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习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4:11

金融学习论文

金融学习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金融学研究方法;研究生教育;缺陷

一、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数量经济模型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案例分析以及制度分析等等,正因为这些方法及工具的存在,金融学才具有了科学性及严谨性。但当前从世界范围看,在整个20世纪中,金融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呈现出急剧的狭窄化和形式化。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90%以上的文章采用的是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及现象;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代数、积分、计量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在一些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已超过了90%。一些极度崇尚数学的金融学家们认为,通过建立相对于现实世界简化的模型,然后再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讨论,来呈现这种精确性和严谨性,而不再去过多的考虑该模型对于现实世界的预测和解释能力,这使金融学逐渐成为一门“纯技术学科”,更加关注数学建模的完美性,而不再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了。

但金融学并非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其最终目标应该是为了解释真实世界的现象及结果。一些一流的美国金融学杂志对于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对于大量来自各国的论文采用是否有数学模型作低成本的筛选,这使数学形式主义成为一种金融学及经济学的学术标准、一种范式和一种时尚。

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风潮蔓延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中国最优秀的经济类学术期刊《经济研究》,是广大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人员的研究坐标,但纵观近些年发表的文章,充斥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及推演,即使有些文章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新模型的引用生拉硬拽的套在中国的数据上,也是可以容忍的。这让很多长年从事金融学和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产生困惑,他们认为,经济及金融学说史以及对于现实经济历史的学习已不再重要,研究上不再关注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发展,一篇精美的数学文章就足以代替了。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蔓延危害极大,所谓过犹不及,其发展不仅会极大的抑制研究人员及学者们的创造力及新思想的诞生,也会对在校研究生们的研究理念、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二、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特点及形式主义倾向

研究生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与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展现方式。近些年,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不可否认,这与金融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课程在改革之后,与国际知名财经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渐接轨,加入了数理金融、博弈论、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重要课程,这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最有力的工具,对于深入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人从2006级数百篇金融学研究生毕业论文中随机抽取数十篇,经过认真的阅读及思考,发现虽然论文质量相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形势也并不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论文普遍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

所谓科学性是要求论文所表述的内容具有可靠性,体现在论据要准确翔实,文字表述要精练不可含糊其辞,大部分研究生论文达不到以上要求。这是由于研究生论文的写作时间往往很短,平均是3~6个月,研究生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详细的阅读、分析和筛选资料。论文的创新性是要展现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事实上大多数论文要么是材料堆砌,要么过多借鉴别人缺乏自己的创见。像大多数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都是由材料堆砌而成,以时间为序最多,很多论文中都仅仅是“某人认为……”的格式,没有时间、地点、提出理论的缘由等,这样的综述意义不大。再就是论文中模型的“借鉴”,几乎都是直接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再直接用中国的数据进行检验,而数据的质量又不高,只要得出结论就可以了,不管其正确与否。这部分能力的缺失是研究生教育致命的问题,解决不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前途令人担忧。

(二)不了解研究生论文写作规范,可读性差

有些研究生并不清楚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中存在多处规范化方面的问题。有的论文没有导言、研究背景和意义,有的论文没有文献综述,有的论文内容摘要写得像引言,有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形态各异。这些都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输入之后要有输出,论文是输出思想的重要形式,因此,研究生若是不了解写作规范,就会影响输出的效果,而使研究成果大打折扣,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三)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在抽阅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中,80%以上都使用了复杂的数学模型,20%左右的学生通篇论文都是数学模型鲜有文字表述,95%以上使用了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对数十位研究生的访谈调查中,85%的学生认为“数学模型”非常重要,是衡量论文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仅仅有20%的学生认为“解决问题及解释现象的能力”至关重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如果在毕业论文中没有使用数学模型,而仅仅是采取规范分析的方法,那么不仅论文的成绩会很低,答辩的时候也会很不讨好,甚至有的想继续深造的金融学研究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本科学数学就好了”。这些情况表明,数学形式主义的倾向已经在高校的金融学教育中蔓延,学生们知道投资组合、公司财务等一些课程可以旷课,但金融数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一定不能缺课,瘸了这条腿论文写不出来,甚至毕业都成问题,这是高校金融学专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问题是学习并运用这些工具对于研究生们来说是件好事,因此论文从表面看来,水平很高,高深的模型,复杂的推衍,有些连导师及答辩老师都看不懂,但细究起来,很多此类论文的学术价值很低,甚至是毫无价值。一些是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没有任何推进,一些是根本和中国国情完全不配合的模型,最终的结论也与现实背道而驰,一些甚至是和研究的问题不太相关的模型,生拉硬拽地用在论文中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严重的数学形式主义倾向带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要重新树立学生的研究理念,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而数学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其作用又是什么。

三、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及解决办法

金融学研究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正是研究生教育弊病的反馈和缩影。因此,总结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是当前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

(一)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

近年来,国内舆论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断下降。其实不然,究其关键是在于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晰。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对于自己的将来都有准确的定位,有的学生是想提高身价和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有的学生是在金融研究方面感兴趣,想在未来从事金融学术研究工作。对于这两类学生,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的方法。像在美国纽约州的研究生教育就是分为两类,即从事科研工作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M.A.、M.S.等)和从事其他职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M.B.A.、M.E.等),其教育效果良好,可值得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借鉴。这样不仅能使那些期望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接受正规的科研训练及准备,又使研究生教育不再是培养少数研究人员的精英教育,而具有职业及专业培养的大众意义了。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多元化但要重点突出

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多元化,当今科学研究呈现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是趋势,但并不是泛泛而学,要注意重点突出。一定要设置工具类的课程如计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统计软件应用、博弈论等,这就好比挖土需要工具,用手挖掘效率极差,但工具只是提高效率的手段,并非最终的目标。因此,对于理论的深化学习就更为重要。一些高校金融学院将资本论及金融学史等课程砍掉,是极不明智的,从史学中能了解各种金融理论发展的背景及脉络,从经典的资本论文献中汲取的是深度的精华和营养,这些课程都不是其他课程能够取代的,新思想的创造及理论的提出离不开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否则学生们的思想将变得空洞无物。

(三)引入研究生论文指导课程,全方位介绍研究生论文写作目标、规范;鼓励思考,增加集体讨论时间,通过小论文及演讲方式传递思想。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论文写作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于研究生会有一定的压力,他们必须要在课后大量的阅读文献资料才能有所讲、有所悟,但教学效果比“满堂灌”的传统方式效果要好得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科研动态和方向的敏锐度,提高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符合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培养的是能思考、能判断、能解决问题的高素质的研究人才和专业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继成,陈艳春.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06,(9).

[2]赵婷婷,代寒灵.研究生教育中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探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

[3]王玉德.也谈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原则——兼论研究生论文和本科生论文的区别[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金融学习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金融学研究方法;研究生教育;缺陷

一、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数量经济模型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案例分析以及制度分析等等,正因为这些方法及工具的存在,金融学才具有了科学性及严谨性。但当前从世界范围看,在整个20世纪中,金融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呈现出急剧的狭窄化和形式化。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90%以上的文章采用的是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及现象;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代数、积分、计量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在一些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已超过了90%。一些极度崇尚数学的金融学家们认为,通过建立相对于现实世界简化的模型,然后再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讨论,来呈现这种精确性和严谨性,而不再去过多的考虑该模型对于现实世界的预测和解释能力,这使金融学逐渐成为一门“纯技术学科”,更加关注数学建模的完美性,而不再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了。

但金融学并非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其最终目标应该是为了解释真实世界的现象及结果。一些一流的美国金融学杂志对于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对于大量来自各国的论文采用是否有数学模型作低成本的筛选,这使数学形式主义成为一种金融学及经济学的学术标准、一种范式和一种时尚。

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风潮蔓延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中国最优秀的经济类学术期刊《经济研究》,是广大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人员的研究坐标,但纵观近些年发表的文章,充斥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及推演,即使有些文章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新模型的引用生拉硬拽的套在中国的数据上,也是可以容忍的。这让很多长年从事金融学和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产生困惑,他们认为,经济及金融学说史以及对于现实经济历史的学习已不再重要,研究上不再关注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发展,一篇精美的数学文章就足以代替了。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蔓延危害极大,所谓过犹不及,其发展不仅会极大的抑制研究人员及学者们的创造力及新思想的诞生,也会对在校研究生们的研究理念、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二、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特点及形式主义倾向

研究生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与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展现方式。近些年,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不可否认,这与金融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课程在改革之后,与国际知名财经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渐接轨,加入了数理金融、博弈论、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重要课程,这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最有力的工具,对于深入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人从2006级数百篇金融学研究生毕业论文中随机抽取数十篇,经过认真的阅读及思考,发现虽然论文质量相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形势也并不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论文普遍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

所谓科学性是要求论文所表述的内容具有可靠性,体现在论据要准确翔实,文字表述要精练不可含糊其辞,大部分研究生论文达不到以上要求。这是由于研究生论文的写作时间往往很短,平均是3~6个月,研究生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详细的阅读、分析和筛选资料。论文的创新性是要展现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事实上大多数论文要么是材料堆砌,要么过多借鉴别人缺乏自己的创见。像大多数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都是由材料堆砌而成,以时间为序最多,很多论文中都仅仅是“某人认为……”的格式,没有时间、地点、提出理论的缘由等,这样的综述意义不大。再就是论文中模型的“借鉴”,几乎都是直接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再直接用中国的数据进行检验,而数据的质量又不高,只要得出结论就可以了,不管其正确与否。这部分能力的缺失是研究生教育致命的问题,解决不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前途令人担忧。

(二)不了解研究生论文写作规范,可读性差

有些研究生并不清楚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中存在多处规范化方面的问题。有的论文没有导言、研究背景和意义,有的论文没有文献综述,有的论文内容摘要写得像引言,有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形态各异。这些都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输入之后要有输出,论文是输出思想的重要形式,因此,研究生若是不了解写作规范,就会影响输出的效果,而使研究成果大打折扣,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三)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在抽阅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中,80%以上都使用了复杂的数学模型,20%左右的学生通篇论文都是数学模型鲜有文字表述,95%以上使用了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对数十位研究生的访谈调查中,85%的学生认为“数学模型”非常重要,是衡量论文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仅仅有20%的学生认为“解决问题及解释现象的能力”至关重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如果在毕业论文中没有使用数学模型,而仅仅是采取规范分析的方法,那么不仅论文的成绩会很低,答辩的时候也会很不讨好,甚至有的想继续深造的金融学研究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本科学数学就好了”。这些情况表明,数学形式主义的倾向已经在高校的金融学教育中蔓延,学生们知道投资组合、公司财务等一些课程可以旷课,但金融数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一定不能缺课,瘸了这条腿论文写不出来,甚至毕业都成问题,这是高校金融学专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问题是学习并运用这些工具对于研究生们来说是件好事,因此论文从表面看来,水平很高,高深的模型,复杂的推衍,有些连导师及答辩老师都看不懂,但细究起来,很多此类论文的学术价值很低,甚至是毫无价值。一些是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没有任何推进,一些是根本和中国国情完全不配合的模型,最终的结论也与现实背道而驰,一些甚至是和研究的问题不太相关的模型,生拉硬拽地用在论文中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严重的数学形式主义倾向带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要重新树立学生的研究理念,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而数学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其作用又是什么。

三、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及解决办法

金融学研究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正是研究生教育弊病的反馈和缩影。因此,总结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是当前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公务员之家

(一)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

近年来,国内舆论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断下降。其实不然,究其关键是在于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晰。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对于自己的将来都有准确的定位,有的学生是想提高身价和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有的学生是在金融研究方面感兴趣,想在未来从事金融学术研究工作。对于这两类学生,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的方法。像在美国纽约州的研究生教育就是分为两类,即从事科研工作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M.A.、M.S.等)和从事其他职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M.B.A.、M.E.等),其教育效果良好,可值得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借鉴。这样不仅能使那些期望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接受正规的科研训练及准备,又使研究生教育不再是培养少数研究人员的精英教育,而具有职业及专业培养的大众意义了。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多元化但要重点突出

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多元化,当今科学研究呈现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是趋势,但并不是泛泛而学,要注意重点突出。一定要设置工具类的课程如计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统计软件应用、博弈论等,这就好比挖土需要工具,用手挖掘效率极差,但工具只是提高效率的手段,并非最终的目标。因此,对于理论的深化学习就更为重要。一些高校金融学院将资本论及金融学史等课程砍掉,是极不明智的,从史学中能了解各种金融理论发展的背景及脉络,从经典的资本论文献中汲取的是深度的精华和营养,这些课程都不是其他课程能够取代的,新思想的创造及理论的提出离不开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否则学生们的思想将变得空洞无物。

(三)引入研究生论文指导课程,全方位介绍研究生论文写作目标、规范;鼓励思考,增加集体讨论时间,通过小论文及演讲方式传递思想。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论文写作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于研究生会有一定的压力,他们必须要在课后大量的阅读文献资料才能有所讲、有所悟,但教学效果比“满堂灌”的传统方式效果要好得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科研动态和方向的敏锐度,提高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符合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培养的是能思考、能判断、能解决问题的高素质的研究人才和专业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继成,陈艳春.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06,(9).

[2]赵婷婷,代寒灵.研究生教育中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探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

[3]王玉德.也谈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原则——兼论研究生论文和本科生论文的区别[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金融学习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金融学研究方法;研究生教育;缺陷

一、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数量经济模型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案例分析以及制度分析等等,正因为这些方法及工具的存在,金融学才具有了科学性及严谨性。但当前从世界范围看,在整个20世纪中,金融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呈现出急剧的狭窄化和形式化。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90%以上的文章采用的是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及现象;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代数、积分、计量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在一些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已超过了90%。一些极度崇尚数学的金融学家们认为,通过建立相对于现实世界简化的模型,然后再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讨论,来呈现这种精确性和严谨性,而不再去过多的考虑该模型对于现实世界的预测和解释能力,这使金融学逐渐成为一门“纯技术学科”,更加关注数学建模的完美性,而不再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了。

但金融学并非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其最终目标应该是为了解释真实世界的现象及结果。一些一流的美国金融学杂志对于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对于大量来自各国的论文采用是否有数学模型作低成本的筛选,这使数学形式主义成为一种金融学及经济学的学术标准、一种范式和一种时尚。

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风潮蔓延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中国最优秀的经济类学术期刊《经济研究》,是广大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人员的研究坐标,但纵观近些年发表的文章,充斥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及推演,即使有些文章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新模型的引用生拉硬拽的套在中国的数据上,也是可以容忍的。这让很多长年从事金融学和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产生困惑,他们认为,经济及金融学说史以及对于现实经济历史的学习已不再重要,研究上不再关注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发展,一篇精美的数学文章就足以代替了。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蔓延危害极大,所谓过犹不及,其发展不仅会极大的抑制研究人员及学者们的创造力及新思想的诞生,也会对在校研究生们的研究理念、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二、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特点及形式主义倾向

研究生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与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展现方式。近些年,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不可否认,这与金融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课程在改革之后,与国际知名财经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渐接轨,加入了数理金融、博弈论、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重要课程,这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最有力的工具,对于深入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人从2006级数百篇金融学研究生毕业论文中随机抽取数十篇,经过认真的阅读及思考,发现虽然论文质量相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形势也并不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论文普遍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

所谓科学性是要求论文所表述的内容具有可靠性,体现在论据要准确翔实,文字表述要精练不可含糊其辞,大部分研究生论文达不到以上要求。这是由于研究生论文的写作时间往往很短,平均是3~6个月,研究生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详细的阅读、分析和筛选资料。论文的创新性是要展现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事实上大多数论文要么是材料堆砌,要么过多借鉴别人缺乏自己的创见。像大多数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都是由材料堆砌而成,以时间为序最多,很多论文中都仅仅是“某人认为……”的格式,没有时间、地点、提出理论的缘由等,这样的综述意义不大。再就是论文中模型的“借鉴”,几乎都是直接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再直接用中国的数据进行检验,而数据的质量又不高,只要得出结论就可以了,不管其正确与否。这部分能力的缺失是研究生教育致命的问题,解决不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前途令人担忧。

(二)不了解研究生论文写作规范,可读性差

有些研究生并不清楚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中存在多处规范化方面的问题。有的论文没有导言、研究背景和意义,有的论文没有文献综述,有的论文内容摘要写得像引言,有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形态各异。这些都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输入之后要有输出,论文是输出思想的重要形式,因此,研究生若是不了解写作规范,就会影响输出的效果,而使研究成果大打折扣,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三)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在抽阅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中,80%以上都使用了复杂的数学模型,20%左右的学生通篇论文都是数学模型鲜有文字表述,95%以上使用了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对数十位研究生的访谈调查中,85%的学生认为“数学模型”非常重要,是衡量论文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仅仅有20%的学生认为“解决问题及解释现象的能力”至关重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如果在毕业论文中没有使用数学模型,而仅仅是采取规范分析的方法,那么不仅论文的成绩会很低,答辩的时候也会很不讨好,甚至有的想继续深造的金融学研究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本科学数学就好了”。这些情况表明,数学形式主义的倾向已经在高校的金融学教育中蔓延,学生们知道投资组合、公司财务等一些课程可以旷课,但金融数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一定不能缺课,瘸了这条腿论文写不出来,甚至毕业都成问题,这是高校金融学专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问题是学习并运用这些工具对于研究生们来说是件好事,因此论文从表面看来,水平很高,高深的模型,复杂的推衍,有些连导师及答辩老师都看不懂,但细究起来,很多此类论文的学术价值很低,甚至是毫无价值。一些是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没有任何推进,一些是根本和中国国情完全不配合的模型,最终的结论也与现实背道而驰,一些甚至是和研究的问题不太相关的模型,生拉硬拽地用在论文中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严重的数学形式主义倾向带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要重新树立学生的研究理念,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而数学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其作用又是什么。

三、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及解决办法

金融学研究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正是研究生教育弊病的反馈和缩影。因此,总结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是当前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

(一)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

近年来,国内舆论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断下降。其实不然,究其关键是在于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晰。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对于自己的将来都有准确的定位,有的学生是想提高身价和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有的学生是在金融研究方面感兴趣,想在未来从事金融学术研究工作。对于这两类学生,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的方法。像在美国纽约州的研究生教育就是分为两类,即从事科研工作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M.A.、M.S.等)和从事其他职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M.B.A.、M.E.等),其教育效果良好,可值得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借鉴。这样不仅能使那些期望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接受正规的科研训练及准备,又使研究生教育不再是培养少数研究人员的精英教育,而具有职业及专业培养的大众意义了。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多元化但要重点突出

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多元化,当今科学研究呈现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是趋势,但并不是泛泛而学,要注意重点突出。一定要设置工具类的课程如计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统计软件应用、博弈论等,这就好比挖土需要工具,用手挖掘效率极差,但工具只是提高效率的手段,并非最终的目标。因此,对于理论的深化学习就更为重要。一些高校金融学院将资本论及金融学史等课程砍掉,是极不明智的,从史学中能了解各种金融理论发展的背景及脉络,从经典的资本论文献中汲取的是深度的精华和营养,这些课程都不是其他课程能够取代的,新思想的创造及理论的提出离不开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否则学生们的思想将变得空洞无物。

(三)引入研究生论文指导课程,全方位介绍研究生论文写作目标、规范;鼓励思考,增加集体讨论时间,通过小论文及演讲方式传递思想。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论文写作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于研究生会有一定的压力,他们必须要在课后大量的阅读文献资料才能有所讲、有所悟,但教学效果比“满堂灌”的传统方式效果要好得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科研动态和方向的敏锐度,提高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符合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培养的是能思考、能判断、能解决问题的高素质的研究人才和专业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继成,陈艳春.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06,(9).

[2]赵婷婷,代寒灵.研究生教育中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探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

[3]王玉德.也谈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原则——兼论研究生论文和本科生论文的区别[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金融学习论文范文篇4

[摘要]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对金融本科学生金融相关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检验,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总考核。论文选题是论文的基础步骤,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好坏。本文在详细分析当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金融本科学生论文选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对金融学生所学金融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全面考核,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21号)中,毕业论文作为实践教学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成为评估中的关键性指标。毕业论文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选题是否恰当,决定着论文的成败和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金融学本科生在毕业论文选题时往往不知如何着手,或者由于选题不当导致论文不能如期完成或质量低下,因此探讨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十分必要。一、当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选题即选择研究课题,是确认研究对象和准备学位论文的前提性和关键性步骤,无论进行任何一项研究,都必须首先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选题如同导演选材,正确的选题在很大程度决定着论文的成败与否,因此我们必须慎重对待题目的选择,题目选对了,目标找准了,论文就成功一半了。许多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质量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选题不当。当前,金融学本科学位论文的选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思想上不够重视,选题随意性强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不少老师存在“重研究生论文,轻本科论文”的思想,对本科论文的指导欠认真,指导次数少,与学生交流少,对学生的选题不重视,往往是让学生自行选题,而没有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或者是拟定的参考选题多年不变,早已失去选择价值;另一方面,本科学生“重工作,轻论文”,整天忙于应聘、实习、考研,认为自己的学业已经完成,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因此论文选题很随意,欠缺思考,只为应付了事。本科论文的开题报告本应是学生初步确定选题和教师对之提出建议的关键环节,但在教学中,存在不少学生迟迟不交开题报告甚至论文完成才填写开题报告的情况,论文开题流于形式。(二)选择“大而泛”的宏观性课题,导致写作中难驾驭宏观性研究的往往是一领域,一个方向性的问题,根据金融本科生的学识水平和对本科毕业论文篇幅的要求,本科生缺乏研究这样的选题所必需的专业基础和研究能力,不仅收集材料存在困难,而且写出来的东西往往缺乏深度。如“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论金融风险和监管”、“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探讨”等,就属于太宏观、太大的题目,货币政策目标包括最终目标、中介目标、近期目标,涉及财政政策、利率、货币政策等等问题;金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等等;商业银行业务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表外业务等。就每个具体问题就是一篇文章,所以最好就其中一个问题写作,如: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是以利率还是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三)不注意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选择已经过时淘汰的题目??论文选题应注重研究课题的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避免选择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当前,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正处于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之中,金融体系不断变革,许多新政策、新机构、新工具不断出现,应该说金融体制改革为金融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论文选题空间。但一些学生不关注经济发展动态和金融改革创新的动向,对新事物视而不见,在毕业选题时,查找的资料过于陈旧,如2006年还有学生选择“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必要性”、“引进外资银行,提高银行竞争”等早已过时的题目,这反映出学生没有关注外面世界的变化,抄袭几年前的文章。(四)选题过于平淡,缺乏创新学术论文讲究原创性,人云亦云,乃论文之大忌。当然,对于本科论文过于强调原创性不太现实,要想一整篇文章都有创新是不可能的,但论文中应有自己独到的东西,否则这种选题没有意义。有些金融学生论文选题缺乏前沿性、挑战性,无新意,如“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及对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途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等,这些问题已经研究了多年,有关论文已很多,当然这些选题并不是不能再写,而是应从全新的角度或使用新方法去探讨和挖掘,否则简单的重复没有意义。(五)选题不切合实际,提出一些空而高的口号有些学生在选题中不切合实际,盲目求“新”。如“国有商业银行跨国经营问题”、“组建跨行业战略联盟”、“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战略”等。商业银行国际化无疑是方向,但目前乃至长期不能实现,因为银行国际化的前提是企业国际化,企业实现跨国经营。目前全球500强,几乎都是跨国性的,进入我国的就有300家,所以外资银行纷纷登陆中国占领市场。而我国规模大、跨国性企业不多,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所以银行谈何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呢?在我国金融期货的推出一直审慎,尚在试点中,探讨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战略不符合我国实际。[1][2][][]二、对金融本科学生选题的几点建议金融本科论文选题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教学实践过程,上述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解决,基于前文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教师和学生应重视本科论文的写作本科毕业论文虽然属于学术论文,但撰写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过程的一个步骤,不仅是为了传播学术信息,推进学科的发展,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梳理、总结学习成果,反映学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他专门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予以充分的重视。(二)重视论文开题环节,提倡集体指导选题建议在本科论文选题之前,由专业教师就选题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给学生作专题指导,并就开题报告的规范书写、论文写作规范等问题给学生作统一讲解,改变过去单个教师“一对多”指导模式,实行集体指导、集中指导,教师组(教研室)共同协商研究本科论文的指导问题,避免由于教师个体的研究水平的局限而降低学生论文选题质量。(三)提高学生获得学术研究信息的水平,指导学生多方位收集资料,为选题打好基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各种新政策、新举措层出不穷,而金融学生选题陈旧反映出学生对新信息的掌握较欠缺。因此建议:一是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网络系统、报刊杂志等渠道收集、整理最新金融信息,关注学术研究发展信息;二是鼓励金融学生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各种学术研讨会;三是经常性地要求学生就新的金融政策展开讨论、思考。(四)选题中注意的方面1、注意学术价值和社会实用的结合学术价值是选题的着眼点,学位论文应“为时而著,为事而作”,金融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金融学研究应讲求应用性,即具有社会实用价值。当前,我国金融领域中新问题层出不穷,论文选题应结合我国转轨经济的特点和金融体制改革的现实,在借鉴国外做法的基础上,选择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研究,揭示金融发展规律,探求真理。2、注意量力而行金融本科学生应从自身学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选择熟悉并感兴趣、有获取资料的条件,并估计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的论文题目。(1)论文选题“宜小不宜大,宜专不应泛”,可小题大做,勿大题小做。选题过大,会面面俱到,不着边际,什么问题都谈到,什么问题也说不清楚,难以将论题说深说透。选题过窄过小,发挥的空间很小,取得突破性成果十分困难。金融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科研能力选择大小适中,难易适中的题目。在实际中,有些选题很好,但受知识、水平、资料有限,难以完成,最好放弃,不要好高骛远。(2)所选题目要有一定数量与质量水平的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基础。论文的选题应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前人文献资料的掌握,可以了解所选题目应涉及的内容、历史和现状,这样才能找到选题的新视角。因此,拥有大量翔实、丰富的文献资料有利于高质量金融论文的写作。3、注意选择自己熟悉及兴趣的问题论文选题应从自己的专长和兴趣人手确定选题。熟悉的问题一般就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或实践中有深切的感受,不断的专业学习和一贯的信息收集使其准备了厚实的理论基础,有利于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升华的认识,较容易写得深入、写出创新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才会深入思考,才能深入钻研下去,才能形成自己一定的独到见解,可望成为一篇较高质量的论文。

金融学习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对金融学生所学金融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全面考核,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21号)中,毕业论文作为实践教学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成为评估中的关键性指标。毕业论文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选题是否恰当,决定着论文的成败和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金融学本科生在毕业论文选题时往往不知如何着手,或者由于选题不当导致论文不能如期完成或质量低下,因此探讨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十分必要。

一、当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

选题即选择研究课题,是确认研究对象和准备学位论文的前提性和关键性步骤,无论进行任何一项研究,都必须首先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选题如同导演选材,正确的选题在很大程度决定着论文的成败与否,因此我们必须慎重对待题目的选择,题目选对了,目标找准了,论文就成功一半了。许多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质量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选题不当。当前,金融学本科学位论文的选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思想上不够重视,选题随意性强

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不少老师存在“重研究生论文,轻本科论文”的思想,对本科论文的指导欠认真,指导次数少,与学生交流少,对学生的选题不重视,往往是让学生自行选题,而没有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或者是拟定的参考选题多年不变,早已失去选择价值;另一方面,本科学生“重工作,轻论文”,整天忙于应聘、实习、考研,认为自己的学业已经完成,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因此论文选题很随意,欠缺思考,只为应付了事。本科论文的开题报告本应是学生初步确定选题和教师对之提出建议的关键环节,但在教学中,存在不少学生迟迟不交开题报告甚至论文完成才填写开题报告的情况,论文开题流于形式。

(二)选择“大而泛”的宏观性课题,导致写作中难驾驭

宏观性研究的往往是一领域,一个方向性的问题,根据金融本科生的学识水平和对本科毕业论文篇幅的要求,本科生缺乏研究这样的选题所必需的专业基础和研究能力,不仅收集材料存在困难,而且写出来的东西往往缺乏深度。如“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论金融风险和监管”、“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探讨”等,就属于太宏观、太大的题目,货币政策目标包括最终目标、中介目标、近期目标,涉及财政政策、利率、货币政策等等问题;金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等等;商业银行业务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表外业务等。就每个具体问题就是一篇文章,所以最好就其中一个问题写作,如: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是以利率还是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

(三)不注意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选择已经过时淘汰的题目??

论文选题应注重研究课题的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避免选择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当前,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正处于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之中,金融体系不断变革,许多新政策、新机构、新工具不断出现,应该说金融体制改革为金融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论文选题空间。但一些学生不关注经济发展动态和金融改革创新的动向,对新事物视而不见,在毕业选题时,查找的资料过于陈旧,如2006年还有学生选择“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必要性”、“引进外资银行,提高银行竞争”等早已过时的题目,这反映出学生没有关注外面世界的变化,抄袭几年前的文章。

(四)选题过于平淡,缺乏创新

学术论文讲究原创性,人云亦云,乃论文之大忌。当然,对于本科论文过于强调原创性不太现实,要想一整篇文章都有创新是不可能的,但论文中应有自己独到的东西,否则这种选题没有意义。有些金融学生论文选题缺乏前沿性、挑战性,无新意,如“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及对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途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等,这些问题已经研究了多年,有关论文已很多,当然这些选题并不是不能再写,而是应从全新的角度或使用新方法去探讨和挖掘,否则简单的重复没有意义。

(五)选题不切合实际,提出一些空而高的口号

有些学生在选题中不切合实际,盲目求“新”。如“国有商业银行跨国经营问题”、“组建跨行业战略联盟”、“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战略”等。商业银行国际化无疑是方向,但目前乃至长期不能实现,因为银行国际化的前提是企业国际化,企业实现跨国经营。目前全球500强,几乎都是跨国性的,进入我国的就有300家,所以外资银行纷纷登陆中国占领市场。而我国规模大、跨国性企业不多,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所以银行谈何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呢?在我国金融期货的推出一直审慎,尚在试点中,探讨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战略不符合我国实际。

二、对金融本科学生选题的几点建议

金融本科论文选题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教学实践过程,上述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解决,基于前文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教师和学生应重视本科论文的写作

本科毕业论文虽然属于学术论文,但撰写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过程的一个步骤,不仅是为了传播学术信息,推进学科的发展,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梳理、总结学习成果,反映学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他专门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二)重视论文开题环节,提倡集体指导选题

建议在本科论文选题之前,由专业教师就选题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给学生作专题指导,并就开题报告的规范书写、论文写作规范等问题给学生作统一讲解,改变过去单个教师“一对多”指导模式,实行集体指导、集中指导,教师组(教研室)共同协商研究本科论文的指导问题,避免由于教师个体的研究水平的局限而降低学生论文选题质量。

(三)提高学生获得学术研究信息的水平,指导学生多方位收集资料,为选题打好基础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各种新政策、新举措层出不穷,而金融学生选题陈旧反映出学生对新信息的掌握较欠缺。因此建议:一是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网络系统、报刊杂志等渠道收集、整理最新金融信息,关注学术研究发展信息;二是鼓励金融学生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各种学术研讨会;三是经常性地要求学生就新的金融政策展开讨论、思考。

(四)选题中注意的方面

1、注意学术价值和社会实用的结合

学术价值是选题的着眼点,学位论文应“为时而著,为事而作”,金融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金融学研究应讲求应用性,即具有社会实用价值。当前,我国金融领域中新问题层出不穷,论文选题应结合我国转轨经济的特点和金融体制改革的现实,在借鉴国外做法的基础上,选择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研究,揭示金融发展规律,探求真理。

2、注意量力而行

金融本科学生应从自身学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选择熟悉并感兴趣、有获取资料的条件,并估计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的论文题目。

(1)论文选题“宜小不宜大,宜专不应泛”,可小题大做,勿大题小做。选题过大,会面面俱到,不着边际,什么问题都谈到,什么问题也说不清楚,难以将论题说深说透。选题过窄过小,发挥的空间很小,取得突破性成果十分困难。金融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科研能力选择大小适中,难易适中的题目。在实际中,有些选题很好,但受知识、水平、资料有限,难以完成,最好放弃,不要好高骛远。

(2)所选题目要有一定数量与质量水平的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基础。论文的选题应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前人文献资料的掌握,可以了解所选题目应涉及的内容、历史和现状,这样才能找到选题的新视角。因此,拥有大量翔实、丰富的文献资料有利于高质量金融论文的写作。

金融学习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对金融学生所学金融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全面考核,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毕业论文作为实践教学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成为评估中的关键性指标。毕业论文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选题是否恰当,决定着论文的成败和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金融学本科生在毕业论文选题时往往不知如何着手,或者由于选题不当导致论文不能如期完成或质量低下,因此探讨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十分必要。

一、当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

选题即选择研究课题,是确认研究对象和准备学位论文的前提性和关键性步骤,无论进行任何一项研究,都必须首先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选题如同导演选材,正确的选题在很大程度决定着论文的成败与否,因此我们必须慎重对待题目的选择,题目选对了,目标找准了,论文就成功一半了。许多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质量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选题不当。当前,金融学本科学位论文的选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思想上不够重视,选题随意性强

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不少老师存在“重研究生论文,轻本科论文”的思想,对本科论文的指导欠认真,指导次数少,与学生交流少,对学生的选题不重视,往往是让学生自行选题,而没有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或者是拟定的参考选题多年不变,早已失去选择价值;另一方面,本科学生“重工作,轻论文”,整天忙于应聘、实习、考研,认为自己的学业已经完成,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因此论文选题很随意,欠缺思考,只为应付了事。本科论文的开题报告本应是学生初步确定选题和教师对之提出建议的关键环节,但在教学中,存在不少学生迟迟不交开题报告甚至论文完成才填写开题报告的情况,论文开题流于形式。

(二)选择“大而泛”的宏观性课题,导致写作中难驾驭

宏观性研究的往往是一领域,一个方向性的问题,根据金融本科生的学识水平和对本科毕业论文篇幅的要求,本科生缺乏研究这样的选题所必需的专业基础和研究能力,不仅收集材料存在困难,而且写出来的东西往往缺乏深度。如“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论金融风险和监管”、“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探讨”等,就属于太宏观、太大的题目,货币政策目标包括最终目标、中介目标、近期目标,涉及财政政策、利率、货币政策等等问题;金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等等;商业银行业务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表外业务等。就每个具体问题就是一篇文章,所以最好就其中一个问题写作,如: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是以利率还是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

(三)不注意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选择已经过时淘汰的题目??

论文选题应注重研究课题的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避免选择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当前,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正处于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之中,金融体系不断变革,许多新政策、新机构、新工具不断出现,应该说金融体制改革为金融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论文选题空间。但一些学生不关注经济发展动态和金融改革创新的动向,对新事物视而不见,在毕业选题时,查找的资料过于陈旧,如2006年还有学生选择“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必要性”、“引进外资银行,提高银行竞争”等早已过时的题目,这反映出学生没有关注外面世界的变化,抄袭几年前的文章。

(四)选题过于平淡,缺乏创新

学术论文讲究原创性,人云亦云,乃论文之大忌。当然,对于本科论文过于强调原创性不太现实,要想一整篇文章都有创新是不可能的,但论文中应有自己独到的东西,否则这种选题没有意义。有些金融学生论文选题缺乏前沿性、挑战性,无新意,如“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及对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途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等,这些问题已经研究了多年,有关论文已很多,当然这些选题并不是不能再写,而是应从全新的角度或使用新方法去探讨和挖掘,否则简单的重复没有意义。

(五)选题不切合实际,提出一些空而高的口号

有些学生在选题中不切合实际,盲目求“新”。如“国有商业银行跨国经营问题”、“组建跨行业战略联盟”、“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战略”等。商业银行国际化无疑是方向,但目前乃至长期不能实现,因为银行国际化的前提是企业国际化,企业实现跨国经营。目前全球500强,几乎都是跨国性的,进入我国的就有300家,所以外资银行纷纷登陆中国占领市场。而我国规模大、跨国性企业不多,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所以银行谈何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呢?在我国金融期货的推出一直审慎,尚在试点中,探讨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战略不符合我国实际。

二、对金融本科学生选题的几点建议

金融本科论文选题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教学实践过程,上述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解决,基于前文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教师和学生应重视本科论文的写作

本科毕业论文虽然属于学术论文,但撰写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过程的一个步骤,不仅是为了传播学术信息,推进学科的发展,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梳理、总结学习成果,反映学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他专门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二)重视论文开题环节,提倡集体指导选题

建议在本科论文选题之前,由专业教师就选题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给学生作专题指导,并就开题报告的规范书写、论文写作规范等问题给学生作统一讲解,改变过去单个教师“一对多”指导模式,实行集体指导、集中指导,教师组(教研室)共同协商研究本科论文的指导问题,避免由于教师个体的研究水平的局限而降低学生论文选题质量。

(三)提高学生获得学术研究信息的水平,指导学生多方位收集资料,为选题打好基础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各种新政策、新举措层出不穷,而金融学生选题陈旧反映出学生对新信息的掌握较欠缺。因此建议:一是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网络系统、报刊杂志等渠道收集、整理最新金融信息,关注学术研究发展信息;二是鼓励金融学生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各种学术研讨会;三是经常性地要求学生就新的金融政策展开讨论、思考。

(四)选题中注意的方面

1、注意学术价值和社会实用的结合

学术价值是选题的着眼点,学位论文应“为时而著,为事而作”,金融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金融学研究应讲求应用性,即具有社会实用价值。当前,我国金融领域中新问题层出不穷,论文选题应结合我国转轨经济的特点和金融体制改革的现实,在借鉴国外做法的基础上,选择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研究,揭示金融发展规律,探求真理。

2、注意量力而行

金融本科学生应从自身学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选择熟悉并感兴趣、有获取资料的条件,并估计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的论文题目。

(1)论文选题“宜小不宜大,宜专不应泛”,可小题大做,勿大题小做。选题过大,会面面俱到,不着边际,什么问题都谈到,什么问题也说不清楚,难以将论题说深说透。选题过窄过小,发挥的空间很小,取得突破性成果十分困难。金融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科研能力选择大小适中,难易适中的题目。在实际中,有些选题很好,但受知识、水平、资料有限,难以完成,最好放弃,不要好高骛远。

(2)所选题目要有一定数量与质量水平的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基础。论文的选题应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前人文献资料的掌握,可以了解所选题目应涉及的内容、历史和现状,这样才能找到选题的新视角。因此,拥有大量翔实、丰富的文献资料有利于高质量金融论文的写作。

金融学习论文范文篇7

一、当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

选题即选择研究课题,是确认研究对象和准备学位论文的前提性和关键性步骤,无论进行任何一项研究,都必须首先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选题如同导演选材,正确的选题在很大程度决定着论文的成败与否,因此我们必须慎重对待题目的选择,题目选对了,目标找准了,论文就成功一半了。许多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质量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选题不当。当前,金融学本科学位论文的选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思想上不够重视,选题随意性强

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不少老师存在“重研究生论文,轻本科论文”的思想,对本科论文的指导欠认真,指导次数少,与学生交流少,对学生的选题不重视,往往是让学生自行选题,而没有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或者是拟定的参考选题多年不变,早已失去选择价值;另一方面,本科学生“重工作,轻论文”,整天忙于应聘、实习、考研,认为自己的学业已经完成,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因此论文选题很随意,欠缺思考,只为应付了事。本科论文的开题报告本应是学生初步确定选题和教师对之提出建议的关键环节,但在教学中,存在不少学生迟迟不交开题报告甚至论文完成才填写开题报告的情况,论文开题流于形式。

(二)选择“大而泛”的宏观性课题,导致写作中难驾驭

宏观性研究的往往是一领域,一个方向性的问题,根据金融本科生的学识水平和对本科毕业论文篇幅的要求,本科生缺乏研究这样的选题所必需的专业基础和研究能力,不仅收集材料存在困难,而且写出来的东西往往缺乏深度。如“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论金融风险和监管”、“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探讨”等,就属于太宏观、太大的题目,货币政策目标包括最终目标、中介目标、近期目标,涉及财政政策、利率、货币政策等等问题;金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等等;商业银行业务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表外业务等。就每个具体问题就是一篇文章,所以最好就其中一个问题写作,如: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是以利率还是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

(三)不注意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选择已经过时淘汰的题目??

论文选题应注重研究课题的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避免选择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当前,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正处于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之中,金融体系不断变革,许多新政策、新机构、新工具不断出现,应该说金融体制改革为金融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论文选题空间。但一些学生不关注经济发展动态和金融改革创新的动向,对新事物视而不见,在毕业选题时,查找的资料过于陈旧,如2006年还有学生选择“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必要性”、“引进外资银行,提高银行竞争”等早已过时的题目,这反映出学生没有关注外面世界的变化,抄袭几年前的文章。

(四)选题过于平淡,缺乏创新

学术论文讲究原创性,人云亦云,乃论文之大忌。当然,对于本科论文过于强调原创性不太现实,要想一整篇文章都有创新是不可能的,但论文中应有自己独到的东西,否则这种选题没有意义。有些金融学生论文选题缺乏前沿性、挑战性,无新意,如“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及对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途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等,这些问题已经研究了多年,有关论文已很多,当然这些选题并不是不能再写,而是应从全新的角度或使用新方法去探讨和挖掘,否则简单的重复没有意义。

(五)选题不切合实际,提出一些空而高的口号

有些学生在选题中不切合实际,盲目求“新”。如“国有商业银行跨国经营问题”、“组建跨行业战略联盟”、“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战略”等。商业银行国际化无疑是方向,但目前乃至长期不能实现,因为银行国际化的前提是企业国际化,企业实现跨国经营。目前全球500强,几乎都是跨国性的,进入我国的就有300家,所以外资银行纷纷登陆中国占领市场。而我国规模大、跨国性企业不多,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所以银行谈何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呢?在我国金融期货的推出一直审慎,尚在试点中,探讨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战略不符合我国实际。

二、对金融本科学生选题的几点建议

金融本科论文选题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教学实践过程,上述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解决,基于前文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教师和学生应重视本科论文的写作

本科毕业论文虽然属于学术论文,但撰写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过程的一个步骤,不仅是为了传播学术信息,推进学科的发展,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梳理、总结学习成果,反映学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他专门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二)重视论文开题环节,提倡集体指导选题

建议在本科论文选题之前,由专业教师就选题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给学生作专题指导,并就开题报告的规范书写、论文写作规范等问题给学生作统一讲解,改变过去单个教师“一对多”指导模式,实行集体指导、集中指导,教师组(教研室)共同协商研究本科论文的指导问题,避免由于教师个体的研究水平的局限而降低学生论文选题质量。

(三)提高学生获得学术研究信息的水平,指导学生多方位收集资料,为选题打好基础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各种新政策、新举措层出不穷,而金融学生选题陈旧反映出学生对新信息的掌握较欠缺。因此建议:一是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网络系统、报刊杂志等渠道收集、整理最新金融信息,关注学术研究发展信息;二是鼓励金融学生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各种学术研讨会;三是经常性地要求学生就新的金融政策展开讨论、思考。

(四)选题中注意的方面

1、注意学术价值和社会实用的结合

学术价值是选题的着眼点,学位论文应“为时而著,为事而作”,金融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金融学研究应讲求应用性,即具有社会实用价值。当前,我国金融领域中新问题层出不穷,论文选题应结合我国转轨经济的特点和金融体制改革的现实,在借鉴国外做法的基础上,选择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研究,揭示金融发展规律,探求真理。

2、注意量力而行

金融本科学生应从自身学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选择熟悉并感兴趣、有获取资料的条件,并估计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的论文题目。

(1)论文选题“宜小不宜大,宜专不应泛”,可小题大做,勿大题小做。选题过大,会面面俱到,不着边际,什么问题都谈到,什么问题也说不清楚,难以将论题说深说透。选题过窄过小,发挥的空间很小,取得突破性成果十分困难。金融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科研能力选择大小适中,难易适中的题目。在实际中,有些选题很好,但受知识、水平、资料有限,难以完成,最好放弃,不要好高骛远。

(2)所选题目要有一定数量与质量水平的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基础。论文的选题应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前人文献资料的掌握,可以了解所选题目应涉及的内容、历史和现状,这样才能找到选题的新视角。因此,拥有大量翔实、丰富的文献资料有利于高质量金融论文的写作。

金融学习论文范文篇8

一、金融学专业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做法

1.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分层次建设精品课程

根据现有的课程情况,学院对现有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进行了分类,分别确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目标。对于基础好、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课程,分别确定部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上述课程将在国家和湖北省进行精品课程评选时予以推荐;其他课程根据重要性程度及教研人员队伍实力,分别确定为校级和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对象,从而形成了部级、省级和校、院4级精品课程建设目标体系。

2.整合课程教研力量,建立课程组制度,实行课程教改攻关

确定了精品建设目标之后,为了集中教研力量搞好课程建设,学院整合了学院师资,为每一门课程建立课程组。课程组由在该课程教学和科研中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参加,课程组组长一般由在该课程教学和科研中具有广泛影响的教师担任。课程组的任务是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程教学和研究成果的交流、进行课程考核的集体命题、承担课程教学任务、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行课程组之后,一方面把精品课程建设与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的培养结合起来,通常,课程组组长就是该课程领域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对象,而课程组的成员,都以成为该课程领域的专家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在确定了明确的目标之后,各课程组成员的教改研究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师们都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改革研究中来。在本项目实施以来,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的专任教师已完成校级、院级教改课题研究26项,其中8项获得湖北省教改项目立项,98%的教师都参与了教改课题的研究。

3.加大课程建设的资金投入,确保课程建设的条件

为了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学院改变了过去仅对金融学术研究课题投入资金的做法,对课程建设也给予了充分的资金支持。学院对课程建设中涉及的教改课题研究、教学资料购买、教学手段的改善、教学经验交流以及教材的编写等,都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近年来,学院给各课程组投入的资金数量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基本满足了课程建设的资金需要,保证了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4.建立课程考核制度,严格课程质量考核

为了保证课程质量的不断提高,学院制定了一整套课程考核体系,从教材选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学生反馈、同行评价、教改研究等各个方面综合评价课程质量。同时,将考核结果与课程组和教师的利益挂钩,增强教师重视教学工作、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主动性。

二、金融学专业省级精品课程《货币金融学》建设的实例分析

《货币金融学》课程2005年被评定为省级精品课程。该课程作为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代表了该专业最核心的教学内容要求和最基本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这里以该课程建设为实例展开分析。

1.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货币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金融基本范畴、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宏观均衡与货币政策、金融与发展、开放条件下的金融活动与协调五大方面,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利息和利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存款货币银行、中央银行、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均衡与总供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金融与经济发展、国际交往中的货币、国际金融体系、国际收支与经济均衡等,信息量大、兼容性强、涉及面宽。课程讲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指导,系统阐述金融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国际主流货币金融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实务运作机制及最新发展;立足中国实际,交融历史与现实,概括反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理论与实践问题。

2.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货币金融学》课程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大致分为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三类,按各类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教学。

理论性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理论性教学内容包括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这部分是本课程教学最主要和重要的内容。教学组织方式以任课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占总课时的60%以上;课堂讲授的基本目的是增强学生对基本概念范畴、基本理论的理解,使学生在掌握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基础土牢固树立正确的金融理念、思维方法和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观,奠定坚实的金融理论基础。

教学中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基本原则,将实现“理论功底扎实、人格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应用性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应用性教学内容包括货币金融政策分析,金融工具价格、收益的计量,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派生存款、汇率变动等的测算,金融改革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等。教学组织方式采用教师课堂指导与学生课堂或课下完成作业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对应用性内容作简要指引,布置作业,作业形式包括课后书面完成的专题分析,课堂完成的计量和测算题目,以及小组协作完成的现实问题解决方案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金融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应用能力、实践与操作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实践性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模拟运作、金融工具虚拟交易、中央银行政策工具应用、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等。教学组织形式以实验教学和现场观摩教学为主。利用金融实验室进行金融市场、金融交易模拟实践;采用分散性现场参观与观摩形式感受真实交易的氛围;通过互联网访问中央银行、大型商业银行网站,了解金融中介业务运作。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是增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

3.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货币金融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是:立足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金融实验室模拟实践教学、实地参观访问学习、网络虚拟空间浏览、专题调研、论文写作等形式,将教材、课堂教学内容与金融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本课程教学的目的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操作性和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货币金融学》课程实践教学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许多学生(包括非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因此对金融学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加校内外有关金融的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获得良好的成绩;一些学生的论文还被报刊选用,公开发表,例如近3年金融学院的本科生在有关刊物上公开发表了10篇学术论文,获得全国、湖北省、学校优秀社会实践奖多项。从历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看,应用型人才成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代名词,他们的工作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4.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面对面进行知识、理论传授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在有限的时间内浓缩课程精华,突出重点难点,是完成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课堂讲授还可以保证信息的充分传递,突破教材内容的滞后性,使教学内容充分吸纳国内外金融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金融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货币金融学》课程任课教师的教案、课件内容充实,重点难点突出,更新及时,即使一学年讲授两次,教案和课件也进行更新和充实。

课外指导。课外学习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扩充学习广度的有效方式。《货币金融学》课程任课教师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例如任课教师提出问题,提示思路,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阅读参考书目,组织课外研讨,批改作业、论文等。课外指导强化了课堂学习效果,通过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充分满足了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兴趣的要求,活跃了学习气氛,丰富了学习内容,扩展了学生认识问题、研究问题的视野。

启发引导。《货币金融学》课程任课教师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启发引导教学方法。例如进行热点问题的专题讨论、典型案例分析、政策实践分析等等,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先行讨论分析,之后由教师总结。再例如引导学生开展专题性学术研究活动,撰写学术论文,部分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撰写的专题研究性论文还在相关刊物上公开发表。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所学知识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学生为主。即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个别章节作为学生自学、自讲、自评的内容,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对自学内容进行研讨,制作自己的讲课课件,并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讲授,小组成员以外的同学点评、提问,小组成员都可以回答问题。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辩论,同学们在争论过程中进行思想碰撞,有助于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模拟实践。借助金融实验室开展实践教学,可以缩短书本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如模拟股票市场交易、网上银行业务、电子货币支付结算等。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中央银行、股票期货交易所、国际大银行等网站,了解金融发展的最新动态。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实践能力。

多元考核。课程考核方式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建立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标尺。

《货币金融学》课程采用统一的“复合式、全程型、多元化”考核方式,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30%—4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60%。平时考核包括学风学术、完成作业、讨论发言和测验测试四方面。

5.教学手段

投影设备。《货币金融学》课程授课全部实现了多媒体化,各任课教师依据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课时数等制作了多样化的教学课件。由于该课程教学内容较多,反映的信息量大,借助投影仪可以增加授课内容的容量。实践证明,该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效率高、效果好。

音像设备。《货币金融学》课程的某些教学内容通过音像播放设备展示出来效果更好。比如,世界主要货币介绍,中央银行最新政策动态,相关新闻评论,金融事件的声像材料等。

金融学习论文范文篇9

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现代银行的出现,将货币经营与信用活动融为一体,虽然金融市场有所发展,但金融活动主要集中于存款货币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金融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货币银行方面;20世纪30年代随着宏观经济学的出现,金融学建立起宏观货币经济学理论体系;50年代后各经济主体迅速增长的理财需求使得以金融衍生工具创新为核心的金融市场迅猛发展,金融学理论从宏观抽象理论分析转向了微观金融分析,运用投资组合理论、CAPM模型和MM定理对资产组合、衍生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进行研究等逐渐成为金融学的主流。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大一统的计划金融,不存在金融市场,金融只研究宏观的货币政策、理论和银行存贷款业务管理;改革开放后从大一统的计划金融转向了多元的市场金融,形成了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建立了多层次金融市场,微观金融发展迅速,金融研究转变为注重研究微观个体的金融决策;尤其是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城市信用合作社等地方性商业银行和证券、保险、基金和租赁公司以及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全国各个地区纷纷成立,主板市场包括中小企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技术产权交易所以及债券市场等多层次金融市场迅速发展,投融资工具及其衍生工具等金融工具创新,如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成为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能力、能将宏观经济分析与微观业务操作与创新能力融为一体处理各类金融问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而目前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还不能适应各地区经济金融迅速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许多金融机构招不到所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学生面临相当大的就业压力,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结构还适应不了经济金融部门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要。因此我国金融学专业人才质量和结构的矛盾已成为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专业建设中必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缺乏特色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是由专科院校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其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等各方面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存在较大差距,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却缺乏特色,和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大学基本没有什么差别;而且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发展,金融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再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笼统地定位为高级金融人才是适应不了我国经济金融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基本沿用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和实验室教学以及实践实习等设置课程体系,主要注重宏观金融基础理论、专门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论文撰写的训练,新型微观金融理论和数理知识传授以及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相对不足。虽然宏观金融部分教学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金融政策,但如果缺乏微观金融基础使学生难以深入理解金融的内在本质与运行机制;数理知识的不足使得学生对现代微观金融三大核心理论CAPM模型、MM定理和B-S欧式期权定价模型的学习都可能感到困难,更不用说深刻理解和运用了[1]。虽开设了与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相对应的《会计原理》、《证券投资学》等课程,但对加深学生对金融市场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开设相对不足;只开设了商业银行业务模拟、证券实时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实验课程,还缺乏外汇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期货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及保险实务模拟等方面的实验课程。

(三)实践性教学相对不足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虽然专门安排了实践性教学,但由于与本地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缺乏深入的合作关系,有的学生找不到金融机构进行各种实习,即使到金融机构的各种实习业大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深化对金融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强化技术技能培训。

(四)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大部分是来自高校的博士硕士,虽然受过较为系统的经济金融学学术训练,具有较深厚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但由于大多没有在金融机构工作过的经验,自身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业务工作经验;虽然也从金融机构等实践部门聘请一些高管和业务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学,由于他们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系统地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探讨

(一)人才培养目标创新

由于和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各方面差异的实际存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生存发展必须要寻求错位发展,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其培养目标是应该为本地区金融业发展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培养学生良好基本素质、掌握金融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更应突出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特色,强化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微观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毕业就能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业工作。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应该是服务本地方经济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培养的学生应全面掌握金融学专业基本理论体系和和专门知识以及金融领域基本工作技能,形成良好的金融专业素养;主要应关注金融及相关领域的原理性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系统训练,侧重学习掌握基本经济金融理论及其应用以及金融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现代金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管理技术,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外语和数学等现代金融活动所必须的工具以及良好的人文品德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人才具备的应用型特色应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然应用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是有差别的,不仅要求熟练掌握运用各种金融微观业务操作技能,更要求具有坚实的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培养的人才不具备宏观理论分析能力,那就是工具主义教育,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题中之义了。[2]

(二)课程体系创新:构建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突出能力导向

应根据金融学专业对应的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应从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在坚持学科专业导向的基础上、强化能力导向,不必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专精深,而应关注专业知识的广度和交叉融合,在基本掌握经济金融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突出对现代金融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较为系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

2.课程体系模块化

打破原有的按学科范畴设计教学内容的框架,以基本素质、经济学基本素养、分析工具、宏观抽象、微观分析、操作技能等能力培养进行金融学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可分为通识模块、基础模块、方法论模块、宏观模块、微观模块、实验模块等通识模块主要强调学生品德操守、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政治思想理论课程;基础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为后续的金融学理论和专门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经济法等;方法论模块主要体现金融学的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的金融分析工具支出,由于金融创新出于规避风险和管制的需要,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发展迅速,其定价对于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金融分析工具要求很高,这是现代金融人才所必须掌握分析能力,主要包括微积分、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程序设计等;宏观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概念、宏观思维方法和抽象分析能力,使学生能深刻理解金融现象的本质,主要包括国际金融、中央银行学、金融监管学;微观模块主要体现金融学科的微观化、工程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金融新发展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要求,主要包括投资模块(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学、投资银行学、金融工程学、公司金融),银行模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银行信贷管理、银行会计)、保险模块(保险学、个人风险与保险);实验模块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缩短理论学习与实践差距,强化理论应用实际的能力,其关键在于开发设计有效的实验课程,要涵盖金融行业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主要涉及的实务操作,当然可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情况有所侧重,主要包括银行实际业务操作模拟实验(如国际结算业务、银行会计业务等)、公司财务业务模拟实验、证券投资业务模拟(如外汇、期货)、保险业务模拟、金融工程实验、金融统计分析等等。由于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存在着较多的内容交叉与重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实际,确定专业建设定位与特色,在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中注意综合平衡,做到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课程体系模块化改革的关键就在此。

(三)实践性教学的创新

加强本地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是实践性教学的关键。以专业导论、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金融专题调研、毕业实习、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专业导论的学习,使刚入大学对金融专业所知甚少的学生对金融学专业和相关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通过第一学年通识模块、第二学年基础模块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较为完备的人文素质和经济金融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这时可以安排两个月的时间送学生到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以及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认知实习,使学生得到初步业务技能的培训,学生将对未来所从事的金融职业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体验认识,可以引发学生学习金融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兴趣,将为下一步的专业宏观模块、微观模块、实验模块学习打下基础;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掌握金融理论知识的学生在专业实习中通过在金融机构的工作实践培养运用所学金融学基础理论与专门业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真正以金融从业人员的身份进行专业技能实践,培养学生作为金融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利用暑期安排学生进行金融专题调研,要求形成调研报告,既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是大学本科教育最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带着毕业论文选题所需解决的问题到金融机构进行毕业实习,学生在金融工作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深化对所学金融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形成的毕业论文是对本科四年金融学专业学习的一次全面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研究,可使学生开阔学术视野,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到初步的学术研究训练。

(四)师资队伍建设创新

金融学习论文范文篇10

1.学生对开展金融实践教学的认同度较高,并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

83.21%的同学认为实践教学在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是“很重要或比较重要”,只有2.19%的同学认为“不重要”。同时,有55.47%的同学“愿意或比较愿意”尝试试点试验性实践教学课程。

2.学生并不了解实践教学,更多是出于未来就业而主动学习。

调查结果显示,67.15%的学生认为金融实践课程的内容“一般、不丰富”甚至“很少”,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认为研究性学习和写论文的形式并不属实践教学范畴,这说明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的了解仅是略知一二,甚至不清楚。另外,60.58%的学生明确表示就是为未来就业做准备,而“关注和了解金融专业从事的工作内容”、“建立社会人脉关系网”、“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为完成学分”的比例分别是6.57%、16.06%、13.87%和2.92%。

3.学生不满现有的实践课时设置。

40.14%的学生每学期接受过5-10次的实践教学经历,31.39%的学生接受过2-5次的实践教学经历,其中大三的实践机会较少,几乎都集中在大四完成。从学生的内心意愿上看,57%的学生希望一周中能有4-5次实践机会,经调查某些同学甚至大胆建议,“实践教学能像国外的实习工作一样,实践与理论的学时安排各50%”。同时71.53%的学生认为现有实践教学学时安排是“不太合理或很不合理”。

4.学生喜欢形式多样的实用性实践课程。

87.9%的学生认为已开设的实训课程中最实用的课程是证券实训,该课程的讲授教师经验丰富,能精彩解析股票操作实盘过程,并且利用教师自身资源让学生实盘体验,令人印象深刻。在61%的学生的心中,理想的实践教学是能够到金融企业进行参观访问,或者进行股票、外汇、期货等操盘培训,45%的学生希望增加银行、证券、保险等实务模拟操作训练,35%的学生希望能提供一些专业的项目分析与报告,或者采取模拟金融企业招聘的形式进行就业指导,仅有18%的学生认为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者培训金融计量方面的技能是比较合适的。

5.学院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较差。

83.9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对于,42.34%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教师能力“较强或一般”,而且目前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几乎没有。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方案设计——以西财行知学院为例

从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中显示,学院金融实践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组织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本文在设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方案的同时,建议学院采用“试点试验”的办法,即从大学一年级招收的新生中,择优编制一个班,将其命名为“金融创新实验班”实施这套方案。

1.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

经系部选拔的“金融创新实验班”,其理论教学内容和本专业的培养大纲保持一致,仅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试验。方案将设计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分为课堂内实践教学、校内课堂外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四大模块。将明确设计各学年培养目标和具体环节目标。把四年最终培养的整体目标具体分配到不同的学年当中,形成阶段性目标;每个阶段目标又由不同实践教学环节体现出来。基础训练阶段(大一):课堂内的实践教学采用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的案例式教学和创新实训教学;校内课堂外实践教学采用计算机、英语相关培训,经济学和经济法热点话题讨论,金融业界专家讲座等;校外实践教学实施参观金融企业的认知性生产实习。通过感性体验,获得社会实践的经验,培养初步调查能力。能力提升阶段(大二):课堂内的实践教学采用英语口语能力、计量统计软件培训,金融、会计等课程的案例式教学,对银行、保险课程的实训教学,管理沟通能力模拟、战略模拟大赛等创新实训教学;校内课堂外实践教学采用银行业务操作竞赛、学生模拟家庭理财计划大赛,金融热点辩论,银行、证券从业资格培训,金融专家、企业老总专题讲座,学生自办金融学术报;校外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自己到银行柜台办理业务、到证券公司大厅观看考察、到保险公司理赔部门参观,并提交观感总结。通过这些模拟实验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能力深化阶段(大三):课堂内的实践教学采用案例式教学,股票外汇投资操作、银行信用管理、保险精算等实验训练,双导师指导的创新实训教学;校内课堂外实践教学采用股票模拟竞赛,学生模拟企业投资计划大赛,金融热点辩论,会计、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从业资格培训,金融专家、企业老总专题讲座,学生发表学术文章等方式;校外实践教学采用针对金融热点进行社会调查,暑假期间进行到实习基地或金融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实习。通过实验操作、实习训练,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专业素质。综合创新阶段(大四):课堂内的实践教学采用经典案例式教学,期货交易、银行风险管理训练,金融营销训练,创新实训教学等方式;校内课堂外实践教学采用股票投资模拟竞赛,金融热点辩论,各类职业资格从业资格证书培训,金融专家、企业老总专题讲座,发表金融学术论文;校外实践教学要求毕业顶岗实习,并结合毕业论文进行社会调查,做出实结;毕业论文经历选题、收集资料、提炼观点、拟定提纲、谋篇布局、撰写论文、修改润饰,参加答辩等过程。通过完成各项综合性实验、实训、实习、论文,希望学生能对行业有进一步了解,提高自身社会实践能力。

2.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的设计。

2.1采用“择优录取、滚动管理、优胜劣汰”的动态教学管理模式。

新生在入学报到时,自愿申请进入实验班。系部需结合自荐生的学习成绩、个性特长、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因素进行择优录取,并将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已实现方案期待的结果。进入实验班后,在培养过程中实行滚动管理、优胜劣汰。滚动式管理是指不断优胜劣汰,补充新鲜血液,让已获得优质资源的实验生也存在危机感,更加珍惜这些优质资源和机会。班内学生如果表现不佳,考核成绩不合格者淘汰,转入本专业其他班级继续学习。同时,其他班级若有表现优秀者,自荐并结合2位教师的推荐,经考核通过后可进入该实验班。

2.2实行双导师制,专业班主任跟踪管理。

班级特别为每位学生配2名导师,其中1名导师负责专业基础知识辅导,另1名行业导师负责专业的社会知识培养,学生将有机会参与行业导师的校外活动与事务。并且实验班会配备1名具有金融专业素养的教师作为班主任,跟班听课、听讲座、会议研讨,并负责与该实验班相关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可以优先考虑金融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并为其给予提薪等激励手段。

2.3提供“毕业学位证+职业资格证+培训合格证”的结业模式。

学生修完实验班的全部项目,成绩良好以上,学院除了颁发金融学专业毕业证和学位证之外,还将给学生颁发“金融创新实验班的培训合格证”。结合学生在四年终将职业资格培训所获得相关“金融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多证在手有助于学生尽快进入金融行业各领域,能迅速地适应岗位工作。

2.4360教学质量监督。

实践教学过程中不能缺少质量监督,对实验班将采取学生评教、跟班班主任评教、主任评教等360教学质量评价,加强对理论课程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控制,随时反馈,随时改善。

三、加强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