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时间:2022-07-11 05:48:00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高考考点要求]1、高考考点:2.辩证法(二)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2、高考命题总结及考查方向预测:

本单元讲述的是对立统一规律最基本的常识。而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居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因此,本单元内容是辩证法的核心内容,也是哲学部分的核心内容,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从考试年度看,2000年考了矛盾及其特点(第12、15题)、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37题),共计10分;2001年考了一分为二、分清主流和支流(第38题第1问),共计10分;2002年考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13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38题),共计6分;2003年考了矛盾的含义与特点,共10分。从考试题型看,各种题型都出现过,其中以选择题目居多,单项选择占20分,多项选择占33分,2003年第一次以辨析题目形式出现。因此,今后仍是考试的重点。在今后的高考复习中,第一要认真搞清每一个基础知识点,注意从细小点入手去扎实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论。第二要注意运用矛盾分析法去分析诸如基因技术、网吧、入世对中国的影响等社会生活中新近发生现实问题。

基础知识导学

1、矛盾既对立统一

(1)矛盾及其特点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叫做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倾向;矛盾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我们应该在矛盾双方的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任何矛盾都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不是外表的,而是内在的;它是一事物的内在本质,也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不仅所有的矛盾都各具特点,就是同一矛盾,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特点。不了解矛盾的特点,就不能认识事物,就无法解决矛盾。

矛盾具有客观性、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

(2)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同时又互相依赖、互相统一的关系,哲学上称为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我们在分析事物、处理问题时既看到事物内部对立的一面,又看到统一的一面,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地看问题。这种方法通俗地讲就是一分为二。

(3)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种普遍性表现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任何事物无不包含矛盾;矛盾又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无不贯穿着矛盾。简言之便是: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是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不以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人们不能随意地制造或消灭矛盾。

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矛盾,就必须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因此说: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矛盾具有特殊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在其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也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寻找解决特殊矛盾的办法。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在一种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为特殊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般与个别有机地结合起来。(4)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

(1)主、次矛盾的相互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在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叫次要矛盾。主、次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复杂事物过程中,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2)矛盾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矛盾着的双方中,有一个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他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3)做事情要把握重点和主流,统筹兼顾。

唯物辩证法关于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原理,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理论依据。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分析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分析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而在分析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只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重点和主流。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则是形而上学的一点和均衡论,都是错误的。

[重点、难点导析]

1.矛盾的含义

矛盾概念是辩证法的基本概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要理解和把握抽象的矛盾概念,首先要从分析具体事物入手,弄明白“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是把握矛盾概念的关键。其次,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还须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加深认识:第一,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统一,同样,没有统一也没有对立。第二,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第三,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矛盾”混为一谈。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虽然它是从辩证法的角度侧重于讲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重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但也必须注意,要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要的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离开对实际情况的正确认识这个前提,事物的本质就难以抓住。因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仍然是建立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它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学习和理解这一原理,要着重注意以下两点:

(1)要弄清普遍性(共性)、特殊性(个性)的含义。这里讲的特殊性(个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特性,或叫“特殊本质”。“既然是特点”、“个性”,就是各不相同的。而普遍性(共性),是指同类事物中许许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是各个方面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注意不能把“对立”说成矛盾的一方,把“统一”说成是矛盾的另一方。其次,着重从“对立”、“统一”各自的含义两个方面去讲不同事物都具有的共性。无论是普遍性,还是特殊性,指的都是事物的性质或本质。因此,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事物的共同性质、本质与特殊性质、本质的关系。

(2)不能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各种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则抛开了事物各自的个性和特点,只是概括、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的本质。因此,共性不可能包含各种事物的个性和特点,恰恰相反,它只能是存在于特殊性、个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普遍性(共性)寓于特殊性(个性)之中。

4.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1)主、次矛盾研究的是同一过程中同时存在的诸多矛盾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讲的是这些矛盾的不平衡问题,矛盾的主、次方面研究的是任何一个矛盾中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讲矛盾的两个方面之间的不平衡问题。

(2)二者都是讲矛盾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

(3)在一个事物内部同时存在的许多矛盾当中,主要矛盾只有一个,而每一个矛盾都存在主、次两个方面,主要矛盾也存在矛盾的主、次方面。

[知识迷航指南]1.正确理解矛盾的普遍性

(1)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2)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具体矛盾做出科学解释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就不存在了。只要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就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就存在着矛盾,只是限于人们的认识水平,还不能认识到而已。

(3)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就不存在。一般说来,处于动态中的,较为激化的矛盾,人们往往易于觉察。而事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矛盾或处于缓和状态中的矛盾,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才能认识和把握。

(4)正确对待矛盾问题的关键是弄清“人能不能有意识地制造矛盾”的问题。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矛盾,不是人们制造出来的。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东西,而这些事物中也包含着矛盾,那是不是意味着人可以有意识的“制造”矛盾呢?不是,人们只能改变矛盾的具体形式,并不能制造出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新的矛盾。

2、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异同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既有一致性,又有明显的区别。

(1)二者都要求了解实际情况,认识符合客观实际。都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二者有明显区别①从实际出发属于唯物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属于辩证法。

②从实际出发的原理依据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依据是矛盾特殊性原理。

③二者的具体内容不同。从实际出发强调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矛盾各有其特点,反对一刀切。

3、为什么说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对这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统一离不开对立。

首先,“依存”离不开对立。“依存”最重要的意思是: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来规定,即“相比较而存在”,也就是说“依存”只能是对立面之间的依存,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依存关系。

其次,“转化”离不开依存。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有许多种情形,但无论哪一种情形都是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

第二、对立也离不开统一。

只有具有某种共同的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能同时呈现出排斥的倾向。如果不是相依存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彻底分离”,根本谈不上相互排斥。

总之,对立和统一密不可分。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统一是对立面之间的统一。

4、矛盾是多了好,还是少了好?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正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的关系推动着事物不断变化和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矛盾越多越好。因为:

首先,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出发,推论不出矛盾越多越好。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是以矛盾的客观性为前提的。矛盾是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事物包含多少矛盾,这些矛盾又是如何推动事物发展的,这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注意到矛盾的客观性,就不能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就会导出错误的结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矛盾的多与少,而在于事物自身决定了它该由什么样的矛盾来推动自己的发展。

其次,从矛盾就是争议、不统一,就是困难和问题,也推论不出矛盾越少越好。“矛盾就是争议,不统一,就是困难和问题”的说法是不妥的,它把哲学上讲的矛盾混同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矛盾”。其实,日常生活中的争议、困难等,只是哲学矛盾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正常的争议以及在人们能正视困难、努力克服困难前提下,这些争议和困难也能推动工作向好的方面发展。困难多一些还是少一些取决于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在困难既定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就是前进,就是发展。

5、矛盾的存在是无条件的吗?不是。这得从矛盾自身来分析。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首先,矛盾双方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同时,矛盾双方也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相互转化。其次,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也是始终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无论离开对立还是离开统一,都不能称其为矛盾。因此,“统一”和“对立”都是有条件的,只有具备了“对立”与“统一”这两个方面才成其为矛盾,这是矛盾存在的条件,所以说矛盾的存在是有条件的。“认为矛盾存在是无条件的”的观点是错误的。

6、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其它次要矛盾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它违背了主次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着重解决主要矛盾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既要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

在复杂事物中,由于主要矛盾起着领导和决定的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所以,在解决矛盾时,就要着重解决主要矛盾,要善于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解决次要矛盾。但是,我们着重解决主要矛盾,并不是说就可以忽视次要矛盾。因为,次要矛盾解决的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发生影响。因此,在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的同时,又要用适当的力量去处理次要矛盾。

7、事物矛盾各有特点,为什么还要推广典型经验呢?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自身的特殊矛盾,这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注定要失败。

但唯物辩证法同时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因此,我们在认识事物时,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推广典型经验,就是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任何一个典型经验,都是从自身实际出发而总结出来的,都会有它自身的特点。但不管它如何特殊,它总是与同类事物有着共同的地方和一致性。这样,它的经验对于其它地方和单位就有着普遍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去推广。当然,推广经验,决不能生搬硬套,而要注意把典型经验和本地、本单位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时政热点透视]1、关于公民道德建设

背景材料:党中央最近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此,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把公民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简要理论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具体运用。这表现在:一是它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而提出来的,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须有与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二是它根据公民道德的实际而提出来的,公民道德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但还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影响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

(2)抓主要矛盾。《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抓住了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教育等内容,先进文化包含的内容更广泛。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突出的是公民道德问题。正因如此,中共中央在通知中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五一节,要放在突出位置来抓。这就抓住了发展先进文化中的主要矛盾。

(3)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即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两分法。《纲要》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步伐。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就是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方法。

2、关于“东突”问题

背景材料:近年来,伴随着国际民族分裂主义浪潮的兴起,境外“东突”恐怖势力也兴风作浪,企图对我国新疆地区进行民族分裂活动。对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而且对我国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构成严重挑战。

2001年10月,我国政府郑重向全世界宣布,“东突”恐怖势力是国际恐怖主义的一部分,应该予以坚决打击。2002年9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正式将“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列入安理会颁布的恐怖主义组织和个人名单。

简要理论分析:

(1)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分析“落空”问题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其一定的国际社会背景,且目前呈蔓延趋势。所以,我们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这一国际恐怖势力。

(2)用矛盾分析法来看待这一问题。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虽然不是主要矛盾,但如果任其蔓延和发展,必将对我国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破坏作用。

(3)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来分析。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一方面,我们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国际恐怖主义和国内民族分裂主义对我国的破坏,这虽然是外因,但它将阻碍我国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3、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背景材料: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2003年1月8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简要理论分析:

(1)、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立足中国国情和符合农村实际的正确选择。

(2)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说明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3)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4)用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根据中国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绝大多数的具体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必然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4、对扩大内需

背景材料所谓扩大内需就是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双启动来拉动经济发展。它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

简要理论分析

(1)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的哲学道理。

(2)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发行国债,是有利又有弊。我国把国债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通过科学安排投资方向,以趋利避害,这就是在利与弊的矛盾中,善于创造条件变“弊”为“利”。同时也体现了适度原则。

(3)根据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地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为主的方针。这体现了“从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而积极财政政策只是在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

(4)增发国债不是大搞重复建设,而是注重结构调整,注重经济发展中的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对立统一,坚持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是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情形的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