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3:52

景观设计教学

景观设计教学范文篇1

一、景观设计教学是不是走入了死胡同?

景观设计课始终是景观教学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而设计课最核心的环节是对学生设计思维与方法的训练,如何提高综合设计的思维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一直是高校教学的研究重点。从各高校景观设计课的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出,多数高校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的是推理式的思维方法来进行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这包括了让学生从场地出发,通过分析、综合并结合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以及对场地独特理解形成的空间概念和形式。不可否认,这种以理性思维为主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起科学逻辑的分析、判断、评估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上手操作小尺度的设计项目。对于教师而言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而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这样的问题:在设计课的前期,教师往往会布置学生到实地调研并作静态观察和记录,然后写出调研报告,表明对场地日照、风向、景观朝向、植物配置以及使用者活动需求与场地功能空间组织之间的关系,然后学生如例行公事一般到场地上拍照、速写或以文字记录大量资料。结果我们发现,只要收集到相同的信息,几乎可以产生同样的场地评估和汇报结果,逐渐地学生对这种调研方式也失去了热情。场地调研使学生的调查和收集信息几乎成为一种仪式化的行为,缺乏想象力的预测甚至使调研陷入收集资料本身。而问题是,许多设计决策看上去与这些庞大的信息并无关系。在概念设计阶段,由于设计过程是推导式的思维模式,致使大部分学生在针对同一场地设计时所做出的功能分析和判断趋于一致,直至最后得出“合理”但却雷同的设计结果。那么做景观设计是否就和做数学题所采用的计算公式一样,最终形成“标准”的统一答案呢?在设计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又该如何表达呢?当这些被“生产”出来的学生带着统一的思维模式进入到景观设计岗位上,又将对城市发展和景观建设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这些质疑的提出直接指向了景观设计教学方法确实存在训练思维单一、学生就职后发展潜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在保持实践教学这一重点的基础上,针对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迫切需要进一步定位,从而使景观设计人才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更符合职业岗位的需求。在2009年-2010年笔者有幸到瑞士联邦理工大学访问学习,期间参与金特•沃格特教授(ProfessorGüntherVogt)的景观设计课程,通过对其课程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了行走感知与理性图形并行的教学方法,通过新方法的训练,希望能培养学生基于个人感受和经验为依据的空间构想,同时借助推理式的理性分析,共同形成综合的设计概念,进而实现概念向三维空间的转译过程,以期最终提高景观教学的质量。

二、从行走感知到理性图形的方法是什么?

1.基于行走感知的景观设计教学途径

“行走感知”的景观设计过程是一种以行走为起点,以直觉和印象占主导的特殊感性认知,经过分析评估后对场地所做出的空间转译的全过程,这种方法是源于英国功能学派的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创立的田野工作法(Fieldwork),借助人类学的工作方法,景观设计师可以与场地建立一种深刻的对话、理解和沟通,加深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并拓宽景观设计的途径。

(1)行走

与场地调研方法中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场地相比,以行走为特点对场地的感知可以使学生从“外部的”设计者转换为场地的参与者,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当自己在场地上或行走或停留时的真情实感和场地氛围。它与单一的信息收集最大的不同是,学生对于场地的感受与观察并非停留在场地现有静态的表象上,而是有更多机会“自由”地去了解场地背后更多的“故事”,有些可能是关于场地中物的痕迹比如一段废弃铁轨及其形成的原因,有些可能是重要事件的发生或一个重要人物的死亡。不同的“行走”都会带来令人兴奋的异样发现。这时,学生对调研的积极性会被重新激发,因为这种行走所带来的发现因循着每个学生对场地不同感受与直觉。当学生步行穿越整个场地时,实际上逐渐将自身所处的空间环境的相对位置映射到内心深处,将自身身体与空间环境建立了最紧密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学生和即将设计的场地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场地行走可以把距离和个人经验添加在学生对这个场地的理解之上。同时,步行者的视野也可以支撑起在景观设计中的各种抉择,成为概念构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穿越一座老煤气厂,或是绕着它徘徊;或目标明确地向前行进,也或只是漫无目的地溜达闲逛。什么样的散步节奏将决定学生在未来设计中有什么样的抉择。因此,行走感知的景观设计途径,让学生不再是以“坐直升飞机”的角度俯瞰大地所构成的美丽图画,而是以每个学生个人具体感受和体验为依据的空间构想。

(2)解读

在场地行走之后,教师仍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印象”去研究场地不同时期的使用状况或功能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而不同时期的照片、图片在这个阶段的研究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同时经过挑选的图片被用来与不同的功能分析图一起讲述一系列关于场地的故事。与场地行走相比,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通过重复勘察和认真研究来理解场地,它需要面对的是场地中根深蒂固的东西并从中找到记忆的痕迹,当然,此时学生的解读不仅局限于有形物体的研究,还包括那些隐藏在场地背后不可见的方面如一段年代表,因为这些都将可能成为未来设计的创造性的飞跃。

(3)转译

转译是基于学生对场地行走感知与认真分析研究后概念设计结果的转化,也是整个“行走感知”设计过程的难点,在这个阶段,学生个人的观点会越来越影响设计项目的方向,然而无论转译时采取什么样的建立方式,它一定是对场地已有事物或事件做出的反应。以笔者所参与的金特•沃格特教授的“米兰帕克塔里络(Praco)城市公园设计”课题为例。在进行场地设计之前,课题组老师便带领学生一起在设计的基地上进行了一次“散步”,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到现场第一时间的感性认知记录下来,用以“绘制”出与拓扑和感官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相关的“散步节奏”。其中有的设计小组对场地中河道、灌溉与排水系统印象深刻,在随后的设计中这些感知对设计构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于是该小组在对米兰城市供水系统以及对场地农田灌溉给水与排水的历史研究后,选择了水净化系统为主的景观来转译他对场地最初的感性认知。同时,借助Nolli-Plan分析场地空间使用的质量,对道路与农田的功能划分重新做了优化。不难看出,让学生将感知体现在设计中是富有创造性设计结果的重要环节。

2.从行走感知到理性图形的景观设计教学途径

“理性图形”的景观设计过程在强调对场地现状及使用者行为等进行充分调查、分析后,由推理式的判断引导思维走向预定的目标来完成设计的过程。这种“调查-分析-设计”的模式,是由19世纪英国规划师盖得斯首次提出并应用于景观设计领域。这种模式对现代景观设计和景观教学途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作用于之后一百多年间的几代景观设计大师,其中包括佐佐木英夫的“研究-分析-综合”的模式和麦克哈格的“千层饼”模式。时至今日,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景观专业教学仍延续这种理性式的功能分析模式。行走感知和理性图形是从两种不同角度让学生去理解场地,由于角度和价值观的差异,这将直接影响教学中学生发现或提出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以行走感知建构的设计途径是“自下而上”的,强调的是对具体场地体验的把握和再现,它的重点是以学生行走作为场地研究的工具。但是,仅凭学生个人感性的直觉,缺乏对场地科学分析的态度,对现状各种限制条件以及对使用者需求和行为的理性分析评判,最终将有可能使学生在设计中失去正确的方向而变得难以把握。理性图形的研究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它的重点在于研究对象,即景观环境中物质形态和空间结构,它要求学生在研究中是客观中立的,通过理性的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分类、归纳、提炼,获得诸如场地的比例、尺度、界面的围合度等可量化的数据资料。它的局限性在于仅仅关注景观环境的物质空间结构,并将这种结构视为永恒不变的原型,忽略了导致这种物质空间中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和活动随时间的变迁而产生的变化。

景观设计教学范文篇2

1、教学法实施的背景条件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既要掌握“教学有法”,又要领悟“教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及特点等进行。景观设计课程互补式直观教学法是在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的,其实施具有下述几点因素:

1.1知识经济时代对景观规划设计人员的需求加剧。景观设计课程的知识结构复杂、专业性实践性极强,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其课程教学就是一种将相关理论、设计技巧和实践操作融于一体的训练载体。目前国内设计教育已形成的“理论+实习、实践、实战”的教学共识并不完全适用于培养“有创新思维、社会沟通能力和艺术及工程技术实际能力的人才”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教师有必要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1.2教学方法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的。互补式直观教学法符合于广西工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与工程技术能力”的目的。

1.3景观设计学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强调和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稳定,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是针对现代城市环境问题,是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1.4景观设计学科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内容侧重城市文化和城市景观设计。实施教学改革的主要场所柳州是全国美丽城市之一,山青水秀,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这些城市景观资源是景观设计课程研究的重要内容。科学合理的选择利用开发这些课程资源,有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1.5积极良好、优美、新颖的教学环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凝聚作用和定向功能,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及教学活动的进程、效果、质量均产生积极的影响。

1.6此教学法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将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交与学生,是对“学生为主体”的尊重,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灵活学习。

2、教学法的内容特征

《景观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在专业素质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门课程研究的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人如何协调人、土地和户外空间的关系。以公共开放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操作是:

(1)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专业理论、专题空间设计、模拟设计三部分;

(2)采用三类教学场所,即多媒体教室、定向型的景观空间、由学生自选设计场所;

(3)运用三种形式的互补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传授、教师启发下师生互动教与学及学生自主学习;

(4)突出特定景观空间场所、户外课堂的特定内容的景观设计直观教学方法。即以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为特定课堂讲述特定内容,如街道空间、公共广场与绿地、滨水空间、居住区的景观设计等;

(5)课时分配三段式(见图)。

3、拟达到的目标

教师通过“懂、透、化”三个阶段钻研并掌握教材内容、结构与重点,根据教学目的、课程任务、内容、学生群体状况和自身素养及教学实践经验,采用互补式直观教学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意愿,使“教”与“学”彼此促进。通过教学改革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改善优化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课程意愿。最终达到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知识,有创新思维、社会交往沟通能力的和较强艺术与工程技术能力为社会实践接纳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此教学法创新之处在:

(1)根据课程的需要及环境的特点,科学灵活选用互补形教学方式,突出直观式教学方法,把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生为主体的“学”有机的统一起来;

(2)将可利用的所在城市的景观资源变为课程资源,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

(3)优化了教学环境,调动了教师学生的“教”“学”责任感。教师通过激发和沟通发挥了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参与成为课堂管理的主体,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4)以启发式为根本指导思想,让学生自己支配掌握部分学习时间,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论的具体体现;

(5)改传统的校内“单一课堂”教学授课方式,为校外多课堂教学;

(6)在运用书本、多媒体范例等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增加了景观空间场所多角度直观立体触摸式情景化教学手段。

景观设计教学范文篇3

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的上学期通常会开设一门课程——景观设计。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一般都是在建筑装饰公司负责施工管理、工程预算、建筑装饰设计或者其他相关的工作。在负责室内设计的工作中,业主常常会要求室内设计师把写字楼的中庭、屋顶和庭院一起设计,所以,为了满足这些业主和社会的需要,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经常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开设景观设计的课程。景观设计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强,设计范围较广,包括:公园设计、住房设计、道路路绿化设计等等,此外,景观设计主要服务于: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等。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还需要熟练掌握手绘技术,但是由于这门课程开设的时间较短,仅为一学期的课程,所以授课教师不能完整的讲解所有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自身需要和特点,以及未来就业的方向,将内容进行了删减。景观设计课程主要讲授了屋顶花园、庭院设计等,在植物设计中教师改变了以往园林植物学科属性的系统分类的教学方式,主要要求学生在配置树种的过程中掌握园林植物方面的知识。

二、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数字化信息技术传播知识具有时效性,极大的扩大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数字化信息技术实现了景观设计的构想性和交互性,极大的提升了设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所以,它受到了很多从事设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教育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其中,数字化软件是景观设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1.数字化信息技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设计的积极性

创新对于设计工作者来说极为重要。景观设计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核心。在景观设计课程的课堂中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是一味的将自己对景观设计构想、风格、设计过程、构建方式以及对材料使用的理解传授给学生,忽略了学生是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只会打击学生创新的积极性,造成学生盲目学习的状况和抵触学习的心理。传统的景观设计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一种现象:学生在制定设计方向的时候往往会犹豫不决,经常在创作设计的时候只是一味的、单一的从平面到剖立面、到空间效果设计,缺少对设计场地状况和空间的感受,最终达到的设计效果也往往是缺乏主体性和创新性的。但是,应用数字化信息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弊端,数字化信息技术依靠自身强大的数据库和具有强烈设计感的系统界面,对学生产生视觉上强大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景观设计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建立一个强大的信息库,里面蕴含许多有关景观设计的资料和模型,包括:典型的景观工程、景观材料、设施和景观植物等。学生能够利用这个信息库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够直观的了解到已有的景观材料和技术,以便于自己时刻审视自己的设计方案,经过反复研究逐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2.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给师生之间的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其提供了一个直观、可靠和操作简单的沟通平台。教师和学生通过这个信息技术平台使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具时效性,打破了以往单一依靠图纸交流的模式。在景观设计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设计场地的模型,学生通过对这个模型的理解产生一个属于自己的设计主题,在借助这个设计场地模型在设计场地中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展示空间概况常常会使用到动态漫游的方式,学生利用计算机数据展现出空间展示的有关数据,教师通过这个过程能够及时和掌握每一位学生设计的方案和进程,更加有利于对学生的指导和建议,进而提升学生对设计过程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教师对学生设计方案进行评价的时候也是可以借助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有一个可视化的功能,学生的每一个设计方案都可以通过这个技术一一展现出来,使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更为方便和直观,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时效性,改变了过去单一无味的交流模式。

3.增强学生设计的专业性

景观设计的根本属性是艺术性,它的设计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就是通过设计打造出的景观艺术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所以,景观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图纸上。但是在景观设计课程开设的前期,由于课程安排不合理、时间集中和单一、课堂教学先后顺序不合适以及传统教学理念对教师和学生影响较大等种种原因,使很多学生对设计缺少一定的严谨性。学生往往缺乏对使用材料、工程管理和造价等方面的了解,使自己设计的方案缺少了多种方面的研究和考虑。所以,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些方面的问题,将教学大纲设计的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才能打造出专业性更强的景观设计者。景观设计工程的完成涉及到诸多的方面,需要诸多方面的配合和协调,消耗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所以需要利用数字化虚拟技术模拟施工的过程,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作出最优化处理,确保景观工程顺利展开,达到理想的质量和效果。

三、推动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中也包括景观设计,所以,教师应该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去,目前我国跟多高校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已经应用到了数字化信息技术,但是还是处于一个不够成熟的阶段,为了更好的强化数字化信息技术为景观设计课堂教学服务,还需要高校逐步推进。

1.全面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数字化虚拟技术是新型的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它的使用范围很广,它最大的应用功效就是能够将多种的学科技术合成一体,通过这种信息技术,学生能够体验到更为真实的景观设计环境。当前,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信息技术手段有,virtools、quest3d、VRP等。为了更好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为了解到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教师有必要在景观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向同学们展示有关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作用,应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完成景观设计工程,向同学们展示出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实际设计中的成效。这也是讲解和宣传数字化信息技术的过程,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字化信息技术,为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使学生对数字化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将数字化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系统和完整的介绍之后,这个时候教师经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数字化信息技术能够建立强大的信息库,并且以其自身设计感十足的的系统界面使学生产生了视觉上的共感,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在景观设计中应用到信息技术具有传统图纸所不具备的效果,学生经常使用到的SKTECHUP、3DMAX软件制作山河、水流和建筑等场景和模型的时候能够极大的缩短制作时间,并且使场景的画面变得栩栩如生。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向同学们展示信息技术强大的优势能够激发学生对其产生极大的兴趣。

3.让学生们掌握对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师在景观设计的课堂中应该教会学生对Lumion软件的操作和使用,Lumion是当前十分流行的一个软件,它能够实现视图的3D性能,为学生展示出真实的演示成效,高水平的图画,并将其高效的结合在一起。Lumion软件能够使学生创造出虚拟实际的真实效果,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设计出惊人的建筑设计成果。在景观设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好Lumion软件的操作方法,实现对设计命令、界面和信息库的建立,这样学生才能使用这个软件为景观设计服务。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将SKTECHUP、3DMAX软件教授给学生,强化学生对数字化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

四、总结

景观设计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景观设计原理;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引言

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以培养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和具备一定实践基础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开发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主张提升实践的基本技能,教学上坚持以艺术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形成独特的教学体系。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有了更新更高的期望值,原来强调书本知识与强化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对课程设置的优化处理,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构建出一系列合理的评价机制,已成为高职院校中景观设计专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一环。

一、“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教与学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所存在的不足

1.定位不明确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不充足,开课周期晚,是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教学所存在的普遍现象,一味地模仿普通高校课程,形成了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大幅度缩减的“浓缩版”。

2.单调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完全遵循教材中的内容,课堂以讲授为主,学生课后不断练习,这是多年来教师与学生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形式单调乏味。最终学期末的考核评价往往采取笔试或课程命题设计的形式进行评定,手段单一。

3.乏味的教学内容。规划的教科书更新速度较慢,且更新后教材的主要内容基本没有变化,导致教师所讲授内容有局限性,相对滞后,教师的教案与课件内容陈旧过时。

4.单一的教学环境。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大多集中在教室授课,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二)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主动性缺乏。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在高中阶段培养起来,应试教育导致被动学习,学生学习进取心不强,因此他们对于理论课的学习多有排斥。

2.学习交互性缺乏。学生感到教学形式单一,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教学过程中难以形成教与学的互动。

3.实践环节缺乏。学生感觉只要作业完成了就万事大吉,对做作业的过程不重视,与教师进行方案交流和汇报的机会较少,且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更少,导致在毕业后对实际项目难以应付。

二、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设置要明确

在不同专业设置的背景下,各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的定位也有所区分。类型从一般掌握到熟练掌握,选修到必修,辅修课程到核心课程。在教学中,应该以景观理论知识为基础,从景观概念入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可根据课程设置的不同定位,安排合理的教学周,并对理论和实践环节合理分配。在教学环节,应注重对景观理论教学中设计理念的培养和对基本概论、设计程序和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独立设计、绘制方案、汇报方案的基本能力。同时,在课程阶梯定位中,使学生逐步熟悉、了解、掌握一些景观设计的技能。

(二)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根据景观设计领域的需求进行,以满足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更新专业知识,以技能突出发展为教学宗旨,不断优化。满足学校基础教学的需求,突出实用性的课程,有条不紊地推进教学。

1.对专业知识的巩固。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是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景观设计专业领域,教材不能完全代表这一领域的专业发展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设置课程内容时,教师应立足于帮助学生了解该领域和行业发展趋势的最新信息。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使用报告、文件,或邀请从业人员开展专业讲座,让学生多听、多看、多了解景观设计的实际案例,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了解其专业的魅力。课程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还可以介绍一些经典案例,也是业界最前沿的作品,了解尖端的、完整的、新颖的知识,既开阔眼界,提高专业认知水平,又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与学习的积极性。

2.对技术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的毕业生更多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多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大部分可设置实际案例作为教学内容。例如在已掌握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后,可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景观设计项目,通过专题模式分析,循序渐进地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设计,从对作品分析剖析,到独立设计、小组讨论、综合评价,逐步提高学生发现、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选择应该注重典型性、整体性、可操作性,而且要关联到不同类型的景观设计,如城市公园设计、城市广场设计、住区景观设计、庭院景观设计、滨水景观设计和道路景观设计等。当前生态景观日益受到业界的关注,即软质景观(植物类,水景类)正日益受到广大景观设计师的青睐,但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相关内容的容量要比普通高校低得多,因此分析认知树木的软质景观与植物部分在教学中常常被忽略甚至取消,导致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实际项目中的植物配置内容。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应注意到这个现象,需要保证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常用园林植物知识。3.对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校企合作是一个必要的途径。高职院校应加强与景观设计公司的合作交流,签订并完善一系列合作协议的内容,努力实现“全方位”对接的教学与实践。学校可利用设计公司项目多且实用性强、从业人员专业技能过硬等特点,定期派部分学生到公司内进行阶段性实习,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习,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到社会对本专业技能的需求程度,社会需要怎样的行业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学生通过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设计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实现校企合作的宗旨“实践演练”,可以使学生学习更贴近社会需求,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教学方法的转换

高等职业学院培育的是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也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必然的选择,在确保基础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拉近课堂与职场的距离。

1.缩减“照本宣科”,增加“教学案例”。教学案例一般都是一些实际设计项目,从中包含的工程不一定是一个大型综合性的,但可以把项目分解成相关的小案例和知识点。在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提倡分组合作,以培养今后工作的团队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评价最终结果。通过这种模式的学习,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在教学实例中分配教学任务。在教学实例中找出景观设计项目中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解决是必要的,但如果这一环节被忽略,很可能会导致缺乏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学生的综合能力很难得到全面的锻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积极引入完整的任务,通过认真参与完成设计任务书的全过程,学生真正体验到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知识点和任务量,了解到什么是良好的工作流程,以此培养学生规范的工作和学习习惯。如景观设计工作程序流程如图1所示。通过完成该项目,力争使其中的景观设计理论知识贯穿成线,形成一个个知识点,使学生整体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也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锤炼,从而形成一个顺畅的学习通道。

3.在任务分析中提高技能。当课程教学进行到最后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这时,可将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利用校企合作机制,将景观设计公司某项目阶段性的任务用作业任务书的形式分配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分组分块设计,最终组合成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而后将学生们做成的设计方案与设计公司的最终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学生的作品与实际工程的差别便一目了然,然后给学生分析哪些地方做得较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在分析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组员都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进行点评,逐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方案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考核方式的改进

考核方式的改进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考虑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应加设专业技能训练的评定,将以往形式单一的、以图纸审美为主的考核评审标准替换掉,形成多元化的考核评定标准。

1.实践性的考核标准。所谓实践考核标准,就是在不同类型的作业考核中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来讲,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图纸的美观性和艺术性往往占据考核重点,而对于景观设计的实际工作流程、技能应用、材料与工艺的运用等方面考核性较弱。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如果与普通高校艺术生比理论知识、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明显存在着差距,但如果从工作的实践性上比,应该有一定优势。因此,将考核标准向实践性转移,不仅客观反映出高职学生的技能特点,还能引导学生在课程中多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这会在整个课程设置中起到一个教学风向标的作用。可见,高职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的核心考核内容,应该注重设计思维展现、设计方案表达、图纸表现等。可根据课程的阶段性区分考核的内容,例如,设计思维展现的评判,可以在整体设计思路的合理性与美感上加大权重;设计方案表达和图纸表现上,则可以在软件技能、工程技术等层面加大权重。

2.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在景观设计原理课程中,无论采用哪种考核评判方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都是考察重点。客观反映出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多元化考核方式的目的。在常规原理课程的考核中,多以随堂练习和课程专项练习为主,所以建议加大课程专项练习的比重。例如教师在讲解完景观设施内容章节后,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考察公园、校园、广场和码头等景观设施,引导学生对此类设施进行仔细观察,对某些景观节点进行优点和缺点的分析,并提出合理化改善对策,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调研报告,如图2所示。通过这项实践练习,可以使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对实际的场景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可采取开放式考核,组织课程作业展,邀请第三方参加考评。如聘请景观设计公司的人员对作业进行整体思维逻辑、表现能力等评价,作为教师最终评判的参考意见,使得考核方式更具综合性和客观性,同时也可以更科学更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科的良性发展。3.细化考核内容。在课程考核中应紧密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企业实践基地项目设计知识涵盖面广的特点,将相关的理论知识、思维创造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考核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例如,两个学生的成绩同为90分,在考核内容中可以设计题型来考查哪位学生在认知性方面较强,哪位学生在创造性方面更出色。对考核内容的细化,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有助于学生看清自己的优缺点并自觉有针对性地改进,有助于为今后的实践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以更准确地找到学生的优势与劣势,今后不断针对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

三、结语

从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发展体系的构架进行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本专业在社会的良性发展产生着重要意义,其重要性决定着高职院校在这个专业上的生存与发展。本文提到的四项教改措施还需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同时我们也期待此类原理课程的改革能够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高职院校的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应该具备突出的实践特色,教学改革是需要学院、教师、学生和社会共同努力的一项任务,促使教与学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构建一门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特点、学习模式、技能层次的实践理论课程,推动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课程迈向一个更高的阶梯。

参考文献:

[1]冀凤全,赵茸.景观学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建筑,2009,(34).

[2]王丽娴,龙松亮,章晶晶.案例教学在建筑学景观设计原理课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20).

[3]杜彦玲.职业培训课程建设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06).

[4]李向北,余治富,赵亮.某大学景观建筑学硕士学位课程及教学方式[J].山西建筑,2010,(22).

[5]赵艳,卞广萌.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改革与创新[J].大众文艺,2010,(19).

[6]周勃,任亚萍.项目实训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03).

[7]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景观设计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线上线下教学;混合式

“互联网+”技术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也可在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授课,打造线上线下混和模式教学,将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深度融合,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的完成,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线上教学并不是教学活动的辅助,而是必备活动,线下教学已不再是传统的教师讲授,而是基于线上学习的基础,实施的更深入、更贴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在线上学习过程中,学生有难以理解的问题,可立即反馈给教师,教师综合学生的问题在线下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完成重点知识的教学,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景观设计课程作为高校景观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从理论及实践方面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这门课程以课堂理论讲授方式进行,以场地调研、资料搜集及分析,制订一些课题要求等。然而,景观设计专业具有综合性、时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传统的线下教学过程中常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1景观设计专业开设的现状

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是高校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各大高校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教育,降低对传统教学的依赖,缩减各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教学学时。目前,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对景观设计专业课程的学时有大幅度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学时都有所减少,教师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新课题,在缩减学时的情况下,课程教学中出现教师侧重点不均衡的现象,有的教师重视理论、有的则重视实践,这样会剥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或影响基础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随着景观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增加,高校相继开设景观设计专业,国内开设的景观设计专业的院校也有不少,有交通类院校、建筑类及艺术学院等,也有不少的生物、地理等院校也有开设景观设计类专业。景观设计类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景观设计理念、设计创造能力与设计表现技术。根据培养侧重点的不同开设的学科也就不同,有的院校景观设计专业以设计为主,将景观设计作为艺术设计或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的一个方向。有的院校景观设计专业都是以园林景观设计、植物栽培为主要科目。还有些高校是由景观设计专业分化而来,景观设计专业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建立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培养高素质的景观设计人才是必经之路。

1.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育的思想与理念也随之更新,“互联网+”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的师生关系,培养学习者基本技能、信息素养及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绝大优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最大优点就是学习时间灵活,可保证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教师主导的学习将更具针对性,真实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将知识碎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授课方面将授课视频化增加趣味内容,形象生动,容易理解,借助多种信息技术实现授课内容的趣味化、教学网络化,网络教学覆盖面广,教学对象多元化,对本校学生及社会人员的管理定量化,将视频、作业、笔记及讨论融入教学中;另外,授课教师也很好地组织教学素材,其材料框架能更好地体现出教师的授课意图,甚至可开发作业、笔记讨论等交互式环节。线上课程的出现大大缩短教师的授课时间,弥补线下课程授课时间不足的问题。教师有很多时间在课上和学生互动、交流。比如教师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结合、扬长避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优秀师资队伍的暂时短缺也困扰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互联网+”教学环境下,高校根据自己的需求选配名师课程,快速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节约院校资源,共享其它院校优秀教师建设的精品课程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将名师的授课内容、专业知识、教材教辅等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不仅方便传播、使用,同时也实现长久保存,成为院校的战略资产。

1.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趋势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未来教学发展的趋势,线上主要的课程是理论基础知识,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采用互联网模式,通过学生、多媒体与教师间的互动关系,在互联网平台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传授共享模式,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后疫情时代,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授课,发现线上授课的优势。首先,线上教学打破传统授课教学的局限性,学生通过电脑、平板、手机等不同的通信设备,随时都能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其次,线上教学资源广泛,不仅局限于书本及教材,学生可更好地运用网络资源,自己选择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最后,线上教学的学习评价更加的透明、公正及多样化,学生能更直观看到学生与学生间的差距,进而更好地促使努力学习,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但线上教学也有不足之处,教师与学生面对线上教学都有个适应度,就目前疫情期间情况看,线上教学的开展状况并不是很乐观。线上教学在技术上需更加现代化的教学方式。需更客观的硬件设施,但因地区差异,不同地区、不同线上教学的开展也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家里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很难进行线上学习。

1.3传统教学与混合式教学的区别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都是根据课程大纲制订教学内容,课堂上采取多媒体播放与材料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内容的讲解,并对学生都是随机提问方式。根据学生接受的知识程度及课后作业效果看,这种教学方式已然达不到最优教学效果,要想课程上真正实现最优的效果,就需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景观设计课程进行改革,以此检验在教学上能否得到更好的效果。

2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

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优、缺点,采用“课前预习、课中研习、课后复习的混和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制订,设计教学资源,学生的自主学习,课上展示学习成果,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加深知识的探索,以达到内化知识的结果,课后学以致用,完成在线作业,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2.1教学理念设计

教学理念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基础与拓展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部分采用分组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可充分参与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在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运用任务驱动法和小组讨论、案例等教学法,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及思维性。教学设计理念包括课前知识传授、课中知识内化、课后知识提升三方面内容,课前通过在学习平台线上的自学任务,学生在课前查看学习任务并很好地完成自学,教师通过学生自学情况及时作出教学调整;课中主要通过理论实践教学模式,并结合课程特点进行课程思政、基础要拓展进行教学,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对生活中案例的引导开展对其重点知识讲解,对难点知识,通过实验内容的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点等,总结及分享难点知识的理解,课堂上注重开展互动式教学活动,引发学生思考;课后通过在学习平台线上自学情况及思考题,在讨论区域可进行线上讨论,便于巩固课上所学的内容。

2.2混合式教学组织情况

2.2.1课前知识授课教师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做好课程规划,阅读目标导学,明确学生学习的要点,提炼教学重点,录制微课程视频,梳理好章节内容,编写微课程字幕与课件美化;将所有准备好的课程上传到微课的平台上,在线解答学生的疑惑和追踪学生学习的进度,同时通过进行在线测评总结学生的疑点,明确课堂教学方向。学生将要完成目标导学,明确学习要点,通过自学教材、微课助学、合作互学掌握学习内容;完成以上在线测评,并发现不懂之处加以巩固学习。参见图1。图1课前知识传递2.2.2课中知识内化课中内化知识,针对课前的预习中学生可能遇到难点设置一些挑战性和创新性问题,层层把关追问,引发学生思考、探索。对一些重点需解答的问题组织分组进行讨论及汇报,评价颠簸,结合景观园林设计案例,将课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中,最后在开展随课堂测评实验和课堂小结;学生参与小组的讨论案例,互动交流,完成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2.2.3课后的提升知识教师在关于学生在线学习情况下,及时批改作业,运用引导式解答,鼓励学生线上互动交流,促进学生知识提升。开展出景观设计作品进行持续改进。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并完成线上测评与作业,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巩固。

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景观设计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3.1充分利用线上资源

在景观设计这门课程中,内容繁多、涉及范围也较广,由于线上线下教学学时有限,如何利用线上资源补充知识是目前需解决的问题。该课程根据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需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将内容梳理成32个知识点,再将每个知识点分为8-15分钟的微课视频,每个知识点下的设置课件和附件将供学生自学,测评和作业包括客观和主观进行练习内容,目前此方法是检测学生微课视频学习效果最直接的方法。在线讨论话题是微课视频和课堂活动的延展和深化,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课后的深度拓展学习,巩固学生的理论方面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3.2将案例分析及翻转课堂引入教学模式

在讨论中认识真知、分析中联实际将翻转课堂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河流生态污染教学中,设置四个挑战性问题及创新性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要掌握三个阶段性的特点。课堂教学中重点是从关注教师是否完成知识点的传授转移到学生是否完全掌握了知识点并将其准确运用。课堂展示的任务由易到难,此时的课堂不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互动方式,这样才会实现学生在课堂中占主体,教师也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辅导学生完成成果展示,并且给予客观的评价及指导;同时,还可对成功的“生态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4结语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传统授课与网络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丰富课程内容,改善学习氛围,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及学习效果,对课程中难以理解的原理、抽象的概念更易掌握。景观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仍有某些不足之处,后续建设需及时更新和互补课程教学内容,要将慕课堂、雨课堂等辅助工具引入教学实践中,编写与混合教学课程相适应的新型教材,打造持续改进在线课程与本院校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混合式“金课”。景观设计实践课程具有政策及实践性强、专业化程度高、涉及园林景观设计要素多且领域广等特点。教学内容构成需全面且自成体系,更要强化应用及实用性。通过环评全过程的梳理,形成以导则为纲,指南与规范为翼,考试真题强化理解为辅的教学体系。并通过环保经理人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关注力,提升学生对景观设计专业的认知力及内涵延伸,不断提高对景观设计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边青.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分析[J]现代园艺,2022,45(04):29-31.

[2]张佩佩.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策略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01):71-73.

[3]唐晓亚.园林景观设计与公共建筑规划的融合分析[J].居舍,2022,(01):111-113.

[4]韩丽莹.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学的思考———以景观设计课程为例[J].艺术教育,2021,(12):276-279.

[5]侯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中探索与实践[J].现代园艺,2021,44(19):172-173+177.

[6]张伟宁,温立国.园林景观设计与原生态环境保护———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09):2808.

[7]张玮缨.基于智慧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1.

景观设计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景观设计项目实务;教学设计与操作

近年来,我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生实践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日益显现,过去的课程教学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景观设计项目实务》课程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凸显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在为培养社会所需的设计人才服务的同时,也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定位与任务

《景观设计项目实务》是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必修课,属专业技术核心课,同时也是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主要授课方式是项目模拟。前期课程有《园林植物》《AutoCAD园林景观图绘制》《景观设计专业感知》等,后续课程有《景观专业综合实训》《景观设计大赛》《毕业设计》等。学生应具备从事景观设计专业技术人员所需要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

(二)教学内容概述

课程所选用的教材是21世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景观设计》。辅助教材有董翠编著的《景观设计原理》,王振超、胡继光编著的《园林设计》等。课程计划150课时,其中讲授75课时,实践75课时。授课内容分为景观设计概论、景观设计方法论、景观专项设计、景观项目实务、项目汇报及评价5大模块。课程采用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成绩评价。课程总成绩=理论知识成绩×0.4+实践项目成绩×0.6。其中,理论知识成绩按照平时和期末考核3∶7计算。平时成绩根据出勤、纪律、学习态度等要素综合评定。实践项目成绩按照前期进度检查20%、中期进度检查20%、项目汇报展示60%的比例评定。

(三)教学目标

通过项目化教学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并结合空间景观设计项目学习景观工程设计、给排水、景观供电、园林机械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知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完成特定的景观项目设计;强化师生、生生全员合作互助模式。

二、教学设计与操作

(一)理论依据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发现和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根据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在课程中立足于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一目标,以“理实结合”为切入点,“项目推进”为主线,“设计管理”为引导,指导学生自主策划,在“研究、发现、解决、优化”的科学的设计流程下,完成真实的景观设计任务,创造教学与实际的双重效益。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真正做到“产教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操作方法与手段

根据实务课程重视实践和创新的特点,通过研究交学法、过程导向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示范模拟教学法等方式,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做到“教、学、做”的三位一体。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新形态的教学资源,将景观模型、实物、设计文本等与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教学、精品微课、现场识图及测绘相结合,使课堂形态更加灵活。同时,教师也可通过网络实时监控、检测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成果。

(三)教学实践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在授课过程中多结合案例设计进行项目化教学。例如,讲解到商业空间景观设计时,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可以到现场考察调研的周边案例,如苏州圆融时代广场、金鸡湖月光码头商业街。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营造接近真实的工作场景,组织学生在虚拟团队中有序推进设计进程。二是在教学环节中师生的互动与反馈也十分重要。唐纳德•舍恩所提出的“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Practise)主张以“活动中的反思”为原理的“反思性实践”去替代以技术理性为原理的“技术性实践”。教师引导学生一边检视自己行动的有效性,一边同时检视自己对环境的理解是否恰当,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设计“行为惯性”。三是及时辅导答疑,对学生各环节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为避免一对多授课效率低下的问题,教师将学生划分为4~6人的“设计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学习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

三、反思与总结

(一)项目化教学的优势体现项目化

教学改革在很多职业院校正在大力推广。其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教师的身份也不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者、主导者和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能由“教”变“导”。教师为学生打造丰富的教学资源。建立校内“设计工作室”,承接真实的设计项目,做课题研究,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创造实际的价值。学科带头人、主讲讲师都应深入景观行业内部调研,弥补项目化教学应用中的不足。

(二)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拥有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是要打破“教师万能”的固有观念。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接纳学生意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见图1),在某种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考核方式上应加大对创新意识的考核比重。总体来说,景观设计是一门特色鲜明、极具实践性的专业课程。高职教育的特性需要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要打破“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把握时代脉搏,不断优化与创新,克服弊端与困难,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景观设计人才。

作者:吴雨涵 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朴成植.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5-16.

[3]达里尔.J.摩尔.设计创意流程[M].上海:上海人美出版社,2009.

[4]倪静.设计竞赛之于设计教育的相互作用[J].文教资料,2006(34):62-63.

景观设计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景观设计;开放办学;教学体系

伴随本世纪初中国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开展,景观设计行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景观设计专业教育也随之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建筑类、艺术类及农林类院校,综合类院校也大量增设了景观设计专业或专业方向。仅从天津市内高校来看,有近十所综合类学院环境设计系或专业开设了景观设计专业或专业方向。然而高量不等同于高质,诸多现实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阻碍了综合类大学景观设计专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了本科教学质量。

一、综合类院校景观设计教学体系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

第一,教学定位不合理,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综合类大学在景观专业或环境设计专业中开设景观方向专业课程之初,大多数使用的是建筑类或艺术类院校的教学体系,时至今日,仍有相当一部分院校的教学定位一直局限于建筑类院校及艺术类院校景观专业或方向传统教学模式之中,并未放开视野,结合综合类大学自身的优势及社会需求构建立足本校的教学体系,各综合类高校间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趋同。因此,既无法达到建筑类院校及艺术类院校的办学水平,又未能形成自身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第二,师生比严重失衡,普遍存在因人设课的问题。综合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起步晚,大多数院校均存在专业教师队伍难以匹配招生规模的问题。笔者在天津市内选择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及天津理工大学三所院校作为调查对象,三所院校均在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了景观设计方向课程,其师生比例分别为1:46、1:45、1:33,均达不到教育部对环境设计专业师生比的要求。师资结构不合理、因人设课现象严重,难以根据行业发展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并且由于教师教学任务重,造成教师自我提升通道受阻,尤其青年教师难以通过参加国内外教学及科研培训或实践锻炼等途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及技能,教学及科研水平难以提高,难以胜任部分涉及高科技、新理论或专业实践类课程。第三,课程体系特色不明显,无论是通识课程,还是景观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程,均未能结合自身基础及优势,围绕特色培育进行设计及实施,尤其在选修课程设置上,缺乏特色课程,导致诸多院校该方向课程设置雷同,培养的学生相对缺乏竞争力,并且未精准对应企业的要求——学生既拥有专业综合能力又具备某一项特色专业能力的核心竞争力。

二、开放型景观设计教学体系优化目标及优化路径

以开放型思路解决当下综合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仅要有开放的视野,更要力图将办学模式由过去依赖于自我完善与更新转变为开放型办学模式,吸纳并依托院校之间、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校外智慧”,以及构建实践基地和多元教学平台来共同协作提升教学质量,努力追赶园林类、建筑类、艺术类院校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发展的步伐,并充分依托综合类大学的自身优势培育专业特色,提升教学质量及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一)探索符合综合类院校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综合类院校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建设了若干优势学科或专业,这些学科或专业集合了大量高素质的专家及人才,拥有非常优质的教学力量。而景观设计本身是一门强调多专业共同合作的综合性强的专业,通过建设跨学科教学平台,搭建跨学科专业课程群,培育学生复合化知识体系,是综合类院校建设特色化景观设计方向及课程体系的重要手段。(二)积极吸纳“校外智慧”。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体系构建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然而目前大多数综合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都存在教师人员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面对庞大的教学工作量,专业教师往往疲于应付,各种自我完善与提升的途径也因无法兼顾教学任务而难以实施,教学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考虑到招生规模的动态变化以及未来大学生生源变化等问题,学校往往对扩大教师队伍表现得十分谨慎,积极吸纳“校外智慧”应该说是解决此项矛盾的最佳方式,其构建方式有多种:其一,吸纳企事业、行业专家与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与校内专职教师一同组成双师型教学团队,对景观专业及方向课程基础专业知识以及校内实训、实验环节细分授课任务,进行教学合作,保障理论及实践各环节教学质量;其二,多校联合开设核心课程。采取多校合作的方式就景观专业或方向核心课程进行联合教学,集中各校资源教授开放性课程,在短时间内用互补的方式提升教学条件及效果,使学生之间产生互动,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及活力;其三,组建校外专家评价组,改革教学成果评价模式。教学成果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的检验手段,成立由校外专家组建的评价组,不仅可以就教学管理进行有效指导及把控,并且评价组应对景观专业及方向课程以及毕业工作等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及评估,评价组的成员由建筑类、园林类、艺术类院校以及综合类大学景观专业或方向高层次、高职称专家组成,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一方面,评价组作为课程成绩评定组,对期末学生完成的课程成果进行审核并给予成绩,评价组给予的成绩作为期末成绩与授课教师给予的平时成绩按照60%与40%的比例综合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另一方面,邀请评价组参与景观专业或方向毕业辅导工作,通过毕业设计与论文开题评审、毕业设计与论文中期考核等方式,深入细致地对毕业设计及论文的完成全过程进行把关和指导。通过吸纳“校外智慧”,可以适当减少专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同时,校外专家和行业技术人才的加入也使景观设计这一应用型专业课程质量得到保障及提升。(三)构建开放型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充分依托综合类院校优势学科及专业教学资源,搭建跨学科教学平台,建设多学科课程群,打通不同院系之间的界限,整合现有专业建设资源,形成规模效应。推动专业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不同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共同效益,充分打造专业特色,加快办学质量的提升,扩大办学社会影响力。加入实践与创新课程教学模块,从行业实训和竞赛指导两个方面入手,强化实践教学,充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积累更为优秀的实践成果。同时响应国家号召培养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使其掌握自主创业的专业技能。行业实训模块包括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其一,根据实践教学校外实习环节要求及企业实习基地的项目进度进行合理设置,通过在本科三年级及四年级行业实训教学模块进行一个较长时间段的综合实践,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并提供给学生与企业相互了解的广阔空间,进而打通就业通道。其二,由创业导师教授创新与创业策划、流程管理、项目运营等相关知识,同时邀请有自主创业经验的青年设计师入校分享创业经验。竞赛指导教学模块则紧跟景观设计方向国内外最有影响力的设计竞赛,组织学生积极参赛,并通过学期授课的方式在较长时间内给予学生辅导,同时整合校内外实验设备及资源,保障设计成果的完整、高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专业学习及实践的主动性,积累设计项目实际操作的实用经验,并通过竞赛不断提升本专业办学的社会影响力。

三、优化案例——天津财经大学环境

设计专业景观方向教学体系天津财经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成立于2005年,作为天津市内相对年轻的环境设计专业院系,历经10年的发展,现有本科在校生240余人,教师5名,在2016年之前一直沿用的是传统艺术院系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在四年的学习期内学生接受室内及景观两个方向的所有课程教育,因此每一门课程所占课时短,理论及实践教学均难以展开,加之师生比不合理,大量课程只能采取合班授课的方式,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2016年天津财经大学环境设计专业采用开放型思路对原有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师团队建设及课程体系、特色建设多个方面入手,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成果,并从中积累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经验,具体思路及改革措施情况如下。(一)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天津财经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本次教学改革重点在于对原有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进行改良、修正,强调人才培养特色,使之更符合企事业单位对景观专业人才的细分需求。充分挖掘综合类院校教学优势,确立以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浓郁的本土情怀和宽广的国际视野,掌握扎实的环境设计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构建正确的生态观念,具备景观设计创新及实践能力,掌握扎实的材料及施工技法知识、项目策划营销、实施及管理能力,熟悉专业相关法律与法规知识,能在规划与建筑及园林设计院、环境设计与房地产开发与运营企事业单位及研究机构,从事景观设计项目策划、设计、实施及管理,以及房地产策划与运营工作的以勤思、善作为主要特色的复合型卓越人才的目标。(二)吸纳“校外智慧”,建设教师队伍。自2014年开始,天津财经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确定了建设适应环境设计专业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梯队合理、素质优良、整体教学水平高、专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性强的优秀教学队伍的建设目标,并于2014年1月制定了《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案》,建设内容包括:其一,引入校外专家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确立了景观设计专业方向“双师”人员架构,邀请天津三家建筑规划设计及景观设计企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实践导师加入教学团队,有效弥补了教师队伍人员不足、实践能力相对较弱的缺陷,专任教师与实践导师相互配合完成理论及实践不同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发挥各人所长。团队建设三年以来,景观设计专业方向课程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学生反馈良好。其二,建设校外专家评价组,邀请包括天津美术学院、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及天津城建大学的高层次专家组成评价组,一方面作为课程成绩评定组参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另一方面评价组专家通过对毕业设计与论文开题评审、毕业设计与论文中期考核等评审方式,深入细致地对毕业设计及论文的完成全过程进行把关和指导,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其三,强化天津财经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与校外实践基地的联合,邀请企业选派优秀设计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走进校园,对在校内进行的专业实践及实训环节进行指导,并引领学生做好进入企业实习的准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时,则做好帮扶工作,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三年来,天津财经大学环境设计专业邀请了天津建工集团总建筑师、中天建设及中天建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景观设计总监、天津中怡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规划负责人、天津市建筑工法展览馆馆长等多位行业内杰出代表加入到天津财经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校内外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辅导学生完成设计项目,陪同教师及学生进行外出学习考察并完成实习指导工作,形式多样,成效显著。(三)开放型景观设计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建设。1.构建跨学科课程群结合天津财经大学传统优势专业,如商学院市场营销系及旅游系、法学院民商法学系构建景观设计课程群,多专业联动,打破学科壁垒,通过选修课程、慕课、讲座等多种形式,综合景观设计各实践层次所需掌握的扩充知识,培养复合型专业设计人才。2.构建景观设计方向选修课程模块天津财经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依据行业发展对环境设计人才能力的要求,将环境设计专业分为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和空间装饰三个教学方向,全面引入模块化课程组教学理念,构建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两大部分专业课程体系,必修课强调环境设计专业通识课程知识,专业选修课设置则按照景观设计方向具体要求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表1),并精细设计各科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行之有效的过程化、标准化考核评价方法,全面深化景观设计专业理论,提升实践教学质量。3.增设设计施工类课程为符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景观设计方向在课程体系中还强调涵盖环境设计专业由方案设计到项目施工全过程的知识教授,设置景观施工图、景观设计行业实训两门课程,着力改善学生方案设计能力强但普遍存在与施工知识脱节的问题。积极建立新增课程校外实践基地,目前天津财经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已初步与天津市建筑工法展览馆达成合作意向,未来将充分依托天津市建筑工法展览馆提供的建筑及装饰施工技法学习条件,深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积极推进校内建筑与环境模型设计实验室建设,使学生不但能掌握图纸绘制的能力,更能具备实体制作的技能,以达到培育勤思、善作的中高层次设计人才的教学目标。4.开设创新与创业实训课程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重视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环境设计专业在景观设计方向课程体系中创新性地加入了实践与创新课程教育课程(表2),鼓励专职教师、校外专技人员与学生结成团队,利用好财经大学建立的大创中心平台及社会资源积极申报各项/类大学生创业与创新实训项目,提升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天津财经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秉持开放型教学改革思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优化景观设计专业方向教学体系,通过两年的实践及完善,教学质量得到极大提升,得到学校师生的高度评价,也获得了领导的大力支持,并于2016年12月获批为天津财经大学优势专业。通过本次教学体系改良成果可以看出,基于开放型思路优化综合类院校景观设计教学体系是行之有效的。

综合类院校景观设计专业或方向的建立及发展存在诸多不利条件,打破传统学科或专业壁垒,秉持开放办学的思路,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补足短板,优化或重构教学体系,创造条件培育特色,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突破,跟上传统优势院校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唐洪亚.环境设计专业背景下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6):222-224.

[2]宋奔.沈阳大学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校企合作与转型发展模式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美术观察,2017(01):54-55.

景观设计教学范文篇8

现今的景观设计必须从培养技术型人才转向培养创造型人才,而个性则是创造的原动力,它要求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方式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各个教学环节上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而不是用单一化的模式去套用多元化的人。[1]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课程环节应以学生为中心。在规定的范围内让学生自己确定景观设计任务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设计基地也可由自己选定,教师只是做适当的引导,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更容易出现较有个性的设计方案,形成百花齐放的教学效果。图1、2所示为某游园设计平面及节点示意图,教师只是要求以植物为主题进行景观设计,一个学生选择某市的一块基地进行研究,由于该市的市花是梅花,故以梅花为主题进行设计,构思巧妙,从植物配置、园路安排到小品设计等方面都体现出较强的设计个性;在设计辅导时,不应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甚至允许走一些弯路,要让学生有充分表达的机会;在方案设计阶段,也不宜规定景观设计表现的方式,模型、手绘及各种软件的应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案特点及表现特长自由选择。当然,模式化和个性化的关系是辩证的,如果一点也不谈模式,也就无所谓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了,这样显然也是行不通的。在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应避免走向模式化和个性化两种极端,模式只能是相对固定,个性是在此基础上的尽量发挥,从而真正做到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

二、重视提高景观设计的动手能力

以往的景观设计教学中,教师会非常重视景观设计理论的讲解。课堂上,有些教师会根据教材及讲述的条理性,对设计内容、设计方法、风格流派及大师风范等采取系统的方式进行详尽讲解。这种讲授方式突出了理论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比较景观设计作品,但若仅此而已,迟迟不动手,不重视自己的设计方案,就容易眼高手低,整天陷于高谈阔论,成为景观设计的“空谈家”。要让学生知道,景观设计毕竟是做出来的,景观设计课程学习成果的好坏,不以理论说了算。在辅导学生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习惯于以自己为主,沉湎于景观设计知识讲解的过程;学生则不能觉得教师不讲就无所事事,要改变来上课就是来“听课”的习惯。景观设计课堂应以师生间的互动为重。景观设计的语言是图纸和模型,要引导学生养成想到那里就画到那里、做到那里的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不仅是在进行设计成果表达时要动手,在与教师、同学交流时更要动手。设计辅导时要紧紧抓住能力教育这个核心环节,使资料收集、调查研究、问题判定、地形判读、勘查分析、策划创意、方案综合、决策优化、社会协商、讨论组织、图形表达、多媒体表达和计算机运用等能力同时获得进步。景观设计教学宜采用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项目如是拟定的假题,缺乏真实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老师讲解得再多,学生也没有直观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在一个具体的真实环境中进行设计,这样,地形设计、植物配置、建筑营造、道路交通组织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因素,可进行“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如果条件允许,也可结合景观设计竞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图3、4、5为第七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展园设计参赛作品的部分图纸,由学生结合课程设计完成,设计任务书由竞赛组织单位提出,学生兴趣很大,因地制宜进行设计方案构思,在设计阶段查阅各种资料,提出设计理念,根据要求完成各种图纸的绘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品。方案以“步履3600”为该区域设计想法的基点,让游人从城市生活居住的“盒子”中走出来,步行于3600全景的空间环境中去怀抱大自然,将“精彩园艺、休闲绿洲”博览会展园主题诠释于空间景观中,总体上安排合理,功能、生态、形式综合考虑,节点设计构思新颖、独特。经过这一环节,学生感觉在设计能力上有很大的提高。当然,在景观设计课程中,并非说可以忽略理论知识,关键在于把握好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关系,要将理论知识付之设计实践,再用设计实践完善自我的理论知识,两者相辅相成。景观设计课程中一些基本理论的讲解是不能缺少的,有一些景观设计思潮如美国城市公园与国家公园运动、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的景观设计、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大地艺术景观设计、后现代主义景观设计、解构主义景观设计、生态主义景观设计等非常重要,但授课应不同于一般的史论课,可结合学生自己的景观设计课题,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样能最大地调动学生探究有关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形式可不拘一格,如师生问答型、随堂讨论型、专题研讨型、课题研究型等[2]。可由教师提出问题,也可由学生参与或独立提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思考,以研究性的思维去查阅资料,通过分析、资料证明、理论验证,提出相应观点和解决方式,让学生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中获得进步。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课程设计方案的形成。

三、丰富景观设计相关科学技术知识

景观设计课程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园艺科学、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多种学科,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综合。但从教学现状看,学生在学习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艺轻技”的现象,在设计作业中过分重视外观造型及设计成果表现,而忽视相关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从而很难处理好景观与环境、景观与实用性的关系。有些设计作业,乍一看美轮美奂,但只是停留于花哨的表面,事实上难以实现。图6所示的是一个学生的屋顶花园设计方案草图,设计建议移栽大树植于屋顶,并在构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力求营造富有自然意趣的景观氛围,纯从外观上看还是能吸引人的,但实质上这样的方案是不科学的,大树生长需要很厚的土壤层,屋顶上难以满足这一条件,不可能达到设计的效果。中外高端丝巾品牌的包装设计情形能给予很好的启示。国外经典丝巾品牌包装盒多采用经典的方型或圆型,常见天地盖、翻盖、抽屉式三种方式,看似平淡,实则大巧。这种包装便于保护产品、方便运输,消费者打开容易且能久藏;而国内丝巾品牌包装会有多种花哨的造型,表面看来很漂亮,但有些既不能很好地保护产品,运输又占空间,拆开还得费一番功夫。牺牲设计的技术性而求其艺术性,实则本末倒置。其实,设计要同时依赖科学技术和艺术创意,两者缺一不可。光有艺术创意,没有科学技术支撑,景观设计就不能完成,变得虚无缥缈;但只有科学技术,没有艺术创意及美妙构思,也就无所谓景观了。具体教学过程中,除把握好景观设计课程自身的各个环节外,必须加强与其他技术类课程的联系。技术类课程如景观工程学、园林植物学、景观生态学等应该理解为支撑课程,都是为景观设计课程服务的,掌握与否直接关系到设计的深浅与优劣。教师在设计辅导中应有意识地使学生的所学知识在设计中得到运用,强调景观设计综合知识掌握与运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技术类课程的兴趣。这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同时能自如地运用实地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辅导时,应同时学习、补充自己的景观设计与其他科学技术知识,这样才能从整体上辅导学生,培养他们形成景观与天文地理、历史文学、园艺、工程等科学的整体观。实地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在讲述具体景观案例时,可有选择性地让学生置身景观实地,让其亲身体验景观与环境,景观与实用,景观与人文等的相协与悖离处,然后悟出景观设计与其余科学技术必须协调的道理。实质上,从目前景观行业的发展趋势看,技术含量在不断增加,教师在安排课程时应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认识到景观设计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到施工图设计的全过程,都需考虑景观与其余技术的协调性。

四、加强景观设计教学过程控制

以往的景观设计辅导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看重最后的设计成果,即重视正图的绘制,却常常忽略景观设计方案形成的整个过程,对景观设计作业的草图,即作业进行过程中用来研究讨论和调整方案、记录设计过程的构思草图、工作模型、电脑模型等不够重视。教师常以学生最终提交的设计成果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主要依据,教学和评价将正图放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成为教学和评价的核心,这样给学生带来一种误导,学生会过于关注方案结果的优劣和图纸是否漂亮,而不在意方案是如何形成、如何发展的。其实,不管是经典的文学、音乐、美术等文艺作品,还是流行的汽车、手机、电脑等工业品,虽说最终是以成果震撼、吸引人,但背后莫不经过百千次的修改、调整。景观设计教学中过分强调结果的重要性,最终会适得其反,让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无从谈起。其实,从辅导设计的角度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景观设计教学和评价的重心应该从正图转移到草图上来[3]。设计方案的成熟往往需要不断修改草图,教师务必给学生明确各阶段图纸的基本要求,明确逐步完善方案的重要性(图7、8)。强调草图设计整体进行非常重要,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效果图要同时考虑。对草图该有正确的理解,它可以是方案不成熟、考虑问题不全面,但并不等于可以草率,学生交的草图经常有比例失调的现象,有的用线条、色彩修饰图面,掩盖设计不足,使设计草图失去原有的意义。草图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技术语言,应能有效、清晰地表达设计意图。草图设计过程中,方案不可能一步到位,优秀的设计几无一次成型,调整是必须的,方案往往是在曲折往复、不断修改中寻求完善。师生之间的沟通很重要,有些问题必须在互动中解决。除此外,学生之间讨论能起很大的作用,可在每次草图设计完成后实行学生分组互评,不直接告诉其答案,由学生讨论解决,使学生能在与其他同学的设计作品的比较中认识到自己设计中的优缺点,这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并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帮互学的竞争氛围。

五、结语

景观设计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教学体系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景观(LandscapeArchitecture)学科的蓬勃发展,以及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景观设计方面的人才急需,于是各地各艺术类高校纷纷设立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或相关专业。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树立及其内涵建设的新需求而出现的一个新的专业方向,是城市空间视觉形象的整体设计,涉及到城市室外空间规划、室外环境设施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绿化与种植设计、色彩计划、照明计划、水体设计等诸多设计内容,应该说是艺术设计领域的新拓展。他有别于建筑和规划设计专业的教学范畴,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将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城市规划乃至城市设计等涉及到城市空间及城市景观的部分设计内容统一在一起,是更高层次的综合艺术创作和“新”的城市景观环境的创造活动。因此,作为一名刚刚踏入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针对这种状况,对于如何搞好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教学工作提出一些设想,以供探讨。

一、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以及课程教学现状

1.1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现状

近十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人们对物质、精神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人们开始逐步重视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而其本身也在当今城市发展中起着维系经济与文化、科技与生活等的重要纽带作用。但是,目前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基本上存在着设计周期短促,前期深入调查不彻底等问题。只重开发,不重保护,盲目的跟风与抄袭现象严重,不顾地域特征及原有浓郁的乡土风貌或特定的自然景观,以致破坏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事件屡屡发生,一些具有民风民俗的老街区、重点文物、人文遗迹、标志性建筑以及承载城市文化的历史文化遗存只能在图片中找寻回忆。同时,大量的城市景观设施功能定位不准确,公共空间尺度巨大、非人性化,使得许多城市的景观设计呈同质化、理性化和工具化的趋向发展,最终无法成为城市生活中“真正”和“真实”的有机组成部分,背离了其服务的对象——“人”,也就失去了其自身的价值。

1.2国外城市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景观设计学起源于美国,是现代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雷德在1857年监督纽约中央公园时所创造的专有名词。目前,绝大多数的美国高校的景观设计专业是从农学院的园艺专业中发展出来的。20世纪,农学院继续发展,景观设计从园艺专业中逐步发展成长并分离开来,但在有些院校里,景观设计还只是建筑或规划专业下的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1900年奥姆斯德与舒克利夫在哈佛大学首开景观设计课程,1929年哈佛大学成立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形成了建筑、景观设计、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已有逾百年的发展历程。以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课程为例,哈佛大学的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分为三大类:设计课、讲授课和研讨会、独立研究。主要课程以园林景观史、景观技术、植物配置、景观规划与设计理论为主。在景观设计教学上,一方面,哈佛大学有近30%的国际留学生,各种文化思维方式的交流必然给学习景观设计学生带来灵感和启发;另一方面,学习景观设计学生与学习建筑学、规划学生接触,知识面更为广阔,可以对其设计有所裨益。

1.3国内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的景观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范围主要在艺术、农林、建筑等高等院校中。并且其发展速度令人惊讶,从最初的几个到目前的近千个,但是与其发展速度不对称的是专业理念及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无体系性;师资素质有待提高,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理论与实践脱节和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因此,如何使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反映时代特点,满足城市建设对艺术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所培养人才的素质,已成了急须解决的问题。

二、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思考

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教学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和原则。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年轻的、应用型专业方向,其教学体系的建构既要符合设计艺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而他的教学内容首先是应该重基础、善应用;其次,作为一个交叉性特色浓厚的专业方向,他需要吸取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设计、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等专业和学科的成熟理念和方法。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应由三大层面的知识体系组成。

2.1专业基础

基础层面的学习是指学习和掌握设计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内容。主要涉及绘画、设计基础、设计表达、形式美法则、赏析、制图、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内容,是学习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

2.2专业设计、设计理论与方法

专业设计和设计方法与理论层面的学习是指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教学主体,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内容,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论、设计理论以及设计修养等课程涉及例如各科设计原理、设计哲学、环境生态概论以及中外建筑史等内容;专业设计包含空间设计、园林与景观艺术设计、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等内容。这个层面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未来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专门人才,具有综合的设计能力,是专业方向的重要支撑,因此应受到充分的重视。

2.3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层面的学习是指教学与市场应用相对接部分的教学内容。该部分的内容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协调工作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主要途径。主要涉及了景观艺术设计考察调研、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课题以及到专业设计公司实践实习等内容。

总之,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组成应具有艺术性、科学性、实践性等特点,突出专业方向的基本特征,明晰培养目标,做到重应用、善实践。

三、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思考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对于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和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对教师的启用局限于两种情形:

(1)由学建筑专业的教师组成,在教学中全盘套用建筑学的理论,而忽视了美术造型基础的训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2)由一些学纯艺术专业的教师组成,在教学中只注重纯艺术的表现,而轻视对工程技术知识的传授。

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所涵括的范围除了室内空间外,还包含了室外环境的景观艺术设计。因此,要求教师队伍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即景观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宜以本专业出身的教师为基础,辅以园林、环境工程、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师资力量,共同构建景观艺术设计的教育队伍。同时,景观艺术设计本身又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调整的学科,许多从事景观艺术设计教学的教师受限于自身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知识储备不足,这对教学是很不利的。因此,应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储备,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

另外,景观艺术设计是一门注重实践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要求专业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能结合自己设计实践的专业背景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课题设计,从而真正使知识传授与实践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师资的遴选方面,应大胆地跳出现有的教育模式,聘用著名公司、企业单位或其他教育机构具有特殊技能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甚至可以聘请资深匠师作为教学辅佐,这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

3.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局限于学校生活和课堂教学之内,影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发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在实践中增强自主性和自信心,发展创造性的品格。例如在讲到“居住区景观艺术设计”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对其没什么设计概念,但是有着好奇心和新鲜感,于是我们就让学生走到生活中去,每人找一个口碑较好的楼盘进行现场调研,然后从学生拍回的照片中,从整体的规划布局、空间布局、造景手法、景观小品等方面加以分析,评判优劣。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而得到激发,大部分学生也都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出发,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地表达了独到的见解。又例如,通过讲述居住区中的公共设施设置,有的同学就提出不仅应该“以人为本”,还应该为居住区中宠物们建立更多的活动场地与方便设施等。尽管许多想法并不成熟,但这些都是经过学生思考得来的。因此,我都给以鼓励,并留出专门的课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所以,只有提供给学生自由表达、自由思维、自由思考问题、自我评价的机会,才能使他们能够自由创造,开发创造性思维。

3.2.2开展双向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思维的创造性与思维的独立性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注入式”教学完全抹杀了思维的独立性,学生在课堂上充当听客和看客,处于服从、接纳、受支配的地位,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转变传统教育“唯师是从”这一专制型的师生关系的观念,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提高思维的表达能力。据在美国洛杉矶艺术设计中心任终生教授的王受之先生介绍:“目前几乎所有的美国艺术院校发展的特点就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轻视传统表现技法;假如你在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你问该校的研究生花了这么多钱来这里到底学到了什么,他们会回答,我们学到了思维。在该校中没完没了的讨论会成为一大特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针对某一讲授内容让学生先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如讲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设计”这一章时,专门让学生课后去采访一下当地的市民什么样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才能使他们认同或下次还会再来拜访,或市民心目中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设计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等问题。学生对此兴趣很浓,纷纷发表他们的调研结果和自己的见解。这样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加强了交流,师生相互启迪,相互激励,相互修正,使创造性思维产生共鸣,并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启发诱导出更多的新见解、新观点。并在教给学生知识点的同时,更注重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注重文脉延续思想

城市是历史的积淀,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产生、发展的过程,它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建设与改造,使得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历史风貌产生。从城市文化的形成来看,特定城市文化与其地理位置、气候、生产方式、经济状况乃至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如果仅从城市文化本身来说,城市文化应是城市历史积淀的具体与直接的显现。而城市的景观也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历史传统、文化风俗、宗教、民族个性、经济发展水平等都体现了城市的文化精神。正因为此城市具有这样的人文环境特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研究范畴也从原先的物质形态、视觉艺术扩展到行为、社会、心理、生态等多学科理论。因此,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城市设计的景观艺术设计教学,也应从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出发,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体现城市的人文环境的个性和特点,创造城市的地域性特色。

3.4注重实践环节

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实践的过程。因此,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尽量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与实践保持紧密联系。如在课题设计之前,除了介绍有关课题设计的知识和方法外,适当增加设计案例的介绍。另外可以通过参观一些相关的优秀实践作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设计作品的建成效应并对其进行评价总结,从而对设计课题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在设计课题的选取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如鼓励学生将公司或企业的课题带到学校里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或让学生参与教师接纳的工程设计项目,在设计的实践中,将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公务员之家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是一门对自然环境及已有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学科与艺术。因此,作为一门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和谐关系的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和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正适应了当前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设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景观艺术设计应形成自己的景观设计教学特色,以更好地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而服务,同时为社会培养基础理论扎实,设计能力全面,实施组织能力强的新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吴良镛.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的未来[J].建筑学报,1999(8):6-10.

[3]李娜,解健红.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培养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4).

景观设计教学范文篇10

一、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景观设计教学中的优势浅析

1.给师生带来真实感的教学体验

平面的景观设计碰撞上虚拟现实技术,便诞生了具有三维渲染的景观设计方案。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即运用相关技术对景观设计工程项目进行三维建模,按照景观规划方案对项目建模进行各项设计和施工。将原本平面的规划设计3D化,可以实地模拟各种施工方案、施工程序,在一次次模拟中对比,以确定最适合此次景观设计的方案和程序、确定施工工程中具体的施工计划和注意事项。当学生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遇到困惑和疑问,而老师又顾及不上的时候,容易陷入思维的误区,个人发展停滞不前。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在设计方面确实需要一个能大量获取信息的渠道,而虚拟现实技术基本满足了师生发展的需要。三维建模的操作和展示更加真实、具有知觉的直观性,能有效提高师生沟通的效率,节约交流成本,提升教学质量。

2.提高设计的精准度和计算效率

虚拟现实系统在数据表达上的关键技术是三维实时数据库技术。庞大的数据库便于学生快速、准确地度量项目的工程量和施工时间,衡量工程的成本、费用、收益,进而提升项目预算的精准度和效率。虚拟现实数据库为现实系统提供了诸如工程实料、材料样板、环境设施、构造做法等后台数据支持,针对建模对象提供详细的图片、文字、模型等全面信息,学生通过数据库可以随时调查到类似的设计案例和设计技巧,对景观设计的效果、材料、用法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虚拟数据库资料翔实、精度令人惊艳,可以快速为各项管理人员提供需要的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虚拟现实技术把握项目成本、造价,以挑选合适的用工材料。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可靠、准确的依据,将虚拟和现实很好地交融,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业务能力。

3.增进师生之间的友好交流

虚拟现实技术搭建起师生之间可视化交流的广阔平台,师生间的正常交流因为这个平台的存在而变得异常便捷流畅。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沟通,因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可视化优势,而变得清晰明朗,师生之间沟通的成本大大降低、效率有效提升。当学生需要完成一项景观设计的规划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为学生示范搭建3D模型,由学生借鉴参考。在此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参考前人的设计案例和个人对建筑基地的主观考量,根据建筑基地的主要环境考察资料,去创作能够发挥自己设计理念的景观设计作品。设计过程中,当学生产生思维上的困惑时,可以随时咨询代课老师,交流自己在设计过程中的所思所想,老师也可以针对3D模型提出建设性的改进建议,师生之间的交流基本无甚障碍。师生彼此之间进行思维火花的碰撞,磨合之下诞生了更具有创意和思想的景观设计作品。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景观设计教学中的难点浅析

1.课程程序设计难

虚拟现实技术只有渗透在信息系统的各个方面,改变传统信息系统的人机交互模式,使之达成以用户为中心的系统,才能真正实现健康的发展。但虚拟现实技术与信息系统的沟通应用还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难题。为了更好地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景观设计专业,首先需要设置相应的课程程序设计。图形的虚拟环境搭建是程序设计的第一步,这就要求完成三维模型的构建。三维建模十分复杂,我们很多时候是在享受前人千万次失败后的成果,没有真实体会个中艰辛。三维建模是图形渲染技术向真实化过渡的必要过程,真实世界的几何何其复杂,要一点一滴还原为立体的模型。现如今的模型建构基本是人工绘制,如此便需要高薪聘请行业精英人才前来为课程进行专业设计,程序设计和模型构建的费用自然是惊人的,却是必要的产前投入。就园林景观设计而言,一年四季园林景观的风景面貌大相径庭,为了便于我们更人性化地设计景观,就需要录入一年四季不同的风景信息。如何编写VR程序以体现景观的季节性,是VR程序设计的重难点。

2.教学硬件支持难

有程序,也得硬件支持。各种外部设备,都是虚拟现实技术在景观设计应用专业不可或缺的道具,比如戴在头上的立体显示器、立体投影仪、空间定位器、高精度的数据手套,这些每一样都价格不菲。为了完成复杂的三维模型展示,更是需要高性能的图形软件,高校若是提供全套的虚拟现实技术硬件支持,前期必定是投入大于产出,一定时间内看不到明显的收益。这样的经济投入对于任何高校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而且在教学初期这样的设备安装也是较大的工作量,经济与人力的消耗性支出不可小觑。另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在景观设计专业中的运用,需要大量翔实的数据作为支撑。虚拟现实技术与Internet结合,搭建起信息沟通的平台,才能获得信息资源最大化。这样的巨型数据库是教学的知识库,是学生探索知识的海洋,更是软件支持的重头戏。进行精确数据分析的前提便是庞大的数据库信息。在景观设计中,必须搭建3D模型,而各3D模型需要多个面去丰满,诸如侧面图、俯视图、仰视图等。为达到接近理想化的模拟效果,需要计算机有很强大的计算功能,这对计算机的硬件压力也是十分巨大的。综合分析,普通硬件支持和软件支持需要高昂的费用投入、需要人力物力的各项支持,其花费的时间和金钱不可轻易计量。

3.技术教学推广难

技术的推广从来都是需要人力的大量投入。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尚属于高端的阳春白雪般的技术,故而对专业水平和计算机水平要求较高。但综合目前各高校的教师能力分析来看,各高校老师只能简单操作计算机,对虚拟现实技术方面的知识不甚了解。在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时,由于自身能力受限,很难较好地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于课堂教学中,无法倾力传授学生。无形中课堂的授课质量也会下降,课堂气氛必然不甚活跃,影响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吸收程度。另外,当老师不甚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时,就会在实际教学中,减少三维建模的课堂教学与体验,影响课堂原有的教学水平,同时也是对教学课件和教具的极大资源浪费。除此之外,更是极大程度制约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各高校的应用推广和发展进程。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课程项目分析

事必躬亲,方得深浅。景观设计虚拟项目的第一步便是项目设计。这就要求学生实地考察项目的原始地貌、周围环境,认真分析项目进行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做出尽可能具体的项目可行性分析。但现实生活中,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往往没有施工现场实地考察的机会,只能通过老师的描述和前人的案例自由发挥,颇有点随心所欲、不切实际的感觉。这般脱离实际的思维跳跃,严重影响学生对于项目可行性的判断和分析。虚拟现实技术给予了学生这样的“实地考察”的机会,类似3D游戏般,有一个交互式的界面,启发学生设计的创意、构思。学生可以近距离仿真般接触想知道的点点滴滴,可以借此考察项目基地的实地环境、进行环境分析、项目评判,了解项目周围的地域文化、交通情况、聚居人群、风土人情,能够更加系统全面地对课程项目进行合理的分析。

2.设计方案规划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项目进行中的关键便是设计方案规划。在此阶段,需要确定景观项目的定位和定量,需得学生细致准确地描述景观项目的布局。诸如,景观项目的平面图、剖面图、立体图、效果图和局部效果图。每一处小景、每一处大景,都有着细致全面的展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仿佛置身景观项目场地空间内部,在3D模型中体验实际操控景观布局的快感。学生不断调整景观布局设置,大到整体布局框架、小到内部装饰摆设、具体到颜色造型的调整,细致观察每一次布局,再进行精密的视觉效果对比分析,可以观察到最适合整体设计方向的规划方案。长此以往的虚拟现实训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对于靠山别水的别墅,在景观设计上追求品位和质感,就可以根据3D建模规划别致的美感,在视觉上突破创新,以迎合客户的喜好,为以后实际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3.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便是将粗放的方案规划落于细节。如果说方案规划考虑的是布局,那么施工图设计便是考虑如何达到这样的布局。虚拟现实技术将原本二维、平面的施工图升级为三维、立体的实体。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感受VR在设计绘图上的无限魅力。在景观设计施工中,学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高度仿真景观植物的空间组合,对景观植物的种类和植株大小、种植位置进行周密计划,确定景观范围,以此完成整个3D规划里的纵面景观展示。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美学观念和客户的需求偏好,不断调整景观的整体布局、扩大或缩小植物的种植范围,变换种植物种的品类组合、调整植物种植的适当间距,以期达到最佳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美化景观设计的空间形态。不同的施工对象,需要考虑不同的施工效果,这些在平面上较为抽象的事物,3D化之后,在视觉上呈现出异常清晰的效果,对于施工设计百利而无一弊。

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景观设计专业,丰富了景观设计教学内容,使景观设计教学更加生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真实的建筑、景点还原至教学课堂,使学生心生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了师生沟通的距离,提升了教学质量,凸显了虚拟现实技术强烈的交互性。但在各大高校实际教学中,囿于虚拟现实程序设计、硬件支持和技术推广的难度,无法最大限度地运用虚拟现实技术,造成资源的浪费。在此,呼吁各大高校增大对于虚拟现实教育的投入,积极培训教职工,以期景观设计专业蓬勃发展。

作者:林崇华 刘曌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郭雨.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美术教育研究,2016,10

2.杨萍.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解析.城市地理,2016,22

3.文铮.虚拟现实技术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前景.中外建筑,2006.5

4.王宏信,赵月宁.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河南科技,2011.15

5.胡海辉,陈旭,龚束芳.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