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执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05:46:46

综合执法

综合执法范文篇1

一、加强制度建设

按照县2013年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要点,进一步执行好各级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重点领域规范性文件。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办事,不得违法设定行政许可、处罚、收费、强制等事项,不得违法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尤其要严格执行前置备案审查制度,经县政府备案审查登记后方可实施。

二、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

一是着力推行“和谐执法”,大力开展文明执法。二是做好与国务院、省、市政府再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的衔接,对省、市政府决定下放我县可能与我部门相关的行政审批项目做好对接工作,对县政府公布保留的涉及商务活动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优化审批程序、缩减审批环节,更加高效便民。三是落实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要严格执行《2013省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执行标准汇编》中已编录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切实维护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执行标准的统一。建立行政处罚典型案例类比制度,切实解决“同类不同罚、合法不合理”等现象,并通过执法监督检查、案卷评查、回访当事人等方式,加大监管力度,促进制度落实。四是深化对行政执法人员行为的监督。要以贯彻实施《行政强制法》为契机,经常性组织开展对行政执法人员的监督检查工作,重点对行政强制规定的执行情况、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执行标准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时要求执法人员整改到位。

三、几点工作打算

综合执法范文篇2

20*年是我市率先发展的决战之年,也是我们面对繁重工作任务,不断接受挑战和自我加压的一年。作为办公室主任,我在加强学习、廉洁自律、综合协调、上传下达、督促检查和服务保障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述职如下,请大家评议指正。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我是一名行政执法人员,我深深体会到行政执法局是一个业务技术很强的部门,要求我要不断熟悉掌握业务知识;行政执法局是一个事事与老百姓紧密相连的部门,要求我想群众之所想,强化服务意识;执法局和开发商、建设单位打交道多,要求我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管好自己的行为。

理论上的成熟是一名干部政治上成熟的基础。为此,我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政治素养。在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上,我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围绕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切实把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精髓,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树立以人为本,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群众观。努力在真学、真懂、真用上下功夫。做到每天的报纸必读,上级来文精读细研、全面掌握。同时,我一有空就参加业务会、论证会、现场办公会,主动向专家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使自己掌握基本的规划管理知识。从而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六”大精神上来,把学理论、学业务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一起来;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统一起来,做到学用相长。

二、放眼长远、严于律自,强化忧患意识和防腐能力

从严治党,反对腐败是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我作为一名普通党员,一名普通干部,理应做到身正、行直、言诤,倍加珍惜今天这份工作,从点滴细小之处严格要求自己,牢记“两个务必”、风清气正,踏实工作。

作为办公室主任,起码在中层干部范围里要做好廉洁的表率。事实上,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大家都在看着我,我工作做得好坏,都在或深或浅的影响着周围的同志。所以我时时告诫自己,一定要洁身自好,外塑形象,内强素质,在招待来客、后勤管理方面建章立制、勤俭节约,决不充当老大,要面子,耍风光。对自己的行为,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党政干部廉洁自律的准则要求自己,不到娱乐场所,不吃高档饭,不抽高档烟,坚决做到廉不言贪,勤不言苦,静以养身,俭以修德。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我们这个时代远比封建社会先进百倍,诚听老百姓意见,关心老百姓困难更应作为一名合格干部基本的素质。千百年来这都是执政者所遵循的基本规律。一年来,我接待老百姓1000余人次,接听电话2000余个,始终做到热情接待、耐心解答,积极为老百姓分忧解愁。我就常常想,我出生在条件很差的山区农村,能有今天好的工作,好的生活,来之不易,不应该有什么生活上的不满足,有的只是学业上、工作上的差距。追名逐利这种思想不好,要放眼长远。常怀乐观之情,常思不足之事,处理好“满足与不足”的关系,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放在为老百姓办实事上,做到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办事。这是我的一点体会,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三,强化服务,提高效率,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

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繁多复杂,需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开展工作。一年来,在办公室人员少的情况下,我合理安排,充分调动全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搞好服务,参与政务,完成任务,办好杂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保证了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转。一是处理好来文来电和全局工作任务的督促检点工作。全年共处理来文2500余件,接听电话2000余个,有任务安排的400余件,另外按上级督查部门的要求,对安排的工作进行积极协调,检点完成,包括领导批件在内全年共督导工作600余件。安排会议700余次,平均每天最少有三个会,比如市里参加的会忘了安排要承担责任,安排不合适也要受批评,这些工作办起来都是小事,误了就成了大事。二是加强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狠抓了机关的考勤工作,强化了大家的劳动纪律,加强管理,做好办公场所的保洁工作,特别是水、电、暧,完善了集中供热手续。给老干部宿舍的供水系统进行了维修,保养,加强车辆管理,对全系统消防安全进行全面检查,全系统124台车辆以及防火、防盗方面安全率达100%,较好地保障了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转。三是组织好各类会议。全年共组织或参与组织全局各类会议60余次,起草各种材料30余篇。为科学研究决策,合理安排部署全年规划工作,提供了保障。四是做好接待工作,2006年,共接待兄弟单位参观学习和上级检查26次,联系安排外出考察学习4次,我们本着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热情检朴的原则,给兄弟单位留下很好的影响,圆满完成各类接待任务。五是抓好宣传工作,全年机关工作在省、市级电视台、报纸报道达60余次,对塑造执法局良好的服务形象,优化政务环境做了一些工作。六是其它工作。加强了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完成了02年之前文书档案的移交进馆工作,文书管理经验收达省一级水平。按时安排完成了两会期间省、市人大、政协提案、议案的答复工作,提案答复质量进一步提高,受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新闻媒体的好评。

一年来的工作使我深深的体会到:办公室工作随机性、突击性的任务较多。要想干好就必须树立六个意识:一是廉洁意识。办公室工作涉及面广,事务性强,如果管不住自己的“脚”,不该去的地方瞎去;如果管不住自己的“口”,不该吃的胡吃;如果管不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乱拿,就会脱离群众走向腐败。二是责任意识。高质量的工作来源于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责任意识不强,工作就会出现漏洞,任务就不可能完成好。三是要有超前意识,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工作想在前,干在前,做在前,在被动中争取主动,全方位地为领导搞好服务。四是进取意识。做办公室工作就是要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项工作不能满足于一般化,都要争先创优,争创一流。在全局各处的工作中起表率作用。五是效率意识。办公室工作是综合服务性工作,提高效率,就是要准确、迅速、公正、合理地完成每项任务,养成高效、快捷的过硬工作作风。六是全局意识。办公室工作必有通盘运筹,把握大局,始终站在全局的高度谋大事,想长远,坚持在大局下开展工作,统一调动力量,集中优势资源,努力促进全局中心任务的完成。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如果说做了一些工作,能顺利完成各项任务,这主要与每位局领导的支持和认可分不开的,与在座的每位同志的关心帮助分不开,与办公室全体人员的团结协作分不开。但是工作的不足和差距还存在,主要表现在:制度建设方面还薄弱,照章办事不足,靠经验办事有余,在有些方面还不够虚心,工作思路不宽,眼界不远,工作的主动性、超前性不够。今后,随着对工作的进一步熟悉,我更要做到不骄不惰,更要注意廉洁行政,把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放到阳光之下,放到群众中去,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指正,努力做到刻苦学习,提高素质,牢记宗旨,服务群众,把工作做得更好。

综合执法范文篇3

自2004年至今,根据党中央的部署,我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正式启动,通过各级文化主管单位的协同分工,创设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从近年来我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效来看,通过执法工作的稳健推进,极大地净化了各地的文化市场,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多的优质文化产品。在看到前述工作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的同时,各级文化主管单位以及文化执法部门应当充分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是: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持续上升,随之而来的,便是我国同世界各国在文化产业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由此使得各种文化业态如同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这便给我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带来全新的挑战,同时现行的文化体制也亟需深入改革。考虑到这一现实要求,各级文化综合执法部门应当连同各地的文化主管单位,对现行文化综合执法体制加以更新、补充和完善,以便确保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能够当前一个时期我国文化总体发展水平与发展趋势相匹配。面对国内文化市场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侵犯著作权、黄赌毒等不良信息、非法出版物等问题,文化综合执法部门应当将之作为重要的执法内容,常抓不懈,同时应当尽量避免陷入以往“运动式”执法的执法误区。还有就是,广大文化综合执法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文化市场管理问题,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推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更好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更好地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二、如何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

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需要完善管理规章,落实岗位责任,积极为广大执法工作人员创设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契机,打造专业的执法队伍,为辖区内的文化机构从业者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同时需要注重执法办案质量的提升。1.完善管理规章,落实岗位责任。基于切实提升综合文化执法力度的考虑,文化综合执法部门应当秉承法治原则,同时应当制定完备的管理规章,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行政执法效率,要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对于执法工作人员采取责任倒追制,以便确保责任能够落实到具体的个人。还有就是,文化综合执法部门应当注重提升执法人员的职业伦理观,以便使其能够自觉抗拒腐败,公正执法。此外,要通过对市场的调研,制定精细化管理方案,量化考核,规范业文化市场经营行为。2.积极为广大执法工作人员创设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契机。首先,各级文化综合执法部门应当通过系统、科学的制定建设,形成严格、规范的内外部执法监督机制,以此实现对综合执法工作人员执法活动的有效约束和监督,督促每一名执法工作人员在文化执法的过程之中,能够做到不偏不倚、公正廉明;其次,各级文化综合执法部门应当为广大执法工作人员组织专题培训,通过培训的形式,帮助广大执法工作人员实现理论素养的增强和法律素养的提升,进而使综合文化执法队伍的整体执法能力得到增进;最后,各级文化综合执法部门应当为辖区内的文化机构从业主与法定代表人组织培训,以便督促其能够合规经营与守法经营。3.打造专业的执法队伍。各级文化综合执法部门在招聘、录用执法工作人员时,应当严把审核关。对于一些在文化执法工作中表现欠佳的工作人员,要帮助其认真分析问题的成因。还有就是,各级文化综合执法部门应当全面落实综合执法责任制,严格确定不同岗位执法人员执法责任,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通过落实党内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方式强化文化市场执法监督。4.为辖区内的文化机构从业者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各级文化综合执法部门应当为辖区内的文化机构从业者进行法制教育,以此提升其守法经营的意识,并能够在日常的生产、经营的过程之中,自动给予文化综合执法人员的执法工作以配合和协作。5.注重执法办案质量的提升。各级文化综合执法部门应当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举报受理制度等,统一执法办案文书格式,对举报、检查、立案、调查、处罚、结案等各个环节做出了严格规定,确保办理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依据正确,处罚内容适当,从而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

三、结语

随着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成熟以及文化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文化综合执法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文化综合执法部门而言,应当打造一支具备较高理论素养、法律素养以及执法能力的现代执法工作人员队伍,并在日常执法工作中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以此实现自身执法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殷星辰,汤道刚.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面临的法律困境与对策建议[J].新视野,2007(4):24-26.

[2]郭睿.基于服务型政府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模式创新[J].学理论,2010(6):38-39.

[3]付光河.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文艺生活旬刊,2013(1):208-208.

[4]祁佳.浅谈如何提升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人员职业素养[J].鄂尔多斯文化,2014(1):44-45.

[5]刘创举.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振奋精神,努力工作,迎接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新挑战[J].文化市场,2011(2):35-35.

综合执法范文篇4

执法制度体系建设是规范执法的前提和基础,依据《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管理办法》,着力抓好制度建设,做到职权清晰、责任到人,促进执法人员严格执法程序,确保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重点抓好五个方面:一是完善业务工作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二是完善执法状况考评制度。三是完善执法责任追究机制。四是完善执法监督制约机制。五是完善协调协作和信息通报制度。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协作联动和交流互通,是提高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效能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建立完善文化市场管理许可与行政执法部门以及与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在文化执法中的协调协作制度,对日常工作情况、重大案件情况、市场最新动态等情况进行通报,加强交流、沟通和互相告知,从而形成执法一盘棋,增强执法合力。

二、建立文化市场监控和指挥系统

文化综合执法特别是网吧、网络管理科技含量高,要对网吧、网络实行有效监管,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从目前的人对人、面对面的传统监管模式,转变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有效的监管模式,升级建设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技术监控平台,或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协调,探索推进与公安网络监控平台资源共享,建立起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监控和指挥系统,推动执法工作信息化、数字化,实现技术监管与人工监管的有效结合,弥补执法人员不足的现状,避免执法人员的交差检查和重复检查,解决文化市场管理方式和手段较为落后的局面,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效能,增强应急处置和快速反应能力。

三、大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是规范执法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根据编制总额配备执法人员,对于缺编人员尽快补充并按规定考试录用,确保建设一支力量充足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在全市统一实行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准入制度,新录用人员必须通过执法资格考试。进一步加大引进网络、法律等专业人才力度,充实一线执法队伍,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能力。二是加强业务能力建设。根据文化综合执法工作发展的需要,按照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的要求,坚持以教育培训为基础,以“专业化”建设为方向,采取举办法规培训班、专家讲座、教学执法、案例研讨、知识竞赛、案卷讲评、交流和观摩、学习借鉴兄弟省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好经验好做法等多种形式和方法,下大力气抓好队伍业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能力,力争造就一批专家型、复合型、创新型执法骨干。三是深入开展网上执法办案。深化文化执法办公系统和监察系统的应用管理工作,切实将受理、调查、审核、处罚等工作全部在网上进行操作,杜绝网外循环,进一步规范案件办理。四是要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对执法人员要高标准,严要求。

四、加强文化综合执法保障体系建设,调动执法人员积极性

综合执法范文篇5

当前,文化市场的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面临着新要求。随着我国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市场的不断繁荣,各类文化市场主体迅速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和各种新型文化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迫切需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方式不断更新,创新管理模式。

二、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的概念界定

(一)文化市场。“文化”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词汇,一般来说,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文化是指:人们在历史长河生活中勤劳收获的物质与精神之胜利果实。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在历史实践中的反映。中国有着几千名的文明历史,自然而然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在我国,文化市场主要包括了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市场、演出市场、娱乐市场、互联网文化市场、印刷业市场、艺术品市场、文物市场等多种类型。(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依据文化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办法》的规定,本办法所称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是指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文化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理的具体行政行为。

三、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成本

政府对社会要进行监管,而在监管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多样化的消费,这些消费就形成了行政成本,文化执法管理的成本就包含在这些成本之中,属于政府行政管理成本的组成部分。(一)经费开支。维持一支文化执法队伍所必须的经费开支,建立一个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机构,维持这个部门的运转,财政必须为此付出一定的成本。(二)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共有文化市场法律、法规、规章近50部,包括文物、娱乐、演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互联网、新闻出版、版权、广播电影电视等领域。在现阶段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中较为常用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等。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对文化市场进行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完善文化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三)执法人员。执法人员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执法成果的水平高低,根据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要求,文化执法人员应具备相应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个人修养。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文化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四)装备设备。执法装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执法质量的高低,文化执法队伍的硬件设施建设情况,对文化执法队伍战斗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完善配强各级文化执法机构的装备设备。因此,执法设备也是执法成本之一。

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效益

效益,一般来说属于经济学的范畴,效益表面上是指通过某个行为获取一定的利益,但是在现阶段我国法学中还没有明确定义行政执法中的效益。成本和效益属于因果关系,行政机关在投入成本管理的过程中,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效益,这个效益可以是经济上的,亦可以是精神上的,这就是行政效益。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效益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有效净化文化市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机构的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文化市场进行有效的管理,各级各地区文化行政执法机构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依法行政,积极履行职责,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通过对文化市场的执法管理,可以有效的达到管理目的,净化文化市场,促进文化市场繁荣稳定。(二)有效提高文化行政执法水平。管理规范,执法才有力度。文化执法是行政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执法的有序开展,主要是由于行政执法水平的不断提高,当然随着文化执法的不断实践和推进,其也在促进着整个社会行政执法水平的提高。

五、文化行政综合执法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影响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效益的内在因素。1.法律法规方面。我国文化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是十分健全,相对较为落后,不能跟上文化市场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当今社会网络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加突出了法律的滞后性这一特点。在依据现阶段的法律法规来进行执法时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困难,这样就相对会影响文化执法过程中的效益。2.执法素质和意识。部分文化执法人员自身的法律理念不够深刻、对法律法规的了解、掌握不慎、理解不透彻,在执法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运用法律法规,个别素质不高的执法人员为了达到目的采取过于简单粗暴的执法方式,致使法律的威严收到了损害。这当然也会影响文化执法所取得的效益。3.硬件设施较为落后。文化执法作为行政执法中相对较为弱势的执法力量,存在着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相对不够重视的尴尬处境。政府部门不重视,财政资金自然落实不到位,这就导致了文化执法的执法装备、执法车辆等跟不上执法任务的需求。这对文化执法效益也产生重大的影响。4.缺乏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单独执法。文化市场是一个复杂宽泛的领域,随着现在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文化市场更是出现了更多复杂的问题。在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部门开展执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市场监管、公安、环保等部门的配合,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二)影响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效益的外在因素。1.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没有被发挥作用。宪法规定了人民群众的监督权,但是,在实际生活的过程中,这项权利却没有有效地使用。一方面是现阶段还没有建立有效畅通的监督渠道,部分群众不知道监督到情况后到哪个部门去投诉。另外一方面是有部分群众法律意识淡薄,没有监督意识。2.文化市场发展速度较快。中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文化市场自然而然更新换代飞速,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市场出现的很多新领域的东西,这在客观上对执法的效率和执法的成效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发展十分迅速,这给传统的文化市场执法带来了新的难题。

六、优化文化行政执法成本与提高文化行政执法效益

在执法过程中必然需要考虑到成本,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减少执法成本,提高效益。(一)完善文化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文化市场大发展大繁荣的推进,之前制定的文化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有部分已经不能跟上现阶段我国文化市场发展的进度。所以完善符合现阶段文化市场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二)提高理念认识。在文化执法过程中,时时刻刻都有成本的消耗,要达到缩小成本和扩大效益的目的,就必须要提高文化执法人员对成本与效益的认识和了解,把节约成本的意识灌输到执法人员的脑海之中。(三)完善执法体系和队伍完善执法体系。强化执法队伍,主要提升执法人员的综合素养。要教育执法人员树立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提高法律知识水平,培养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业务素质,自觉维护政府形象和法律权威,自觉约束浪费行为。(四)健全责任承担机制重视违法执法现象。建立健全执法机关的责任承担机制,行政机关应该对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对外承担责任和后果。在执法过程中应该最大化提升行政相对人的地位,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益,这样才能充分扩大行政执法的效益。(五)优化文化行政执法成本。文化执法部门在每年做预算时,应该据每年文化行政执法实际支出或者具体工作量,科学合理地确定文化行政执法成本,认真编制新一年的部门经费预算,规范使用财政资金,千方百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争取用最低的成本得到最大的收益。(六)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执法的有效开展需要有效的监督,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能有推进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宪法赋予了人民群众监督权,在政府部门具体开展中应该充分畅通监督渠道,使群众能够顺利行使监督权。通过群众和媒体的监督,文化执法部门能够更加广泛地开展综治执法工作。

七、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本文主要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同时分析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执法成本、执法效益等几个方面。通过成本效益理论分析文化执法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提出建议,以期能够为今后的文化执法工作提供相应经验和启迪。(二)研究展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我国行政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今后的文化执法中,必须不断改进不足,充分考虑执法的各项成本因素,采取各项措施,争取达到效益最大化。我国现处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时期,文化前所未有地繁荣,文化越繁荣,文化市场就越发达,市场监管就越重要。只有建立成熟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才能有效地对文化市场进行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黄桂英.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法制建设的若干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2]浙江省文化厅.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新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2009:77-78.

[3]百度百科.文化市场[EB/OL].

[4]马凯.行政立法监督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5]张悦.法治的社会成本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2.

综合执法范文篇6

1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1文化市场与综合执法队伍之间存在着矛盾。文化市场是庞大的,综合执法队伍存在着有限性,双方之间存在着矛盾,对文化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文化市场具有非常广的覆盖范围,与企业的内部控制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由于市场的庞大,文化领域的从业人员增多,且在各个地区分布,而执法人员有限,就会出现执法不到位的问题。从当前的文化市场所产生的问题来看,往往会存在违反规定操作的情况,但是问题解决了,还会出现新的问题,文化市场执法人员往往力不从心,在工作中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状态,虽然夜以继日地工作,但是并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1.2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中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中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存在法律法规没有严格落实的问题。由于文化市场运行中没有树立良好的法律环境,法律文件严重缺失,导致执法工作不能全面展开。当前的政府部门都在简政放权,一些法规的存在滞后性,在文化市场的整治中没有落实,使得执法部门的管理不到位。此外,群众的法律意识不够健全,还存在知法、懂法,却不按照法律规定执行的现象,导致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不能够有效实施。1.3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存在执法不到位的问题。虽然关于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出台了细则,但是,由于执法手段不够,就会导致违规行为存在,一些处罚难以执行。当前的文化经营者中,部分人员的素质比较低,不愿意接受文化市场执法人员的管理,就会导致执法不到位的现象发生。1.4文化市场执法人员的专业知识匮乏。当前正处于文化大发展时期,一些新的科学技术以及新理论都融入到文化市场执法中。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包括自动化技术、智能仿真技术在文化领域推广,一些图书刊物的真伪很难辨别。现在的文化市场执法人员由于专业知识匮乏,对于文化市场法律知识难以准确掌握,文化市场执法方法没有落实到位,使得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展开。

2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问题的有效对策

2.1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立起来。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而且要规模化发展,不仅数量满足执法要求,执法人员的个人素质要有所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水平也要相应地提高。此外,执法人员还需要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就需要不断地吸收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将较高职业素质的执法队伍建立起来,要求这些执法人员不仅要精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保证执法人员在职业岗位上都能够发挥其价值。执法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就是要管理好执法行为,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能效,并做好执法人员执法能力的考核工作,做到优胜劣汰,提高执法队伍质量,保证执法管理水平。2.2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和立法程序要不断完善。从当前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情况来看,需要将执法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从实际的需求出发进行文化立法,完善立法程序。当前要积极开展文化立法项目,就需要改进法规文件,不断地扩充条例文书。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于文化市场的法律体系要予以健全,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治理,构建文化法制系统,推进文化市场健康稳定发展。2.3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要强化联合执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中要将执法工作协调机制建立起来。执法机构在执行工作中,要将检查意见融入到执法工作中,提高执法力量。将执法联动机制构建起来,将文化执法工作与有关的部门建立关联性,做好文化执法部门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工作,构建信息交流渠道,实现联合执法,使得执法的力度有所增强。在文化市场中依然存在违反法律和违反相关规定的现象,就需要采用联合执法的方式解决。2.4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部门要重视培训工作。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的职业素质要提高,就要重视培训工作。培训工作要打破单一的模式,做到全方位培训,对执法人员从多个角度展开培训,培训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通过培训提升文化市场执法人员的职业素质,要组织他们集中学习,还要引导执法人员自主学习,使他们的执法水平有所提高。对执法人员展开全方位的培训工作,提高执法人员的管理意识,管理工作按照法规文件展开,使得个人的业务能力增强。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部门对于规范文化市场,推进文化市场的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市场的发展要跟上时代潮流,要不断地改变执法理念,调整工作模式,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政治水平。此外,还要对文化法律文件进一步完善,将多个部门联合起来,施行合作执法,由此可以增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度,对文化市场有效管理,确保文化市场的健康运行、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文洁.文化市场依法管理以及满足群众文化需要的途径探寻[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6(4):20.

[2]商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后勤管理工作委员会在京召开理事长会议[J].中国行政管理,2011(7):102.

[3]隋春蕾.浅谈对基层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决策与信息旬刊,2015(3):118.

[4]工敬东.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干部的廉政建设是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4):66-67.

综合执法范文篇7

一、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农业执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农业执法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处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形势迫切需要加强农业法制建设,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提供有力保障。农业执法是农业法制建设的关键环节,是保障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各级农业部门要以加强和改善农业执法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法制建设,提高农业依法行政水平,更好地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进步。

(二)加强农业执法是解决农业农村突出矛盾的迫切要求。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假劣农资坑农害农案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损害了农民利益,危害了人体健康。严厉打击违法行为,规范农资市场和生产经营秩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是新时期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级农业部门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农业执法面临的新形势,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拿出新思路,采取新举措,探索新机制。

(三)加强农业执法是转变农业部门职能的迫切要求。目前由农业部门负责执行的农业法律和行政法规共有38部,总体上看,法律法规赋予农业部门的法定职责得到了较好履行。但是,由于存在认识不足、体制不顺、力度不大、手段不强等问题,影响了一些地方农业部门及时、全面地履行法定职责,导致有些职责履行不到位。全面履行法定职责,既是法律法规赋予农业部门的法定职权,也是农业部门的法定义务。农业执法是农业部门法定职责的重要内容,也是履行法定职责的有效途径。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把加强农业执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确保各项法定职责得到全面履行,农业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

二、加强农业执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四)加强农业执法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履行农业部门法定职责为核心,以加强农业执法和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为抓手,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农业产业安全为重点,着力创新农业执法体制机制,切实提高农业执法能力和水平,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

(五)加强农业执法的基本目标。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农业部门履行法定职责的能力和执法的水平,经过3年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农业执法体系基本健全,县级全面推行综合执法。

--农业执法监督制度逐步完备,农业执法行为有效规范。

--农业执法装备手段得到改善,农业执法能力显著提高。

三、全面履行法定职责

(六)认真梳理法定职责。各级农业部门要对农业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由本级农业部门承担的法定职责进行认真梳理,将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业投入品管理、动植物检疫防疫监督、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民权益保护、农业生产安全监管、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管理、农业产业发展促进等方面的标准制定、质量监测、风险评估、行政许可、监督检查、行政强制、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行政指导等法定职责细化分解,落实到岗位,责任到人。

(七)切实落实法定责任。各级农业部门既要重视生产服务,也要重视行政执法;既要重视立法工作,也要重视法律实施;既要重视事前审批,也要重视事后监管;既要重视质量监测,也要重视案件查处,做到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要定期对所负责实施的每一部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和评估,分门别类地制定整改措施,切实解决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法定职责得到全面履行和落实。

四、创新执法体制机制

(八)健全农业执法体系。要创新农业执法体制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建立以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为主干、与法律法规授权机构执法相结合的农业执法体系;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一站式”综合办公;进一步健全农业检验检测体系,鼓励和支持建设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为农业行政执法提供技术支撑。

(九)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实行农业综合执法,是农业执法体制机制的创新,有工作依据,有实践基础,应坚定不移地推进。要力争三年内,在全国农业县(市、区)全部实行综合执法,实现行政处罚职能统一行使,执法人员统一管理,执法力量统一调度,执法文书统一规范,为农业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已全面推开综合执法的地方,要重点加强经验总结和规范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执法的能力和水平。还没有开展的地方,要制定规划,加快推进。

各地在推进综合执法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是综合的内容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法律法规赋予农业部门的执法职能应当由一个综合执法机构实施。法律、行政法规授权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渔政监督机构和植物检疫机构,各自在授权范围内履行相应的执法职能;在县一级,可以与综合执法机构实行统一调度管理,联合开展执法行动,分别实施行政处罚。

二是综合的范围在现行体制内进行。综合执法在本级农业部门的职责范围内进行,不跨部门综合。畜牧兽医、水产、农机部门单独设置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实行综合。

三是综合的职能主要是行政处罚权。综合执法机构主要行使执法环节中的行政处罚权,行政许可、行业管理、检验检测等仍由原专业管理机构承担。

四是综合的重点在县级。县级农业部门是农业违法案件的基本管辖主体,承担着绝大部分农业执法任务,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的重点是加强县一级。

五是综合的形式因地制宜。综合执法机构的设立要经当地政府或编制部门批准,有与承担任务相适应的编制和人员。各地农业部门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不同的综合执法模式,提高执法效率和效果。

(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坚决做到该取消的一律取消,该调整的必须调整。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和管理规范,切实解决审批与监管脱节问题。对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切实加强监督管理,防止出现监管职能“缺位”或“不到位”现象。完善“一门受理、统筹协调、规范审批、限时办结”的运作方式,推进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大力加强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审批行为。建立和完善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重大行政许可决定备案制度、行政许可决定公示制度、行政许可听证制度。统筹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及时编制并公布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具体行政许可项目和相关内容应当及时在网上公开,方便查询,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十一)加强农业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农业检验检测是政府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农业执法的重要技术支撑。要加快推进农业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执法的技术服务能力。强化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加强检测人员培训,提高检测人员素质和水平,规范检测程序和行为,确保检测工作科学、公正、有效,提高农业检验检测机构公信力。

(十二)完善执法工作机制。建立执法协调机制。农业部门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及时沟通信息。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处理好农业部门内部综合执法与专业管理的关系,既要分工明确,又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执法合力。建立执法协作机制。在坚持属地管辖的前提下,对大案、要案、跨区域案件加强部门间、省际间协作和联动,最大限度地惩处违法行为。建立执法信息共享机制。要及时、全面地公开行政许可信息,方便各地执法机构查询。做好检测与案件查处的衔接,组织抽检的部门或单位要及时将检测结果告知执法机构,以便尽早启动处罚程序,及时固定证据,纠正和制裁违法行为。建立执法长效机制。要将日常执法与集中执法相结合,更加注重日常执法,实现执法的经常化、制度化。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引导管理相对人自觉守法,减少违法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建立执法监督检查机制。要制定年度执法监督检查计划,对农业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的实施情况开展监督检查,促进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本部门、下级农业部门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有不履行法定职责、越权执法、滥用职权、违反法定程序等行为要坚决纠正,严肃处理。建立执法考核评议机制。加强对农业执法工作的评议考核,把是否履行法定职责以及执法效果的好坏作为衡量本部门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

五、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十三)加强执法人员管理。要严把执法人员考试录用关,根据工作需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考试、考核、选调等办法从现有农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符合条件的人员中录用执法人员。认真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农业执法人员需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政执法证》上岗执法。建立执法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强化对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作风纪律锻炼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建立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廉洁高效的专职农业执法队伍。

(十四)健全执法管理制度。要建立执法公示制度,实行执法依据、权限、程序和办案结果四公开,推进“阳光执法”。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大执法责任追究力度,确保执法人员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完善执法统计制度,及时收集、汇总、分析和报送执法信息。落实行政复议制度,加强宣传,畅通渠道,提高层级监督力度。

(十五)规范执法行为。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加强和改进执法作风,确保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始终坚持“六不准”,不准从事经营活动,不准越权执法、违反程序办案,不准下达或变相下达罚款指标,不准借办案之机为自己和亲友谋利,不准接受吃请和收受好处,不准作风粗暴。

六、强化组织领导和执法保障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业执法工作的组织领导。农业部农业法制工作领导小组要统筹协调部内法制工作,指导地方农业部门的法制建设。地方各级农业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加强对农业执法工作的领导,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积极推进执法体制机制创新,及时解决农业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农业执法,如期实现农业执法的基本目标。

(*)完善农业立法。各级农业部门要配合立法机关加强农业立法调研,完善农业法律法规。及时总结法律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提出立法建议。加强配套规章制度建设,细化农业法律法规的原则性规定,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农业执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合执法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五有”建设为目标,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农业产业安全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完善综合执法机制,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基础,规范农业综合执法行为,全面提高农业执法能力,进一步推动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综合的内容,法律法规赋予农业部门的执法职能由一个综合执法机构实施。法律、行政法规授权的动植物卫生监督机构,在其授权范围内履行相应的执法职能。

二是综合的范围在本级农业部门的职责范围内进行,不跨部门综合。

三是综合的职能,主要是行政处罚权。综合执法机构主要行使执法环节中的行政处罚权,行政许可、行业管理、检验检测等仍由原专业管理机构承担。

四是综合的重点在县级。县级农业部门是农业违法案件的基本管辖主体,承担着绝大部分农业执法任务,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的重点是加强县一级。

五是综合的形式因地制宜。综合执法机构的设立要经当地政府或编制部门批准,有与承担任务相适应的编制和人员。三县农业部门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不同的综合执法模式,不断提高执法效率和效果。

三、目标任务

按照“有编委批准的正式机构、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执法队伍、有与执法相适应的执法手段、有完善的执法制度、有明显的执法效果”的“五有”标准,进一步落实机构职级、编制人员、执法经费,实现行政处罚职能统一行使,执法人员统一管理,执法力量统一调度,执法文书统一规范,努力实现机构法定化、队伍专职化、管理正规化、手段现代化、效能最大化。到2012年,建成全市结构合理、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程序明晰、执法有力、公正高效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

四、建设内容

(一)健全农业执法体系。坚持行政处罚职能与行政许可、检验检测职能相分离的原则,创新农业执法体制机制,理顺职能,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1、建立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建立以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为主干、与法律法规授权机构执法相结合的农业执法体系。成立市、县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统一名称为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XX县农业执法大队,作为农业行政部门的内设机构,可下设2—3个中队及办公室,并确定行政执法类机构管理。具体事宜由农业行政部门与人事、编制部门衔接,根据国家有关依法行政的要求和行政执法管理规定确定。

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市、县农业综合执法机构集中行使法律、法规、规章赋予农业行政部门的行政执法职能,集中行使执法检查、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承办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植物新品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机械等方面以及其他由农业行政部门交办的市场整治、案件查处等工作。

市农业执法支队负责具体承办实施全市农业综合执法业务工作;承办全市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和培训工作;承担城区农业执法职能;对三县农业执法大队业务工作进行指导督查和考核;查处本行政区域或省、市其他执法机构移送的大要案件以及上级部门交办案件。三县农业执法大队在农业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在法制工作机构和市农业执法支队指导下具体履行所辖区域内的农业综合执法职能。

2、加强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建设。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工作力度。进一步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和管理规范,切实解决审批与监管脱节问题。对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切实加强监督管理,防止出现监管职能“缺位”或“不到位”现象。进一步完善“窗口受理、统筹协调、规范审批、限时办结”的运作方式,积极推行“一个窗口”对外制度。统筹推进网上审批制、告知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和超时默认制等制度,建立电子监察,实施实时监督,促进行政审批公开、便民、高效运行。

3、加强农业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农业检验检测体系,为农业综合执法提供技术支撑。依托省市农委合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加快推进农业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执法的技术服务能力。强化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加强检测人员培训,提高检测人员素质和水平,规范检测程序和行为,确保检测工作科学、公正、有效,提高农业检验检测机构公信力。以建立和完善检测手段为重点,全面提升检测能力和水平,初步建立起一个由市、县、区域中心站三级组成的,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以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框架和运行机制,完善制度,对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全过程监管,有效改善和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水平,主要检测指标达到国家或行业标准。

(二)健全执法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行政处罚程序、案件举报、案件处理、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行政处罚取证、行政执法公示、行政罚没款物收缴、案件统计、案卷评查等规范和制度。健全重大案件移交和报送制度、大要案督办制度,建立乡镇集贸市场农资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信息员制度等。落实行政复议制度,加强宣传,畅通渠道,提高层级监督力度。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将具体执法责任分解落实到内设科室(中队)、岗位和人头,严格考核;建立执法岗位轮换、错案责任追究、执法人员回避等制度,保障执法公正。

(三)完善执法工作运行机制。建立执法协调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及时沟通信息。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处理好农业部门内部综合执法与专业管理的关系,既要分工明确,又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执法合力。建立执法协作机制。在坚持属地管辖的前提下,对大案、要案、跨区域案件加强市县协作联动,最大限度地惩处违法行为。建立执法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公开行政许可信息,方便各地执法机构查询。做好检测与案件查处的衔接,组织抽检的部门或单位要及时将检测结果告知执法机构,以便尽早启动处罚程序,及时固定证据,纠正和制裁违法行为。建立健全重大农业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开通农业行政执法投诉举报电话,制定受理、处置举报投诉规则,完善重大农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执法长效机制。将日常执法与集中执法相结合,更加注重日常执法,实现执法的经常化、制度化。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引导管理相对人自觉守法,减少违法行为。建立执法监督检查机制。制定年度执法监督检查计划,对农业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的实施情况开展监督检查,促进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本部门、下级农业部门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有不履行法定职责、越权执法、滥用职权、违反法定程序等行为要坚决纠正、严肃处理。

(四)健全执法队伍。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考试、考核、选调等办法从现有农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符合条件的人员中录用执法人员,充实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的执法人员应具备下列要求: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具备农业执法相关的专业和法律知识;经过农业执法专门培训考试合格,取得资格证书;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政执法证》上岗执法。

(五)完善执法设施。按照农业部有关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要求和我市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需要,市、县两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执法装备,达到以下要求:有相应的专用办公场所,人均办公用房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人均辅助用房不低于15平方米(包括听证室、询问室、档案室及必要的罚没物资存放场所);有相应的执法交通车辆,按1辆/3—5人的标准配备;有与工作相适应的通讯设备、办公设备、取证工具、档案信息处理设备等执法装备,并逐步更新;独立或依托农业信息机构建立农业综合执法信息交换平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农业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一把手挂帅的领导小组,把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确保顺利、有序开展。要积极争取机构编制、财政和政府法制部门的支持,推进体系建设。

(二)开展立法调研。配合立法机关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加强对农业立法过程的相关课题调研,完善农业法律法规。及时总结法律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提出立法建议。加强配套规章制度建设,细化农业法律法规的原则性规定。

综合执法范文篇9

一、综合性港口水上交通安全行政执法模式现状以及存在的执法体制弊端

综合性港口中既有商业码头,又有渔业码头,商船与渔船往往共用同一进出港航道和港内锚地。在综合性港口中,一般均设有基层海事和渔监部门,港通安全执法模式是海事、渔监两部门共同行使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职能,在体制方面主要体现出的问题如下:

1、管理主体不明。对行政事务所归属的行政主体不明确,行政机关相互间容易产生扯皮或相互推诿责任。如对综合性港口以及专用水域、航道、锚地的管理主体定位问题,国内众多港口也存在“商、渔”地位彼此不分主次的现象。

2、管理要求不统一。海事、渔监两部门设置在同一综合性港口中并对外行使行政执法职能,由此便存在阶段性管理侧重点不同步、执法工作内容和要求不一致以及适用的依据和标准不相同,容易造成“一严一松”现象,影响了执法的权威性、连贯性。

3、管理协调机制难以有效形成。在船舶登记、船员持证、动态监管搜寻救助等诸多方面未能做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海事、渔监两部门也未形成定期或不定期的联席会议等协调制度,直接影响到监管的效率。

二、综合性港口构建水上交通安全行政综合执法模式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

1、行政综合执法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根据理论界的提法,行政综合执法是由以下几个法律要素构成:

(1)行政综合执法的成立必须基于行政主体的执法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规定,行政事态的管理和管辖没有清楚的职能承担者。

(2)行政综合执法是一种权力转让型的执法,这种权力的转让涉及到原有法定职能的重新调整和配置,根据职权法定原则,必须在严格的法律依据和程序下取得,且取得行政综合执法资格的行政主体必须也是行政机关。

(3)取得综合执法权的行政机关是一种多位权力组合的执法形态,其多位权力组合后便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的权力板块,因此,其在法律上的效力高于其他普通执法。

2、构建行政综合执法模式的法律依据

依据《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规定,我国首次在行政管理领域确立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法律规定,旨在解决行政管理领域中比较混乱的行政处罚行业。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使,势必涉及到行政机关机构调整和执法模式的改革,由此行政综合执法就应运而生。由此可见,综合性港口构建行政综合执法模式符合其构成要件,也有充分的法律依据,此模式的构建是可行的。

三、结合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特点和监管体制现状,科学构建水上交通安全行政综合执法模式

内河资源立体分布,各种水上活动相互影响和制约,综合性港口水上交通安全实施行政综合执法符合这一发展趋势,科学构建行政综合执法模式,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加强行政立法。在本着切合实际与大胆突破相结合的原则的基础上,在制定法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可先选择综合性港口进行试点,在积累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法规。二是从制定法规的内容来看,应包括机构的设置、编制及职责范围、行政执法处理(含处罚、强制等)程序、经费保障、执法监督等主要内容。

2、合理设置机构。从管理实践来看,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运作模式主要有授权新建专门机关行使等三种,管理体制的定位也主要有垂直领导、垂直与横向双重领导、横向领导等三种。要达到机构的合理设置,必须要加强监管力度、理顺各方面关系、提高工作效率,亦可考虑进一步拓展监管领域,将交通、港口、边防等部门的相关职能也纳入其中,实行港口“大安全”行政综合执法。

综合执法范文篇10

一、农业综合执法的成效应当充分肯定

自1999年开展农业综合执法试点以来,各地政府和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法》、《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关于实行综合执法的规定和要求,从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出发,积极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目前,全省17个市中有农(畜)业综合执法机构11个,占农(畜)业机构总数的57.9%;县(市、区)共成立农(畜)业综合执法机构93个,占农(畜)业机构总数的76%。全省综合执法机构在岗执法人员共1269人,其中公务员132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60人,事业编制人员1**7人。已经开展综合执法的地方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整合执法资源,提高执法效能。按照执法职能统一行使、执法人员统一管理、执法活动统一组织、执法力量统一调配、执法经费统一安排使用,政事政企分开的“五统一,一分开”原则,这些地方着力构建统一规范的农业行政执法新体制,对原有农业执法机构、人员和职能等进行整合,成立农业行政综合执法队伍,将分散在所辖事业单位中的行政处罚权集中统一行使,承担具体执法职能。改变了农业部门内部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状况,解决了执法力量薄弱和执法资源浪费的问题。宿州市农委原来是由种子、植保、土肥、兽药等事业站室从事农业执法工作,各类执法人员近70人,执法力量较为分散,20**年初成立了市农业综合执法办公室,仅保留精干执法人员24人。执法效能提高,执法成本降低,减轻了经营户的负担,受到群众好评。

2、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在农业综合执法试点中,试点单位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先后制定了农业行政执法责任制、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等,规范了行政执法、处罚、复议等程序,建立了行政执法公示和承诺、备案、罚没物及档案管理等制度,实行了案件评查、人员考核等办法,基本健全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农资市场的监督与管理由临时性、突击性检查走向经常性、规范化轨道。祁门县积极探索农资管理工作新思路,与工商部门合作,推行“诚信农资经营活动”,建立农资经营信誉档案和农资经营信用评价制度。对依法经营、诚实信用的农资经营户予以肯定,张榜公布其名单;对多次违法、违规农资经营户,则纳入“黑名单”进行重点监控。宁国市农委与工商部门联合制定《20**年农资市场监管实施方案》,共同监制农资经营购销台账、种子经营档案,对种子销售的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

3、加大执法调处力度,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在严厉打击违法活动的同时,各地农业部门的综合执法机构不断创新执法理念,开拓执法工作形式和内容,积极调解处理由于农民操作、使用不当或农资经营者指导、说明不当,导致减产、绝收等而引发的矛盾和纠纷。今年以来,灵璧县农业执法大队就积极调解处理各类纠纷40余次,有效地化解矛盾、解决纠纷,避免了事态扩大或上访,减轻了政府压力,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有效地解决了农业案件投诉难、处理难、维权难的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实践证明,实行综合执法,克服了行政执法主体过多过滥的弊病,执法力度明显加大,执法效果明显提高,农资市场监管明显加强。据统计,20**年,全省农业系统共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700余件,案值1000多万元,挽回经济损失1.67亿元,重大坑农害农违法案件减少60%以上,有效地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调研中我们看到:实行农业综合执法的县与分散执法的县,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两县相邻,但前者市场井然有序,农民维权投诉有门,后者往往是松散、临时性执法,很少立案查处。例如,20**年,祁门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对全县200多个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食用菌生产原料等农资经营网点进行多次检查,调查处理各类案件66起,而相邻的休宁县由于没有综合执法机构,全年查处的农资案件只有13起,而且多是简易程序,罚款仅4000多元。再如,萧县自20**年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后,至今未出现一起因农资问题而引起的群体上访事件,而与其毗邻的砀山县农民因反映假农药问题得不到解决,纷纷找县领导上访投诉,两县农资市场秩序大相径庭。

二、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的阻滞因素亟待消除

虽然我省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有所进展,但总体上还不理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阻滞因素一: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定为事业单位,存在很多弊端。农业综合执法属行政执法范畴,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具体承担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职责,是法定职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规定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要》的要求,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理应是行政单位。但从我省实际情况来看,90%以上的农(畜)综合执法机构是事业单位,其中还有20%左右是差额或自收自支性质,虽然多数单位经过编办批准(约占60%),但很多是“只批牌子、不增编制、人员内部调剂”。由于县级农业部门行政编制少,因此,多数是从各事业站抽调人员组建而成,有些人员工资福利还在原单位发放,这种性质的执法机构对推进综合执法工作不利。一是执法队伍不稳。从事业站抽调的执法人员由于不在原单位上班,职称评定和福利待遇都会受到影响,再加上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很多地方实行末位淘汰,因而抽调的执法人员人心不稳有后顾之忧,多存在临时思想,缺乏长期打算,导致执法人员变动频繁,执法机构建撤反复。二是难以保证公正执法。由于历史原因,农业部门的很多事业单位本身从事经营活动,而从事业站临时抽调的执法人员又无法摆脱与原单位的各种关系,因此在执法中难免出现内外有别,感情执法,难以服众。三是处罚不到位。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性质的“先天不足”制约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所以农业行政执法往往是声势大、效果差,从轻减轻处罚的多,起不到震慑作用,农资市场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阻滞因素二:农业综合执法经费保障不到位,制约了违法案件的查处。农业综合执法工作量大面宽,需要大量的办案经费,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地方执法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由于没有专项经费保障,导致执法手段落后,缺乏基本的办案设备,执法检查、调查取证、检验检测困难,影响了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据统计,全省约有一半左右的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没有执法车辆,摄像机、照相机等取证设备也严重不足,少数地方甚至连电脑也没有。我们调查的7个县(市)均无农业执法专项经费,日常办案经费要么是从罚没款中返还一部分,要么是挤占别的事业经费,办案过程中涉及到的检验检测费用普遍无法解决。现在有些农资经营户的装备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违法作案的手段不断加强,而仍处在“小米加步枪”状况下的农业执法队伍,对一些大要案的查处往往力不从心。

阻滞因素三:农业综合执法体系不全,影响了执法效能。目前,我省省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尚未建立,市级农(畜)执法任务约有一半左右仍是委托事业站,各自为政,县级农(畜)部门中也有20%以上仍是松散型、应付型、临时性的执法,全省尚未形成一个上下联动、相互配合的执法体系。不少县(市)反映,由于上级部门执法“婆婆”太多,县里的综合执法大队忙于接待,遇到“婆婆们”意见不统一,常常无所适从,影响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推进全省农业综合执法的几点建议

实行农业综合执法是转变政府职能,坚持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改革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必要举措,是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形成执法合力,提高执法效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国家赋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主体职能的法律法规有30多部(不含相关配套规章),涉及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诸多环节,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出台后,农业部门不仅承担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任务,同时还承担着农业产出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没有一支过硬的综合执法队伍,必然严重制约农业领域可持续发现。新修订的《农业法》明确规定,县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实行综合执法;国务院把“减少执法层次,推进综合执法”写进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省政府〔20**〕52号文件、省委〔20**〕10号文件也对综合执法提出了要求,因此,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应当努力改革农业执法体制,完善执法机构,规范执法行为,扩展执法领域,强化执法监督,提升执法手段,让农业综合执法覆盖全省。具体措施既需要农业系统内部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得到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1、把建立健全全省农业综合执法体系,纳入我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整体部署。实行农业综合执法旨在规范执法主体,整合执法资源,健全执法机构,提高执法效率。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目前,要尽快建立省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从而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协调一致的农业综合体系。现在全国已有11个省(区、市)在省级农业部门内专设或在政策法规处下加设了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我省周边的江苏、浙江、福建、湖北等省都已在省内所有市县实行了农业综合执法。我们建议,由省编办、省财政厅、省政府法制办、省农委联合制定加强农业综合执法的措施,在机构性质、人员编制、综合范围、职能职责、运行机制、工作经费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在全省的推进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