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3:39:33

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科学发展观范文篇1

一、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解决“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什么”的思想认识问题。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与转化,既包括经济的发展,也包括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等内容,是社会整体、协调、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过程中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核心思想是强调发展问题,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发展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强调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自觉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问题得到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背景。

第一,这是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中华民族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但是从18世纪末开始,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导致生产力发展非常迟缓,被在工业革命中迅速发展起来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一个原本强大的封建帝国不断走向衰落,成为列强侵略和掠夺的对象,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水深火热的生活。在中华民族的百年抗争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深刻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发展才能救亡图存”这一真理,并为了实现强国富民的梦想,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和探索。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但是由于后来一段时间“左”的思想影响,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与资本主义国家本已缩小的差距又拉大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

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层出不穷,战争和冲突仍在世界一些地区局部地存在。但是和平、安全、美好的生活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也已成为各国政府的主流共识。世界充满发展的氛围与机遇,也充满了日趋激烈的竞争。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有力地维护本国和本国人民的利益。也只有发展,才能有效地增强综合国力,为世界和平提供强大的支持和保障,为进一步的发展创造稳定的环境。

第三,前进中的问题需要靠发展来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将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最终要靠发展来解决。首先,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最大特点是经济不发达,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只有发展才能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其次,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的差距仍很大,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遏制和分化的图谋不会改变。发展关乎国家统一和安全,只有发展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战胜种种风险和考验,掌握国际斗争主动权,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的发展,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还要遵循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第一,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从不发达到发达、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不断进步的过程,有着其自身的规律。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状况,企图跨越生产力发展必经阶段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任何做法都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必然受到历史的惩罚。这一方面,我国在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就走过弯路,有着沉痛的历史教训。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这个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立足于新阶段的实际,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搞急功近利,不搞盲目开发,不搞泡沫经济,不搞政绩工程。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党中央提出要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规则经济,客观经济规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影响力比以往任何一种经济形态都要明显、都要强大,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给经济发展带来的破坏性也更明显、更严重。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二,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人类社会就是在发展中不断前进的。我们要发展,不仅要认识和把握对人类社会全部历史过程及所有国家都起作用的规律,而且要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认识和把握我国进入21世纪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规律。当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党的十七大既定部署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中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一方面,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十分珍惜并牢牢抓住这个机遇。另一方面,由于改革的深入和多年快速发展,积累的经济社会各方面矛盾相对集中并逐步显现,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逐步解决。世界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都给我们以启示,要求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和主动精神,善于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三个文明”建设的关系以及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过程。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条件,人类的经济活动既受到经济规律的制约,也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任何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都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大计。因此,发展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部分地区环境和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失衡,沙尘暴、水旱灾害、城市环境质量迅速下降等不良后果越来越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遵循自然规律,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既要考虑当前发展需要,又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把控制人口、保护生态、节约资源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资源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求真务实,以科学发展观构筑新惠州

同志提出,要“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这一重要论述,对

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中共惠州市委的领导下,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市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各种问题和矛盾仍比较突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关键要紧密联系惠州的发展实际,求真务实地走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上,不断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第一,把效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国内外历史经验证明,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存在“高增长低发展”甚至“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目前我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但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民营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等问题,影响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加快速度与提高效益并重、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举,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石油化工和电子信息等市场需求大、科技含量多、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支柱产业发展,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全力提升经济发展的总量、质量和后劲。

第二,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促进共同繁荣。惠州目前仍存在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城镇化进程不够快,农民增收难度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不改善,势必影响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影响到惠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实施分类指导,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进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对广大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乡镇经济,加大对山区发展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扶持力度,把山区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大力开展“帮村富民”和“固本强基”工程,发展壮大山区经济实力,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坚持科学发展观范文篇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科技新城措施

前言:**经济开发区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负重奋进、顽强拼搏,以全力打造科技新城为目标实现了开发区建设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态势。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经济开发区的重点行业是IT、机械制造业,要全力打造科技新城。新时期,我经济开发区必须进一步树立新的发展观念,毫无疑问,应是科学发展观在IT、机械制造业的贯彻与实现,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指导着开发区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及各个企业的发展,显然,也指导着IT、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仔细考察与分析一下,可以确认一个事实,打造科技新城将转移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

二、打造科技新城,坚持科学发展观,具体措施

紧紧围绕打造科技新城目标任务,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开发区的运行质量和发展水平。具体措施:

(一)加强资金运作,实现滚动发展。

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究经费,使企业真正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主体;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产业发展重点,选择有限领域或产品进行重点扶持,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二)提升招商水平,注重招商成效。

一是要科学制定招商发展规划,大力构筑产业发展平台。二是要坚持集约化发展,提高产业集群发展质量和水平。三是要继续打造IT、机械制造业进全国百强,以形成软件产业的快速拉动。四是要发挥省级企业的行业优势,形成行业竞争力和行业特色产业。五是要发挥大项目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的快速形成。六是积极做好中小企业的培育工作。

(三)完善内部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开发区将始终把工作机制的创新作为推动开发区区各项工作全面实现新突破的重要抓手。

一是强化快人一拍,从严落实目标责任。

二是要深抓细排目标任务,详细分解工作指标,做到目标分解到位,责任落实到人。

三是要加强开发区的内部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简化工作程序。

四是构筑高效服务网络,建起快办理、快审批、快落实和高效率的“三快一高”工作机制。

(四)加强环境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设施建设是开发区发展的基础,服务体系是开发区对外的窗口和形象,因此,开发区要做到要:创新服务方式来要提升开发区的服务水平。

结语:深入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将更能开发区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范文篇3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它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更加成熟。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以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主要思考对象,以高效益发展为前提,以协调发展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贯彻于我们的每一项工作中,推动各项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解决“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什么”的思想认识问题。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与转化,既包括经济的发展,也包括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等内容,是社会整体、协调、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过程中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核心思想是强调发展问题,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发展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强调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自觉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问题得到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背景。

第一,这是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中华民族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但是从18世纪末开始,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导致生产力发展非常迟缓,被在工业革命中迅速发展起来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一个原本强大的封建帝国不断走向衰落,成为列强侵略和掠夺的对象,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水深火热的生活。在中华民族的百年抗争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深刻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发展才能救亡图存”这一真理,并为了实现强国富民的梦想,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和探索。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但是由于后来一段时间“左”的思想影响,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与资本主义国家本已缩小的差距又拉大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

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层出不穷,战争和冲突仍在世界一些地区局部地存在。但是和平、安全、美好的生活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也已成为各国政府的主流共识。世界充满发展的氛围与机遇,也充满了日趋激烈的竞争。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有力地维护本国和本国人民的利益。也只有发展,才能有效地增强综合国力,为世界和平提供强大的支持和保障,为进一步的发展创造稳定的环境。

第三,前进中的问题需要靠发展来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将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最终要靠发展来解决。首先,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最大特点是经济不发达,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只有发展才能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其次,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的差距仍很大,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遏制和分化的图谋不会改变。发展关乎国家统一和安全,只有发展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战胜种种风险和考验,掌握国际斗争主动权,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的发展,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还要遵循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第一,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从不发达到发达、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不断进步的过程,有着其自身的规律。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状况,企图跨越生产力发展必经阶段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任何做法都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必然受到历史的惩罚。这一方面,我国在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就走过弯路,有着沉痛的历史教训。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这个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立足于新阶段的实际,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搞急功近利,不搞盲目开发,不搞泡沫经济,不搞政绩工程。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党中央提出要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规则经济,客观经济规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影响力比以往任何一种经济形态都要明显、都要强大,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给经济发展带来的破坏性也更明显、更严重。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二,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人类社会就是在发展中不断前进的。我们要发展,不仅要认识和把握对人类社会全部历史过程及所有国家都起作用的规律,而且要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认识和把握我国进入21世纪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规律。当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党的十六大既定部署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中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一方面,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十分珍惜并牢牢抓住这个机遇。另一方面,由于改革的深入和多年快速发展,积累的经济社会各方面矛盾相对集中并逐步显现,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逐步解决。世界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都给我们以启示,要求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和主动精神,善于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三个文明”建设的关系以及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过程。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条件,人类的经济活动既受到经济规律的制约,也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任何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都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大计。因此,发展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部分地区环境和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失衡,沙尘暴、水旱灾害、城市环境质量迅速下降等不良后果越来越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遵循自然规律,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既要考虑当前发展需要,又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把控制人口、保护生态、节约资源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资源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求真务实,以科学发展观构筑新惠州

同志提出,要“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中共惠州市委的领导下,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市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各种问题和矛盾仍比较突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关键要紧密联系惠州的发展实际,求真务实地走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上,不断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第一,把效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国内外历史经验证明,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存在“高增长低发展”甚至“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目前我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但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民营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等问题,影响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加快速度与提高效益并重、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举,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石油化工和电子信息等市场需求大、科技含量多、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支柱产业发展,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全力提升经济发展的总量、质量和后劲。

第二,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促进共同繁荣。惠州目前仍存在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城镇化进程不够快,农民增收难度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不改善,势必影响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影响到惠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实施分类指导,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进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对广大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乡镇经济,加大对山区发展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扶持力度,把山区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大力开展“帮村富民”和“固本强基”工程,发展壮大山区经济实力,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坚持科学发展观范文篇4

改革开放*年来,*市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从19*年到20*年,国内生产总值由5169万元增加至38.9亿元,增长17.4倍;农牧民人均收入由135元增加至6167元,增长44倍;职工年均工资由513元增加至1.4万元,增长27倍。但*的发展环境还不够优化,农业产业化调整还没有成形,新型工业化布局还不够合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还不平衡。在充分肯定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对发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要有清醒认识,一定要全面把握*市基本情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基本国情的全面准确把握,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最起码的要求;*市情的全面准确把握,则是对我市各级领导班子执政为民最起码的要求

从世界的本原来说,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存在。因此,办任何事情,都得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而不是相反。恩格斯说:“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大的现实就是本国的国情,对于一个县市来说,最大的现实就是基本市情。我们进行“四区一线”的农业布局,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必须置于现实基础之上,必须研究和认清*市情,一切从市情出发,善于把改革开放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与*市的经济社会条件结合起来,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创新发展。

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前提,就是对中国国情真实、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对基本国情了解不全面,一些人教条主义地把书本上的条条,外国的革命经验,照搬到中国来,结果使中国革命遭受了重大挫折。同志则重视了解和掌握中国国情,不断研究国情,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在对中国国情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剖析的基础上,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才正确地制定了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战略,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起来,我们党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当时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但同时也脱离社会现实,脱离本国国情,出现了、化等左倾错误,使社会主义道路发生了严重曲折。深入研究诸多曲折的原因,都同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偏差相联系,致使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无论国外,还是国内,不从实际出发,不从本国国情出发的做法,都被实践证明是有害的,我们应该记取这些教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邓小平同志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就强调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指出:“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他一再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邓小平还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为此,他提出了认真分析和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的任务。正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分析,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郑重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20年前,在党的十三大,我国正处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首次写进党代会报告。20年后,在党的*,同志在报告中又一次郑重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都是在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年来改革开放的全部成就,也都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断地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而取得的。当前改革处于关键时期,我们党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仍然需要坚持科学分析和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因此,*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基于历史的经验教训,只有准确地把握基本国情,才能科学地制定现阶段的各项方针政策,才能更好地实施我们的发展战略。

*市作为我区北疆的一个大县,过去我们的农业是学大寨的标杆,我们的工业也有一定的基础,长期以来都是塔城地区的龙头,但这不是我们藉以骄傲和自豪的资本。今天,我们的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地发展着,止步不前、发展缓慢就意味着倒退,意味着落后。昔日的小弟沙湾已经在许多方面超越了我们,现在和丰、额敏等地也是紧追不舍,可以说*市面临前有标杆、后有追兵的境地,如果还想保持龙头地位,那么就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班子全面准确地把握*市情,了解我们的家底子。在确定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时,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千万不能好高骛远。

二、立足基本国情,走科学发展之路是我们党最清醒的认识和最理智的选择,我们必须立足*市情,坚持科学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对此,*报告作了翔实的论述。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就要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但又面临资源环境人口的巨大压力“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国情决定发展道路同志在*报告中发出号召:“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产生背景、精神实质,对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要求,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时代。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党的*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位,也是党的*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加深,我国正处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我们要深刻理解和领会这一定位和这一重大战略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面对西部大开发,处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一定要深入贯彻国务院32号文件精神,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义,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卓有成效地领导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

*是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的一个核心城市,东邻奎屯,南界独山子,是“金三角”的一角,位于天山北麓的中段,312国道和亚欧第二大路桥横贯东西,217国道穿越南北,交通十分便利,有着较明显的区位优势,另外我们还拥有很多资源优势。农牧业方面,有80万亩肥沃的土地,光热资源丰富,适宜粮、棉、瓜、果的生长。200万亩优良的牧场,为大力发展畜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工业方面,有数十家以能源、酒业和加工为主的工业企业;矿产及自然资源方面,有品位较高的金、铜、钾、铅、铁、石油、煤炭、石墨等矿藏资源,有丰富的森林、草原、动植物资源,有奎屯河、四棵树河、古尔图河三大河系为主干的地表水及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旅游资源方面,从辖区东界乌拉斯台至西界甘家湖,在绵延近200公里的范围内,依次分布着大量的高山冰川、森林、河流、湖泊、山地草原、戈壁荒漠次生林,还有世界最大的泥火山群等自然景观。

坚持科学发展观范文篇5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凝结着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也反映了世界各国多年发展的经验教训,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坚持科学发展观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推进“十一五”发展,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是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到我们谋划未来、规划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我们作出决策、制定政策的全过程,贯穿到我们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全过程,贯穿到我们检验成果、衡量成效的全过程。努力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必须牢记使命、顺应时代要求,科学确立发展的总体目标

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议》和《纲要》,从夯实发展基础、转变增长方式、构筑特色产业、完成移民迁建、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科教兴渝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等方面,明确了“十一五”时期的主要目标。这些目标,既与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宏伟目标相协调,与“前十年打牢基础、后十年加快发展”的总体构想相衔接,与富民兴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的战略相一致,与办好“四件大事”的历史任务相统一,又充分反映了重庆“十一五”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这些目标当中,核心的内容是“三个确保”:一是确保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取得新的重大成果。圆满完成移民迁建任务,顺利实现库区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转移;基本解决农村绝对贫困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企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振兴老工业基地实现新的突破;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遏制,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二是确保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总体框架基本建成。建成长江上游交通枢纽、通信枢纽和现代产业基地,形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和科教文化信息中心的雏形。三是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在“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等方面见到显著成效,全市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人民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实现了“十一五”的目标,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就能够跨上一个新的历史性台阶。

(二)必须从发展的大局着眼、从重庆的实际出发,牢牢把握发展的战略重心

面对全市正处于“爬坡上坎、负重前进”重要阶段的客观实际,着眼西部大开发中新兴直辖市的长远发展,适应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重庆“十一五”发展的战略重心仍然是“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战略重心,切实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要求,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地发展,全面实现“前十年打牢基础”的战略任务,为“后十年加快发展”创造条件、争取主动、积蓄力量。要紧扣“立足科学发展”的要求,认真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切实打牢加快发展的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和生态基础。要紧扣“着力自主创新”的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渝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区域性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养和引进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切实打牢加快发展的科技基础和人才基础。要紧扣“完善体制机制”的要求,全力推动改革攻坚,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符合特殊市情的规范高效的行政管理新路子,切实打牢加快发展的体制基础。要紧扣“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更广泛地调动全市人民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良好环境,切实打牢加快发展的社会建设和管理基础。

(三)必须注重协调、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我市的市情非常特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十一五”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显露出来,推进科学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审视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全面把握和妥善处理好若干重要关系,协调推进“十一五”发展。一是处理好坚持能快则快与转变增长方式的关系。要立足重庆发展相对滞后的客观实际,继续坚持能快则快尽量快,努力保持一个较长的快速增长期;同时,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实现能快则快,努力做到既快又好、既活又稳。二是处理好大城市与大农村的关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继续实施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农村的配套承接能力,整体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协同推进新农村建设和老工业基地振兴,努力形成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共繁荣的新格局。三是处理好统筹全局与分类指导的关系。坚持全市“一盘棋”的思想,统筹推进新兴直辖市的建设和发展。同时,针对三大经济发展区、四个工作板块的不同情况,加强和改进分类指导,促进各区域发挥优势、争创特色、竞相发展。尤其要注重各区域之间优势互补、联合协作、有序竞争,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四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为推动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要针对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更加注重社会的全面进步,不断加强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条件和保障,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五是处理好市和区县的关系。着眼于充分发挥市和区县两个积极性,着眼于进一步发挥直辖市的体制优势,在强化市一级统筹协调、指导全市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简政放权、重心下移,进一步增强区县统揽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让区县放开手脚、各显其能、因地制宜地做好工作,形成全市上下共谋发展、共图振兴的强大合力。六是处理好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与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努力实现改革稳中求进、发展既快又好、社会长治久安。

二、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出了新要求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承上启下、影响深远的关键五年。我们必须准确认识和全面把握今后五年的重要历史地位,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既快又好地推动“十一五”发展。

(一)认清重庆发展阶段的特殊性,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

重庆“十一五”发展总体上仍然处于一个“爬坡上坎、负重前进”的阶段,同时,“十一五”时期也具有相当的特殊性。这一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逐步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转变增长方式、落实“五个统筹”的任务将更加艰巨;改革全面进入攻坚阶段,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更加集中地凸显出来;和谐重庆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担子会更重、压力会更大;尤其是库区工作重心将实现战略性转移,移民迁建工作面临严峻考验,破解库区产业空虚难题的压力会更大。可以说,与“十五”相比,“十一五”这五年重庆要爬的“坡”更陡、要上的“坎”更高。在这样特殊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重庆一切问题的关键,把广大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抓发展上来,把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求发展上来,聚精会神搞建设,沉心静气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

(二)认清“十一五”时期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中的关键性,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

在新世纪头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十一五”这五年,对重庆而言是至为关键、尤为难得的一段“黄金发展期”。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有利的发展环境,积极抢抓机遇、趋利避害、乘势而上,就能够在“十五”的基础上推动全市改革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否则,就可能痛失良机,陷入一个比较困难和被动的局面。小平同志曾经反复告诫我们,什么错误都可以犯,丧失机遇的错误不能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旦丧失机遇,即使付出成倍的力气和高昂的代价也难以弥补。因此,我们一定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紧紧抓住“十一五”的难得时机奋力发展,不断增强全市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努力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主动、形成优势,努力为重要战略机遇期后十年的加快发展创造一个更高、更坚实的战略起点。

(三)认清打牢基础对于重庆发展振兴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

从总体上讲,重庆的发展基础还不牢固,尤其是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教育、生态环境等方面,基础还比较脆弱,客观上还需要一个时期继续坚持不懈地“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只有这样,才能够牢牢掌握长远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够为今后的加快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才能够积蓄长久的持续的发展后劲。可以说,坚持不懈地抓好“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工作,就抓住了“十一五”发展的大局。全市上下都要切实认清这个大局,牢牢把握这个大局,始终坚持这个大局。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增强大局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防止心浮气躁的情绪,沉心静气、持之以恒、脚踏实地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一届接着一届地做好工作,一步一步地把重庆的发展大业推向前进。

(四)认清重庆改革发展面临挑战的严峻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

“十一五”时期,既处于“黄金发展期”,同时也处于困难较多、挑战严峻的“矛盾凸显期”,而且这些困难和挑战将是多方面和全方位的。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我们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在全国各地千方百计抢抓发展机遇、抢占发展高地的逼人态势下,我们面临着区域之间争相发展的巨大压力;在全市发展基础还不牢固、发展水平和质量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我们面临着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艰巨任务。而且在前进的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还会层出不穷。面对种种压力、挑战和考验,我们既不能消极畏难,也不能心存侥幸,更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居安思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挑战,发挥优势,抢占先机,更好地肩负起历史重任,加快重庆发展,造福全市人民。

(五)认清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

“十一五”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是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一项历史性任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审视我市的发展现状,重庆要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还需要付出巨大而艰苦的努力。如果我们继续沿袭过去的发展路子,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会越来越突出,改革稳定面临的难题会越来越多,重庆发展的路子会越走越窄。我们面临的抉择可以说是必然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的路子不转变,走不通;转慢了,走不快;转得不彻底,走不远。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和责任感,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尽快走出一条符合重庆实际的科学发展新路子。

三、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推动发展改革工作上台阶,为“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实现作出新贡献

市发展改革委作为市政府组成部门,是综合研究拟订和组织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公共政策,安排重大建设项目,进行总量平衡,优化重大经济结构,指导经济体制改革,调节区域经济的宏观调控部门。思全局、谋大事、抓改革、促发展是与其他部门不同的特征。总体上具有宏观性、全局性、战略性、创新性的特征。客观上要求必须始终走在其他部门和公众意识前列,有效把握理论和历史、中国实际和重庆市情、科技前沿和时代趋势,培育国际视野、现代意识、交往能力与团队精神,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引导者和创造者。

(一)着力建设长效机制,政治上靠得住

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就是要加强全体共产党员思想道德修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与党中央、市委市府保持高度一致。

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就是要始终把“抓改革、促发展”作为我们的中心工作抓紧抓好。“十五”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在西部也不占明显优势,部分指标排位甚至有所后退。200年我市GDP总量在西部从第5位退至第6位,200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在西部从第4位退至第6位。我们必须牢记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着力解决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瓶颈问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库区产业空虚的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特别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等等,这是党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二)着力增强经济管理能力,业务上信得过

统筹发展改革工作,能力是关键。没有业务能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是一句空话。

一是增强把握形势的能力。判断经济形势,预测经济走势,提出政策建议,是发展改革委的重要职责。对于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新事物,要在萌芽状态就认识其价值,及时加以培育扶持;对经济发展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要及时察识,未雨绸缪;对突发事件能够判断准确,行动果断,应对有序。当前,尤其要密切关注全国和我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就全国来看,要关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利润增幅明显回落、对外贸易形势严峻等一些不确定因素;就我市而言,要密切关注价格波动、效益变化、投资走势、结构调整等情况,要早做预案,及时采取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是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统筹发展改革工作,核心是把握市场规律,自觉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无论是编制规划、制定重大政策、实施改革方案,还是安排投资项目,都要立足市场,尽可能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去解决问题。

三是增强统筹全局的能力。要结合投资体制改革,加快职能转变,从大量日常性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搞好宏观调控上。要善于把全市的发展置于全国大局乃至全球来思考、来谋划,着力研究解决关系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问题,做到高瞻远瞩;要善于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做到分清主次,把握要害,抓住关键,化解矛盾。

(三)着力加强理论素养,学习上钻得深

加强理论素养,就需要向书本学习。书本尤其是理论专著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经验积累,通过短时间的书本学习,可以掌握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改革工作始终处于宏观管理的最前沿,是各种矛盾集聚的地方,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只有不断加强宏观经济理论学习,提升文化素养,才能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和应变力。要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文件,明确工作的方向。

加强理论素养,就需要向实践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向实践学习就是要深入实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吸收和推广基层好的做法和经验,指导经济建设。近几年来,我委依托学术委员会开展了一系列调研,积极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全委职工要整合力量,多深入实际,多深入基层,对敏感性、前瞻性重大问题超前研究,提高政策建议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努力推进建设学习型发展改革委。

加强理论素养,就需要向同行学习。发展改革工作涉及从自然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既要成为“多面手”,又要成为所在工作领域的“专家”,就必须主动向相关部门学习,加强部门之间、市与区县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学习,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齐心协力做好工作。

(四)着力提高服务水平,作风上过得硬

保持发展改革委共产党员先进性,最终要体现到服务发展改革工作、服务基层、服务市民上来。

讲服务必须端正认识,切忌态度消极。一要破除平稳思想,确立竞争意识。不能小进则满,小富即安,看不到与其它省市的发展差距;不能小打小闹,停留在小项目、老项目上,不善于谋划大项目、新项目;不能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只求守住摊子,不求创新发展。发展改革委的干部一定要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忧患认识,多做横向比较,在与全国的对比中看到不足,感到压力。二要破除畏难思想,确立奋斗意识。从全局看,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是各种问题的凸显期,也是发展改革工作压力最大的时期,如果对问题视而不见、绕道回避,就会让问题牵着鼻子走,使问题越变越大。发展改革委的干部要把解决问题当成展示本领、体现水平的舞台,敢于迎着问题上。目前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市里对各区县的支持有限;一些单位、处室的工作条件还比较差,尤其是前期工作经费短缺,但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磨练意志、创造成绩。我们一定要树立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胜利的信念,努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三要破除拖沓作风,确立效率意识。如果缺乏超前意识,工作抓而不紧,落而不实,或反应迟钝,凡事慢半拍,就抓不住机遇,坐失良机。

讲服务必须清正廉洁,切忌腐败。要认真学习贯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加强思想道德、法纪和警示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发展改革委的干部,一定要廉洁自律,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实际行动树立清正廉洁的形象。要进一步加大教育、监督力度,积极

预防问题发生。

坚持科学发展观范文篇6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加强领导班子成员的理论学习。镇党委每月组织一次镇党政班子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并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结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破解难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点,丰富理论知识学习的内容。镇党委要求党员干部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把学习理论知识与理清思路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工作合力。

(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挥团结协作精神,提高领导班子的和谐执政能力。坚持民主集中制,创建“团结奋进”班子。镇党委坚持对重大事项、重要的人事任免等进行集体讨论,努力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如在处理石崇村山林纠纷过程中,镇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专专题会议研究,提出了承包者交纳维稳保证金,在处理好有可能发生的各类纠纷后,方可发包的山林承包处理方案。实现民主议事,创建“最佳拍档”班子。镇党政领导经常集中讨论本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问题,加强沟通,增强团结,实现民主议事,班子之间力争做到“做最佳拍档,创最佳业绩”。在党政班子的共同努力下,该镇20*年税收1000万元,比20*年增长147万元,是20*年度全市实得财力增长最快的乡镇之一。

(三)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目标,强化党员干部管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制定实施党员干部年度理论业务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业务水平;经常督促干部进村入户调查研究,提高干部的进村工作能力;不断强化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使干部做到乐于奉献。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培训,使村干部进一步学习掌握农村政策法规,增强其运用政策法规解村民纠纷的能力;不断挖掘农村人才,努力将年轻村民培养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将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严格把好发展党员关。镇党委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抓镇党校作用的发挥,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理论的教育培训;抓好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抓好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抓好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严格执行了“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十六字方针。积极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镇党委通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了选拔程序,促进了班子结构的改善和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20*我镇推荐了2名中层干部作为班子成员的人选,并得到了市委的提拔任用。在20*、20*年,镇委按照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党委会讨论决定的程序,对11名拟提拔任用的干部实行了票决制度,并对其实行公示。

坚持科学发展观范文篇7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只有18.51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近7年来,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5%以上,仅去年一年就减少耕地3800万亩。其中,生态退耕62%,农业结构调整18%,建设占用14%,灾害损毁6%。耕地总量的逐年减少,进一步加剧了土地供需矛盾。据统计,我市目前实有耕地696万亩,人均耕地面积约1.3亩。近3年,全市共计征地4.2万亩,年平均征地1.4万亩,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一些地方,一手圈占农民土地,一手用地作抵押,到银行贷款作为寻租的手段。有的地方开发区设立过多过滥,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了建设用地需求的增加,大量耕地被占用和浪费。既侵害了农民利益,又影响了宏观经济的平衡运作,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反复强调,要珍惜每一寸土地,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调保护耕地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基础作用,对亿万农民的生计具有保障作用,对农村乃至全社会具有稳定作用。中央在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研究做好经济工作、保障我国经济平衡运作时,把住土地供给的闸门,作为宏观调控极为重要的改革措施。仅2004年4月一个月内就先后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国务院《关于做好省级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我们要把管好和用好土地,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生存与发展关系的一件根本性大事来抓。

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上来,认真履行参与宏观调控的神圣任务,切实负起保护土地尤其是保护耕地的历史责任。小陈老师工作室版权所有

按照中央要求,继续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调控土地供给,正是为了促进节地挖潜、集约用地,建设节约型社会。近年来,我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有了长足发展,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通过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大力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不仅提高了土地收益,更重要的是使市区国有土地得到了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在耕地保护方面,全市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采取了严格的保护制度,使全市39.54万公顷基本农田持续稳定,在保障重点工程项目的同时,狠抓土地开发整理,5年来全市新增耕地面积3240.18公顷,连续5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在土地执法监察方面,尤其是去年我市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广泛开展了土地市场秩序清理整顿,进一步规范了各类开发区的管理,基本刹住了盲目设立开发区,大量“圈占土地”之风,这些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珍惜每一寸土地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牢固树立珍惜和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认清所承担的任务,始终坚持耕地保护和集约用地,科学调控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结构和布局。在治理整顿期间,对该暂停的用地要坚决停下来,同时,对确属急需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要按规定要求审查报批,进一步改进服务,提高审批效率。要继续实行“部门联合、经常督促、及时通报、公开调查”的工作机制,从严查处重大土地违法案件。

坚持科学发展观范文篇8

县交通局局长朱元敬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型基础产业,社会全面进步“助推器”的华容交通,更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本质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新发展观,着力提高交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并把其贯穿于华容交通跨越式发展的全过程,为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交通运输保障。

一、把握交通发展的新形势

正确把握交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深化认识交通工作目前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是谋求交通新跨越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一是交通发展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当今时代,信息传递速度加快,社会更加开放,法制更加健全,过去的许多老观念、老经验、老方法、老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我们必须用时代的要求审视交通工作,推进观念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才能赢得主动。尤其是今年×月×日《行政许可法》的正式施行,将改变我们习惯的行政管理方式,要求我们必须确立做法制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的理念,必须遵循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的权力运行规律。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县城到乡镇干线公路基本硬化,出境交通干线全部达到了国家二级公路标准,交通条件的改善,对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拉动作用。但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县域经济还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而且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对外开放的深入,将给交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交通工作要增强主动性、预见性、前瞻性,保持适度的建设规模和适当的发展速度,防止出现新的“瓶颈”。

三是交通后续发展能力值得高度关注。前几年我们赢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了交通的跨越式发展,但由于好多经验来不及全面回顾,许多教训来不及系统总结,加快发展中产生的一些后续问题已经逐渐暴露出来,而且债务包袱、人员包袱等问题将会越来越沉重。如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局为全县交通建设承担负债·万元,家交通企业中,有特困企业家,负债·万元;全局现有干部职工人,其中在岗人员人,离退休人员人,下岗分流人员人。干部职工人平负债·万元,名在岗人员人平负担·名下岗分流、离退休人员的经费支出。对这些问题思想上重视不够,工作中处理不好,将会造成交通发展的后续能力不足。

二、明确交通发展的新目标

交通能否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归根到底是能否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必须做到“一个坚持,三个绝不能”。

“一个坚持”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对待群众利益上,不能把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与具体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对立起来,不能用损害群众利益的方式推行“改革”、“加快发展”。

“三个绝不能”就是:一是绝不能搞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要认真了解和分析人民群众需要我们做什么,到底在哪些方面对我们不满意,真正做人民群众需要我们做的事,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方面改起,坚决不搞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不做劳民伤财的事情。二是绝不能搞经不起考验的劣质工程。如果我们搞了“豆腐渣”工程,就会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会失去群众的支持。三是绝不能搞权钱交易的腐败工程。干干净净做工程,认认真真树丰碑,遵纪守法,廉洁自律,严防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发生。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我局在进行了比较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交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基本思路是:全面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正确把握发展度、协调度、可持续度三者的关系,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正确处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保持交通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认真解决好发展速度与建设质量、规模扩张与合理把握标准、合理经济的工程方案比选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改造与养护管理等诸多矛盾,实现质量型、效益型、功能型和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

主要目标是:到年以前,形成以宁樟高速、⒍为主骨架,向南县、石首等周边城市辐射用高等级公路连接,实现高速化;县城到乡镇主干道路进一步升级改造,实现快速化;拓宽、美化县城出口路,实现县城出口公路景观化;加速县乡村通油路进程,实现县乡村道路黑色化;全面加快全县公路建设发展步伐,实现网络化,使全县公路交通完全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强化交通发展的新举措

一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想问题、作规划、办事情,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民心、民情、民力,而不是只考虑个人的“帽子”、“位子”,多为群众办实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事、办好事。同时,必须依据主客观条件,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要防止不思进取守摊子,又要防止不顾后果乱铺摊子,实实在在地为人民做工作、谋利益。

坚持科学发展观范文篇9

县交通局局长朱元敬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型基础产业,社会全面进步“助推器”的华容交通,更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本质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新发展观,着力提高交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并把其贯穿于华容交通跨越式发展的全过程,为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交通运输保障。

一、把握交通发展的新形势

正确把握交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深化认识交通工作目前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是谋求交通新跨越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一是交通发展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当今时代,信息传递速度加快,社会更加开放,法制更加健全,过去的许多老观念、老经验、老方法、老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我们必须用时代的要求审视交通工作,推进观念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才能赢得主动。尤其是今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的正式施行,将改变我们习惯的行政管理方式,要求我们必须确立做法制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的理念,必须遵循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的权力运行规律。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县城到乡镇干线公路基本硬化,出境交通干线全部达到了国家二级公路标准,交通条件的改善,对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拉动作用。但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县域经济还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而且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对外开放的深入,将给交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交通工作要增强主动性、预见性、前瞻性,保持适度的建设规模和适当的发展速度,防止出现新的“瓶颈”。

三是交通后续发展能力值得高度关注。前几年我们赢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了交通的跨越式发展,但由于好多经验来不及全面回顾,许多教训来不及系统总结,加快发展中产生的一些后续问题已经逐渐暴露出来,而且债务包袱、人员包袱等问题将会越来越沉重。如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局为全县交通建设承担负债2406·9万元,8家交通企业中,有特困企业3家,负债3705·3万元;全局现有干部职工2859人,其中在岗人员780人,离退休人员938人,下岗分流人员1141人。干部职工人平负债2·14万元,780名在岗人员人平负担2·7名下岗分流、离退休人员的经费支出。对这些问题思想上重视不够,工作中处理不好,将会造成交通发展的后续能力不足。

二、明确交通发展的新目标

交通能否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归根到底是能否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必须做到“一个坚持,三个绝不能”。

“一个坚持”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对待群众利益上,不能把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与具体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对立起来,不能用损害群众利益的方式推行“改革”、“加快发展”。

“三个绝不能”就是:一是绝不能搞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要认真了解和分析人民群众需要我们做什么,到底在哪些方面对我们不满意,真正做人民群众需要我们做的事,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方面改起,坚决不搞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不做劳民伤财的事情。二是绝不能搞经不起考验的劣质工程。如果我们搞了“豆腐渣”工程,就会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会失去群众的支持。三是绝不能搞权钱交易的腐败工程。干干净净做工程,认认真真树丰碑,遵纪守法,廉洁自律,严防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发生。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我局在进行了比较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交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基本思路是:全面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正确把握发展度、协调度、可持续度三者的关系,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正确处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保持交通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认真解决好发展速度与建设质量、规模扩张与合理把握标准、合理经济的工程方案比选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改造与养护管理等诸多矛盾,实现质量型、效益型、功能型和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

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以前,形成以宁樟高速、S306、S203为主骨架,向南县、石首等周边城市辐射用高等级公路连接,实现高速化;县城到乡镇主干道路进一步升级改造,实现快速化;拓宽、美化县城出口路,实现县城出口公路景观化;加速县乡村通油路进程,实现县乡村道路黑色化;全面加快全县公路建设发展步伐,实现网络化,使全县公路交通完全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强化交通发展的新举措

一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想问题、作规划、办事情,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民心、民情、民力,而不是只考虑个人的“帽子”、“位子”,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同时,必须依据主客观条件,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要防止不思进取守摊子,又要防止不顾后果乱铺摊子,实实在在地为人民做工作、谋利益。

坚持科学发展观范文篇10

打好农建攻坚战

——××镇200*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汇报

根据市、县200*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安排,结合我镇实际,今春我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就是要以农村公路建设、饮水解困、圈舍养殖、中药材种植、林业建设和桑园改造六项农建工程为重点,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其主要特点和做法是:

一、突出一个“早”字。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动员大会之前,我镇党委政府就召开了有全镇46个村的支书、主任、会计三大主干及有关单位负责同志近二百人参加的2006年农建动员大会,较好地做到了早动手、早安排、早规划。之后,我们又根据市、县今春农建的总体安排和要求,结合我镇实际,进一步明确了今年全镇农建的主攻方向和重点工程。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发动,进一步调动了干部群众大搞农建的积极性。××村是我镇“村村通”工程战线较长的重点村之一,培护路肩工程任务较重。全镇农建动员大会后,该村连夜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并实行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责任制,将“村村通”后续扫尾工程落到了实处。第二天一早,全村就出动劳力260多个,三轮机动车近百台,仅用4天时间就完成全长4公里的“村村通”路肩培护工程。

二、狠抓一个“实”字。为使我镇展开的各项农建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造福工程,镇党委明确要求镇直涉农部门及各村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高度,加强思想认识,认真组织实施各项工程,严格保证工程质量,围绕全县、全镇农建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村情实际上项目,坚持以民为本搞农建。××*村是我镇最小的一个村,全村只有不到50户人家,同时也是我镇经济比较落后的一个村。他们根据自己村小、人少、实力弱、无水源的实际,在县、镇两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借农建东风实施了旱井蓄水工程,既节约了资金,又有效解决了村民多年来的吃水困难。目前该村已完成蓄水旱井22眼。

三、坚持一个“新”字。针对今年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增收缓慢,财政资金紧张的实际,我们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建工程,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农建工程建设,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拥有原则,积极发展户办、联户办、股份制办等各类农建工程。同时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统一使用,解决农建中的重点困难。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办法,组织实施农建项目,积极引导农民自愿兴修农建工程。如我镇××村在开展今年农建工程时,就采取了“一事一议”办法,支村两委首先召集全村10名村民代表,广泛征求意见,根据群众的强烈要求,果断上马了投资达5.5万元的自来水入户工程。工程完工后,全村90%以上的农户年内可望接通自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