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特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5:32:28

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范文篇1

关键词:红色文化;艺术专业;模式;创新融合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1]。红色文化根本特征是红色,它集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开放性、大众性和创新性于一体[2],如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皖西红色文化、红安红色文化等,它们都在兼收并蓄中不断创新发展。文章将探讨红色基因注入高校艺术专业建设中的可行性路径,培养师生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力度,让其在物态和精神层面创作出更多的“红色”艺术作品,实现视觉和心灵的感染和洗礼。如2018年遵义市初心堂文化培训中心成立,它依托遵义市红色资源,积极开展红色教育培训,通过访谈教学、微课堂教学、体验教学、拓展教学等多种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了红色文化的传承[3]。在皖西地区,皖西学院将“弘扬皖西红色文化,化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为教育资源”凝练为自己的办学特色,使红色文化融入到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因此艺术专业融入红色文化,打造特色与优势专业势在必行。

一、红色文化与艺术专业特色建设融合创新的时代背景

党的以来全党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继承发扬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让红色基因注入血脉代代相传,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019年3月4日,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担负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新时代更需要发挥好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不断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4]。2020年6月7日,致信祝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时,希望学校能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这些重要论述为高校培育和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供了根本保证。新时代下,各高校艺术专业特色建设也正积极融入“红色文化”,尝试利用当地红色资源优化艺术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类目设置和作品形式创作等内容,从艺术设计、美术创作、乐曲舞蹈、数字媒体等专业角度出发,探索与红色文化的结合点,努力打造特色专业,讲好属于自己的“红色故事”。在全国高校中就有诸多成功案例,如广西艺术学院充分结合艺术专业特色与红色文化资源,秉承“根植本土、多元融合、传承创新、服务社会”[6]的办学理念,推进红色文化育人的课堂创新、载体创新、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2018年该校艺术专业特色与红色文化融合的成果成功入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2018》中[6],广西艺术学院将红色文化展演、红色文创产品、红色融媒体融入艺术专业发展和师生学习生活中,推进了红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019年全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专题研讨班在井冈山大学举行,全国21个省市、40所院校7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红色文化与高校专业课程美育工作展开讨论[7],通过分享各自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探讨红色文化与高校教育融合的最优路径。

二、艺术专业特色建设融合“红色文化”的发展现状

当下,国内高校正在积极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将红色基因与红色资源融入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中,推进专业特色建设,全面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文化自信。部分高校利用自身特色专业和区位优势将红色文化资源较好地融入专业打造和课程建设中,并在红色成果转化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学生对待红色精神价值取向模糊、高校对红色资源利用程度不高、专业特色打造力度不够、课程教学模式单一、成果转化不足等问题。(一)高校利用红色资源优势积极打造专业特色。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在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因此让年轻一代继续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是中国青年一代“兴”和“强”的根本。全国很多高校正利用自身红色资源优势为专业特色建设提供支持,如上文提到的广西艺术学院就是较为成功的案例之一。2019年,该校的影视传媒学院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背景,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与“传承红色文化”设计作品展的创作,分为创意绘画、平面设计和艺术创作三个板块,使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受益良多。同年,该校的舞蹈学院将“红色文化”融入舞蹈课堂教学工作中,引导同学们通过舞蹈肢体语言,体验并表达出不同时代的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矢志奋斗的革命激情[8]。身处红色热土的湘潭大学也在红色文化教育、学科建设和专业特色打造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的中共党史专业为该校的特色专业,该专业设置和教育突出湖南地方红色文化特色,把“红色旅游资源研究”“思想研究”“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研究”列为主干特色课程。文学专业开设“文艺理论研究”“诗词研究”等重要课程[9]。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皖西学院,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工程”,通过“八个实践教育基地”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探讨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专业特色的打造[10]。(二)高校融入红色文化打造艺术专业特色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包括革命事件、革命建筑、革命人物和革命物件都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这些珍贵而丰富的红色资源融合到师生艺术创作、教学实践体验、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内容里,是当前高校艺术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现当下,高校仍没有系统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到艺术专业特色建设中,存在偏颇现象,造成艺术专业发展的不平衡。其次,艺术专业教师授课模式未能较好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这与学院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滞后有很大关联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和红色文化创作分离。第三,学生对于红色文化价值观念模糊。很多学生认为只要上好思政课、马列课和毛概课就是对红色文化最好的继承与传播,实则不然,新时代下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应积极融入艺术创作中,将所学的“红色文化”精神转化为有内涵的艺术作品、文创作品和设计作品是最为关键的,积极打造“红色品牌”,增强“文化自信”。第四,高校缺乏“红色文化”品牌意识。“品牌”即是“特色”,全国各高校在积极推进“红色文化”传承与打造的同时也难免出现同质化现象,未能“精准施策”,亦导致专业特色未能真正实现。诸如“中国革命圣地”———延安,“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红军的摇篮”———金寨等这些革命根据地都应具有自身的区域和历史特点,“红色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因此“特色”打造是关键。

三、红色文化与艺术专业特色建设融合创新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特色建设。新时代下高校师生的“思政教育”被提上日程,这对于保持党员先进性,发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高校艺术教育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形成了党建与专业融合,专业与思政融合,让艺术教育提升到了“传承与发扬红色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高度。红色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之一,通过艺术教育和教学改革,对于师生学习中国革命精神的“初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艺术创作和设计实践挖掘革命精神内涵,并在不同专业中形成形式多样和内涵丰富的“红色”艺术作品,推动特色课程和专业特色建设。(二)推动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艺术专业为高等学校的美育工作提供了支持,提出高校美育工作的重点任务是:“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11]还提出:“要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学科专业体系。”[11]同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11]这些指导意见的提出,让艺术专业特色建设和美育工作成了高校的重要任务,美育工作与红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红色革命精神的挖掘有助于高校美育工作更好更快的开展,引导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三)增强高校师生的“文化自信”和提高社会对艺术专业的认可度。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高校通过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进艺术专业特色建设,有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和高校办学理念的价值认同,增强文化自豪感,使艺术专业特色和优势得到彰显与发挥,对学生就业和创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提升艺术专业的“品牌性”和“文化性”,提高社会各界的认可度。

四、红色文化与艺术专业特色建设融合创新模式探究

专业特色范文篇2

关键词:市场营销;特色专业;专业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为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2018年3月教育部宣布将计划建设1万个“六卓越一拔尖”部级一流专业点和1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从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的推出至今,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高等学校专业建设的扶持力度。各高校在特色专业建设中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升达学院)为例,对该校省级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实践进行回顾,以期不断推进该专业的发展。

一、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概况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商学院(原名市场营销学系、商学系)成立于1993年,市场营销专业于1994年开始招生,该专业在校生887人,教师数量充足,以中青年为主,结构合理,生师比符合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要求。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在学校名列前茅。经过二十余年全体师生的努力,该专业先后拥有了省级精品课程、院级精品课程,并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河南省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3年度)”、“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2014年度)”。

二、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

(一)明确专业建设目标与建设思路

1.明确专业建设目标

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各个高校会因专业、院校、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经过大量调研论证,大部分高校都强调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服务地方经济的专业,培养应用型或专业型技能人才。建设目标明确后,专业建设思路和师资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体系建设、教学改革建设及教学条件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2.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思路

结合校情和专业特点,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思路用“一二三四五”概括如下:实现一个目标、立足两大校情、形成三大特色、构建四大模块、实施五项建设。例如:实现一个目标。树立河南商科院校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及品牌专业的建设目标并争取实现。该专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积累,争取建设成为河南商科院校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及品牌专业,为中原经济区乃至全国输送高质量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立足两大校情。立足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是一所建校时间较长的教学型三本院校的特点,发挥本校台资办学优势;形成三大特色,即“善策划、精销售、能创业”的特色。“善策划”是指培养的学生在了解商业运作的前提下,具有能够构思、撰写策划案,并有独到的创意和文字表达能力,围绕这一能力的培养开设了《营销策划》与《促销策划》等课程,同时在不同学期开展的丰富的第二课堂和专业策划大赛为学生搭建了服务企业营销策划的平台。另外销售业务人员岗位是很多学生的就业选择,如何获得岗位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我们培养学生时突出了“精销售”的特色。通过《商品学》、《零售学》、《推销与谈判》、《国际商务沟通》等课程开设,以及第二课堂销售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具备产品介绍、顾客沟通的能力,提高销售水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所以“精销售是一个重要特色;“能创业”是指通过创业培训、《创业沙盘》、《营销沙盘实训》和《财务管理》等课程,并结合我校大学生创业园,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总之,三大特色的形成利于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注重推进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专业建设目标的关键一环,也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根据环环相扣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要避免个别高校在专业建设中过多借鉴其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做法。这种“拿来主义”,忽略了地方经济与该高校实际情况的特殊性,将会导致专业建设目标难以实现。因此课程体系构建时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拟定,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广度、深度及连续性、前沿性问题,理论课和实践课占学时比例、学期分布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升达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中,明确市场营销通识能力模块,如开设《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开设突出销售能力的《推销与谈判》、《商品学》、《零售学》、《网络营销》、《国际商务沟通》等。开设突出策划能力培养的《营销策划实务》、《促销策划》、《品牌策划》及《行业营销专题》等。开设突出创业能力培养的《管理学》、《财务管理》、《经济法》、《营销沙盘实训》、《创业沙盘实训》、《专业实习》等。教学改革逐步推进。近三年,本专业校级教改立项增加,围绕课程改革、教法改革、项目教学和翻转式课堂的实践探索增加,研究成果初步显现。这种探索在课堂上取得了良好的反应。同时教学条件不断完善,新建设的综合实训大楼提供了较理想的软硬件结合、富于变化的教学空间,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必要的空间。

(三)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注重队伍建设的连续性

经过长期的师资队伍建设,2017-2018学年该校市场营销专业在职称结构方面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数量占比依次为:17:33:33:17,总体分布呈现纺锤形,两头小,中间大。同理老、中、青年龄占比依次为11:33:56,结构比较合理。专业建设离不开师资。师资队伍建设关键在于选拔与持续培养。队伍要有生命力,就必须有源头活水。因此师资的招聘、选拔是关键,有好苗子才有好队伍。在专业基础大体相同情况下,师德好,进取心强,有责任感的年轻教师总会脱颖而出。持续培养在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是个难题。老师需要终身学习,在学校转型大背景下,如何根据学校定位,对教师因材施教并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对一个学校来说是个新课题。需要学校层面高度重视并专业化实施教师能力提升,从而让专业师资队伍永葆活力。

(四)注重教学条件建设的必要性与适度性

教学条件是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中重要的一环。一方面为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人才培养方案涉及到的实践课程需要场地、软件、仪器和设备来实现,另一方面教学条件建设在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和本科教学评估中有明确的规定,如教学仪器、设备投入,图书资料等。特别是在设备方面,生均设备值不得低于3000元[1],因此目前各高校对教学条件都很重视。通过构建虚拟现实的场景,使学生在相关场景下模拟真实角色,设计工作流程,并开展业务工作,以达到逼真的学习效果。升达学院商学院营销专业建设了营销模拟实训室、市场调查实训室、推销与谈判实训室、商务礼仪实训室以及创业实训室,同时该学院将建设物流认知、跨境电商实训室和广告设计与摄影实训室,从而形成一体化实训。目前整体设计已形成,已初步投入使用。实训室对相应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如《市场调研》、《推销与谈判》,《市场营销学》和《营销策划》等的支撑体系已形成。在教学条件建设中,建设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教学条件建设必须满足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课程的要求,使培养方案设置的实践课时能落实,这是教学条件建设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建设时要侧重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形成一条基于专业的实践链条,切不可贪大求全,因此教学条件建设务必基于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的深刻理解,精益求精。

(五)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并落实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落实对培养应用型学生至关重要,是衡量一个院校服务地方能力的重要观测点。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易,落到实处更难!一所地方本科高等学校(含民办高等学校)能不能快速调整,整合各方资源,把实践教学体系落到实处,服务地方经济,从某个角度讲,反映该学校的快速反应能力。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构建了“认知实习-专业实训-校内综合实训-企业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与永辉超市、聚美优品、空港跨境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同时做好相关辅助活动:专业竞赛和专业讲座。近几年,举办了企业家进校园活动。例如:长通物流董事长、太古可口可乐河南区经理、杜康集团总经理等知名企业家走进校园;同时也邀请了海内外知名学者莅临学校讲座。同时与光明乳业、河南统一、可口可乐等知名企业合作,连续举办十三届“赢在校园”活动。近几年通过产品进校园销售、新产品推广、策划案展示等活动,展示学生风采,提升专业水平。实现了产品进校园、企业人士做评委的真刀真枪的项目演练。

三、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思考

目前专业建设在民办高校发展中地位日渐提高,回顾部分民办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情况,在教学条件、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专业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受教育者要求的提高,未来不同高校专业建设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因此对于民办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来说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明确专业建设目标,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

作为民办地方本科高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因此首先应根据专业要求和生源情况,明确专业建设目标,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然后根据市场营销就业去向和后期发展,建立毕业生信息追踪,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动态调整课程设置。

(二)建立专业负责人负责制,加大激励,构建稳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目前专业建设在民办高校发展中地位日渐提高。但是回顾部分民办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情况,发现要引导专业建设出成果还须加大激励措施,在职称评审、加分、奖励、晋升等方面,进行倾斜。专业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专业建设和人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因此专业建设要出成果,见实效,就必须打破常规。在组织架构上可以适当借鉴企业项目部制,专业负责人要切实统筹调配资源,协调相关专业教师、辅导员、职员及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完成专业建设的活动。同时要有相对稳定和成长的师资队伍。频繁流动的师资,是不可能搞好专业建设的。民办高校要构建相对稳定的专业师资队伍,就应该广纳贤才,灵活聘用与专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并重。另外学校必须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加大对专业建设相关活动和成果的激励,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

(三)以学生为主,优化资源管理

专业建设过程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主的导向。评价一个特色专业建设好坏,学生能力特别是专业能力的形成应该是重要的指标。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辅导员和相关部门从多方面入手,相互配合。例如:课堂教学、校企合作、项目练习、考试改革、专业比赛、学术讲座、团学活动等等,皆须相关方全心投入,通力协作,落到实处。要做好一件事,往往离不开资源的投入。因此专业建设中,学校应重视日常持续的教学投入与支出,使生均教学支出合理化、规范化,让稳定上升的教学经费支出为专业建设保驾护航。另外要加大改革力度,理顺体制,减少审批,优化学校教学设施、教学软件的管理,优化校外资源管理,从而以学生为中心,扎实做好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Z].2004-02-06.

[2]陈秋梅,冯鹏义.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重庆工商大学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21-23.

专业特色范文篇3

1.1国内文秘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从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文秘专业特色不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目标雷同。目前,国内有上百所院校开办了文秘专业,大多是将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从事办公室事务、为领导决策服务的人才。若说有不同,有的秘书专业强化了英语教学,注重涉外秘书人才的培养。

第二,岗位定位相似。大多数秘书专业定位于各种行业从事行政秘书、涉外商务秘书、文书处理员、接待员、资料管理员、档案管理员等岗位的工作。

第三,课程体系差别不太。由于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的相似,导致课程体系趋同。专业技能课程主要为秘书技能模块,计算机操作模块和商务模块,涉外秘书专业会有英语技能模块。

由于上述关键因素没有明显的秘书专业特色,文秘专业至今没有国家示范建设专业,省级示范建设专业也屈指可数。同时由于缺乏特色,在许多地区秘书专业学生就业出现结构性困难。

为什么文秘专业难以办出应有特色呢?通过分析主要有下列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文秘专业的研究不够深入。从78年南开大学首次开办秘书专业以来,在相当长时间内文秘专业主要培养行政单位写作型秘书,后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入,行政机关对秘书人员的需求不断减少,而企业、团体对文秘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适应这种变法,许多院校的文秘专业进行了自我改造,即从培养以写作能力为核心的体系,转到培养以会议组织、接待等实务和办公自动化能力为核心的体系上,当新体系建立后,文秘专业如何继续适应社会经济对文秘人才的变化,没有作进一步的探索。这就导致了文秘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相似。

第二,文秘职业的需求特点导致形成自己特色比较困难。文秘职业需求具有分散性,一个单位即使需要也往往只是一两个,不像有些专业的职业需求是批量的。职业的分散性导致文秘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求全求大,就业岗位定位于所有行业的秘书岗位,课程体系以训练秘书岗位共性的能力为主,因此专业特色很难形成。

第三,文秘教师的现状在一定程度影响文秘专业特色的形成。目前从事文秘教学的教师多是由原来教语文或中文的教师转过来的,大多数教师没有实际秘书工作经验,对秘书岗位要求不熟悉,加上目前对秘书教师的培训机会很少,秘书专业的不“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秘专业难出彩。

1.2专业特色形成规律探索

专业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存空间,没有生存空间的专业就没有竞争的优势,而没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就不能得到发展。促进专业特色的形成,已经成为许多高职院校专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

通过研究那些专业特色明显的案例,我们发现,一个专业的特色形成应遵循下列规律:

①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相一致。

专业建设方向首先要面向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一个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与当地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联系在一起,专业建设只有把握住这种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能实现专业和社会发展的双赢。落实在专业建设具体实施过程中,就是要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灵活把握,随着社会需求的状况和变化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特色和定位。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由于深圳的物业管理一直走在全国前面,该学院随之设立了楼宇设备与智能化技术、制冷空调、建筑工程、城市环境工程、城市园林等物业管理专业群。再比如,伴随着深圳建设花园城市的步伐和深圳花卉园林业的发展,该学院开设了城市园林专业,等等。这些专业(群)之所以能形成特色,无不是围绕深圳的社会经济发展来建设的。

②专业建设与学院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与布局相一致。

一个专业要办出特色,需要整合院内资源,在一个学院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专业建设不与学院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相一致,不与本校的办学方向和学院特色相适应,就很争取到更多资源。因此,专业建设的执行者要研究本院办学特色,把握本院特色专业建设的战略方针、总体目标,然后结合自身特点将专业办出特色。比如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本身是一所主要培养IT人才的学院,它的文秘专业也围绕学院特色进行专业建设,目前已经成功地形成了信息化商务文秘的特色。

③专业特色的形成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和时间的沉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专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与总结。同时,保持专业相对稳定性,也有助于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的积累。比如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有11个特色专业、湖南民政职业学院的文秘专业殡仪专业都是经过长时间积累与建设而成的。

④专业特色的形成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一个特色专业的形成是专业长期发挥自身优势的结果。比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文秘专业之所以能建出特色,与它长期重视发挥自身优势密切联系。该院文秘专业的专业带头人杨文丰是一位作家,同时担任该学院人文分院的领导,因此文秘专业中应用写作课程得到很好的发展,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建设,该院的文秘专业写作教学获得了多项国家与省级的教学奖,同时也促成了专业特色的形成。

1.3关于我院文秘专业形成特色思考

品牌就是特色,如何将我院文秘专业建设成特色专业,我们认为,文秘专业要办出特色必须抓住深港合作机遇,结合我院的信息特点,通过提升现有的优势让本院文秘专业形成自身特点。

1.3.1关于我院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

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专业形成特色的关键。依据专业形成特色的规律,专业定位必须立足于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服务,同时注重专业的前瞻性。因此我们课题组认为,我院文秘专业应立足于为深圳经济发展服务。

深港经济的不断融合,是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一方面港资投资深圳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深港合作的层次在不断深入。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11月底,我市引进港商投资项目36218项,直接投资28304项,实际投资320亿美元。深圳与香港合作的企业就更多。从合作范围与层次看,深港合作已在各个行业开展,深港大都会的构想,为深港合作描绘了美好蓝图。目前“深港创新圈”、“深港文化创意中心”、“深港生产力基地”的建立为深港合作,深港大都会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深港合作为文秘专业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随着深港合作的加深,无论与香港有合作的内地企业,还是港资企业,十分需要熟悉两地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因此,我院文秘专业可以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作为专业培养目标。从国内院校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还没有一家将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此,因此,我院文秘专业可以此为切入口,通过几年建设,形成自身的特色。

1.3.2为培养熟悉深港企业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所具有的条件和优势

特色专业的建设应考虑自身的优势。本专业在培养熟悉深港企业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方面具有其它院校所没有的优势:

第一,地理位置的便利性,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与香港方面进行交流,较快获得香港的资讯。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香港文化比较熟悉。

第二,港资企业或与港资合作日常交流语言多采用粤语或英语。而本院文秘专业有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并且本专业一直坚持中英文办学方向,在办学上有一定基础。另外,本院学生主要是深圳生源,这些学生从小都能说流利的粤语,目前学生日常生活中基本使用粤语。因此在语言上不存在障碍。

第三,近两年,本专业与部分港资企业、或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企业有一定程度合作。

1.3.3专业特色形成的基本思路

特色专业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为了让我院文秘专业早日形成特色,应从下列方面进行建设:

①对港资企业、或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合作机构作深入调研,通过调研掌握这些企业或机构对秘书人才的要求以及从事秘书岗位的核心能力,为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打下基础。

②依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应在坚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特色目标。为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课程体系应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增加培养识别繁体中文能力的课程,秘书技能课程应增加培养港资企业秘书事务管理及文书处理能力的课程。

③强化师资队伍的改造与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特色专业需要配备有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因此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就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知识结构上,就丰富香港各事务的知识,一是增加教师在港资企业、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企业和机构的工作经验。

④编写适合培养目标的教材。教材建设要围绕培养来进行,在内容上应包括上述企业的秘书工作内容,在形式上最好使用繁体中文编写。⑤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技能。

2文秘有效人才的培养

形成专业特色只是培养有效人才的手段,而有效人才的培养才是专业建设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形成专业特色的同时达到有效人才的培养呢,下面就有效人才培养提出一些观点与思路。

2.1有效人才的提出及内涵

在2005年,深圳经过25年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目前深圳也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四个“难以为继”。在2005年初,深圳第一次明确提出:下决心实现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的历史性转变。建设效益深圳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圳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所谓的“效益深圳”,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决定的发展速度、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

为了适应建设“效益深圳”的要求,深圳市委对我院办学提出了“育有效人才”的要求,所谓“有效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的高素养人才。它是对党的教育方针提出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具体化。之所以说它是“具体化”,主要表现在内涵上,它与深圳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了,在深圳经过第一次创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针对深圳发展资源紧缺的现状,深圳第二次创业提出了建设“效益深圳”的发展目标。培养有效人才可以说建设“效益深圳”对教育提出的一个具体要求。

2.2文秘有效人才的基本标准

经过对深圳秘书岗位的调查,我们认为文秘有效人才,从总体上来说应具有“六会一高”,“六会”,即会做人、会办文、会办会、会办事、会说话、会学习;“一高”,即办文办事办会效率高。

“会做人”就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个合格秘书应做到:忠于职守、严守机密、讲求效率、善于合作,恪守信用、文明礼貌。

“会办文”就是“坐下来能写”,学生不仅能写各种文体,而且懂得各种办文程序。

“会办会”就是能将组织策划大型的会议或活动,能做好会议前的准备工作,会中的服务工作以及会后善后总结工作。

“会办事”就是对内能处理好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在外办事能把握好度,能维护好领导的尊严和公司的形象。能具有一些具体事务和基层管理工作。

“会说话”就是“站起来能说”,要求文秘人员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高效率”就是秘书对工作反应快,能快速做好各种办公事务的准备工作,能使用现代办公设备。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深圳文秘人员还需要下面的特色能力:粤语表达能力,繁体汉字识别能力,信息与资料的快速整理能力,汽车驾驶能力。

2.4在文秘专业特色的形成过程中培养有效人才

培养有效人才是形成文秘专业特色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专业建设包括人才规格的定位,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都要在培养有效人才的基础上进行。坚持专业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特色能力的培养。培养文秘有效人才的具体措施如下:

2.4.1通过研究深圳的港资企业及与香港机构合作企业,设计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前文所述可知,文秘专业要办出自身的特色,必须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有一个与此相适应的培养方案。通过调研,本专业确立了新的培养规格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合深圳经济发展需要、能以中英文作为交流语言,以信息技术为沟通主要手段,掌握文秘基本理论,熟悉深港行政管理与文秘业务操作,具有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拥有现代秘书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文秘人才”。同时还形成了语言、秘书、计算机、商务活动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2.4.2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完成高职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文秘专业要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也必须通过工学结合来完成。为此,文秘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应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学生通过完成实际项目来达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上,首先需要加强校内实习基础的建设,为学生随机的、经常性的教育实习实训提供保障。其次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

2.4.3通过评价主体转换,形成有效人才新指标体系

过去教师在考核评定学生成绩时,往往“一卷定终身”。由于这种考核方式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后来又增加了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虽然可以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水平,但是主体依然是教师,而教师多是从其知识和一般能力来评价,这很难反映出学生在企业工作中能力。在实践中,我们对于有效人才的评价,在过程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应引入社会职业资格认证式评价和企业信息反馈式评价,以形成新的评价体系,着力人才有效性的评估。

参考文献

[1]杨念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出版社,2004.

专业特色范文篇4

关键词:高校音乐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步入21世纪以来,高校逐渐成为了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场所,它教会青年们用知识武装自己,并将这些青年源源不断的输送到社会中。所以这就要求青年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肩负着日后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为当地的文化发展、经济建设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高校音乐专业在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音乐专业的盲目扩招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由于每年高中应届毕业生人数激增,部分高校开始进行盲目扩招,高校音乐专业也不例外,但是每年都会因为盲目扩招引发诸多的问题,主要造成了教学水平、教学设施以及师资力量这几个方面严重的供不应求。这种逐年的扩招给原本就日趋薄弱的师资、匮乏的教学设备等教学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音乐的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仍旧采用这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和学生的矛盾在进行音乐技能课程教授过程尤其突出,这就直接导致音乐教师在迫于现实条件的影响下只能采取口传心授的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与学校培养优秀的音乐专业特色人才相违背,也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教学公平的原则,久而久之教学质量也就无法保证。其次扩招带来弊端远不止教学资源上严重不足的问题,伴随而来的还有由于是扩招,就有部分学生存在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基础不扎实的问题,这部分学生接受学习音乐的能力和悟性远不及其他学生,势必会影响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二)音乐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具有不确定性。前面有谈论到高校的扩招问题,面对扩招问题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所以高校面临着由于扩招带来的问题:普及与提高之间的关系[1]。有人说走精英化人才培养的道路,有人还是立足于普及,走大众化教育的道路,也有人说可以走特色人才培养道路[1]。这不仅仅是一个选择题,它是需要根据高校本身的特点进行选择,发挥出自身院校特点和优势来寻求人才培养的最终定位,进而确定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比如师范类型的院校在设置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以院校的整体资源为依托,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它们的特色就在于“广、博”,更适合培养的是宽口径、综合性的音乐人才;而专业艺术院校则恰恰相反,它们的特色是“专业”经过多年来已经逐渐形成了相对于比较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更加深厚的积淀和底蕴。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对于大学的人才培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培养高质量具有特色的人才更是远远不够。除了师范类别院校和专业艺术院校,还有一种起步相对于比较晚的综合性艺术院校在音乐人才培养方面和目标定位方面更是需要有非常明确的划分。

二、构建合理高校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从兴趣出发,培养特色人才。可以通过结合学生入学考试以及其他标准挑选音乐专业水平更高的学生,以不同的专业(声乐、乐器)为单位组成兴趣组。当然在专业课的学习方面仍旧以各自的专业方向为基础,通过个别课程的方式来实现特色人才的培养。比如在选修课方面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同时允许这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在合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来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需要选取合适的课程来学习,这样并不是指需要额外安排课程,学生可以选取随堂听课、跟班考试的方式完成选修,这样不仅满足了不同学生对于课程的需求,同时减少了资源的大量投入。这样做的目的为了帮助学生培养综合素质,通过积极参与大量实用性、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实现他们的当前的现实需求和社会需求,从而实现高校音乐专业对于特色人才培养的目标。(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方面培养特色人才。高校音乐专业在进行特色人才的培养时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树立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针,推进教育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切实推行以实习促实践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贯彻执行“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的指导思想[2]。对于应用性较强的音乐专业而言,就更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舞台演艺相结合。音乐实践教学需要科学的确定培养目标和考核体系等各项指标项目,从而建立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音乐实践教学体系。

三、结语

总的来说,高校音乐专业进行特色人才的培养已是大势所趋,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日趋多样化,所以高校教育势必需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高校需根据音乐专业的特性,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化高校音乐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涛.高校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和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9,02:93

专业特色范文篇5

依据学校整体“四选三择,多元成长”课改试点方案,分别在选择机制、提供多元课程资源、实行灵活弹性的学分管理等三个方面来实现特色专业的多元育人目标。科学、合理地构建“公共必修+44X2N”选择性课程结构,开设符合教育规律、学生需求和成长规律的选择性课程,包括体验性课程、技能提升课程、素养养成课程和兴趣特长培养课程等,引导学生形成多元成长观,为学生的自主选择、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1.先体验后选择打通就业与升学互通道路,完善内涵发展之道,充分体现学生自主选择的多元性。“四选”是内容,即所有高一入校学生都有选择专业就业、选择专业升学、选择课程和选择学制的机会;“三择”是三个时间点(三次选择机会),即高一第一学期———大类体验期后的专业大类选择,高一第二学期第一周———专业体验周后的专业方向选择,高一第一学期末、第二学期期中、期末———适应性学习后的就业与升学选择。硖石灯彩特色专业2016年为高一学生提供了781人次的专业大类选择体验。目前,2015级学生因体验了灯彩课程而最终选择进入硖石灯彩专业学习的学生有43人,活动传承受众面广,授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已经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学校特色的专业课改机制,有效地推动了特色专业的发展。这一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四选三择,多元成长”课改理念,成为学校实施选择性课改的成功案例。2.课程开发多元化以浙江省课改“核心课程+自选课程”的选择性课程体系为指导思想,根据学校各大专业及对应行业要求,搭建形成“公共必修+44X2N”的学校层面课程结构。(1)公共必修课设置。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要求,开好开足语文、数学、外语、德育、心理健康、体育等相关基础课程,重视基础积累,关注学生身心健康。(2)专业课程开发。从展现特色专业大类广度、显现专业大类主要方向深度以及聚焦专业重点发展方向的维度出发,将这些知识技能组合成“课程包”,每个专业大类将展现广度的形成4个专业体验包,显现深度的形成4个专业方向项目,聚焦重点方向的形成X个专业必修项目、2个专业辅修项目。(3)素养课程开发。根据学生求职就业和职场发展需求,提炼出六种职业素养,即“说、写、礼仪、公关、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设计”。并结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开设其他素养类课程,将这些素养课程归类组成N个素养包组成。在这个课程结构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兴趣爱好选取不同的课程进行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公共必修+44X2N”选择性结构的具体课程实施安排如图1。3.特色专业课程改革简介硖石灯彩特色专业作为浙江省特色专业,隶属于工艺美术专业,其专业课也必须根据“公共必修+44X2N”的框架结构进行重新开发构建(如图2)。首先,将工艺美术对应岗位广度的整合成四大块———灯彩陶艺体验包、淘宝美工体验包、自选体验包1、自选体验包2,自选体验包是学生对工艺美术专业外的专业体验。将显现专业岗位深度知识技能的内容整合成四大块———平面设计方向项目、灯彩陶艺方向项目、自选方向项目1、自选方向项目2,自选方向项目是学生在工艺美术专业下不同方向的内容。这些组成了44X2N的前两个“44”,对于本专业的体验性内容及方向性内容,开发整理形成辅助教学的文本资料“我想做硖石灯彩”。自选体验包1、自选体验包2和自选方向项目1、自选方向项目2在其他专业的校本教材中。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校编教材为中心,开发由“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平面设计”“淘宝美工”等组成的专业必修课,就是“X”。工艺美术专业就业方向,把“平面设计综合实训+灯彩陶艺综合实训”作为专项技能就是“2”。提升学生素养的知识技能组成”N”个资源包,其中又分为限定选修与自由选修,保证学生必要的就业与发展知识,又释放学生的自由发展能力。4.弹性学分完善学业评价采用“五维一体”的学分制管理,从课程学分、德育学分、素养学分、证书学分和毕业实习学分5个方面给学生做出评价,并使用学分计量(见图3,P112)。根据每个专业的最低毕业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本专业内获得的有效学分来决定选择自己的毕业时间,最早可提前一个学期毕业。另外,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对于大多数课程均在基本学分上配有奖励学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在专业技能竞赛、创业创新大赛、文明风采大赛等获奖的学生,根据《学分管理条例》,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二、选择性课改带来的改变

1.扩大专业受众面本专业面向全校高一学生提供硖石灯彩体验课程,受众面不断扩大,为普及硖石灯彩、提高特色专业认识以及培育传承接班人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高二年级通过选择专业方向进入到特色专业学习的学生数稳步增长,这就为本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传承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并且,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明显提升,大大促进了特色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2.提升专业知名度特色专业进行课程改革实践以来,特色专业的教学基地迎接各级领导和兄弟学校来特色专业教学基地参观访问达50多次。同时师生积极参加“非遗”各项展示活动,提升专业知名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例如,灯彩教师在嘉兴市“嘉禾活力课堂展示周”开设公开课;2016年10月,比利时列日圣罗威妮卡中学师生来特色专业基地交流。3.成果展现特色化(1)校本教材有序完善。硖石灯彩体验包(硖石灯彩初级版)的开发工作已经进入到后期的装帧设计环节,在此基础上,将继续进行中级、高级版的开发,从而将硖石灯彩教材形成一系列较为完整的特色校本教材。(2)产学结合不断创新。2016年,依托学校教学特区的电子商务和营销优势,与之探讨成立的“硖石灯彩淘宝店”将上线运营。这将是特色专业在产学研训一体化研究方面的有效探索。将依托网络的销售优势,进一步探究“硖石灯彩”如何适应市场需求的尝试,这也标志着学校的特色专业发展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3)科研引领协同发展。为使本专业的教学更加科学发展,2014年组织实施了嘉兴市规划课题“中职传承教学基地内涵建设提升的研究实践”,并于今年顺利完成结题工作。课题的研究将注重课程改革实践中遇到的共性问题,着力解决特色专业课程开发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从而更加科学地引领和指导专业发展。(4)师生发展再创佳绩。师生作品参加各级各类灯彩大赛获奖:师生灯彩作品获得“201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一等奖、2016年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2016年2月,笔者被评为嘉兴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项目(硖石灯彩)代表性传承人。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特色专业选择性课程改革也已初显成效,师生发展更加和谐,传承教学更加有效。特别是通过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激发了学生学习硖石灯彩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特色专业技能的自主性,提升了学生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们将努力让更多的学生能进入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生轨道,实现学校育人目标,为特色专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寿斌杰 单位:浙江省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专业特色范文篇6

南昌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在2015年江西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名全省第四。在开展本科专业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时,发现撰写《通信工程专业特色、实施过程和培养效果》报告特别困难,特色难以凝练。这就促使我们要结合学校的定位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目前我国通信工程专业特色的研究主要分为对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如长沙大学的刘光灿[1,2]团队、深圳大学的吴小虹[3,4]提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不断创新和改革培养模式及方法”是解决矛盾的唯一良方;中南林科大的徐卓农[5]团队、广东工大的韩一石团队[6,7]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创新改革,认为汇聚通信企业专家成立“通信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以上国内各高校都没结合行业背景而开展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南昌工程学院强校之本是为水利水电行业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面向水利信息化应用需求开展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是我院通信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二通信工程应用型本科特色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

南昌工程学院坚持“围绕水科学、打造应用型”的办学理念,弘扬“开拓、勤奋、求实、文明”的校风,为地方和水利行业培养了数万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院通信工程专业以“应用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为培养目标,实施“两平台+N模块+一拓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随才成就”分类培养的思路,促进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具体目标如下:(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围绕为水利水电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优化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造新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达到突出水利水电行业特色、注重人才分类培养和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2)改革教学内容、重视课程建设。根据学校学科专业的布局,有重点地建设一批精品(重点)课程。推进通识平台课、学科基础平台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等模块课程的立体式建设。“十三五”期间,逐步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群,形成稳定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3)有序开展教材建设,规范教材选用程序。以学校“赣禹”书系为契机,鼓励教师编写高水平教材;选用优秀规划类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教材。(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有活力、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学生满意的教师队伍是为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最有效的保障。(5)结合学院的特色,制定切实可行、时效性强的实践培养体系。

三应用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内容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围绕为水利水电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结合通信工程领域发展需要,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经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培养过程形成了“一突出一注重一拓展”的专业特色,即突出水利水电行业特色、注重人才分类培养和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应用型。通信工程应用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内容如图1所示。(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以能力为。核心,以质量为生命,建立面向工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水利水电行业特色依托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智能信息处理)、省级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水信息协同感知与智能处理)、省级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遥感图像智能处理与应用方向)和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突出水利水电行业特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制定和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能力培养的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针对当前水利行业发展的现状,面向水利水电行业信息化应用需求,通过理论课程设置,培养学生水利水电行业信息化的意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水利水电行业信息化系统的能力,使学生认识系统中通信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在专业课中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设计上要适应当前水利行业向“数字水利”、“智慧水利”发展的新特点。(二)提倡教学相长,主张循序渐进,倡导案例教学,加强师生交流,深入贯彻“因材施教、随才成就”的培养思路,注重人才分类培养。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有其多样性、层次性,所以我们重视学生个性差异注重人才分类培养。在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随才成就”的培养思路,根据学生的层次和学业规划,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对毕业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应重视夯实基础,保证理论;对毕业就能想工作的学生应重视对接企业,课程互换;对创新欲望强烈的学生应重视参与竞赛,自我培养;对按部就班学习的学生应重视课堂教学,校内实践;对“困而不学”的学生应加强监管督促,“强迫”学习;不同类型的学生配备不同类型的指导教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进行分类培养,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兴趣需求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实施“2+N+1”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学分制,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在我院通信工程专业“2+N+1”(两平台:通识课程平台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N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一拓展:综合素质拓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拓展”,设计了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学业规划发展、文体身心素质、社会实践与社会工作以及院(部)特色等六大模块100多个项目、8个必修学分的素质拓展方案。开发了素质拓展学分管理系统,在省内率先实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现了素质拓展与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学分与第一课堂学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无缝链接和融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亮点。“2+N+1”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四应用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具体方案

(一)实施“2+N+1”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前2年学习期间,通信工程专业遵循统一的教学计划,完成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在第三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可在“无线通信”、“通信网络与交换”、“无线传感”三个方向选择一个方向,在后2年学习期间,包含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组合,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兴趣方向的学习需求。(二)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体系,突出特色课程。在构建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时,考虑到当前水利行业向“数字水利”、“智慧水利”发展的新特点,通信方式主要有光纤通信、电力线载波、微波通信、3G\4G移动通信等,将水利水电行业信息化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充分融合到课程体系当中,例如开设《水文化概论》和《水利概论》,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水利水电行业信息化系统的能力,使学生认识系统中通信的地位和作用。(三)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完善“课内三实验、课外三实践”(课内三实验指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课外三实践指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根据水利水电行业信息化特点,在水利相关单位进行《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课题多来自水利水电行业信息化系统,实践教学环节配备具有水利水电行业背景的指导教师。使学生掌握了当前水利水电行业的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培养有针对性的面向新型水利水电信息化方向的人才。(四)素质拓展。学校出台了《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方案》,每个学生在校四年内必需完成8个素质拓展学分,且必需有2个学分是属于科学素养学分。(五)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与中兴软件技术(南昌)职业培训中心、中国铁通工程公司江西分公司和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签订了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五结语

本专业2007年开始招生,研究生录取率和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学校前茅,学生在省内外各类科技竞赛和素质拓展活动中成绩斐然。培养方案由2007年初定,经过2010年、2014年两次修订,综合毕业生调查、企业反馈、生源情况反馈、教师情况反馈以及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我们认为培养方案符合应用型水利高校人才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但还需积极努力探索具有鲜明特色的通信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水利特色鲜明、省内有优势、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大学这一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光灿,张刚林,黄飞江.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9,(03):107-109.

[2]单树民,龙鹏飞.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10):34-36.

[3]吴小虹.创新型通信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2011,(06):60-65.

[4]刘丰年,果鑫,杨伟丰.面向“通信工程”专业培养的方向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3):93-95.

[5]徐卓农,张凌涛.建设特色通信工程专业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新通信,2014,(19):111-113.

[6]韩一石等.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7):159-161.

专业特色范文篇7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难点。对新升本科院校来讲,要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为引导,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结合自身院校的情况量身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目标简言之无非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而对“优秀人才”的界定是什么?笔者认为,所谓优秀人才不仅能够满足国内的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出色地完成相关行业的工作,并且要具备熟悉其行业发展情况并能够引领其发展的潜质。新升本院校可以发展校企合作模式,使人才培养与需求紧密结合,使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互通有无,对于会计学专业,这一模式尤其重要。学生先在学校完成基础理论课的学习,然后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并定期邀请财务管理人员来校做专题讲座,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收集双方的反馈信息,不断优化合作模式。

2完善课程设置,使之与特色专业建设相匹配

课程设置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依据。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成为吸收就业的重要力量,新升本科院校应该高度重视这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并以此作为人才培养及课程设置的依据。这些中小企业中,家族式企业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这类企业的特点是企业内部分工不是太细,这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不仅要能胜任会计岗位的技能,而且要具备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并且这类企业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多变,新业务不断发生,这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在保证基本的专业课之外,要尽可能涉猎其他方面,比如增设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此外,各个院校一定要根据自身特点突出特色,比如,某建筑大学为其会计学专业增设了《建筑制图》、《建筑会计》等特色课程,该专业的毕业生因为既能做财务工作,又懂得建筑学知识,因此备受建筑类企业青睐;再比如某地方院校,将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服务当地中小企业,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参考当地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优化师资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队伍不仅是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所在。对于新升本科院校,其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师生比偏高,即专业教师人数相对较多;教师队伍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以年轻教师居多,他们无论从教学经验还是科研能力都略显不足;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多数院校在招聘时,以会计学为例,总是招聘会计学科班出身的人员,这样直接导致了教师专业的单一性,与前面提到的特色专业课程设置要多元化相冲突。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我们要考虑到以上不足。首先,积极引进名师,一方面是科研能力较高的中青年教授,可以起到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其教学、科研水平;另一方面,聘请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比如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为兼职教师,定期做会计专业的专题讲座,开阔学生视野,鼓励年轻教师考取会计专业技术证书,鼓励教师到企业财务部门顶岗锻炼,创建一支双师队伍。其次,优化教师的专业结构,补充其他会计相关专业教师的数量,同时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训,真正做到聘用与培养并举,建设一支适应特色专业建设的教师队伍。

4结论

专业特色范文篇8

关键词:城乡规划;学科交叉融合;生态文明建设;特色化

1引言

随着“新型城镇化”“优化存量”“复合生态空间”的提出,以往依赖“土地财政”催生出的低质低效城市空间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不同,不同的城市对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会有所差别。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期,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为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特色化带来了新形势和重要契机,城乡规划教学应在确保基本专业素质培养的前提下致力于构建符合社会需求、各具特色的专业教学模式。

2生态文化建设理论下的城乡规划教育

特色化的社会需求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时期,随着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当前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发生重大转变,具体分析如下。

2.1城乡规划本质属性的变化

2006年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编制宣告了“城市规划正在由技术手段走向公共政策”,更加强调城乡规划要注重各方利益、权益,适应经济体制的转轨,从而获得更大程度的社会认可与社会和谐。2008年的《城乡规划法》标志着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正式建立和实施,揭示了“城乡由二元结构走向城乡一体”,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更加突出城乡一体的布局模式和完善乡村层面的规划,同时将城市和乡村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2011年城乡规划一级学科成立,与建筑学的学科不再是从属关系,城乡规划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2013年出台的新版《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指出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的更高要求,需要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对原有教学体系框架进行新的改革。近年来美丽乡村规划等一系列生态乡村层面的重要规划的开展,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2.2生态绿地空间布局与城乡融合要求

城乡关系的演进过程经历了“城乡一体—城乡分离—城乡融合”的过程。近年来我国也明确提出了“城乡和谐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但是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城市污染、乡村生态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合理进行生态、绿地空间要素的布局,构建理想的城市与乡村关系,提高居住功能的环境质量,成为城乡规划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那么理想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是什么呢?综合相关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理想的城乡融合发展不仅需要为人提供人性化、便捷、舒适的高品质的生活空间,高品质空间指有健康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生态、优质的水源、清新的空气、充裕的阳光),还有聚落共识并引以为豪的历史和文化,向前发展的动力,能将城市与乡村有机结合,诠释社会和谐、生态文明、互为补充的科学发展理念。

2.3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困境要求

目前,城乡规划教育面临专业“站点”的错位、就业市场的限制、师资队伍的局限和专业教育的失位等诸多挑战。首先,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相对滞后,很多高等院校以建筑学学科为“站点”,狭隘的认为城乡规划专业为“扩大了的建筑学”,缺少一条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统筹下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要求的主线。其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误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就业市场的制约,目前市场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定位为设计型人才为主,很多用人单位也把“快题设计”作为衡量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存在就业渠道狭窄问题,与国外很多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就业于政府、社区、设计部门、高校及研究机构和开发公司不同,我国城乡规划专业人员很多分布于建筑设计单位。再次,各高校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来独立承担专业教学任务,没有足够的能力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更全面、更系统地展现给学生,这是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滞后于学科发展的重要原因。这些存在的挑战和困境与目前城乡规划的重要内容不相符,需要不断进行特色化改进。

3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高校教学面临的问题

在复杂的城市发展环境下,城乡规划学科要求学生对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空间有更全面认知,注重培养学生生态、文化、空间等方面的整体性思维和综合性能力,但是在现阶段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的过程当中,面临较多的问题。

3.1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在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中,虽然沿袭建筑、城市、园林一体化的认识,但许多环节都与建筑学专业教学联系密切,缺乏对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前沿的了解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虽然部分高校根据学科发展趋势的新增课程,但仍有教师对新增学科知识理解不足,无法实现从微观到宏观、局部到整体、专项到综合的有效衔接,也导致了学生对大尺度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体系认知不足。

3.2课程设置体系性不强,方法论认识不足

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需要新的城乡规划思想、理论和方法与之衔接,改变过去片面追求空间扩张的发展模式。因此,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价值观与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回归专业的理想和本质,要求规划教育从哲学层面、科学层面到实施层面有其相对完整的体系。如从科学层面的城乡规划理论知识课程设置上分析,目前很多高校,尤其工程设计类背景院校,在物质环境空间理论、精神文化空间理论和社会经济空间理论教育上相对弱化,对生态学、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都内容教学也浮于表层,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知识层面上贯穿融会,也无法在实践过程中真正意义上做到系统和全面,做到真正融入生态理念。

3.3教学安排不符合生态理念下的城乡规划专业的认知规律

很多高等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安排尊重从“建筑初步”到“建筑设计”、从小到大(规模)、从简单到复杂(功能)的规律。这与专业知识面广和系统性强的城乡规划学科不符合,尤其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需要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高层面到低层面、由外而内、由上及下”的规律去认识城城乡,才有利于从系统的、整体去规划。目前的城乡规划教学安排让学生单纯的由“简单对象—复杂对象”进行学习,导致学生思维的冲突,影响学生对专业的整体认知,因此,在城乡规划的教学安排上需要结合城乡规划学科的认识规律进行有机整合。

4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的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特色化策略

4.1教学领域特色化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高等院校的城乡规划需要明确自身定位,结合学科优势,坚持特色化发展的方向改革。在课程体系上,强化教研室之间的协作,横向上注重建立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相互关系,纵向上注重同一类型课程之间的衔接,实现综合知识的交叉,同时还要强化理论可与实践课的相互结合提升。(1)在结合生态景观学科设计上,教学的重点包括绿地系统规划、园林景观设计和生态环境规划三方面。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视,高等院校也需要将绿地系统规划作为特色化改革方向。同时,由于农林院校在农业、植物、林业等生态学研究领域有着一定的优势,加上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对园林景观设计人才需求的上升,因此,在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特殊色化的方向和内容上应该加强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2)在结合土地利用布局上,可以加强城乡规划专业与国土空间布局、地理信息系统上的整合。对国土空间布局进行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结合现在的“多规融合”背景,强化城乡规划与土地资源管理相关专业的整合十分重要。而地理信息系统由于其存储、查询、分析、展示等多个功能优势,在城乡规划过程中作用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对规划空间的整合力度加强,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前景和作用越来越广阔。(3)在结合乡村规划上,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下,乡村规划作为城乡规划体系中的基层规划,有着社会需求多和规划实践工作量大的特点。在教育特色化方向的确定上,一些高等院校可以借助自身在乡村规划领域的优势,推动乡村规划作为城乡规划的重点发展方向。

4.2专业课程特色化

城乡规划中“城乡”一词的回归,是对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和乡村资源的掠取的警醒和反思,也是一种渴望生态和人文的回归的体现,因此,对于专业教学的理念和课程体系也需要进行调整优化,形成教育特色。结合基础核心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体系性不强,方法论认识不足等问题。在课程调整优化中注重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和学生就业反馈信息进行课程专业课程设置广度的拓展和突出特色。如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拓展需求和依托学校原有的专业优势适当增加一些特色课程、传统民居概论创新、旅游资源学、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城乡规划案例评析等课程。

4.3教学手段特色化

目前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改革大多体现在课程本身,对于新技术新手段以及学生的即时反馈等方面没有较深入的研究,这就造成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于学生思维的拓展的抑制。近些年慕课、翻转课堂、金课等推陈出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本之外再做更多的工作,比如建筑规划方向对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包括BIM技术、CIM技术、VR技术、3S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软件的研究应该持续加强,在理论授课时,也将雨课堂这类课堂教学真正有用的东西纳入教学的特色手段营造中来。理论的发展离不开现代技术的同步支撑。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才能提高自我效能,在学生的思维认知,职业规划、人生道路上走的更稳更远。

5结语

结合国内外教学现状,对于城乡规划专业该如何实施特色化教学没有“理想”的模式,不同的地区在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上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城乡规划专业作为一个综合应用型的学科,进行教育特色化一定要与当地(国家、地区)的发展程度和国家、地区人民的利益相符。特别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新形势下,各个专业的知识都像被加入了催化剂,不仅自身学科的知识量需要逐渐完善膨胀,也需要不断与其它学科进行交叉结合产生新的知识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的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特色化顺应了学科发展及国家政策,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现有城乡规划学科中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多学科融合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覃盟琳.新常态下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转型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3):154~157.

[2]巫昊燕.新常态下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方向的发展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6):17~23.

专业特色范文篇9

论文摘要:本文以职业学校电工电子类专业的数学教学为例,阐述了数学课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地位,以及从数学课教学内容的构建和教学形式上体现数学教学的专业特色。

0引言

职业学校教育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来组织实施教学的,在进行文化课教学的同时,实施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教学,培养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人。数学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仅直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影响到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对学生参加工作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中,既要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本需求,也要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准备必需的数学知识,因此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要紧扣学生所学的专业,即数学教学要突出专业特色。本人认为做好下列几方面工作,便可体现数学教学的专业特色。

1树立数学课教学为专业服务思想

职业学校教育决定数学教学必须具有服务性,因此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要牢固树立数学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指导思想,从教学原则到教学内容都要切实做到为专业课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在不破坏数学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数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切实做到数学课为专业课服务。

职业学校的学生刚入校时,由于专业意识的驱使,学生往往急于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使得他们以实用的眼光来看待知识的学习,学习具有选择性,数学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使数学教学在内容上让学生获得学习专业知识所必需的数学知识,给学生学习专业课带来方便;从方法上拉近与专业课的距离,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课程安排上应注意对专业课的支持性。把数学课安排在专业课之前,使学生先掌握数学工具和方法,以利于专业课学习,如果数学教学经常落后于专业课教学,就会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带来很大的不便,就会进一步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给数学教学带来困难。因此切实安排好数学课的教学时间至关重要。

2正确把握数学课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地位

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做事,数学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取决于数学知识在该专业中的作用以及在专业技能实践中的需要,数学在专业课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课的学习质量;专业课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数学有依赖性,离开数学课的密切配合,专业课的教学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

我们应该从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实践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依赖程度来认识数学课程的地位和性质。从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实践的角度来看,数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所必备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素质,该课程的教学必须服务、服从于专业需要,这就决定数学课是一门预备性、服务性的课程。但是由于职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以操作为主的工作,在一些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上都认为学生学好专业课就行了,从主观上缺乏对数学的重视,没有认清数学对专业课的影响,加上学生在以前中学阶段没有打好基础等因素,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造成学生轻数学课而重专业课的现象,表面上看对专业课有利,实际上却不然。因此,教师和学生必须从思想上认清数学课与专业课的关系,认识到数学课对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为专业课学习打好的基础。

3数学课教学内容的构建应突出专业特色

数学课的教学内容不能认为是教学材料的简单堆砌。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应该是在选取内容、组织方式和阐释的观点、方法等方面都将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职校电工电子类专业的数学教学应该从数学的基本常识、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际需要来选编适合职校层次学生学习的必要内容。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了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数学》通用教材,上册是所有专业通用,是职校学生在校期间所必备的基本数学知识,下册是与电工电子类专业相结合部分。这套教材基本符合了够用、与专业结合的大原则,但在具体上课过程中还要灵活应用,对教材进行适当整合。如:针对教材下册可作如下整合:在第一章三角函数及其应用中,1.1诱导公式,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公式,不做过难得要求。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只要求学生会用公式即可。1.3正弦型曲线与正弦量,需要结合上册3.3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重点讲解振幅、周期、频率、初相、相位、相位差等概念,同时五点作图法画正弦曲线也非常重要,这些为今后学习单相、三相交流电打下基础;在第二章复数中,2.1复数的概念,2.2复数的几何表示,2.3复数的三种表示形式,2.6正弦量的复数表示需要重点讲解,为今后交流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第三章逻辑代数基础中,由于该章内容相对独立,可以放在脉冲与数字电路专业课中进行教学。4数学课在教学形式上要突出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范文篇10

论文摘要: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文秘专业普遍存在培养目标雷同、特色不明显的问题。通过探索其他专业特色形成的规律以及有效人才的内涵与培养目标,本专业提出了文秘专业如何形成特色以及如何在形成自身特色的过程中培养有效人才的基本思路。

论文关键词:文秘专业专业特色有效人才

1国内文秘专业建设现状分析与规律探索

1.1国内文秘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从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文秘专业特色不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目标雷同。目前,国内有上百所院校开办了文秘专业,大多是将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从事办公室事务、为领导决策服务的人才。若说有不同,有的秘书专业强化了英语教学,注重涉外秘书人才的培养。

第二,岗位定位相似。大多数秘书专业定位于各种行业从事行政秘书、涉外商务秘书、文书处理员、接待员、资料管理员、档案管理员等岗位的工作。

第三,课程体系差别不太。由于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的相似,导致课程体系趋同。专业技能课程主要为秘书技能模块,计算机操作模块和商务模块,涉外秘书专业会有英语技能模块。

由于上述关键因素没有明显的秘书专业特色,文秘专业至今没有国家示范建设专业,省级示范建设专业也屈指可数。同时由于缺乏特色,在许多地区秘书专业学生就业出现结构性困难。

为什么文秘专业难以办出应有特色呢?通过分析主要有下列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文秘专业的研究不够深入。从78年南开大学首次开办秘书专业以来,在相当长时间内文秘专业主要培养行政单位写作型秘书,后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入,行政机关对秘书人员的需求不断减少,而企业、团体对文秘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适应这种变法,许多院校的文秘专业进行了自我改造,即从培养以写作能力为核心的体系,转到培养以会议组织、接待等实务和办公自动化能力为核心的体系上,当新体系建立后,文秘专业如何继续适应社会经济对文秘人才的变化,没有作进一步的探索。这就导致了文秘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相似。

第二,文秘职业的需求特点导致形成自己特色比较困难。文秘职业需求具有分散性,一个单位即使需要也往往只是一两个,不像有些专业的职业需求是批量的。职业的分散性导致文秘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求全求大,就业岗位定位于所有行业的秘书岗位,课程体系以训练秘书岗位共性的能力为主,因此专业特色很难形成。

第三,文秘教师的现状在一定程度影响文秘专业特色的形成。目前从事文秘教学的教师多是由原来教语文或中文的教师转过来的,大多数教师没有实际秘书工作经验,对秘书岗位要求不熟悉,加上目前对秘书教师的培训机会很少,秘书专业的不“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秘专业难出彩。

1.2专业特色形成规律探索

专业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存空间,没有生存空间的专业就没有竞争的优势,而没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就不能得到发展。促进专业特色的形成,已经成为许多高职院校专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

通过研究那些专业特色明显的案例,我们发现,一个专业的特色形成应遵循下列规律:

①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相一致。

专业建设方向首先要面向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一个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与当地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联系在一起,专业建设只有把握住这种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能实现专业和社会发展的双赢。落实在专业建设具体实施过程中,就是要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灵活把握,随着社会需求的状况和变化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特色和定位。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由于深圳的物业管理一直走在全国前面,该学院随之设立了楼宇设备与智能化技术、制冷空调、建筑工程、城市环境工程、城市园林等物业管理专业群。再比如,伴随着深圳建设花园城市的步伐和深圳花卉园林业的发展,该学院开设了城市园林专业,等等。这些专业(群)之所以能形成特色,无不是围绕深圳的社会经济发展来建设的。

②专业建设与学院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与布局相一致。

一个专业要办出特色,需要整合院内资源,在一个学院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专业建设不与学院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相一致,不与本校的办学方向和学院特色相适应,就很争取到更多资源。因此,专业建设的执行者要研究本院办学特色,把握本院特色专业建设的战略方针、总体目标,然后结合自身特点将专业办出特色。比如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本身是一所主要培养IT人才的学院,它的文秘专业也围绕学院特色进行专业建设,目前已经成功地形成了信息化商务文秘的特色。

③专业特色的形成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和时间的沉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专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与总结。同时,保持专业相对稳定性,也有助于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的积累。比如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有11个特色专业、湖南民政职业学院的文秘专业殡仪专业都是经过长时间积累与建设而成的。

④专业特色的形成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一个特色专业的形成是专业长期发挥自身优势的结果。比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文秘专业之所以能建出特色,与它长期重视发挥自身优势密切联系。该院文秘专业的专业带头人杨文丰是一位作家,同时担任该学院人文分院的领导,因此文秘专业中应用写作课程得到很好的发展,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建设,该院的文秘专业写作教学获得了多项国家与省级的教学奖,同时也促成了专业特色的形成。

1.3关于我院文秘专业形成特色思考

品牌就是特色,如何将我院文秘专业建设成特色专业,我们认为,文秘专业要办出特色必须抓住深港合作机遇,结合我院的信息特点,通过提升现有的优势让本院文秘专业形成自身特点。

1.3.1关于我院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

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专业形成特色的关键。依据专业形成特色的规律,专业定位必须立足于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服务,同时注重专业的前瞻性。因此我们课题组认为,我院文秘专业应立足于为深圳经济发展服务。

深港经济的不断融合,是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一方面港资投资深圳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深港合作的层次在不断深入。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11月底,我市引进港商投资项目36218项,直接投资28304项,实际投资320亿美元。深圳与香港合作的企业就更多。从合作范围与层次看,深港合作已在各个行业开展,深港大都会的构想,为深港合作描绘了美好蓝图。目前“深港创新圈”、“深港文化创意中心”、“深港生产力基地”的建立为深港合作,深港大都会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深港合作为文秘专业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随着深港合作的加深,无论与香港有合作的内地企业,还是港资企业,十分需要熟悉两地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因此,我院文秘专业可以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作为专业培养目标。从国内院校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还没有一家将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此,因此,我院文秘专业可以此为切入口,通过几年建设,形成自身的特色。

1.3.2为培养熟悉深港企业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所具有的条件和优势

特色专业的建设应考虑自身的优势。本专业在培养熟悉深港企业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方面具有其它院校所没有的优势:

第一,地理位置的便利性,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与香港方面进行交流,较快获得香港的资讯。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香港文化比较熟悉。

第二,港资企业或与港资合作日常交流语言多采用粤语或英语。而本院文秘专业有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并且本专业一直坚持中英文办学方向,在办学上有一定基础。另外,本院学生主要是深圳生源,这些学生从小都能说流利的粤语,目前学生日常生活中基本使用粤语。因此在语言上不存在障碍。

第三,近两年,本专业与部分港资企业、或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企业有一定程度合作。

1.3.3专业特色形成的基本思路

特色专业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为了让我院文秘专业早日形成特色,应从下列方面进行建设:

①对港资企业、或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合作机构作深入调研,通过调研掌握这些企业或机构对秘书人才的要求以及从事秘书岗位的核心能力,为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打下基础。

②依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应在坚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特色目标。为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课程体系应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增加培养识别繁体中文能力的课程,秘书技能课程应增加培养港资企业秘书事务管理及文书处理能力的课程。

③强化师资队伍的改造与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特色专业需要配备有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因此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就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知识结构上,就丰富香港各事务的知识,一是增加教师在港资企业、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企业和机构的工作经验。

④编写适合培养目标的教材。教材建设要围绕培养来进行,在内容上应包括上述企业的秘书工作内容,在形式上最好使用繁体中文编写。

⑤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技能。

2文秘有效人才的培养

形成专业特色只是培养有效人才的手段,而有效人才的培养才是专业建设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形成专业特色的同时达到有效人才的培养呢,下面就有效人才培养提出一些观点与思路。

2.1有效人才的提出及内涵

在2005年,深圳经过25年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目前深圳也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四个“难以为继”。在2005年初,深圳第一次明确提出:下决心实现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的历史性转变。建设效益深圳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圳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所谓的“效益深圳”,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决定的发展速度、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

为了适应建设“效益深圳”的要求,深圳市委对我院办学提出了“育有效人才”的要求,所谓“有效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的高素养人才。它是对党的教育方针提出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具体化。之所以说它是“具体化”,主要表现在内涵上,它与深圳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了,在深圳经过第一次创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针对深圳发展资源紧缺的现状,深圳第二次创业提出了建设“效益深圳”的发展目标。培养有效人才可以说建设“效益深圳”对教育提出的一个具体要求。

2.2文秘有效人才的基本标准

经过对深圳秘书岗位的调查,我们认为文秘有效人才,从总体上来说应具有“六会一高”,“六会”,即会做人、会办文、会办会、会办事、会说话、会学习;“一高”,即办文办事办会效率高。

“会做人”就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个合格秘书应做到:忠于职守、严守机密、讲求效率、善于合作,恪守信用、文明礼貌。

“会办文”就是“坐下来能写”,学生不仅能写各种文体,而且懂得各种办文程序。

“会办会”就是能将组织策划大型的会议或活动,能做好会议前的准备工作,会中的服务工作以及会后善后总结工作。

“会办事”就是对内能处理好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在外办事能把握好度,能维护好领导的尊严和公司的形象。能具有一些具体事务和基层管理工作。

“会说话”就是“站起来能说”,要求文秘人员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高效率”就是秘书对工作反应快,能快速做好各种办公事务的准备工作,能使用现代办公设备。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深圳文秘人员还需要下面的特色能力:粤语表达能力,繁体汉字识别能力,信息与资料的快速整理能力,汽车驾驶能力。

2.4在文秘专业特色的形成过程中培养有效人才

培养有效人才是形成文秘专业特色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专业建设包括人才规格的定位,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都要在培养有效人才的基础上进行。坚持专业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特色能力的培养。培养文秘有效人才的具体措施如下:

2.4.1通过研究深圳的港资企业及与香港机构合作企业,设计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前文所述可知,文秘专业要办出自身的特色,必须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有一个与此相适应的培养方案。通过调研,本专业确立了新的培养规格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合深圳经济发展需要、能以中英文作为交流语言,以信息技术为沟通主要手段,掌握文秘基本理论,熟悉深港行政管理与文秘业务操作,具有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拥有现代秘书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文秘人才”。同时还形成了语言、秘书、计算机、商务活动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2.4.2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完成高职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文秘专业要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也必须通过工学结合来完成。为此,文秘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应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学生通过完成实际项目来达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上,首先需要加强校内实习基础的建设,为学生随机的、经常性的教育实习实训提供保障。其次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

2.4.3通过评价主体转换,形成有效人才新指标体系

过去教师在考核评定学生成绩时,往往“一卷定终身”。由于这种考核方式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后来又增加了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虽然可以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水平,但是主体依然是教师,而教师多是从其知识和一般能力来评价,这很难反映出学生在企业工作中能力。在实践中,我们对于有效人才的评价,在过程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应引入社会职业资格认证式评价和企业信息反馈式评价,以形成新的评价体系,着力人才有效性的评估。

参考文献

[1]杨念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