德育要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5]。依据讨论、讲解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加强英语知识和信息系统化,将语言知识和德育理念结合,使学生体会到思政教育价值。以宏观角度完成课堂教学,提升英语课程使命感。(四)教学评价最优化。1.在教学评价体系内融入思政元素。《综合英语》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夯实学生英语基础和语言运用能力,了解人文知识,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6]。因此,课程思政应分析学生学习效果,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强调,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需要实现终结评价、过程评价的结合,重视过程和结果。在过程评价中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反思、记录,表现学生学习状态、成绩、方法、态度和教学方法。因此,建议借助过程评估方式,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学习成绩、品格修养展开评价,提升评价科学性。同时,评价阶段应侧重对思政导向作用。例如,教师可以针对《综合英语》每单元的读书报告,依据思想和语言两大要素分析学生的思想进步情况,并通过问卷调查设计思想品德类题目,分析学生在授课前期、后期的成长变化。此外,在评价过程中建议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开放类或半开放类题目,使学生依据课堂获取的思政元素,依据社会热点、思辨话题进行分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2.提升教师思政素养。教师思政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有效地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7]。需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与测评,围绕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方面完成综合评价,将精神引领、道德评价与当前教师评教、教案评审、学生评教结合。最优化理论强调教师需在教学中以身作则,因此在《综合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教书育人”原则,构建专业的思政教育队伍,组织交流思政教学经验,一同挖掘课程中的思政主题。此外,学校可以借助思政教学设计大赛发挥自身育人功能,使教师依据《综合英语》课程特点、教学内容、科研方向挖掘思政元素,利用实例分享提升学生个人修养、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远大理想、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环保思想、爱国主义思想等精神和品质。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关键是立德树人,需要充分挖掘各种课程中的多种思想政治元素,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育功能。本文结合最优化理论,分析如何通过优化《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模块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在学生心中根植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信念,从而使得英语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参考文献:

[1]陈雪贞.最优化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现[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45-48.

[2]教育部印发纲要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J].中国农业教育,2020,21(03):23.

[3]陶芸.《综合英语》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0,41(01):76-78.

[4]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二版(1-4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5]叶慧.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方法探究———以《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为例[J].智库时代,2019(49):159-160.

[6]罗敏.综合英语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探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22(05):101-103.

课程思政建设范文篇9

关键词:岗课赛证;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研究

1引言

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就是立德树人,这也是课程思政大力倡导的理念,将思政课堂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在具体的教学工作开展中,同时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想觉悟,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2019年,为了加大职业教育学校与社会的接轨程度,我国提出了“岗课赛证”的教育理念,以此来保证教育质量。通过“岗课赛证”的教育理念,也培养了许多的技术型人才,将学生的技术和思想觉悟一起提升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将学生培养成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1]。近年来,我国已经加大了课程思政的建设力度,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学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对专业内部的学生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2“岗课赛证”的背景下,加大课程思政建设力度的意义

就目前而言,社会上最缺的就是专业能力强,思想觉悟高的人才,对于这方面的人才我国目前也在大批量的培养,通过加大课程思政的力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当前社会的人才培训体系,让新能源汽车专业内部的学生得到全面的学生。

2.1为社会储备大量的实践型、思想型人才

对于职业教育学校来说,在“岗课赛证”的建设背景之下,不能只在意学生的专业能力,理论知识如果没有在工作中得到印证就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当前我国的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除了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之外,还需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让社会上的产业链能够建设的更加完善。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有人才作为支撑,人才的培养更加需要依靠课程思政的建设[2],自从我国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之后,无论是职业教育学校还是高校都加大了建设的力度,但是在具体的工作实施中还会面对一些问题。因为专业之间的内容体系存在一些差异,无法形成系统的培养标准。但是在新时代的建设之下,课程思正的建设对于产业升级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2提高新能源汽车课程内容的教学质量

自从我国提出了“岗课赛证”的教育理念并且落实之后,我国就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为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积累一些经验,打下良好的基础。加上融入了课程思政的建设,提高了专业内学生的思想觉悟。随着近年来我国学生的学习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能够印证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各种职业技能比赛以及职业技能证书都是考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途径,自从在专业内加入了课程思政的建设之后,学生们的证书通过率远高于前。在新能源汽车当中,主要包括的构成有汽车构造、汽车电控技术、电动技术、混合动力汽车原理、动力电池、汽车营销等等。这些课程不仅需要有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将以培养出专业能力较强、思想觉悟较高的全面型人才为目标[3]。一般来说,思想觉悟较高就会有较好的创新能力,新能源汽车作为新时代的创新产品,专业内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必须要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能源汽车能够取得更加广泛的应用。

2.3革新教育理念,更加迎合当前社会的发展模式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一直都是社会上所热议的话题。在教育理念革新的过程中,需要发扬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势,并且基于当前的社会背景进行适当的改革。“岗课赛证”就是发扬了传统教育的优势,加入了一些竞赛的模式,并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了提升。传统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全部都是适合当前发展的,因为传统教育理念比较的死板,不太适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理论性比较强,非常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而且新能源汽车专业对于学生的实践要求非常高,所以要及时的革新教育理念,将理论性的课堂转变到实践中,随后加入一些课程思政的元素,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祖国渐渐已经强大了起来,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应该要有爱国、诚信、友善等传统的思想,并且将其传承下去,这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为了能够让祖国在未来更加的强大,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完成新时代的建设[4]。对于作为专业内的学生,课程思政的建设能够完善学生的三观,防止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问题,也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支持。

3“岗课赛证”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专业实行课程思政的现状及问题

3.1教学内容不够系统,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我国虽然加大了课程思政的建设,但是部分的职业教育学校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并没有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特别是在当前正处于“岗课赛证”背景之下,总体的教育目标比较模糊,这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学校教育质量整体不够高的主要原因。而且我国的课程建设在进行教育的时候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严重,教育目标始终无法达成。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大部分的学生都从互联网上了解时事新闻,但是互联网具有双面性,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部分的高校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对学生的思想并不是很重视,认为提高课程思政的建设力度是没有必要的事情,课程思政的理论知识会让学生感觉到无聊,其实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想法[5]。将课程思政应用到课程体系当中之后,不仅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解我国的发展方向,促进学生爱国、诚信、友善等良好的品质,在以后的工作中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部分学校新能源汽车专业的教学方式依然停留在理论的知识讲解,没有积累较多的实践经验,期末考试的内容与课程思政更是没有丝毫的关系,并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革新

对于部分的中老年教师来说,已经有了一套属于自身的教育模式,在短时间内很难进行教育理念的革新。特别是当前正在倡导以学生为课堂核心的教育模式,部分教师并没有将学生作为课堂上的核心,没有体现出核心素养的优势。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体系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基于不同的教学实际情况促进学生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的建设核心就是立德树人,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岗课赛证”就是基于专业之间的差异,根据工作岗位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证书都是考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途径。教师及时的进行理念革新有助于在“岗课赛证”的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建设发展。在新时代的发展之中,课程思政的建设对于每个专业都有关键的作用,根据专业特色建设出系统的课程体系。譬如在新能源汽车专业当中,新能源汽车是新时代的产品,对于专业内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在“岗课赛证”的培养体系之下,可以保证学生的专业能力,随后加入课程思政的元素,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有一定的作用,也为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6]。

4“岗课赛证”的背景之下,提高课程思政实施力度的途径

4.1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

将课程思政的元素融入到课程当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原来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优化,明确思想政治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无论是职业教育学校还是高校,都必须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教育的先驱,高校教师可以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当中,并且对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内容进行更新,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其实课程思政主要是体现在案例分析当中,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让教师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关注,防止学生的思想出现极端的问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4.2教师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培养人才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区别,传统的教育理念不太适合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容易让学生产生无聊、厌倦学习的心态。新型的教育理念是将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体,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想觉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诚信、友善等良好的品质[7]。在新时代的教学理念之下,对于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及时的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将实践与理论充分的结合,其中再加入一些思政的元素,在“岗课赛证”的建设之下,为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之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社会来说,需要的是专业能力强、思想觉悟高的人才,如果一个人拥有非常强的专业能力,但是却没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日后就有可能会危害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在教学中,应该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拥有职业道德素养,为了自身的理想而不懈的奋斗。

4.3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道德观

如果一名教师有超高的道德,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使用了不当的教学方式也是无法培养出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在具体的教学当中必须要摒弃生硬的教学方式。一般来说,教师必须要做到以身作则,为学生们做到良好的榜样,让学生们充分的认识到思想觉悟的重要性。案例的选取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并且讲解要生动,具有一定的互动性,让学生在案例中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4.4完善考核方式,加入思政元素

当前大多数高校新能源汽车专业的考核都是理论考核,偶尔会存在实践的考核,但是关于思政元素的考核却少之又少,没有将课程思政纳入期末考试的范畴。对于当代的高校学生来说,思想政治也是主要的判定学生是否优秀的因素之一,应该讲思想政治教育纳入考核的范畴当中。即使部分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了考试内容[8],大部分的也都是选修课程,考试的“水分”太多,没有真正意义上起到考核的作用。这需要高校完善考核的方式,将课程思政纳入考核的范畴,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课程思政的重视,这对于学生提升自身思想觉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时代的不断更新,我国逐渐步入了新时代。在2019年我国提出了“岗课赛证”的教育模式,根据对应的岗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并通过职业技能比赛和职业技能证书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专业能力。随后再加入一些课程思政的元素,可以培养学生爱国、诚信、友善等优良品质,促进学生思想觉悟的提升。新能源汽车是新时代的产品,处于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有足够的创新能力,课程思政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学生,对于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提高课程思政的建设力度,因为每个专业对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关键的作用,在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同时,还能够起到传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鑫焱,张美琪,倪骁骅,刘玮,熊新.《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汽车,2021(24):72-73.

[2]陈丰.1+X证书制度下中职新能源汽车专业“岗课赛证”研究[J].华东纸业,2021,51(06):117-119.

[3]黄彩娟.“岗课证赛”四融通的课程资源开发——以《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装调与检修》课程为例[J].专用汽车,2021(11):91-93.

[4]赵金玲.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提炼与总结[J].时代汽车,2021(21):45-46.

[5]冯津.“岗课赛证”融通引领新能源汽车专业内涵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汽车维修与保养,2021(10):90-92.

[6]解运.开放教育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以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为例[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25(02):15-17.

[7]税永波.高职汽车“课岗证赛”融合视域下课程功能的多目标优化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21(02):153-155.

课程思政建设范文篇10

关键词:“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师德师风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充分体现了当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崇高尊重,但作为教书育人的具体实施者,社会同时也对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未来人民教师的师范类专业,师范教育类专业与其他类型专业相比有其独特性,表现之一是特别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培养。[1]因此,师范类教育更应该根据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依据其课程规划,开展有其自身特色的师范类课程思政教育。

一、“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教育政策与法规”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内容涵盖我国主要的政府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规范。该课程开设的目的,一是培养师范生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二是该课程内容为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学生通过教师资格考试。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要素进行融合,贯穿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始终,并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进行了明确[2]。据此,在“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是非常有必要的,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其最根本的使命就是为国育才、立德树人。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求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德为先、德才兼备是其基本要求。高校育人,主要是围绕课堂这一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展开。“教育政策与法规”作为教育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必修基础课,是对师范生进行课程思政的主要阵地。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是落实总书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二)教师职业本身内在的需要

2019年12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从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方面做出要求,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的全过程[3]。但遗憾的是,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曝光的教师违反师德事件屡见不鲜,这是当下的一个突出问题。究其原因,在教师的专业培养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导致进入岗位的教师基本素质素养不够,当然也包括师德方面。许多院校在师范生培养上,只注重专业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有所欠缺。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应该成为推动学生成长成才的“双重引擎”。因此,在“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把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融合,在开展教育政策和法律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强化对师范生的德育教育,实现德法兼修,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师德,为未来从事教师职业打好基础。

(三)高校课程建设的需要

当前,全国高校都在开展以“金课”、“省部级一流课程项目”等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建设,强调根据新的时代和社会要求,把信息技术、课程思政等内容融入高校课程,建设与时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中特别提出:师范院校应本着“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理念,把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作为师范生培养的核心素养,积极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教育政策与法规”作为师范专业必学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注重于教育政策法律知识的课堂讲授,内容枯燥,着眼于学生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已经大大落后于时代要求,因此推进该课程建设改革是非常急迫的要求迫在眉睫。我国《教师法》对于相关从业人员不仅要求其知法、遵法、守法,更要求其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水平,践行党的教书育人方针。因此,“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开展新课程建设,实施课程思政,不仅有利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建设一流课程,更有利于提升师范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未来教师的师德师风。

二、“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体系设计

课程思政可以覆盖一所高校各专业的全部课程,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把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有机结合起来。“教育政策与法规”原有课堂教学方式不适合开展课程思政,必须对原有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行重构,从内容、方法、资源、师资等方面全面实施改革,同时和学校的课程思政整体体系建设紧密结合,把思政教育真正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一)融入高校课程思政顶层设计

“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并非仅仅是本课程教师的单打独斗,要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在高校、学院两级规划下,与高校教务、学工、团委、培训、后勤等机构进行对接。学院和教师要与其他机构合作制定课程思政建设计划。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执行与评价标准、成果验收、常规考核等工作由教务部门负责,课程专任教师的外出培训、进修访学等工作由培训部门负责,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应与学工、团委、后勤等部门协调。通过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设计,多部门实现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教育政策与法规”全参与、全过程、全方位课程思政育人。

(二)依据教材拓展课程思政内容

“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内容囊括了国家为落实社会主义教育目标而制定认可的各项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关注对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讲授,更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懂政策、知法律,扎实培养他们的师德师风,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预备人民教师。因此,在教学中除了传授政策法规内容,更要结合每一个知识点挖掘、设计每一个对应的思政元素。例如《教育法》章节,可以结合《教育法》第五条规定的我国教育方针,向学生阐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使学生明白“教书育人”乃师者天职,作为教师不仅要清楚自己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更要清楚要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教师法》章节,可以结合教师资格的取得和撤销,以社会上出现的教师行为失范案例为抓手,向学生重点讲解师德的重要性。在《义务教育法》章节,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可以结合支月英等老师的典型事迹,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三)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者,但就“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而言,教师方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目前该课程主要是在师范教育类专业开设,任课教师以教育学专业出身为主,既没有系统学习过法律知识,对思政教育也缺少系统认识。教师的理念认识程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前提,如果教师对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具有清晰认识,则有利于课程思政建设稳步推进,反之则起到反效果。因此,必须加强“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为了实现通过“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提高教师思想政治水平。教师只具有专业的课程素养和思维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理解课程思政教育角色,承担思想育人职责,通过学习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课程教师平时除了专业学习外,要多加强理论学习。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学习强国APP等新媒体,加强思政理论学习,真正做到学真悟透,这样才能将其系统讲授给学生。其二,加强专业思政教育能力培养。如前述,由于当前大部分“教育政策与法规”的任课教师并非思政专业出身,对进行思政教育的方法、手段了解不多,因此应积极组织任课教师进行思政教育专门培训。例如适当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内容,引导教师自身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具备明辨错误思潮的能力,认识引导学生思想问题的能力,能够深入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三,提升教师课堂思政业务能力。教师要结合将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堂教学、教育实习实训和教师培训等环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课程与思政内容有机结合,特别是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社会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每章节的知识点都蕴涵思政元素在内。但这些都属于隐性的课程资源,需要任课教师在平时进行积累,然后依据专业知识进行挖掘,再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最后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水乳交融”式的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

(四)构建课程思政资源保障体系

“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校内外各类教学资源的开发,必须构建相应的体系,来保障和发挥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作用。课程思政资源一般分为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校内资源保障主要是学校提供必要的经费,要保障专款专用,投入“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各方面建设,如教师思政文本资源、购买网络资源与开发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新的教学评价系统、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培训、相关课题申报研究与成果发表等,使教师能够获得课程、教学、场所等资源。校外资源指的是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而需要的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如学生实习见习基地、模拟审判基地等,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加深对“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的理解,达到提升他们思想政治水平的目的。

三、“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教学创新

光有课程思政体系,仅仅是前提,不一定能实现“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目标。必须创新“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思想道德教育入脑、入心,才能真正培养三观正确、有良好师德师风的师范生。

(一)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学推行课程思政,需要创设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充分融合于专业教学之中,在实践中可根据不同院校实际情况,采用下列的方式进行。一是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现在的大学生,是伴随电脑、手机等智能产品成长的一代,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为此,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一体教学;可依托学校资源,建设网络教学资源网页,作为学生线下自主学习平台;利用QQ、微信群等工具,开展网络辩论、案例讨论等活动;亦可通过抖音、B站等视频网站,新颖有趣的课程思政视频,吸引学生的兴趣。二是实践教学,通过模拟法庭、观摩审判、学生见习和参加社会实践等,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教育事业的艰辛,培养他们的师德师风。

(二)创设课程思政自我学习体系

“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因此“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的重点要放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上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名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全集》)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如果不付诸实践,很难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理解。要使课程思政真正达到效果,就要让他们自己参与到教学和实践中去。例如在《义务教育法》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古今中外教育家的著作,撰写阅读感言,体会自己的教育感悟;也可以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教师的感人教育故事,以晚会、演讲、视频等形式来演绎,加深学生对师德师风的体会;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古代私塾、贡院等教学考试场所,对比古代与现代接受教育的条件,体会义务教育制度的来之不易。通过创设自学手段,让学生体会教育的不易,使师德师风教育真正进入内心,以期未来形成教师责任感和博爱精神。

(三)创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