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教案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1 15:03: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物化教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物化教案

钠的化合物化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查看全文

钠的化合物化学教案

知识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查看全文

信息化教学在生物化学的应用

【摘要】现代信息化教学已经逐渐深入到学校教学当中,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环境等可以发生一系列变化。信息化教学在生物化学的教学当中有着许多优点,这些优点就是促使生物化学教学应用信息化教学的原因。本文就信息化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做阐述。

【关键词】信息化;生物化学教学;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渐渐运用到教学领域当中,生物化学作为理科课程,在信息量以及理解程度上都需要学生以及教师共同努力。而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数据,收集大量资料,都是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快速达到的,这就使得将信息化教学深入到生物化学的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

一、信息化教学应用与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优点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生物化学教学中,有着以下优点:第一,能够快速获得足够的教学资源。足够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师进行教案以及教学PPT的设计。同时,教师还能够通过计算机获得许多遗漏的知识点,在查阅过程中完善,既能够促进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够让教师的教学更有效率。第二,使得教学更有特色。由于计算机技术有着简化许多比较复杂实践的能力,因此学生通过计算机,可能更快了解到生物化学的某些学习材料,并且通过这些材料的分析和总结,能够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第三,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由于信息化教学不仅局限于教师进行资料的查阅,学生也能够通过教师提供的线索,去查阅有关资料,这就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起到导向作用。第四,提升师生计算机操作技巧。教师方面,由于利用计算机教学进行生物化学教学,对于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很大帮助。学生方面,学生通过计算机教学,能够掌握到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理论,通过这些基础理论,有利于培养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

二、信息化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查看全文

以创新和就业为导向生物化学实验改革

摘要:“生物化学实验”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结合生物类专业就业形势和我院生化实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三个方面尝试教学改革。通过改革与实践,实验课程内容更贴近实际应用,教学方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体系更加系统完善。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实践

1精选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往往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对学科前沿的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因此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往往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路之下,利用有限的课时使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鉴定等基本的实验内容,使学生适应千变万化的生产实践,在我校生命科学学院调整新的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坚持“少而精、宽基础”的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1调整实验项目各类型所占比例

首先,将过去的生物化学实验项目各类型所占比例进行调整。精练传统基础验证性实验项目,对其教学学时比例适当缩减,增加凸显应用性的综合性实验学时比例,把基础验证性实验穿插其中,使学生既学习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又掌握了以应用性为主的实验技能。比如开设“α-淀粉酶的分离纯化、鉴定和Km、Vmax的测定”等综合性大实验,就能把传统基础验证性实验的酶活力测定、小分子混合物的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以及酶促反应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度Vmax的测定等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模块,让学生更能系统地掌握主要技术和技能。

查看全文

研究生个性化教学构建和实践

个性化教育强调研究生的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以激发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为根本目标,这种教育归于素质教育的大范畴。在个性化教育模式下,研究生教育成功价值的体现就是学生的创造性培养。研究生个性化教育在世界范围都是重点课题,相关教改成果和实践很多,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课程体系的重新设计,教学方法的革新,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尊重并发扬学生的个性等。[1,2]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研究生的个性特征重视不够,从上至下或许已经明确个性化理念,但在具体教学方式上,仍然与个性化教学理念差距甚远,急切需要加强和革新。[3]当前我们缺少有效举措去开展个性化教育的具体实施以及相关教育改革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一样,我们必须更多地关注研究生课程体系、课堂内外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关系等微观实际课题。本课题主要通过海洋药物化学课程群的教学实践,将自选案例讨论模式、个性化开放实验选题等纳入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最大程度调动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本课题对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革新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一、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一)研究与实践的内容。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研究研究生个性化教学模式理论、设计、方案及效果反馈机制;②进行个性显著的课程教案设计、打造课程群精品课程资源平台,包含《海现代药物化学》、《海洋天然药物学》、《应用生物化学》、《现代药物合成技巧》、《海洋药学前沿》、《药物信息》等课程。以微课、背景知识、多媒体资源等形式丰富讲授知识资源,建立海洋药物化学课程网站;③将“Seminar”问题式讨论教学方式引入课堂,通过科学问题促进理论教学,增加学生的认知;④向学生提供多个短期实验室实践题目,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实验,提高综合能力;建立适应个性化教学的考核和互评机制。(二)研究的目标。本课题是深入到课程教学一线开展研究生个性化教育改革,以海洋药物化学课程群为实践平台,针对研究生课程教学上存在的重理论课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研究生个性需求、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进行改革探索,立足于研究生创新思维与个性化素养的培养,重点是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与方法

(一)教学模式方案。我们学习借鉴中外高校实践经验,分析研究地方高校特点和本学科研究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个性化教学模式方案,内容包括教案、实践环节、考试改革、课题式教学、教学评价机制等。[4,5]教学大纲的修订注重体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积极采用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等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加强网络精品教学资源建设,开展实施课堂课外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每一位课程负责人均需要设计能力化、多元化、过程化的课程考试改革方案。(二)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海洋药物化学的专业方向包括多个方面,例如药物分子的设计合成,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以及海洋活性物质的生物活性研究等,涉及到有机合成、药物化学、分离分析工程等学科。许多研究生的本科专业基础知识并不扎实,对海洋药学前沿知识也了解较浅。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一个高效的自学平台,快速把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我们建立了《药物合成反应》、《当代药学前沿》两个课程网站。这两个在线平台丰富了教学资源,也满足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需求。网络课程资源包括了海洋药物合成、药学前沿知识的全部知识内容,还陆续上线了多媒体教案、授课讲义、知识纲领、复习例题资源等供学生进行自学和自我测试,在网站上师生之间还可以就课程疑难点进行答问等。一些知识薄弱的同学反映精品课程资源让他们收益匪浅。因此,个性化教学不仅仅是针对于优秀学生的促优,还应该着眼于部分学习有困难学生的补漏。近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在线学习正日益走进大学教学。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或者药物化学类课程教学启用网络教学模式是改革的方向。但我们认为启迪学生科学研究思维、培养专业素养,还需要更多地依靠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我们将加强课程网上资源的建设,努力开发真正的线上课程评估体系和考核方式。每门课程部分学分通过在线学习获得,整个学习过程包括多个环节:观看视频、参与讨论、提交作业、穿插课程的提问和终极考试等。为了吸引学生,还要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讲座、药物合成实验、药物分子波谱分析、生物实验室等操作技术的视频资源,定期上传海洋药学进展热点论文、相关会议信息等。一些校内外专家教授的个人实验室网站、国内外药物化学论坛信息也都将提供给学生,为他们提供立体化的专业信息体验。(三)“Seminar”问题式讨论教学。将“Seminar”问题式讨论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教学,目的是通过科学问题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个性调动起来。[6]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授课内容分为课上和课外两部分,把背景知识、参考文献、讲授课件、练习以及微课录像等资源通过各种途径提供给学生,满足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需求。在课堂上,我们则选择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述。减少课堂理论授课时间。“Seminar”教学过程中围绕海洋和药物化学两个学术专题展开,专题可涉及学科整个专业领域,以此来达成教学与科研相结合。“Seminar”教学形式多样,例如问题主要由老师提出,但学生也可以提出相关主题;师生之间可以就问题畅所欲言,问题可以在课堂现场提出,即时交流;也有授课老师先问题列表,学生回去思考准备后下节课再讨论。我们知道,研究生的培养包括理论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两个部分,课堂讨论的问题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才不至于让学生感觉枯燥。我们的研究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进入了课题的实践环节,因此海洋药物化学的实验现象、操作经验、问题解决等是学生感兴趣也是需要加强的地方。我们课程群的多位老师每日工作在实验室第一线,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能力,坚持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与学生分享。我们还鼓励不同课题方向的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扩展知识面。我们的硕士点有药物合成、药物活性研究、药物分离分析等多个研究方向,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各不相同,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我们根据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确定多个案例讨论题目,供学生自主选择。例如海洋药学前沿课程案例选题就包括了以下三个备选主题:①多糖类海洋药物;②杂环类海洋药物研究进展;③海洋药物与海洋致病菌的研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研究方向自主选择主题,经过查阅资料和实验室实践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讨论。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足够兴趣加入自主学习中去,充分体现了学生与教师、专家、学者之问的民主平等。(四)开展短期实验室实践交流项目。本课程群专任教师均属于海洋活性物质研究平台成员,具有良好的科研协作基础。因此,本方向的研究生也受惠于这种团队合作机会。我们根据不同课题研究方向和学科特色,提供了多个短期实验室实践题目,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相应实践题目进入课程群众老师的实验室,开展短期实验工作,扩充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能力。近两年来,我们提供了酶抑制剂海洋药物的活性研究、糖化学、海洋致病菌防治、海洋药物合成、海滨植物功能分子提取等五个方向的实践课题。一年级的研究生可以任意选择项目,开展短期流动实验,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深受学生欢迎。(五)建立适应个性化教学的考核和互评机制。不再采用单一的理论考核或者课程论文形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而是结合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案例讨论水平和实践课题成效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三者的比例由主讲教师自行确定。学校的研究生教学网站提供了师生在线互评表格。互评数据表明,近三年学生对我们的课程评分达到95%以上,满意率为100%。我们定期发给学生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要求和感受,收集教学效果回馈信息。学生的回馈问题主要集中在成绩评定的公平性、与专业方向的紧密联系等方面。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功利思想,局限于拿文凭。通过交流和教学改革实践,扭转了部分学生的错误认识。

三、主要成效与创新之处

查看全文

中职护理生物化学教学论文

摘要:生物化学是卫生中职学校较枯燥难学的课程,为提高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通过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和完成由思维导图内容转化的具体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把握课堂重点的能力,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生物化学;思维导图;护理专业;中职

生物化学是卫生中职学校比较难学难懂的重要基础课程,理解和掌握它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中职护理学生绝大多数处在青春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然而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处在学习的下游,基础较薄弱,厌学较普遍,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目前,中职护理专业的教学包括生物化学仍然采用以讲授为主的经典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为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生物化学[1]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从本校2017级春季护理专业随机整群抽取两个班级,一个班作为实验组,共80人,另一个班作为对照组,共83人。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学校录取时是随机分班,他们的年龄构成、上学期基础课程实用化学基础的平均成绩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两组生物化学的教学同步进行,课时数相同,授课任务都由笔者承担。在进行教学前,网络研修广东第二师范学校的“基于思维导图的自主合作探索”,认真学习佛山市顺德区勒流中学推行的思维导图,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做了相应修改。教师的备课教案采用思维导图,根据思维导图编制讲学案,并将讲学案的内容转化为预习问题(着眼基础,课前进行)、探究问题(课堂讨论、分层设计,课前和课中讨论)、训练问题(基础和综合,课后讨论),如图1所示。同时将问题提前发给两组学生,实验组按思维导图步骤进行,对照组作为作业,按要求完成。1.2.1实验组在上课前由学习委员负责将本班学生6~8人分为一组,并挑选责任心较强、有组织能力的学生作为组长。上课前就思维导图向组长和全班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如概念、优缺点和制作方法,并强调上课使用思维导图的目的是重视预习、整理课题或书本知识及拓展思维的广度等,前面1~2节课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课前绘制本次课的思维导图,并在课后修改和完善。上课前,先将预习问题和探究问题发给学生,要求每位学生将预习问题完成,接下来由组长组织本组学生合作讨论初步完成的思维导图。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建议学生将紧密相关的内容绘制一张思维导图,即一次课不只是一张思维导图,并讨论完成探究问题。上课时,教师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重点讲解较难理解的内容,接下来各组根据教师的讲解完善探究问题,并随机抽取一组,由其代表将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其他组的学生可以补充,最后5分钟教师对探究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课后,要求每组学生讨论完成训练问题,下节课将抽小组展示,讨论完善本组本次课的思维导图,并作为作业上交教师,如图2所示。评价包括在每组展示探究问题和训练问题时,其他组组长对其展示成果进行评分;每组组长对本组组员参与度进行评分;学习委员对每组思维导图完成过程进行评分;教师对每组上交的思维导图作业进行评分。以上四方面每项占15%,通过此种方式强化学习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1.2.2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结合多媒体授课,如复习、提问等方式,布置的作业内容与实验组相同。

2结果

查看全文

微翻课程在生物化学实验中的探索

摘要: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普及使得开展新型的信息化教学迫在眉睫,针对目前地方高校涉农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用“微翻课程”模式引导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使之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索“微翻课程”模式促进“生物化学实验”教育方式的转型、深化教学改革,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翻课程;生物化学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与前沿,与农学、医学、药学、理学等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理论及实验技术正在向各个学科渗透,农林牧副渔各业都涉及大量的生化问题,如防治植物病虫害使用的各种化学和生物杀虫剂,以及病原体的鉴定;筛选和培育农作物良种所进行的生化分析等[1-3]。“生物化学”是地方高校涉农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理论教学质量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普遍存在课前预习效果不佳、缺乏符合教学需要的演示操作视频、实验内容单一、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设计性实验较少、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和实验兴趣等问题[4]。微课是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产生的新兴产物,是一种围绕某个教学环节及知识点,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形式展示的完整、简短的教学活动。微课视频具有时间短、内容精、趣味强、效果佳的特点,有利于将知识点繁杂、内容抽象的学科通俗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6]。翻转课堂是一种颠覆传统的新兴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学生讲,教师听”,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点,形成初步实施方案,在课堂上通过讲述学习情况、实施方案,以及重难点讨论等方式进一步吸收与巩固知识[7-8]。微课与翻转课堂是新教育理念的主要载体,二者的融合发展对于信息化教学实践意义非凡,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据此,从2016年开始将“微翻课程”模式应用在“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中,在教学多元化与信息化,引导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1“微翻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探索

1.1利用超星学习通,搭建学习平台任课教师需要利用超星学习通软件建立“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将课程教案、教学课件、章节任务、学习资料、作业及精选视频等上传至课程模块中,学生可以通过注册登录后进入该课程进行自主学习。1.2课前任务,学生自主学习任课教师根据“生物化学实验”的知识点进行分解,设计任务单,包括教学视频、课件与扩展资料、学习测试及讨论话题等。任课教师利用微课制作软件将每个实验录制成微课,每个微课8~10min,主要讲解关键知识点。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视频,在自学中列出疑难点,组建学习小组进行小规模在线讨论,制定出实验的技术实施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进行知识点回顾和延伸,在线解答学生的疑问。1.3课堂组织实施课堂上,任课教师首先对部分仪器使用进行操作演示,现场解答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疑难问题。之后让学生按照课前安排的任务单,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讲述实验的技术方案并完成实验任务,教师从中进行针对性指导,解决异常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前15min,安排各学习小组进行实验结果汇报,交流实验中的操作细节、问题、解决方式及收获等,这样能够有效地巩固学生对生物化学各项实验的操作过程与细节,更好地掌握相应的知识点。1.4课程评价与总结课后,学生一方面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并反思实验操作过程,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开展课后讨论交流,反思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任务单难度与进度。“微翻课程”教学模式采用过程化考核来综合评价学生,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开展实验观察、数据采集及结果分析的过程,是否能够熟练掌握实验操作与仪器使用,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促进形成良好的科研思维方式。

2“微翻课程”教学模式应用的效果

查看全文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优化与实践

【摘要】本文主要基于吉安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企业调研情况,结合《食品生物化学》校级精品课程的创建过程及其教学教改中探索的一些不成熟的经验为基础,从而对高职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的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企业调研;课程建设;教学研究

在高等专科教育指导方针及学校发展的总体框架下,吉安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对本地区部分食品行业进行了调研,主要包括企业性质、人才需求量、岗位性质、结构、生产技术等。食品生物化学是高职食品类专业的基础课,目前市场已有潘宁和杜克生主编与郝涤非主编等的教材,然而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并不完全适应。现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设定实训内容与学时数,为后续实训开展奠定基础,学生能在后续实训课自觉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基于专业调研结果对高职高专食品生物化学实践及理论内容结构进行优化研究,以期指导后期的教学文件准备及教学实践。

1.调研情况

吉安食品行业主要以中型和传统小作坊式为主,农产品初加工是比较显著的特点,技术需求偏向于生产加工控制及质量检测,因此课程教学实施中主要结合这两方面来开展。

2.内容结构分析

查看全文

微课在药物化学实验的运用

“微课”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Penrose于2008年首次正式提出的,即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学生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1]。微课的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强调突出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构建自己的知识点,并拥有“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2-3]。

1微课应用于《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

《药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药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战略性的地位[4]。《药物化学》的学习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构建新的合理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既有扎实的操作基础,又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药学人才。传统的《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教师为学生准备好了一切,实验中所用试剂、仪器如何配制处理等实验必要的准备工作一概不知,学习是机械性的、被动的,从各课程学到的知识也是不连贯的,互相割裂的,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上实验课,成了“听一听,看一看,动动手”的简单流程,整个过程下来,学生是处于被动的“要我学”的状态,没有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没有真正去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选择的是这条实验路线?”“实验成败的关键点在哪?”所以,作为药学专业的任课教师,我们有责任去积极探索:如何上好《药物化学》的实验课?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们期望通过教学手段的改革、实验课程的优化等多种途径去培养药学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中,根据我们前期的初步探索,微课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方面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微课教学使看似枯燥、单一的实验讲解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可以细微地观察到每个实验操作的细节,使一对一教学得以实现。

2微课的设计制作

微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及难重点的分析等。根据教学大纲,将实验中涉及到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尤其是关键的实验操作通过小视频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本文以药物化学实验中的“阿司匹林的制备及熔点测定”为例,进行微课的设计制作。该试验是我们学校药学专业的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经典的药物化学实验,共计8个学时,分两次实验完成。第一次实验4学时,完成阿司匹林的合成;第二次实验4学时,需完成阿司匹林的纯化及熔点的测定。我们针对酯化反应、重结晶纯化及熔点仪的使用三个关键点录制了相应的视频,视频长度控制在10~15min。在实验开始时,教师首先采用提问的方式:什么是酯化反应?酯化反应包括哪几种具体的反应类型?从而引出该实验的反应机理。传统教学中,在反应装置搭建示范过程中,学生视野较窄,很难观察到装置搭建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我们通过视频播放,学生能更全面地看到正确的操作,也免去了教师需要每个小组面授所耽误的时间。在减压抽滤操作中,以往的学生因为操作的关键点没有掌握,导致实验失败。通过我们预先录制的视频,学生可以提前观看预习,掌握其操作的几个关键点,学生提高了实验效率,样品的制备成功率也极大提高。最后,学生对纯化后的样品进行熔点的测定,通过共享熔点仪的使用讲解视频,学生在进行该操作之前,已将操作步骤了然于胸,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按照视频的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对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存在的疑惑,通过亲自实践得以解惑。实验结束后,学生还可以再次回放视频进行实验的重现复习,巩固学习成果。

3讨论

查看全文

教案著作权保护法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公民的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提高,曾经在计划经济时代被忽识的教案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今天已引发了法律界和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思考。本文根据一个鲜活真实的案例,从我国的著作权法的角度出发,采取比较的方法,着重分析和讨论教案的性质、归属等若干问题。

关键词:教案,知识产权,著作权法

一、问题的提出

2002年5月30日,重庆市语文教师高丽娅将自己所在的小学告上法庭。原告诉称:根据被告要求,在1990年至2002年期间,原告先后交给被告48本教案,被告在收取、检查教案后没有及时归还给原告。在原告多次向被告索要下,被告仅退还了4本,其余44本已被被告销毁或卖给废品站。

原告认为,教案是个人智力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学校检查之后应该退还原告,被告的上述行为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根据《民法通则》、《教师法》、《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诉请法院判令被告返还44本教案;赔偿损失8800元以及承担相应的诉讼费用。但被告认为,编写教案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而教案本是教学中使用的物品,就象上课时使用的粉笔一样,学校拥有教案的所有权和处理权。在检查完教案后,可以不退还给教师,因此不应承担赔偿责任。该案已经历了法院驳回,原告上诉。上级法院发回重审的艰难历程,目前仍在进一步的审理过程之中。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案一经媒体批露,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由于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没有明确的、直接的涉及教案的规定,本案引发了法律界和教育界的很多思考:教案是否具有知识产权;教案到底应归属教师还是归属学校;学校侵犯的是教案本的物权,还是附载在教案本上的智力成果权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