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4:39:24

金融工程专业

金融工程专业范文篇1

【关键词】专业定位;金融工程;实验教学体系;专业特色

一、地方本科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及专业定位

金融工程发源于美国,其专业开始主要设置硕士学位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人才培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包括设置在工程学院强调数学建模培养金融工程师、设置在数统学院强调数学理论培养数理金融理论人才、设置在金融学院或商学院强调职业导向和案例教学培养金融机构工作的实用型人才三个方向[1]。目前将近300所院校开设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国内金融工程专业大多数开设在经管学院、金融学院或商学院,各个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也有所区别,具有金融硕博点的重点高校主要培养理论型兼顾应用型人才,地方性普通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管理型人才,然而在地方性普通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生源基础限制,基本以描述性与定性内容进行教学,缺乏数理分析和定量分析内容,人才培养更多强调实践,培养操作为主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与金融学专业化、差异化不明显[2]。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西部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定位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探索并完善“办学特色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实践教育与行业协同相融合、素质教育与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个性化培养与质量标准相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根据贵州商学院金融工程专业能力定位上就低掌握金融产品交易与分析能力、金融机构业务操作与管理能力,掌握金融计量和数理分析能力,培养具有大量从事最基本金融业务操作型应用型人才,逐步了解金融量化交易与分析能力、计算机编程与金融建模能力、金融产品设计能力、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培养少量理论型兼顾应用型人才,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通过“一低一高”专业能力定位和“3+4”能力培养模块培养大量应用型基础人才,少量理论兼顾应用型高端人才。

二、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一)基于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二个课堂”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定位,金融工程专业既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分析能力、管理能力、设计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又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这些能力需要通过课堂内和课堂外“二个课堂”共同完成,这些能力同样需要专业实验教学和专题实践“二个课堂”来共同完成[3]。专业实验课堂通过课程实验、专题实验、项目实验、案例教学等,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专题实践通过专业学科竞赛、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活动、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专题讲座、社会实践、公益服务、毕业论文、科研项目、文体活动等,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二个课堂建立“实验、实训、实践、实习”四实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4]。(二)基于金融工程专业能力定位的“七个模块”实验教学体系。金融工程专业尤其应当坚持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除了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也要进行一定的实验操作才能将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培养学生在金融计量和数理分析、金融产品交易与分析、金融机构业务操作与管理,金融量化交易与分析、金融建模、金融产品设计、金融风险管理七个模块的动手能力。金融产品交易与分析实验包括股票投资交易与分析、外汇交易与分析、期货与期权交易与分析,主要是指通过股票、外汇、期货与期权的仿真模拟交易平台给学生开设虚拟账户,学生运用所学投资交易的策略技巧和方法等知识分析金融产品基本面和技术面,进行模拟交易操作,总结投资策略,掌握投资技巧。金融机构业务操作与管理包括商业银行柜台业务实验、商业银行管理决策实验、互联网金融综合实验、个人理财规划实验、企业投融资实验、保险业务综合实验、投资银行业务实验,主要是通过实验平台模拟案例,完成若干业务任务,熟悉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投融资企业、互联网金融企业、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应用型和操作型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金融计量和数理分析是向学生介绍Eviews软件的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等,使学生学会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技术科学数据分析与评价、金融分析、经济预测、销售预测和成本分析等。并在此基础上从现实问题研究出发,选取多个财经类热点方向,以相关的经典文献和最新优秀成果为学习对象,变换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型进行深入学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实证论文写作和课题申报。金融量化交易与分析是学生通过数量化方式及PY-THON计算机程序化进行量化投资技术投资处理,包括量化选股、量化择时、股指期货套利、商品期货套利、统计套利、算法交易,资产配置,风险控制等,最终发出买卖指令,以获取稳定收益。金融建模是以实际建模案例为基础,运用MATLAB软件以解决实际金融问题为主题,训练学生在金融数据环境下运用计算机建模方法解决实际的能力。金融产品设计是通过案例实验形式让学生掌握金融产品准入标准、融资主体信用评级、项目尽调、法务审核、产品协议、产品设计与定价、商家销售与资金募集、产品运维、投后风险管理和产品兑付等。金融风险管理是运用风险管理理论,联系中国金融市场实践,收集信息,分析数据,进行金融市场风险分析与管理、金融模拟风险投资与控制等。(三)基于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实际的“四种形式”实验安排。在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专业实验分为课程实验、专题实验、项目实验和案例实验四种形式[5]。课程实验是在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需要进行相对应内容的一定实验以加深理论知识掌握,比如金融工程专业国标规定的专业核心课中证券投资学、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工程学、金融计量学,还有国际金融、期货与期权、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保险学、投资银行学、PYTHON语言程序设计、MATLAB语言、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安排一定的实验课时。专题实验是在证券、期货、基金等公司行业使用较多的应用课程,主要是一些计量软件和量化投资或金融建模软件如EVIEWS、PYTHON、MATLAB等软件应用。项目实验是作为专业能力项目单独安排一定的独立时间进行实验,一般放在一个学期的单独几周完成,如证券投资模拟交易、金融量化投资实验、金融建模实验、金融产品设计实验、企业投融资决策实验等。案例实验是以案例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验证实验并让学生模仿操作,掌握实验项目的操作及相应知识,进而进行创新性解决问题。如实证分析与写作实验、金融建模实验和金融产品设计实验,都可以以已发表的实证论文、已完成的金融模型和金融产品为案例,引导学生完整的进行流程操作,让学生模仿熟悉掌握每个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而进行创新性撰写实证论文、金融建模和金融产品设计。地方本科院校可以根据师资水平、生源基础、培养目标定位等决定专业实验体系的内容,同样可以根据学校制度和学时等安排实验项目的实验形式,具体实验形式如表1所示。金融产品交易与投资分析、金融机构管理与业务操作、金融计量和数理分析3个模块作为金融工程必须掌握的实验课程安排在课程实验中,也可以安排在第3~5学期的最后两周集中进行项目实验,金融建模、金融风险管理、金融量化交易与分析、金融产品设计4个模块作为学生可以区别化侧重学习的实验课程由学生自主重点选修,地方本科院校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其中一两个模块作为本校金融工程的专业特色重点打造。所有实验内容在每项实验教学过程中均可以学科竞赛形式开展。

三、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及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特色

在贵州金融市场快速发展背景下,贵州商学院实施“新商科”学科体系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金融工程专业以此为引领逐步形成了“新商科”+专业实验教学+案例教学的专业建设特色。(一)人才培养方案基本立足于“新商科”建设。所谓“新商科”是在金融工程专业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通过技术支撑、法商融合和人文渗透进行全方位打造,即专业+技术+法律+人文。在专业建设上,确立“一低一高”定位和“3+4”能力模块培养目标。一低通过金融产品交易与分析、金融机构业务操作与管理、金融计量和数理分析能力3个能力模块着重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操作银行柜台、证券投资交易分析等传统金融业务、数理统计方法和计量软件使用;一高通过金融量化交易与分析、金融建模、金融产品设计、金融风险管理4个能力模块使学生了解金融工程解决实际问题方法。主要课程围绕这些能力模块开设。在技术上,加强数理分析和计算机软件学习,分别开设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计量学、Python等必修课程,增设Excel在金融中使用、MATLAB、C++、人工智能、数学建模等选修课程。在法律上,主要开设民法典、民商法等,使学生掌握经济金融领域经济法律规则,通过金融专题讲座了解金融监管现状。人文渗透主要是通过开设的人文通识选修课和学生第二课堂加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二)专业能力训练主要通过专业实验课程弥补。由于金融机构的特殊性,学生很难进行大规模的进入金融机构集中专业实践,即使进行实践,在实习实践过程中也很难接触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在每个学期开设围绕金融工程专业七个专业能力的理论课程后,学院借助于先进的实验平台、虚拟仿真系统以及合作的金融机构将其如表1所示全部通过专业实验的形式进行训练,将理论知识进行应用,转化为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申报了《金融量化投资课程设计》《金融产品设计课程设计》《科教融合教学方案设计》等教改项目,组织编写了涵盖七大能力模块的《金融综合实验教程》。(三)实际问题解决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强化。金融工程专业的案例教学主要通过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在理论课程中通过案例教学掌握和巩固理论知识,二是通过案例实验如前所述的实证论文写作实验、金融建模实验和金融产品设计实验让学生掌握综合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贵州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正在逐步从部分课程理论章节有案例教学到所有专业课程所有章节案例教学全覆盖,案例教学由案例补充理论向以案例剖析理论转变,有步骤有侧重地进行案例库建设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邓鸣茂.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证券期货,2012,2:184~185

[2]王鹏.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探索[J].中国证券期货,2012,7:239~240

[3]程潘红.基于“三个课堂”的金融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3:83~85

[4]唐恩林,华小全.科技金融视角下金融工程专业“四实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4:135~138

金融工程专业范文篇2

关键词:金融工程;教学改革;学科建设

1金融工程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近年来,由于金融创新的蓬勃发展,金融市场层级也随之更为复杂,在传统的股票和债券基础上涌现出了期货、期权以及伴随互联网技术所产生的众筹等一系列新型金融衍生工具。金融工具的多样化和营利性使得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大幅提高,同时,对金融人才的质量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当代的金融人才不仅要求具有金融市场知识,同时还要兼备数学应用能力。因此金融工程学应运而生,它的设立很好地解决了此类人才培养的问题。我国金融工程专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金融工程专业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金融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对高校而言,培养高素质的金融工程人才以为社会服务,并能够与金融市场接轨。因此,对我国金融专业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寻找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差距,改善学科培养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2金融工程学科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金融工程专业在高校群体中已经逐渐从2002年的无发展为如今的126所,即使是未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也把与金融工程有关的课程作为金融等相关专业的主要课程。但我国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与进步迅猛的专业设置相比相对滞后,其课程建设一直处于一种和国外发展亦步亦趋的状态。总的来说,目前不管是在理论还是在具体实践方面,我国的金融工程专业都处于一种较为落后的阶段。2.1专业培养计划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有效的学生培养方案。目前应用型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还缺乏系统把控,通常情况下都是仅以专业为依据来设置培养目标,却忽略了学校的特点和教学理念,更是未将市场经济与金融工程专业的切实需求联系起来。学生培养细则不够完善,多数培养细则类似于金融学科培养体系,不具有学科异质性。专业人才定位层次不清,人才培养目标把握不准,很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在就业率和考研率之间徘徊,忽略了学校本身的客观条件以及所具备的优势,造成课程培养无法保质保量完成或不具备任何特色。2.2专业课程建设滞后,科目教材更新速度缓慢。由于我国金融工程学科起步较晚,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乐于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并引进国外教材。与国外原版教材相比,国内教材缺少对中国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对我国金融发展最新现状的介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轨时期,金融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案例丰富,对国内金融市场的研究应该是更有助于为我国本土金融行业输送人才,许多国外教材由于体制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借鉴意义并不大。针对上述问题,除去借鉴理论体系成熟和完善的教材外,教材编写者更应该学习国内外的最新教材和研究成果,但目前在这方面仍有着一定的不足。2.3金融工程学科软、硬件配置尚不健全。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金融工程实验室因为缺少完善的硬件设备,及时接收与交易相关的数据的能力有限。有的金融工程实验室就是一个机房,并无金融工程软件。同时,总体来看,金融工程课程安排较多,因此实验室资源的配置存在问题,使得有些课程可能无法在正常的市场交易时段进行,这将导致学生对金融市场环境感受较弱,缺少深层次学习的感觉。2.4专业师资力量较为缺乏,学科界限模糊。金融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数学、计算机等,要求联合授课,这客观上要求教师具有多学科教育背景和强大的综合知识体系,并具备一定的金融市场实战经验,以便在教学和实验中对学生提出有针对性指导,然而目前应用型高校金融工程专业教学人员存在严重短缺的现象。

3金融工程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3.1建立系统完善的培养计划,打造正规学科体系。高校应注重学生理解并运用金融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的能力培养,让学生进行基本的技能操作练习,再辅以对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的培养,建立起一个较为全面的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和适应现实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结构。具体的培养方案诸如:(1)改革教学体系。挖掘国内相关精品课程的优势,对教学内容进行查漏补缺,整个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重点强调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水平的培养与提高。教学计划应突出对应用与创新水平的培养,将通识课程、专业必修和选修等多种课程形式相结合,满足复合型需求,突出创新重点,强调个性化发展,发挥学校优势学科特色。(2)注重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不同教学方式,发现人才特点和优势,选拔创新型、杰出型人才,完善学分制,结合企业特点,与企业进行定点合作,培养出真正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3)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并举。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和学术研究的机会,鼓励、支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竞赛,参与学术交流,结合现实进行思考和调查研究,表达态度,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3.2完备课程设置发掘最新教材。(1)高校应构建专门的金融工程的教材系统,向各专业提供不同的教材库,教材设置做到多样且便于教学,并经常对教材库进行更新完善。(2)注重对国外教材的更新速度和质量的提高,在加快引进国外教材,提倡使用原著的同时,组织专家、学者合作翻译国外金融工程方面的优秀作品,联合高水平出版社及时印发。除此之外,鼓励国内专家结合本国国情和金融工程专业特色,编写适于教学的高水平教材。(3)通过教研活动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结合院校特色,高效利用并优化教材体系。3.3金融工程实验室软硬设施齐全化专业化。为实现金融工程专业培养与金融市场接轨,在实验教学方面,应大力完善硬件和软件设施,能够促使股票、债券、期货、期权、外汇等模拟交易及分析等方面得到实现。同时应该建立实验平台,对金融数据进行挖掘和整理,为老师的教学提供基础环境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条件以及提供数据支持。3.4加强金融工程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金融工程的专业特性和培养拥有高水平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金融工程人才的教学目标,都对师资水平做出了极大的要求。提高师资水平,第一,加强院系和学科之间的联合,为解决短期的师资不足问题,可一门课程搭配多名老师。第二,支持中青年教师外出研修,参加企业实践等,提高素质,发挥院校特色。第三,为提高师资整体水平,适当引进国内外专业人才,相互借鉴,发挥效能。

参考文献

[1]张元萍,周远.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金融教育研究,2011(5):68-75.

[2]李吉栋,杨兆廷.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工程思维的培养[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6(1):1-4.

[3]孙茂辉.国内金融工程发展现状与专业人才培养[J].当代经济,2012(5):96-98.

[4]刘燕南.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的比较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15.

[5]刘维奇.金融工程的发展与应用[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54-59.

[6]江洪.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2.

金融工程专业范文篇3

关键词:金融工程;学科定位;人才培养

一、金融工程是金融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50年代以前,金融学基本处于对事物的定性分析,即描述性阶段。它由描述阶段向定量分析阶段的转变始于马柯维茨的风险投资组合理论,该理论奠定了现代金融定量分析的基础。1952年,马科维茨(Markowitz)在结合奥斯本(Osbeme)的股票价格遵循随机游走的期望收益率分布的基础上,在《金融杂志》上发表了资产组合选择一文,把投资的收益或回报定义为其可能结果的期望值,把风险定义为平均值的方差,这种均值—方差模型使数理统计方法可以应用到资产组合选择的研究中。法玛(Fama)在奥斯本(Osbeme)通过理性无偏的方式设定投资者主观概率的基础上,建构并形成了有效市场假设(EMH),并进一步细分了三种有效市场,从而说明了价格反映所有的公开信息,已知的信息对获利没有价值的结论。随后的夏普(sharp)、利特纳(Litner)和莫辛(Mossin)将EMH和马科维茨的资产选择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一个以一般均衡框架中的理性预期为基础的投资者行为模型CAPM,说明了市场上的超额回报率是由于承担更大的风险才形成的结论。布莱克、斯科尔斯、默顿等人进一步相继拓展了上述研究,提出了套利定价模型(APT)、期权定价模型(OPT)等。至此,20世纪70年代以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为支撑的标准金融理论确立了其在金融经济领域的正统定位,成为当代金融理论的主流和范式。80年代末期,动态套期保值策略组合保险的创始人里兰得(H·Leland)和国际著名期权理论学者鲁宾斯泰(J·Rubinstein)开始提出“金融工程”的概念。1988年,金融学家芬纳迪(D·Finnerty)则基于公司财务对金融工程作出了较为完整的解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价格波动频繁,风险与日俱增。为求生存和发展,金融机构不断地进行更深层次的金融创新。20世纪80年代风起云涌的金融创新浪潮成为了西方金融领域最为活跃和突出的变化之一,伴随着金融创新,发达国家公司理财、银行业和投资业得到了迅速的扩张和发展,金融工程作为金融创新活动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很快便渗透到了商业银行等金融实务部门。可以说,金融工程的产生顺应了国际金融经济竞争与发展的潮流。

二、金融工程的理论架构和技术基础

金融工程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包括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分解与组合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其成果金融产品既包括原生和衍生的金融商品,也包括金融服务和解决金融问题的手段和策略。其创新和创造性既意味着金融领域思想和思维的飞跃,即一种革命性的全新金融产品问世时所具有的创造性,也意味着对已有观念的重新理解与运用,以及对现有产品进行的分解与组合。

金融工程的应用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应用已有的各种基本的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对社会金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控制风险和进行资本经营。二是开发、设计金融创新产品来创造性地解决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问题,实现预先设定的金融目标。金融工程的核心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估价理论、资产选择理论、资产定价均衡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有效市场的均衡理论、汇率与利率理论等,但是这些理论的应用只有借助于技术方法的支持,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操作工具。因此,金融工程更注重于综合采用决策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技术等当代前沿的科学技术方法展开实证分析,通过从基本的代数知识、微积分、线性代数到微分方程,运筹学和优化技术,乃至模糊数学、博弈论(包括微分对策)、概率论、随机过程和其他随机分析理论方法(包括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应用,设计优化算法或建立仿真模型,对金融活动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近年来,随着金融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各种自然科学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工程技术(如混沌理论、小波理论、遗传算法、复杂系统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包括知识工程、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模拟退火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等)已经或正在成为金融工程重要的技术基础与实践工具。

三、建立和发展我国的金融工程科学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和发展金融工程对我国整个金融科学向更高水平层次发展的重要性。金融工程的产生不过十余年,在把金融科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同时,对金融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领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因为金融工程的实践提高了经济生活中的货币化程度,而且由于金融工程大量运用运筹学技术、仿真模拟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先进手段对市场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使得金融新产品的定价更符合市场要求,使金融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更趋完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促进了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效配置,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传统的运作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工程作为金融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为更高层次的金融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然而我国目前金融学科水平尚处于由描述性阶段向定量分析型阶段转变的时期,明显滞后于国际金融科学水平的发展。由于我国金融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停留在传统内容和简单的政策研究上,忽视了数学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与金融实践的结合运用,使理论严重脱离实践,远远适应不了我国金融业发展对相关理论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工程作为现代金融科学的制高点对现代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从现在起围绕金融工程学科的发展建设,以实现金融理论研究的定量化、工程化、产业化为目标,建立起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科学。

金融工程专业范文篇4

关键词:金融工程;学科定位;人才培养

一、金融工程是金融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50年代以前,金融学基本处于对事物的定性分析,即描述性阶段。它由描述阶段向定量分析阶段的转变始于马柯维茨的风险投资组合理论,该理论奠定了现代金融定量分析的基础。1952年,马科维茨(Markowitz)在结合奥斯本(Osbeme)的股票价格遵循随机游走的期望收益率分布的基础上,在《金融杂志》上发表了资产组合选择一文,把投资的收益或回报定义为其可能结果的期望值,把风险定义为平均值的方差,这种均值—方差模型使数理统计方法可以应用到资产组合选择的研究中。法玛(Fama)在奥斯本(Osbeme)通过理性无偏的方式设定投资者主观概率的基础上,建构并形成了有效市场假设(EMH),并进一步细分了三种有效市场,从而说明了价格反映所有的公开信息,已知的信息对获利没有价值的结论。随后的夏普(sharp)、利特纳(Litner)和莫辛(Mossin)将EMH和马科维茨的资产选择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一个以一般均衡框架中的理性预期为基础的投资者行为模型CAPM,说明了市场上的超额回报率是由于承担更大的风险才形成的结论。布莱克、斯科尔斯、默顿等人进一步相继拓展了上述研究,提出了套利定价模型(APT)、期权定价模型(OPT)等。至此,20世纪70年代以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为支撑的标准金融理论确立了其在金融经济领域的正统定位,成为当代金融理论的主流和范式。80年代末期,动态套期保值策略组合保险的创始人里兰得(H·Leland)和国际著名期权理论学者鲁宾斯泰(J·Rubinstein)开始提出“金融工程”的概念。1988年,金融学家芬纳迪(D·Finnerty)则基于公司财务对金融工程作出了较为完整的解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价格波动频繁,风险与日俱增。为求生存和发展,金融机构不断地进行更深层次的金融创新。20世纪80年代风起云涌的金融创新浪潮成为了西方金融领域最为活跃和突出的变化之一,伴随着金融创新,发达国家公司理财、银行业和投资业得到了迅速的扩张和发展,金融工程作为金融创新活动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很快便渗透到了商业银行等金融实务部门。可以说,金融工程的产生顺应了国际金融经济竞争与发展的潮流。

二、金融工程的理论架构和技术基础

金融工程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包括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分解与组合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其成果金融产品既包括原生和衍生的金融商品,也包括金融服务和解决金融问题的手段和策略。其创新和创造性既意味着金融领域思想和思维的飞跃,即一种革命性的全新金融产品问世时所具有的创造性,也意味着对已有观念的重新理解与运用,以及对现有产品进行的分解与组合。

金融工程的应用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应用已有的各种基本的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对社会金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控制风险和进行资本经营。二是开发、设计金融创新产品来创造性地解决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问题,实现预先设定的金融目标。金融工程的核心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估价理论、资产选择理论、资产定价均衡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有效市场的均衡理论、汇率与利率理论等,但是这些理论的应用只有借助于技术方法的支持,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操作工具。因此,金融工程更注重于综合采用决策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技术等当代前沿的科学技术方法展开实证分析,通过从基本的代数知识、微积分、线性代数到微分方程,运筹学和优化技术,乃至模糊数学、博弈论(包括微分对策)、概率论、随机过程和其他随机分析理论方法(包括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应用,设计优化算法或建立仿真模型,对金融活动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近年来,随着金融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各种自然科学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工程技术(如混沌理论、小波理论、遗传算法、复杂系统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包括知识工程、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模拟退火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等)已经或正在成为金融工程重要的技术基础与实践工具。

三、建立和发展我国的金融工程科学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和发展金融工程对我国整个金融科学向更高水平层次发展的重要性。金融工程的产生不过十余年,在把金融科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同时,对金融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领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因为金融工程的实践提高了经济生活中的货币化程度,而且由于金融工程大量运用运筹学技术、仿真模拟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先进手段对市场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使得金融新产品的定价更符合市场要求,使金融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更趋完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促进了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效配置,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传统的运作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工程作为金融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为更高层次的金融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然而我国目前金融学科水平尚处于由描述性阶段向定量分析型阶段转变的时期,明显滞后于国际金融科学水平的发展。由于我国金融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停留在传统内容和简单的政策研究上,忽视了数学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与金融实践的结合运用,使理论严重脱离实践,远远适应不了我国金融业发展对相关理论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工程作为现代金融科学的制高点对现代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从现在起围绕金融工程学科的发展建设,以实现金融理论研究的定量化、工程化、产业化为目标,建立起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科学。

金融工程专业范文篇5

关键词:金融工程;学科定位;人才培养

一、金融工程是金融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50年代以前,金融学基本处于对事物的定性分析,即描述性阶段。它由描述阶段向定量分析阶段的转变始于马柯维茨的风险投资组合理论,该理论奠定了现代金融定量分析的基础。1952年,马科维茨(Markowitz)在结合奥斯本(Osbeme)的股票价格遵循随机游走的期望收益率分布的基础上,在《金融杂志》上发表了资产组合选择一文,把投资的收益或回报定义为其可能结果的期望值,把风险定义为平均值的方差,这种均值—方差模型使数理统计方法可以应用到资产组合选择的研究中。法玛(Fama)在奥斯本(Osbeme)通过理性无偏的方式设定投资者主观概率的基础上,建构并形成了有效市场假设(EMH),并进一步细分了三种有效市场,从而说明了价格反映所有的公开信息,已知的信息对获利没有价值的结论。随后的夏普(sharp)、利特纳(Litner)和莫辛(Mossin)将EMH和马科维茨的资产选择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一个以一般均衡框架中的理性预期为基础的投资者行为模型CAPM,说明了市场上的超额回报率是由于承担更大的风险才形成的结论。布莱克、斯科尔斯、默顿等人进一步相继拓展了上述研究,提出了套利定价模型(APT)、期权定价模型(OPT)等。至此,20世纪70年代以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为支撑的标准金融理论确立了其在金融经济领域的正统定位,成为当代金融理论的主流和范式。80年代末期,动态套期保值策略组合保险的创始人里兰得(H·Leland)和国际著名期权理论学者鲁宾斯泰(J·Rubinstein)开始提出“金融工程”的概念。1988年,金融学家芬纳迪(D·Finnerty)则基于公司财务对金融工程作出了较为完整的解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价格波动频繁,风险与日俱增。为求生存和发展,金融机构不断地进行更深层次的金融创新。20世纪80年代风起云涌的金融创新浪潮成为了西方金融领域最为活跃和突出的变化之一,伴随着金融创新,发达国家公司理财、银行业和投资业得到了迅速的扩张和发展,金融工程作为金融创新活动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很快便渗透到了商业银行等金融实务部门。可以说,金融工程的产生顺应了国际金融经济竞争与发展的潮流。

二、金融工程的理论架构和技术基础

金融工程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包括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分解与组合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其成果金融产品既包括原生和衍生的金融商品,也包括金融服务和解决金融问题的手段和策略。其创新和创造性既意味着金融领域思想和思维的飞跃,即一种革命性的全新金融产品问世时所具有的创造性,也意味着对已有观念的重新理解与运用,以及对现有产品进行的分解与组合。

金融工程的应用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应用已有的各种基本的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对社会金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控制风险和进行资本经营。二是开发、设计金融创新产品来创造性地解决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问题,实现预先设定的金融目标。金融工程的核心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估价理论、资产选择理论、资产定价均衡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有效市场的均衡理论、汇率与利率理论等,但是这些理论的应用只有借助于技术方法的支持,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操作工具。因此,金融工程更注重于综合采用决策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技术等当代前沿的科学技术方法展开实证分析,通过从基本的代数知识、微积分、线性代数到微分方程,运筹学和优化技术,乃至模糊数学、博弈论(包括微分对策)、概率论、随机过程和其他随机分析理论方法(包括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应用,设计优化算法或建立仿真模型,对金融活动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近年来,随着金融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各种自然科学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工程技术(如混沌理论、小波理论、遗传算法、复杂系统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包括知识工程、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模拟退火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等)已经或正在成为金融工程重要的技术基础与实践工具。

三、建立和发展我国的金融工程科学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和发展金融工程对我国整个金融科学向更高水平层次发展的重要性。金融工程的产生不过十余年,在把金融科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同时,对金融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领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因为金融工程的实践提高了经济生活中的货币化程度,而且由于金融工程大量运用运筹学技术、仿真模拟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先进手段对市场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使得金融新产品的定价更符合市场要求,使金融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更趋完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促进了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效配置,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传统的运作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工程作为金融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为更高层次的金融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然而我国目前金融学科水平尚处于由描述性阶段向定量分析型阶段转变的时期,明显滞后于国际金融科学水平的发展。由于我国金融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停留在传统内容和简单的政策研究上,忽视了数学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与金融实践的结合运用,使理论严重脱离实践,远远适应不了我国金融业发展对相关理论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工程作为现代金融科学的制高点对现代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从现在起围绕金融工程学科的发展建设,以实现金融理论研究的定量化、工程化、产业化为目标,建立起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科学。

金融工程专业范文篇6

一、湖南大学金融学课程与专业建设成绩

近5年来,在张强教授、杨胜刚教授等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湖南大学金融学课程与专业建设取得优异成绩。在全国28个具有金融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中,湖南大学金融学是国内唯一拥有3门国家精品课程和3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的金融学专业。

(1)课程建设卓有成效。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坚持以“立体化”为导向,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目前,金融学专业拥有3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2门“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2004年,杨胜刚教授主持的“国际金融学”率先进入国家精品课程系列;张强教授(2006年)主持的“货币金融学”和彭建刚教授(2007年)主持的“商业银行管理学”也相继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金融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已形成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的完整发展体系。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坚持以“国际化”为导向,加强双语课程建设。2008年,“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系列课程群(包括“国际金融学”、“国际结算”、“国际金融函电”)被列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坚持以“高端化”为导向,加强规划课程建设。2005年杨胜刚教授主编的部级精品课程教材《国际金融》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于2006年被列为“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目前该教材已经被国内80余所高校使用,这标志着我院的国际金融学课程建设迈入国内先进水平。2008年,彭建刚教授主编的《商业银行管理学》也被列入“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

(2)师资建设整体提升。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2008年,以张强教授领衔的“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以其突出的教学业绩、良好的职称结构、优化的学历结构、合理的年龄结构,被评为部级教学团队。在教学名师工程建设方面,杨胜刚教授多年来一直坚持改革与创新并举、教学与科研相济,他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为本科生讲授专业课程。在教学中,理论讲授透彻,联系实际得法,运用案例恰当,尤其是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观察现实问题并进行科技创新。真正做到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方法、本土化人才培养与国际化教学视野的有机结合。2009年,杨胜刚教授被评为全国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3)专业建设凸显特色。多年来,湖南大学金融学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人才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坚持“文理渗透,学科交叉、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专业发展思路,以精品课程体系建设为主线,通过组建教师团队、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设教材体系、完善实验教学平台、加强教学管理等措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金融学专业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及长江以南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示范基地。2008年,金融学专业被评为湖南省特色专业。

二、突出课程建设在专业与学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近几年,伴随着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湖南大学金融学专业积极推进以“两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为特征的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和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进行教学”的现代教学观,通过“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课程建设,加强通才培养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改变过去以科目为本位和以经验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建立侧重于知识体系的简约化和结构化以及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整体性、探究性的课程新模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向宽口径、厚基础。在课程体系设置的变化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国际性。作为重点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注重与国际接轨,使学生所学能更接近现实和服务于社会,注重提高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就业能力和国际化程度。这一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体现国际化、以国际问题为主题组织教学内容、部分课程采用外文经典教材和双语教学、聘请国外知名学者讲授部分专业课程等。

(2)综合性。新世纪的金融业既是知识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又是应用性、涉及面很宽的专业,既要研究宏观经济,又要研究微观经济,还包含着管理学的内容。因此,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应加强多学科的综合性,既让学生掌握经济、管理、会计、法律、统计等各类专业基础知识,也让学生学习人文、社会和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识,此外还扩充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鼓励教师开设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课程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因此,文理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是我院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特色。

(3)动态性。现代社会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客观上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能是封闭的和僵化的,而应是开放的和有弹性的。我院金融学专业积极推进“两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特征的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其目的在于解决学生素质和社会需要差异的矛盾,以弹性的教学内容增进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

(4)实践性。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模拟训练、创新训练、课程大作业、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湖南大学金融学院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抓好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突破口,全面推动教学建设,促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突出课程建设在专业与学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以之作为全面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1)课程建设能适时体现学科及专业的内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学科及专业从名称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其在特定的时期具有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即它是有变化的,而这种变化是通过课程这一载体来体现。

(2)课程建设能造就优秀教学团队。由于科学发展和学科交叉,个人行为与教学能力作用有限,必须发挥团队与群体优势。在宏观微观结合的理念下,宽口径、厚基础地培养有良好金融背景的专业人才,金融学专业在“两阶段”教学模式下优化金融学课程体系结构,构建出货币金融、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工程等四大课程群组,形成了四个由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任负责人,由合理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为主讲教师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经常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为课程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课程建设可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它首先要求教师对该课程设置的本质目的和教学目标有清晰认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教学时数的限制,及时革新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科学性与先进性。

(4)课程建设强化了教材建设。金融学院一方面鼓励教师编撰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和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辅导书,提高国内优秀教材选用比例;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引进国外原版优秀教材并借此推行双语课程教学,实现与国际通行的教学模式接轨。同时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满足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需求。

(5)课程建设启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金融学作为与现实金融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一的传统面授和黑板笔记式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金融人才培养要求。金融学院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采用了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课程大作业、创新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实行了考试方法改革,实现了三结合的教学方法,即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研习相结合。

(6)课程建设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金融学院已基本建立了相应的较为全面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三、以本科“质量工程”为契机促进课程、专业和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

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2007年,教育部推出“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金融学课程与专业建设面临难得的发展新契机。从特点上看,教育部的“质量工程”以项目为依托,通过项目凝聚和整合教学资源,通过项目加大对教学的投入,通过项目实现本科教学质量由点到面的提升。从内容上看,“质量工程”主要推出三个层面的项目:在专业上,推行国家特色专业。

在课程上,以“立体化”为特征,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以“国际化”为导向,新推出部级双语示范课程。在师资上,面向教学集体推出部级教学团队,面向教师个人推出部级教学名师。从结构上看,“质量工程”包括三大层面,呈现出“专业—课程—师资”的层级特征。其中专业是“质量工程”的顶级层面,体现本科教学的最高层次;课程是“质量工程”中间层面,表示本科教学的中观层次;师资是“质量工程”底层,反映本科教学的教学要素层次。我院金融学课程与专业建设已经实现中间层次的整体突破和底层的部分突破,下一步一方面需要实行由课程向专业和师资的“双向延伸”,另一方面实行课程、专业与学科的整体推动。金融学专业实现中间层次的整体突破和底层的部分突破后,紧接着的是实行“双向延伸”:一是向上延伸,即向顶级层次延伸,力争部级特色专业立项;二是向下延伸,即向底层延伸,提升师资的整体水平。

(1)向上延伸:力争部级特色专业立项。湖南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建设实现了国家精品课程和部级双语示范课程建设的大发展与大突破,这为金融学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而加大了部级特色专业立项的可能性。我们要根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科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深入改革教学内容、努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在发挥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办出专业特色。我们将在金融学专业已经被评为湖南省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在2010年前努力将其建成部级特色专业。

(2)向下延伸:提升师资的整体水平。应该说,金融学专业的师资建设具有优良的传统,目前已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取得部级教学团队立项就是最好的证明。下一步我们需要在师资的国际化上进一步下大力气,既要着手“走出去”,更要重视“请进来”。一方面以部级教学团队的建设为契机,继续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在部级教学名师取得突破的基础上,打造更多的不同层次的教学名师,从而实现师资建设的“点”与“面”的更好结合。

除了“双向延伸”之外,金融学院还要加强课程、专业与学科的联系,实行三者之间的整体推动。

(1)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加强课程、专业、学科建设。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就是要让学生学到实在的知识,掌握实在的本领,把学生培养成“精品”,能满足社会需求。学院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入手,在教学途径上,走“学研产”相结合的道路,鼓励、资助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开展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把精品课程、品牌专业、重点学科作为重要工程建设。学院以精品课程、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动学院的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学院加强课程学科专业建设,以优秀教学团队主讲精品课程,以3门精品课程支撑起学院的品牌专业,品牌专业打造学院的优势学科,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形成学院的办学特色,提升学院的地位。学院把精品课程、品牌专业、重点学科作为重要工程建设。

第一,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按照“强化基础、注重特色、精心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建设。一方面,建设精品课程体系。在现有的3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和5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继续实行政策扶持,形成一般课程——院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的更为完整的精品课程发展层级。另一方面,建设双语课程体系。我们要以“国际金融”等3门部级双语示范课程的立项为契机,加大投入,发挥现有师资的国际化优势,建设好现有双语课程,同时鼓励建设更多的双语课程。

金融工程专业范文篇7

(一)新疆本科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本科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由17门公共通识课程、8门学科基础课程、6门专业核心课程、5门限制性选修课程、5门非限制性选修课程及实践环节构成。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必修课中的公共通识课程门数比金融专业课程门数多10门;第二,金融专业必修课中宏观课程比重高于微观课程比重;第三,金融专业课程中的定性课程门数比定量课程门数多8门;第四,注重新疆历史、民族宗教理论的学习。

(二)新疆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由5门公共课程、5门专业基础课程和7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构成。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必修课中的公共课程门数比金融专业课程门数少2门;第二,金融专业课程中的宏观课程比微观课程多1门;第三,金融专业课程中的定性课程门数比定量课程门数多7门。

二、新疆与全国金融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差异分析

(一)新疆与全国金融学分层次教育差异比较

目前,全国金融学专业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的教育。金融学专科教育主要培养从事基本的、具体金融工作方面的人才;金融学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综合能力较强的金融人才;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金融应用型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博士研究生主要培养金融分析、金融研究和金融决策的高级人才。目前,新疆金融学专业分为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两个层次的教育,金融博士生层次的教育刚刚起步。在全国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综合能力较强金融人才的方针指导下,新疆的金融本科专业教育,为新疆经济金融界输送了大批金融专业人才。新疆的金融硕士研究生教育为新疆输送了研究区域金融和新疆经济金融问题的高级金融人才。

(二)新疆与全国金融学专业方向设置差异比较

全国高等院校在金融学专业的方向设置上是有差异的。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设置了金融学、信用管理学和金融工程三个方向;中央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的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都设置了金融学和金融工程两个方向,新疆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只设置了金融学一个方向。

(三)新疆与全国金融课程内容及体系设置差异比较

新疆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的必修公共通识和基础课程共18门,较中国人民大学多5门,较中央财经大学多7门,较厦门大学多7门;必修和选修的金融专业课程共17门,较中国人民大学少15门,较中央财经大学少35门,较厦门大学少23门。通过对比发现,新疆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同全国著名高校的差异主要呈现出:其必修的公共通识课程及基础课程量大,必修和可供选修的金融专业课量特别少的特点。新疆财经大学硕士层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同全国著名高校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公共课程门数最少,金融专业课程门数较少的特点。新疆财经大学博士层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正在修改完善之中,目前无法同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相比较。新疆财经大学同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存在很大的差距。两个学校开设相同的课程仅有13门,而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23门(主要涉及税收、公司财务、投资经济学、风险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财政金融形式与分析、金融学说史、金融衍生工具、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和金融数学方法及应用等)。新疆财经大学同厦门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存在的差距也很大。两个学校开设相同的课程仅有13门,而厦门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24门(主要涉及金融监管、金融前沿问题、金融史、公司财务及数据结构与数据理论等)。新疆财经大学同中央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存在的差距更大。两个学校开设相同的课程仅有13门,而中央财经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40门(主要涉及发展、产业、区域及制度经济学、经济金融学说史、经济金融法、期货与期权、项目管理、资产评估、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和财务报表分析等)。

三、新疆金融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限制多元化人才培养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专业课程内容及体系设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两点:第一,本科层次必修课中的公共通识课程比金融专业课程多;第二,本科层次及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必修课中宏观课程比微观课程多、定性课程比定量课程多。这样的课程设置结构凸显了“厚基础”、“窄口径”的特点,这样的课程设置结构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多元化金融人才的需求。

(二)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限制专业学习视野

新疆财经大学同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相同内容的课程仅有13门,而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23门;厦门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24门;而中央财经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40门,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专业选修课的供给太少。为数不多的选修课限制了学生对于公司财务、风险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财政金融形式与分析、金融学说史、金融衍生工具、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和金融数学方法及应用等众多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视野比较狭窄。

(三)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定量分析方法

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关定量分析的课程只有三门(金融数学、金融计量学和金融工程);中国人民大学除了开设金融数学、金融计量学和金融工程课程以外,还为研究生开设了数理分析方法与技术和现代统计方法与应用等课程;中央财经大学除了开设金融数学、金融计量学和金融工程课程以外,还为研究生开设了数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应用、运筹学、投入产出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等课程。显然,新疆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中定量分析方法课程的设置比较欠缺。

(四)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

素质教育环节新疆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涉及素质教育的内容,但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都为金融本科层次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素质教育课程。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自然科学课、人文素质课和艺术教育课,中央财经大学开设了应用文写作、逻辑学、文献检索、财经外语、大学美术、大学音乐和大学影视,厦门大学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和跨学科基本课程组。

四、优化新疆金融学专业课程内容及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金融学专业课程结构

金融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一定要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多元化、理论性、学术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原则,调整新疆金融专业课程内容及体系中存在的通识课多,专业课少;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宏观课多,微观课少;定性课多,定量课少的结构状况,增加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微观课程和定量课程的设置。

(二)增加金融学专业选修课程

结合新疆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应当在本科及研究生层次增加公司财务、风险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财政金融形势与分析、金融学说史、金融衍生工具、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和金融数学方法及应用等众多专业选修课程,以便增加学生自由选择金融专业课程的空间,扩大学生专业学习的视野。结合国家中亚发展战略及新疆与中亚经济、贸易、投资等领域合作所提出的对中亚金融人才需要的实际情况,增加有关中亚经济、金融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提高学生对中亚经济、贸易及投资等方面的认识,总结中国及新疆与中亚经济活动的规律、特点及风险等。

(三)增加微观及数理金融课程

根据新疆金融机构的需要,应当在本科及研究生层次增加行为金融学、金融风险、外汇交易与管理和跨国银行管理等微观课程的设置,以提高学生金融实务操作能力。应当在本科及研究生层次加大数理金融、保险精算、金融统计及风险预警等方面的课程设置,以提高学生对经济、金融定量技术分析的能力。

(四)加强基础及语言素质教育

金融工程专业范文篇8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之一,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而金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时展的大背景。近年来,教育部启动并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虽然该计划主要是面向工程技术类人才的培养,但是,该计划同时也指出“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不仅推动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必将会引导其他各类人才包括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仅如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深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正逐步形成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多样化、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多元的金融机构以及创新性的金融制度。而伴随着金融体制的不断开放,金融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由此可见,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大金融”时代,它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另外,上海已经明确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理工大学作为上海市属重点大学,必须要承担起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培养大量复合型、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重任。在上述时代大背景下,金融学专业传统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下金融人才的需求,对传统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二、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进行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首先要确定改革的目标。从卓越工程教育计划的目标和内容来看,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根据这一理念,结合快速发展的金融深化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目标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特征,确定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实验金融学教学体系为特色,培养出具有国际知识背景、适应国情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和复合型的“卓越金融人才”。根据这一目标,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需把握三个关键点。(1)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金融深化的发展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目标,要求我们必须面向“大金融”时代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的通用型金融学人才。尤其是上海理工大学作为上海市属重点大学,金融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上海经济发展特别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金融人才的需求。(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金融基础知识和理论,又要指导学生学习和了解最新的金融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引导学生将金融理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其实践能力,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3)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这是必然趋势),金融资源的国际流动不断增强,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金融人才一定是适应金融国际化的国际金融人才。因此,加大金融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

传统的金融学专业的教学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并由教师来主导与控制,学生是被动接受,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制,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且,传统的金融学专业培养的主要是面向国内市场需求的金融内需型人才,缺乏国际化。显然,这样的教学状况是难以满足新时期金融人才培养要求的,不符合卓越工程教育的理念。

(一)调整教学内容

1.体现学科交叉性随着金融理论的发展,金融学与数学、统计学、工程学、心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联系日益密切,金融学已成为一门交叉性学科。而“大金融”时代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也需要我们能够将金融学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为此,上海理工大学在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充分考虑到了金融学科的交叉性特征,并据以调整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将金融学课程与数学、法学、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会计学、外语等交叉融合,金融学专业分别开设了金融工程概论、金融计算与建模、博弈论、经济法、金融法、银行营销学、电子金融学、商业银行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及一些双语课程。这种交叉性的课程设置适应了“大金融”时代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2.体现微观化趋势在“大金融”时代,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多样性的金融产品、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和持续的金融创新需要大量处理微观金融问题的金融人才。在这种金融微观化趋势下,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应转变过去以宏观金融为主、忽视微观金融的状况,重视和加大微观金融课程的教学。在对过去宏观金融课程进行适当调整的同时,增加了微观金融课程。在共24门金融学专业课程中,微观金融课程开设了14门,占比达到58%。3.课程内容调整与自编教材、参考书相结合过去,金融学专业使用的教材,存在着内容重复,部分内容陈旧过时的现象,降低了教学效率。为此,在组织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研讨的同时,对重复和过时的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并根据卓越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金融形势发展的要求,组织编写一系列金融学专业教材和参考书,包括1)高等院校金融专业教材:《外汇管理———理论与实务》、《金融工程》、《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分析:理论、方法和实验》、《房地产金融》和《中央银行学》等;2)高等院校精品课教材:《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3)教学参考书:《合理节税:如何进行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汇市冲浪———如何进行外汇投资》和《沙里淘金———如何投资黄金》等。这些教材已经在多届学生中使用,效果良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改革教学方法

卓越工程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课上“满堂灌”和学生课下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1.“引导—激发”式理论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中,采取“引导—激发”式理论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三种形式。(1)案例教学法。结合教学内容,精选国内外金融领域的经典案例和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金融事件,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金融知识和理论,从多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2)主题辩论法。就一些重要的、热点的理论观点或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微型报告法。每章内容讲完之后,教师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回去思考、研究,做成小论文或报告,下次上课时请一位同学做约10分钟的微型报告,之后对报告内容、PPT质量和报告方式进行简短讨论。以上三种方法都是通过在学生中间组织学习小组,引导组内和组间的学生分析、讨论和辩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引导—激发式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研究和写作能力。而且,课堂上的讨论、辩论和报告以及团队之间的协作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社交礼仪,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2.建立教学网站在传统的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交流主要是在课堂上,课下,老师和学生很少有机会互动交流,这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为了在课堂之外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通过教学网站的建设(包括外网和内网建设),将现代网络教学手段运用于一些传统金融学专业课程中,进一步拓展教学空间。目前,金融学专业的所有课程都已通过学校课程中心网,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学生可通过该网站获得PPT教案、教学大纲、习题及答案等相关教学信息,并可与教师在线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3.创新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过去,学生的考核方式采用“一考定成败”的考试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现在的考核模式将教学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有机结合,不再主要以笔试的试卷成绩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而更加注重平时的综合表现和综合素质,学生平时分占总成绩之比甚至达到40%。而平时成绩主要是对各小组的工作进行综合评定,小组成员共享同等成绩。评分标准包括小组成员遵守课堂纪律情况、小组讨论情况、报告幻灯的质量、交流发言情况、团队协作能力等。总之,新的考核方式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

(三)构建一体化实验金融学教学体系

卓越工程教育计划要求:要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金融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金融学专业通过课堂教学的情景模拟、实验模拟、校外实践拓展和毕业实习环节的强化管理,建立了一套以实验金融学教学体系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1.开展情景模拟的课堂教学通过事先向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和分配角色,模拟时要求其以角色身份完成一定的活动或任务的情景模拟教学,提高学生一定的金融业务能力。如,在金融概论(A)课程中,结合金融市场相关内容,要求不同的小组分别扮演拥有项目的创业者、风险投资机构(VC)、私募股权投资机构(PE)以及投资银行等,就创业者如何吸引资金投资、VC和PE如何选择投资项目、投资银行如何辅导项目上市等情景开展模拟教学,受到学生欢迎。2.建立实验室的实验模拟(1)进行金融模拟实验教学及模拟方案设计是金融专业实践训练的基本环节。本专业依托部级经济与管理教学示范中心,筹建了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实验室、金融衍生品业务模拟实验室、期货与证券模拟实验室,开设了商业银行综合业务、金融衍生品业务、保险业务、证券投资、金融理财模拟等实验课程,并要求学生能借助金融模拟软件,设计各种业务模拟方案,从而提高了学生在将来实际工作中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2)申请并获得上海市教委2011年度“上海理工大学金融学专业研究教学型实验室建设”项目。目前,该实验室正在建设中。本专业以两个金融实验基地为依托,把金融学专业的课堂教学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先进的计算软件结合起来,促进了金融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根本改变,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3.拓展校外的实践通过校友网络,努力拓展校外实习、实践基地,通过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搭建实践、实习平台,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能力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如,财政金融系通过组织“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界校友沙龙”活动,积极拓展校外的实践基地。4.强化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的管理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提高学生校外实习效果,本专业对学生的专业实习进行认真的组织规划,毕业实习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通过电话与实习单位联系,以了解并监督学生的实习情况,实习结束后,必须交一份实习报告,指导老师根据实习报告的内容、格式及规范进行严格评阅、打分,最后综合评定毕业实习成绩。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建设,初步搭建了一体化的实验金融学教学体系。该实验教学体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他们对金融业务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近年来,上海理工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在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还是在一些沙盘推演竞赛中都表现出较高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如由金融学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分别获得了2011年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半决赛一等奖、第三届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上海赛区决赛二等奖等,另外,他们还获得2011年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小额农贷营销风险管理演示系统。

(四)开办金融学第二专业

从响应学校的卓越工程教育计划、为社会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角度出发,金融学专业开设了金融学第二专业学位教育,并根据非金融学专业学生特点制定单独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提高了非金融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自2007年开办以来,本专业已经连续招收了四届学生,总人数达390人,他们分别来自全校各个专业。目前,已毕业115人,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复合型人才,显示出上海理工大学卓越工程教育的成效。

(五)开设金融讲坛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还尝试开设金融讲坛,实行定期讲座制度。要求财政金融系博士或副教授以上的教师每个学期必须为学生做一场学术报告,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同时,设法邀请校外的金融学专家和金融实业界人士到学校做报告。至今,相继举办了证券投资、国际金融、风险投资等多场报告。场场报告都是座无虚席。通过开设金融讲坛,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与视野。

(六)多方并举,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金融人才,通过国际化课程体系、国际交流平台和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推进三位一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1.国际化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国际金融、外汇管理、国际投资、国际结算等介绍面向国际金融市场的理论和业务的课程外,还开设了金融外语、金融文献阅读、金融市场学、国际结算等双语课。2.建立国际交流平台在国际交流处的协助下,开展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国际交流,促进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如财政金融系首次建立了与意大利摩德纳大学经济学院教师学生互换交流平台,并在2010年下半年,摩德纳大学派教师和学生来上海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和学习交流;2011年度,金融学专业派学生作为国际生赴摩德纳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3.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到国外进修、访学以及引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层次人才方式,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金融学专业派教师于2010—2011年到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rInstituteofTechnology,KIT)、意大利摩德纳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学;还有的教师即将出国访学。同时也引进了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充实国际化师资队伍。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金融工程专业范文篇9

关键词:大数据人才;新工科;新财经;案例教学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业的大数据应用时代已经到来[1]。在全球范围内,大数据人才成为稀缺资源[2]。猎聘在2019年度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了《猎聘2019年中国AI&大数据人才就业趋势报告》。报告指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人才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严重人才荒,中国大数据人才缺口高达150万[3]。目前,欧、美、日、韩等国家已将大数据上升为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战略,对大数据人才培养相关研究高度重视。我国从2016年开始,教育部批准设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新专业。2020年开始有了毕业生[4]。目前我国大数据人才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急需开展卓越大数据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以培养卓越大数据人才为达成目标,有力支撑我国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5]。

一、研究思路和教学实践路径选择

大数据具有很强的领域特征,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已运用到国民经济、社会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利用大数据分析寻找复杂现象下的经济规律,对新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提升做出科学决策和预测值至关重要。因此,在开展卓越大数据人才培养教学和工程实践过程中,以大数据产业需求为导向,基于新工科理念[6],采用“大数据专业基础理论+应用领域基本知识+细分方向工程实践”的思路深入研究基于案例教学[7]的大数据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实践路径,面向应用领域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和实践创新能力,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目前,现代服务业领域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在疫情常态化精准防控条件下,基于大数据管理和预测的服务业发展模式需要更多的大数据人才,这在金融、旅游、餐饮、教育、娱乐、交通等服务业中表现更为突出。以金融服务业为例,由于网络金融业务和服务方式多样化,使得金融市场数据的整体规模急剧增大,金融行业不断地存储积累着大量动态变化的、时间连续的、多源异构的原始数据。相较于其他行业,大数据对金融领域具有更大的潜在价值。麦肯锡研究显示,金融业在大数据价值潜力指数排行榜中名列前茅。这主要源于大数据决策模式对金融更具针对性,如银行发展模式转型、金融创新等均需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同时,金融业也具备良好的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基础条件[8]。为了使大数据卓越人才的培养研究与实践工作既不失一般性又彰显人才的领域特色,本文研究思路是:根据教育部“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基于“新工科”理念+“新财经”视角,针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在学数据通用共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以金融领域大数据应用需求为导向,选取金融大数据典型应用案例,将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应用于解决金融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强化学生大数据工程实践和应用创新素质的培养。基于案例教学的大数据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教学实践路径:通过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来规划大数据通用共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学习,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实现形式;通过实验室开展工程实践活动,以精选的金融领域大数据项目为基础设计教学案例,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为途径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应用大数据技术,解决金融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

二、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定位

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按照“宽基础、瞄前沿、重实践、求复合、创模式”的思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计算机、数据科学、财经学科如金融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能够利用大数据的技术与方法解决行业具体应用问题,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人才。毕业数年后能够成为大数据有关教学、科研、开发和应用领域的技术骨干。具体能力包括:立场坚定、热爱祖国、品德优良、责任感强,能够吃苦耐劳,具有优良的学术素养;具备扎实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基础,熟悉学科前沿技术,具备金融行业知识,胜任研究和开发工作;具备掌握大数据处理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具有坚实学术基础和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具备外语阅读与交流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具有适应社会与行业发展的社会公德和人文素养。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定位如下:第一,面向金融应用领域。基于“新工科”理念,面向金融应用领域实际需求,以大数据最新技术为工具,设计开发以学科交叉为特征的大数据卓越人才培养教学案例,培养大数据卓越人才数据获取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数据展示能力。第二,配置交叉教学团队。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通过整合多学科教学资源,建设跨学科的大数据专业教学团队,践行工程教育的新理念、丰富学科专业的新内容、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索高质量育人的新途径,为培养大数据卓越人才提供教学保障。第三,开发深度融合课程。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将计算机与财经学科的相关课程有机结合,满足行业对交叉复合型人才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第四,“采用典型金融案例”教学。通过实施案例教学,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基于“新工科理念”创新形成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多学科交叉的、典型案例实践教学的大数据卓越人才培养途径。第五,构建产教融合模式。与大数据产业发展和财经领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协同育人,通过课题研究、项目开发、岗位实习等方式突出财经领域应用特色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面向财经领域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财经领域大数据卓越人才培养方案

财经领域大数据卓越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在大数据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大数据通用关键技术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金融领域教学案例应用“实战”训练;体现在学科交叉重铸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师资融合和先进的教学实验环境支撑;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达成的目标是激发学生跨学科、多视角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德才兼备的面向财经领域的大数据卓越人才素养养成奠定坚实基础。财经领域大数据卓越人才毕业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第一,专业知识方面。掌握必备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金融学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初步应用。第二,专业能力方面。具备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金融行业数据分析与挖掘、算法设计及建模能力;具备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手段解决行业相关问题的能力。第三,专业素质方面。具备求实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素养;具有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能够分析解决复杂领域问题。专业素质能力模型见图1。第四,领域知识方面。大数据技术应用具有很强的领域特征,除学科的相关知识,还需要具备此财经应用领域的背景知识,培养学生掌握该领域大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决策的综合能力。选择“财经类案例”实施教学是图1专业素质能力模型财经领域大数据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四、财经领域大数据卓越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财经领域大数据卓越人才培养应通过课程设置体现出“大数据专业基础理论+应用领域基本知识+细分方向工程实践”的培养思路、达成目标和实施路径。为财经领域德才兼备的大数据卓越人才素养养成奠定坚实基础。课程设置详见图2。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概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旨在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与方法,用于复杂大数据工程问题的系统认知、设计、开发与应用。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计算机系统基础原理,用于复杂大数据工程问题的识别与表达,以获得有效结论;综合运用数据科学和大数据技术的基础知识,进行复杂大数据工程问题的整体研究,就全局的功能或性能问题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包括:大数据技术基础、大数据应用开发技术、虚拟化技术、分布式数据库、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大数据应用综合实践、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旨在将大数据平台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大数据专业技术知识,用于大数据系统的规划与设计、部署与开发、运行与管理;基于大数据平台技术、虚拟化等技术,就复杂大数据工程系统中涉及的大数据处理平台功能或性能问题进行研究,并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与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运用大数据平台和大数据智能分析的基本原理,进行复杂大数据工程问题的识别与表达。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包括:深度学习基础、大数据与R语言、数字电子技术、Spark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可视化技术、软件设计模式与体系结构、数据采集与网络爬虫、文本数据分析、机器视觉、投资学、计量经济学、金融风险管理。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旨在将数学知识、方法与思想,用于大数据工程过程中所需要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分析;通过文献与信息资源的收集、研究与分析,以获得解决复杂大数据工程问题的有效结论。基于大数据分析中的数学原理、机器学习算法、金融学等知识,就复杂大数据工程系统中涉及的领域性功能或性能问题进行研究,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并对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财经领域大数据卓越人才培养教学案例开发

秉承科研反哺教学的理念,精选财经领域的科研项目,如教育部“数启科教智见未来”产教联合基金项目“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及其在绿色金融领域应用研究”,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案例教学的大数据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为基础设计开发教学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强化学生大数据工程实践和应用创新能力,实现大数据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绿色金融是指金融运行是建立在以保护和完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支持生态环境维护与改善为目标,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融合为结果的金融资源集聚与分配的过程。真正的绿色金融体系一旦成立起来,应对企业促进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行为进行量化和评估,借助自然资本和生态大数据,使企业自己的价值获得提升,也为股东创造价值,同时为金融服务创造价值。绿色金融大数据分析案例包含一系列面向金融行业大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技术,本案例通过金融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获取数据使用权限,培养学生对绿色信贷数据、证券数据、保险数据的分析和管理能力。绿色金融大数据分析案例可划分为如下三个方面。1.金融数据的清洗和融合技术,建立金融数据仓库。将环境、金融、商业、信用等领域的实时监测数据采集和处理,并融入大数据评价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支撑;通过对海量金融数据的研究,结合绿色金融应用需求,构建金融数据聚融的绿色金融数据仓库。采取绿色金融数据预处理和绿色金融用户数据分析以及绿色金融数据分析方法,设计实现绿色金融数据仓库。金融数据的清洗和融合技术包括绿色金融数据采集、多种类型金融相关数据融合、绿色金融数据处理三部分。2.根据金融行业用户需求进行分析与处理,建立金融企业用户行为模型。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推广应用,基于累计的客户信息资料,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客户的消费习惯,着力设计出具有定制化的金融产品。根据企业的生产、流通、运营、财务、销售和客户数据、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等数据等构建企业客户画像,通过打通内部和外部数据获得完整的客户拼图,从而详细了解客户的多方面信息。建立金融企业用户行为模型有利于为优质客户提供精准高质量服务。在精准客户识别的基础上,支持优质客户在技术改造升级、研发能力提高、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的业务需求,促进企业转型与技术升级,有效促进国民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3.基于绿色金融指标体系,进行金融企业信用与风险评估。构建绿色金融指标体系可以推动绿色信贷与行业信贷政策的有机融合,促进金融机构有效抓住机遇,提高发展绿色金融的内在动力,加大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为新型的绿色经济融资模式提供数据支撑。基于已有数据仓库,依据或参考成熟先进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以第三方评估和评级机构视角,培养学生提供公益性和商业性咨询和评价服务的职业能力。在信用管理、风险可控方面,充分利用大数据在客户信用分析方面的技术优势,利用海量数据资料做好融资客户的信用评价与跟踪分析,基于专业化分析技术强化金融风险管理。及时跟踪分析绿色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适时研判“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信贷风险临界点,结合传统金融经验去主动识别借款方的环保风险。

六、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面向财经领域的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新工科”理念+“新财经”视角,采用“大数据专业相关基础理论+应用领域基本知识+细分方向工程实践”的思路,深入研究基于案例教学的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实践路径。在学数据专业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的基础上,面向财经领域,利用绿色金融大数据案例开展教学实践,重点培养学生面向财经领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杜钦生,薛蛟.新工科背景下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2):185-186.

[2]王元卓,隋京言.新工科背景下的大数据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35-42.

[3]猎聘2019年中国AI&大数据人才就业趋势报告[EB/OL].

[4]王桂平,李韧,刘君,等.大数据课程体系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41):88-90.

[5]谭怡.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18):30-32.

[6]俞勇.“新工科”视域下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理念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9):45-46.

[7]李红.基于案例教学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9):247.

金融工程专业范文篇10

关键词:风险管理;金融工程;市场秩序;效率

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而金融的纵深发展则脱离不了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当前,金融工程利用数理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前沿性理论分析在金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风险管理的方法以及技术提供了完备的方法论指导,同时金融工程将提供新型的金融手段与金融产品,在未来金融的发展中必然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金融工程内涵及特征

金融工程将经济领域的概念与工程管理领域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在我国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而且伴随经济的发展,这门新兴的学科重要性更加凸显。在金融发展中,金融工程使金融的管理更趋完善,管理方式更加科学,管理效率不断提高。从金融工程的狭义角度来看,金融工程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及金融理论和数学理论等知识开发金融产品,推动金融产品的发展。而更广义的角度将金融工程理解为对采用工程化处理的模式来对待金融问题,对金融产品的开发、设计、交易以及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全方位的把握。金融工程系统化囊括了金融领域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方式。当前。金融工程对风险管理表现出了创新的方法理念,并以最新的风险管理理论作为核心的理论。在风险管理中存在着以下特征。首先是金融工程的数理化特征。金融工程将数学、统计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知识应用在金融工程中,在专业性知识的支撑下,金融产品更加科学化,同时在风险管理中也呈现出定量化的特征。其次金融工程提高了对风险管理的技术程度,利用金融工程开展的项目,专业化程度更高。最后金融工程的工程化特征,金融工程的核心特征就是其工程化,也就是说采用无套利均衡分析,规避金融风险,提高市场套利几率。

二、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表现

在金融领域中存在的风险主要是指价格风险、投资风险以及风险。这些风险性因素的存在时刻的影响着资金总额在市场中的浮亏浮盈。金融工程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减少这些风险性因素对金融市场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而其应用也主要从对这些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中表现出来。

1.金融工程对价格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一价值铁律一直指挥着市场的行为,在市场接触到相关信息时就会形成价格的波动,而这种波动则会给市场主体带来资金安全收益的风险。金融工程对价格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将主要是通过金融创新,通过提供价格风险管理工具以及衍生的金融商品所形成的金融工具创造经济价值,从而补偿因为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金融工程对不同的价格风险提供了不同的管理和控制手段,从而保证对价格风险的有效规避。

2.金融工程对投资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投资风险是指投资者利用自己的闲散资金进行商业性的投资以实现在短期内获得相应收入,从而实现预期目标,但是在金融市场中的投资却时刻的受到风险性因素影响,投资者的资金很可能会受到亏损以致无法完成预期的目标。利用金融工程技术特别是其相关的衍生金融商品能够减少对投资风险的影响。在投资中可以利用多样化多元化的投资搭配模式对投资过程中的相关风险实现对冲,减少资金总量的流失。投资风险因投资的种类以及投资的时机而定,而金融工程中的相关数理分析将提供完备的技术分析体系以及思维方式,减少投资的盲目性,提高投资的针对性。

3.金融工程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风险主要集中在公司的金融风险管理中,在现代企业中企业的所有权以及管理权是分离的,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拥有企业的绝大部分股权,在企业的盈利计划上虽然也考虑到企业的发展,但是绝大多数时候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谋求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然而在长期的管理中因为对市场的判断以及自身的能力与意愿等因素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人不能给公司经营带来收益最大化,为此在公司的发展中就需要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公司管理人员拥有公司的股份,这样管理人员的利益和公司的经营效果绑在一起,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保证。

4.金融工程对数量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数量风险主要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因为信息的不充分、可替代产品的出现以及市场需求的浮动等元素造成了数量的过多或过少的现象,也就是说数量上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对投资总额的盈利收入影响。当经济主体因为利好的信息大量的创造市场供给,在有限的市场需求情况下就会形成过量的投资,投资资本回收不到位,很可能会造成对自身经济情况的改变。数量风险看似是从一个较小的经济主体出现,但是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最后将影响到整个经济秩序以及经济体系。针对数量风险的控制与管理。金融工程提供了商品期权和宏观衍生金融产品等类型的金融产品。通过对这些新的产品的使用将分散交易过程中的数量风险。

三、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金融工程应用在风险管理中实现了对风险的有效管理与控制,通过对资金的管理,规避了资金流失的风险。当然金融工程在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金融工程应用范围较窄,金融工程主要以价格风险以及投资风险为主,在其他的应用方面较为有限,这也是其应用的一个局限。但是尽管存在应用局限问题掩饰不了其在应用中的优势。

1.金融工程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

金融工程在运用的过程中采取较为专业性的知识,通过这些专业的技术分析能够判断存在的投资风险问题。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产品的设计以及交易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以及信息,而金融工程将能够为金融机构形成科学合理的金融组织模式以及治理机构,同时金融工程也将为金融机构提供科学准确的分析手段与分析方法。金融工程将完善金融体系的风险配置功能,能够提高金融机构管理风险的科学技术水平,从而提高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效率。

2.金融工程改善金融市场环境

金融工程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在深受信息影响的金融市场,一旦出现不利的信息,价格就会随着价值大幅度波动,一旦在风险管理落后的情况下参与到金融市场中就会受到市场风险的冲击。金融工程进行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两种方式,风险分散的方式强调弱化风险的危害程度,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投资,避免所有的投资资金都遇到风险。而风险转移是在风险即将到来或者是已经到来的时候将现有的投资资金转移安排到其他的投资项目中,规避在风险中存在的资金受损情况。

3.金融工程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金融工程在发展中能够向市场投放各种金融工具而这些金融工具为资金的流动提供媒介,在不同金融工具的相互组合中一方面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的机会,创造利润空间,另一方方面,这些不同的组合将有可能规避风险的效果,在市场经济中,投资者通过这些工具实现了资金的流转,同时也能够在金融市场中套利,对于投资者来说是皆大欢喜,而对于市场来说,市场活力被带动起来,市场更具商机。市场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效率的提高,投资者的选择空间放大,这些都潜在的为市场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4.金融工程有助于完善金融体系

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使得金融快速发展,同时也将促进金融发展经验的积累,有助于金融在发展中形成健全的金融体系,将金融的实践经验以及科学的方法论相结合,突出了金融发展的科学化特点。金融体系的完善离不开对金融风险的控制,而金融工程对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将为金融体系做出重要的贡献,而且由于金融工程在发展中利用了前言性的金融知识以及数理信息技术知识,这些将为金融体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金融工程的运用将提高金融现代化水平。金融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无论是在金融工具的提供上还是金融风险的控制方法上都具有优越性,它能够为金融体制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为了规避我国在金融发展中的风险,有必要加大对金融工程的研究与运用。

作者:张宇 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朴勋.金融工程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